网络与新媒体博士论文怎么写[精选推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论文写作指导 Instruction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294 论文编号:sb2022010816452642481 日期:2022-06-24 来源:硕博论文网
网络与新媒体博士论文怎么写?本文根据热门论文范例数据,为大家列举了3篇网络与新媒体博士论文范文,可以多参考学习,希望对你的论文写作有帮助。
网络与新媒体博士论文范文参考一: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
本文中的新媒体采用广义和开放性的指称,包括了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均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原生的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从电子信箱、BBS、个人主页、手机短信到博客、播客、论坛社区等基于新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原生媒体形态层出不穷。二是基于新的信息网络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创新或融合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如网络电台、网络电视、网络报纸、手机报等,丰富了媒体形式,拓展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第一章新媒体的内涵及其特征:主要界定新媒体的概念,鉴于当前网络融合、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从广义的网络层面来说,新媒体也可以称为网络媒体,其发展态势可以概括为社会网络化和网络社会化两个方面。此外还阐述了新媒体的技术特征、传播特征、功能及其意义,梳理新媒体的主要类型。论述了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和使用状况。第二章新媒体下的网络社会:新媒体随着其迅速发展,被世界各地的日渐增多的人所利用,通过新媒体提供的各种平台交流。新媒体被描述成一种增强个人交往和追求自己利益的媒介,从而成为有益于公民社会的一种渠道方式。互联网不仅仅作为一种新的媒介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人类生存于其中的新社会环境而存在,作为人类赖以建构新社会形态的基础与平台而存在。本章论述了网络社会的几大理论基础:社会群体理论、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学说、尼葛洛庞帝关于“数字化生存”的阐述,剖析了网络社会的形成及其本质。介绍了网络社会的虚实二重性。第三章新媒体的三大维度:技术维度、主体维度及其环境维度,新媒体的发展,必须与技术发展相匹配,与主体需求相契合,同时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只有透彻清晰地分析了上述三大维度,方能论述清楚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具言之,从技术的角度,论述技术哲学相关理论、技术内涵及其特征、新媒体作为“座架”的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从主体的角度,论述了主体的需求与发展是新媒体产生与发展的动力。从环境的角度,论述了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新媒体之间相互渗透及其影响。第四章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媒介形态变化是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技术革新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推动了媒介技术的革新;媒介形态的变化刺激着人类以新的方式看待自身和周围的世界,从而成为影响社会体系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催化剂。本章首先阐述媒介发展的相关理论、媒介的主要类型和发展沿革,论述了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线上线下融合、网络成为现实的延伸、虚拟与现实并存互融、共生互补。最后,对该趋势做实证分析,通过对中国典型的互联网业务——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地图和搜索引擎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即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均朝着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向发展。第五章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对价值观的影响:在明确了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后,“网络是现实的延伸”这一命题表明了虚拟与现实间作用关系的本质,新媒体不再只是处在虚拟的层面,它已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交往关系,重构社会的话语体系、组织模式、产生出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所以,本章就逐一论述了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给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社会文化、道德观念、价值追求产生的影响。最后着眼于新媒体环境下形成的价值观,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理解认知系统,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方式,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内容,也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强度。作为主体的人,要把人文精神赋予新媒体,网络人性化是驾驭网络的一种正确方式,如果价值观缺失,或不能对网络赋予正确的价值观,则会被网络征服,被网络异化,成为网络的附庸和奴隶。网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相应的,人是驾驭网络使用网络的主体。第六章新媒体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新媒体的发展最后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首先本章节论述了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接着阐明了新媒体发展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和延滞,以及新媒体为人全面而自由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和环境。提出应当加强新媒体的建设,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总之,“人们发展了科学技术,创造了信息,缔造了整个信息时代。”然而承载技术性与人文性的天平在当今社会似乎正在失去平衡,技术不再满足于受价值主体控制,反过来以自身的理念挑战现有的人文价值,并以人格化的方式挑战现有的社会主体。因此,当技术的力量以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进行不可遏制地自我扩张之时,人文关怀和价值理想的砝码应再重重地加上一层,让技术与人文的天平保持其应有的平衡。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新媒体何去何从
一、选题的含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媒体的内涵及其特征
1.1 新媒体的内涵
1.1.1 新媒体概念界定
1.1.2 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1.1.3 互联网:虚拟走向现实,深刻改变生活
1.2 新媒体的特征
1.2.1 新媒体的技术特征
1.2.2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1.2.3 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时代特点
1.3 新媒体的功能及其意义
1.3.1 新媒体的功能
1.3.2 新媒体的意义
第二章 新媒体下的网络社会
2.1 网络社会的理论基础
2.1.1 社会群体的理论
2.1.2 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学说
2.1.3 尼葛洛庞帝关于“数字化生存”的阐述
2.2 网络社会的出现与本质
2.2.1 网络社会:新社会形态的出现
2.2.2 网络社会的构成
2.2.3 网络社会的内涵
2.3 网络社会的虚实二重性
2.3.1 比特和原子的不同体现着虚拟与现实的差异性
2.3.2 虚拟与现实的同一性
2.3.3 虚拟与现实的对立性:虚拟对于现实的侵蚀
2.3.4 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
第三章 新媒体的三大维度:技术、主体及其环境
3.1 技术维度
3.1.1 理论基础:技术哲学的研究
3.1.2 技术的内涵及其特征
3.1.3 新媒体技术:一种“座架”
3.1.4 新媒体技术的影响
3.2 主体维度
3.2.1 主体的传播学相关理论:受众研究
3.2.2 主体的内涵及其特征
3.2.3 主体的需求与发展是新媒体产生与发展的动力
3.3 环境维度
3.3.1 新媒体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3.3.2 新媒体对政治环境的影响
3.3.3 新媒体对中国社会生活等其他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4.1 媒介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
4.2 媒介的主要类型和发展沿革
4.2.1 中心式大众传媒:报纸、广播与电视
4.2.2 点对点交往媒介:电报与电话
4.2.3 交互性超媒介:新媒体
4.3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4.3.1 线下和线上的接合是网络媒介的发展趋势
4.3.2 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
4.3.3 虚拟与现实:并存互融、共生互补
4.4 新媒体具体实例分析
4.4.1 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新型媒体
4.4.2 地图——移动互联网时代020的总入口
4.4.3 搜索引擎——互联网内容的第一入口
第五章 新媒体的时代意义——新的价值追求
5.1 新媒体时代的生活方式
5.1.1 生活方式变化的基础
5.1.2 新媒体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5.1.3 新媒体给生活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
5.2 新媒体时代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
5.2.1 交往理论与方式的演进
5.2.2 网络交往的特征
5.2.3 网络交往的类型
5.2.4 网络交往行为的异化
5.3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文化:网络文化
5.3.1 理论基础:文化理论
5.3.2 新媒体时代的典型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5.3.3 网络文化的生态危机
5.4 新媒体时代的道德观念
5.4.1 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5.4.2 新媒体发展与道德观念的构建
5.4.3 网络道德的观念特征和它的表现形态
5.5 新媒体时代的价值追求
5.5.1 理论基础
5.5.2 认知模式的演进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5.5.3 新媒体时代的价值诉求
5.5.4 新媒体时代价值观的影响
第六章 新媒体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6.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6.2 新媒体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6.2.1 “人”在网络和现实世界中共同发展
6.2.2 新媒体发展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
6.2.3 新媒体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6.2.4 新媒体发展对“人”全面发展的延滞
6.3 加强新媒体建设,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
结语:技术性与人文性的哲思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1]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 冯刚. 北京教育(德育). 2009(10)
[2]科学技术发展与思想道德建设之哲学思考[J]. 胡炼. 理论月刊. 2009(08)
[3]网络交往——中介的革命[J]. 李志红,陈雅莲.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4]论技术的价值负荷[J]. 许良.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5]网络传播的技术逻辑与人文反思[J]. 佘文斌.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2)
[6]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综述[J]. 张帆,朱国仲. 光盘技术. 2007(04)
[7]论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影响[J]. 乔安娟. 农业网络信息. 2007(06)
[8]21世纪以来国内网络伦理研究现状与评述[J]. 张丹丹. 法制与社会. 2006(19)
[9]网络: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J]. 胡春阳.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10]试论人的信息异化及其扬弃[J]. 郑永廷,银红玉. 教学与研究. 2005(06)
网络与新媒体博士论文怎么写
网络与新媒体博士论文怎么写
网络与新媒体博士论文模板范例二: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体生存策略研究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每个人都感受到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时代,传统的艺术媒介、文艺样式、传播方式等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围绕着这些变化,理论界已从多方面做出了广泛而多元的考察。但这些考察,总体上看,大多集中于媒体本身的功能比较或传播方式的变异,所涉及的内容也比较芜杂,从电影、电视、动漫、广告、景观设计、手机到互联网上出现的一切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相关的新现象。本论文的研究,拟回避这种局部性的、分散的言说,而是从电视媒体的角度,整体地侧重探索新媒体语境下的电视的生存策略,诸如,新媒体时代到来后,传统的电视媒体遭遇到哪些挑战,现有的电视媒体已经做过哪些应战,未来电视媒体还有哪些可能性走向或拓展空间,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可能发生的融合、互动,等等。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包含以下三个层次:首先,厘清新媒体语境这个大的研究背景。严格地说,正是新媒体资源本身和生活于新媒体时代的人的状态共同构成了所谓的“新媒体语境”。所以,考察新媒体语境,实即考察究竟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的不断涌现构成了怎样样的媒体环境,以及这种新环境会对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产生哪些影响等诸问题。其次,考察电视这个虽然问世的时间并不算长但已经被归为“传统媒体”的传播平台,在新媒体时代下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处境。在既往的漫长的电视实践中,“电视”已经形成了设备终端(即电视机)、媒介载体(与报纸、广播并称为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和传播内容(即新闻、信息及文艺等电视节目)这三重相对集中的所指。而面对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每重所指都需要发生变革和发展,才能不被淘汰。由此,我们看到,一方面,电视本身也“新媒体化”,如数字电视、云媒体电视等也实现了新媒体的诸多功能;另一方面,电视仍然坚守着作为视听介质的单纯的媒体本性。或者说,在众多新媒体的冲击中,电视依然要保持视听内容主要供给者的身份和地位。所以,我们第二层所要讨论的话题实即,作为传统的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占主流地位的视听媒体,电视所面临的新媒体的冲击是怎样的,是否依旧有生存空间,又是否可能发现新的机遇?再次,在电视所拥有的视听内容供给中,我们将电视的视听内容划分出三个大类,即新闻类、信息服务类以及文艺类,本文认为,在电视媒体与新媒体的博弈中,最能突出重围的,是文艺类,即电视文艺。这是因为,新闻类、信息服务类的内容主要满足的是受众的功利性需求,如认知、价值接收与判断、工作、生活欲求等。特殊的内容特性,更多地决定了这类内容的存在、生产、传播。而文艺类电视内容,因为主要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娱乐、审美和情感这类精神性需求,因此,跟电视文化、艺术本身更密切相关,且不易受非电视性的因素影响。因此,我们侧重研究讨论这类电视内容,尤其是大众娱乐类,文化艺术类和影视剧类等三种电视内容样态在新媒体语境下所面临的考验、目前的成败得失以及可以采取的策略、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等,总之,为作为纯视听内容供给的电视媒体寻找更宽广的发展道路,这也是本篇论文的研究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新媒体语境”界定
第一节 “新媒体”概念辨析
第二节 “新媒体”语境构成中的主体—“人”的特点分析
第三节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的三重所指
第二章 视听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三网融合”的意义
第二节 视听新媒体给电视带来的新挑战
第三章 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的生存空间
第一节 习惯性与便捷性:电视的两个微弱优势
第二节 家庭性与视觉舒适度:电视的“独特”优势
第三节 伴随性:电视生存的一种路径
第四节 内容权威性:电视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章 电视生存策略之拥抱新媒体
第一节 新机遇:受众接触点的增加
第二节 新手段:新媒体技术催生的新可能
第三节 新阵地:新媒体营销
第四节 新周期:电视节目生命的延长
第五章 电视生存策略之融入新媒体
第一节 新平台:网络电视台
第二节 新格局:互联网电视
第六章 电视文艺:新媒体语境下电视生存的主要形态
第一节 传统电视功能的此消彼长
第二节 新媒体语境下“影视剧类”、“文化艺术类”节目考察
第七章 大众娱乐类节目:新媒体语境下最为活跃的电视实践
第一节 提供娱乐:电视的优势
第二节 娱乐节目的范围和类型演变
第三节 节目模式的引进
第四节“大片化”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参考文献
[1]时代的碎微化及其反思[J]. 周宪. 学术月刊. 2014(12)
[2]电视社交化传播趋势分析——以《快乐男声》为例解读电视互动新范式[J]. 张守信. 视听界. 2013(05)
[3]大数据时代智能电视产业发展策略[J]. 黄显惠,申其辉. 声屏世界. 2013(09)
[4]大数据时代电视节目发展的新趋势[J]. 刘怡. 当代电视. 2013(08)
[5]大数据与电视媒体的未来[J]. 吕海媛. 视听界. 2013(04)
[6]大数据对电视产业意味着什么[J]. 陆地,靳戈. 视听界. 2013(04)
[7]电视节目:没有社交媒体,就没有影响力[J]. 肖明超. 广告大观(综合版). 2013(06)
[8]手机催化电视传播新模式的预测[J]. 李岭涛,陈早霞. 当代电视. 2013(03)
[9]假如腾讯也做电视[J]. 王明轩. 南方电视学刊. 2013(01)
[10]试析传播新格局下电视与新媒体的相互借力与共赢[J]. 高晓虹,李智. 国际新闻界. 2013(02)
网络与新媒体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网络与新媒体博士论文范文参考
网络与新媒体博士论文范文模板三: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机理及效果评价研究
2015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对外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智库信息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成为人们日常交流、信息获取、观点传递不可或缺的媒介和工具,成为智库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路径、网络结构等均不同于传统媒体,传统的智库信息的传播模式和特点不适用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智库信息传播,落后的智库信息的传播模式与错误的推广方式,易造成智库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干扰,降低智库信息传播效果,难以发挥智库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和功能。因此,本文借鉴信息传播理论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内在机理、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网络结构,提出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并针对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智库信息传播促进策略,以期智库的舆论引导、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智库信息的管理、智库传播能力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建议。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第一,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内在机理分析。首先界定了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概念,并对其特征和功能进行阐述;其次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过程、各组成要素、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传播动力,最后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内在机理模型,为后续智库信息传播作用机理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和依据。第二,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分析。首先,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智库信息传播的内在机理,结合智库信息传播的特点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构建了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将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分为智库信息传播主体、智库信息传播客体、智库信息传播技术、智库信息传播环境四个维度,共计25个影响因素。其次,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对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数据结果表明智库信息传播主体、智库信息传播客体以及智库信息传播环境各影响因素均正向影响智库信息传播意向,智库信息传播技术各影响因素均正向影响智库信息传播行为。然后,运用DEMATEL方法分析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第三,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网络结构分析。首先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网络形成的原因、拓扑结构以及动态演化方式。然后,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商界智库”微博作为应用研究对象,采集数据运用Gephi工具绘制智库信息传播网络云图,并进行了社会网络分析。分别从移动端和非移动端两个角度,分析了形成传播网络的网络密度、中心性,网络结构特征,探测了网络中的凝聚子群,分析了形成各个子结构的网络特征,本章为后续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效果评价和智库信息传播策略提供理论基础。第四,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效果评价。首先,对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指标进行初步筛选。在界定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效果概念的基础上,基于拉斯韦尔的信息传播理论和说服理论,结合文献综述与专家访谈结果,初步选取了35个指标,并利用德尔菲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修正和完善。其次,采用模糊DEA方法对初步选取的评价指标进行实证研究,确立了最终的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智库信息、智库、智库用户、智库信息新媒体传播平台、认知、情感、行为7个维度共17个指标。最后,提出基于PSO-BP神经网络的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方法,并采集智库微信公众号的数据进行应用研究,数据分析发现本研究设计的基于PSO-BP神经网络的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方法,明显优于目前常用的模糊综合评价与加权平均两种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方法。在搜索效率和迭代收敛索速度方面明显高于标准BP神经网络,能够实现样本的快速训练学习,该部分研究为传播策略提供理论基础。第五,提出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促进策略。基于智库信息传播机理、智库信息传播的网络结构分析以及智库信息传播效果的评价研究,从智库信息传播客体、智库信息传播主体、智库信息传播环境、智库信息传播技术、智库信息传播的网络结构五个层面提出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的传播促进策略和建议,以期为智库新媒体平台的运营、舆情的有效引导和管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本文从理论层面,丰富了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理论体系,深化了信息传播理论的应用领域和范围,为智库利用新媒体开展智库信息传播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在实践层面,为智库的新媒体运营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和建议,能够有效地应用于指导智库信息传播活动,为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的组织管理提供方法支持,为智库信息传播提供实践依据。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智库研究的研究现状
1.3.2 智库信息传播的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新媒体相关概念
2.1.1 新媒体的概念
2.1.2 新媒体的特点
2.1.3 新媒体的分类
2.1.4 新媒体对智库信息传播的影响
2.2 智库相关概念
2.2.1 智库的概念
2.2.2 智库的类型
2.2.3 智库的功能
2.3 信息传播理论
2.4 使用与满足理论
2.5 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及方法
2.6 说服理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内在机理
3.1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相关概念
3.1.1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内涵
3.1.2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特征
3.1.3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功能
3.2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方式及过程
3.2.1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方式
3.2.2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过程
3.3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
3.3.1 智库信息传播主体要素
3.3.2 智库信息传播客体要素
3.3.3 智库信息传播技术要素
3.3.4 智库信息传播环境要素
3.3.5 智库信息传播各要素间关系分析
3.4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动力
3.4.1 智库信息传播主体需求驱动的内部动力
3.4.2 智库信息传播环境和技术刺激的外部动力
3.5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内在机理模型构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4.1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影响因素概念模型构建
4.2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4.2.1 智库信息传播主体方面的研究假设
4.2.2 智库信息传播客体方面的研究假设
4.2.3 智库信息传播环境方面的研究假设
4.2.4 智库信息传播技术方面的研究假设
4.2.5 智库信息传播意向方面的研究假设
4.3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3.2 信度与效度分析
4.3.3 结构模型检验
4.4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
4.4.1 基于DEMATEL方法的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影响因素分析
4.4.2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4.5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分析
4.5.1 智库信息传播主体对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影响
4.5.2 智库信息传播客体对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影响
4.5.3 智库信息传播环境对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影响
4.5.4 智库信息传播技术对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网络结构分析
5.1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网络形成和演化
5.1.1 智库信息传播网络结构形成
5.1.2 智库信息传播网络拓扑结构
5.1.3 智库信息传播网络结构动态演化
5.2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的社会网络分析测量指标
5.2.1 网络密度分析指标
5.2.2 网络中心性分析指标
5.2.3 网络结构特征分析指标
5.3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网络分析—以智库微博为例
5.3.1 数据收集与处理
5.3.2 商界智库微博非移动端信息传播的社会网络分析..
5.3.3 商界智库微博移动端信息传播的社会网络分析
5.4 智库微博移动端和非移动端信息传播网络特征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效果的概念及评价维度
6.1.1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效果的概念
6.1.2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效果评价维度
6.2 智库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指标初步筛选
6.2.1 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文献综述及深度访谈法
6.2.2 基于德尔菲法的指标初步筛选
6.3 智库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1 模糊集理论-DEA方法
6.3.2 样本选择及实证研究
6.3.3 评价指标的修正和确立
6.4 智库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指标的量化和获取方式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方法
7.1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效果评价目标
7.2 基于PSO-BP神经网络的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方法
7.2.1 PSO-BP神经网络方法介绍
7.2.2 PSO-BP神经网络方法的可行性和优势分析
7.2.3 基于PSO-BP的智库信息传播效果评价过程
7.3 基于PSO-BP神经网络的评价方法应用研究——以智库微信公众号为例
7.3.1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7.3.2 智库信息传播效果评价方法应用分析
7.3.3 结果讨论与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新媒体环境下智库信息传播促进策略
8.1 智库信息传播主体方面的促进策略
8.1.1 提升智库综合实力及新媒体运作水平
8.1.2 强化智库对新媒体的重视
8.1.3 提升智库信息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
8.1.4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反馈机制
8.2 智库信息传播客体方面的促进策略
8.2.1 加强智库信息质量管控
8.2.2 提高智库信息时效性
8.2.3 丰富智库信息的类型和形式
8.2.4 注重智库信息的组织和保存
8.3 智库信息传播环境方面的促进策略
8.3.1 健全智库新媒体相关制度建设
8.3.2 改善智库信息传播环境氛围
8.4 智库信息传播技术方面的促进策略
8.4.1 搭建智库信息传播新媒体平台
8.4.2 拓宽智库信息传播渠道
8.4.3 提升智库新媒体平台性能
8.4.4 提高智库信息传播精准性
8.5 智库信息传播网络结构方面的促进策略
8.5.1 扩大智库信息传播网络规模
8.5.2 维持传播网络结构稳定性
8.5.3 提高智库信息传播网络连通性
8.5.4 充分发挥意见领袖舆论引导作用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智库微信公众平台信息传播力评价研究[J]. 张莉曼,张向先,李中梅,卢恒.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8(10)
[2]我国档案智库影响力研究[J]. 方琼. 兰台世界. 2018(06)
[3]美国高校智库建设经验及启示[J]. 王海艳,杨俊,邵喜武. 中国高校科技. 2018(05)
[4]国外智库建设经验对我国智库保持独立性的启示[J]. 张伟一.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8(02)
[5]国外知名智库知识信息资源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张燕. 图书情报导刊. 2018(04)
[6]我国高校智库影响力及其影响机理研究——基于合作规模的调节效应[J]. 陈燕,夏人青,傅毅. 教育发展研究. 2018(07)
[7]基于系统理论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影响力评价及特征分析[J]. 方茜. 经济体制改革. 2018(02)
[8]国外媒体智库现状[J]. 耿磊. 新闻战线. 2018(03)
[9]国外一流智库运行机制现状调研及启示[J]. 杨瑞仙,权明喆,魏子瑶.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7(12)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智库研究综述[J]. 董成颖,李刚. 情报探索. 2017(12)
以上是网络与新媒体博士论文范文样本,如果你了解更多关于论文写作的资料或者注意事项,可以在本网站查阅;如果需要论文写作的帮助,可以在线咨询。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博士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