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职称论文,本文基于广义的动荡环境,探讨了技术多元化与企业韧性的关系,拓展了资源基础理论应用范围以及技术多元化、企业韧性理论空间。
1 理论背景与研究假设
1.1 理论背景
1.1.1 技术多元化
技术多元化概念源于Nelson(1959)在多元化战略研究中提出的“知识多样化”思想。随后,Kodama(1986)正式提出技术多元化战略。现有研究普遍认为,技术多元化是指企业协同内外部资源,将技术活动和知识基础范围拓展至多个技术领域的行为策略(何郁冰和陈劲, 2012),表现为企业对已有技术领域的挖掘和新技术领域的探索。Chen & Chang[19]基于知识关联性,将技术多元化划分为相关技术多元化与非相关技术多元化。其中,相关技术多元化是指企业围绕核心技术相关领域积累多元化技术知识,体现为企业在某一大类技术领域的探索深度。非相关技术多元化是指企业围绕不相关技术领域积累多元化技术知识,体现为企业在多个大类技术领域的探索广度。
现有学者对技术多元化战略实施效果说法不一。部分学者认为,技术多元化能够降低企业技术研发风险,推动知识重组创造并增强战略柔性,从而促进企业创新水平及绩效提升[15,20]。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可能会因实施技术多元化战略陷入发展困境。企业围绕多个技术领域拓展技术基础,不仅会分散研发资源、降低资源配置效率,而且会增加研发和管理成本,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负向[21]或倒U型[7]影响。
1.1.2 企业韧性
“韧性”最早出现在物理学研究中,后被应用于心理学、经济学等研究领域[4]。Meyer(1982)率先将韧性引入管理学领域,揭开了企业韧性研究序幕。韧性概念具有复杂性、多维度性和跨层次性,现有相关研究主要基于能力观、过程观、特质观和结果观对企业韧性加以界定(张吉昌等, 2021)。部分学者基于结果观,将企业韧性视为企业对长期持续发展目标的追求,从组织产出角度衡量企业韧性(张公一等, 2020)。参考Sahe-biamnia等[22]、贾勇等[4]的研究观点,本文将企业韧性定义为企业在遭受逆境冲击后快速恢复甚至超越初始状态的结果。韧性较强的企业往往具有双重属性(灵活性和稳定性),具体表现在冲击前的预测防范、冲击中的抵御适应以及冲击后的恢复超越3个方面(张公一等, 2020)。
既有研究主要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从资源、能力、关系等视角探讨企业韧性驱动因素。从资源方面看,技术知识[5]、资金[6]等资源是企业韧性的基础,库存冗余、供应链冗余、产能冗余等冗余资源对企业韧性具有显著影响(吴晓波和冯潇雅, 2022)。从能力方面看,现有研究强调技术能力[23]、IT能力[24]等对企业韧性的影响。从关系方面,现有学者指出,组织内和组织间构建的网络关系对企业韧性具有重要影响[25]。企业可以通过社会—环境实践[26]等方式加强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以此强化企业韧性。已有研究虽关注到技术多元化对企业韧性的直接影响[9],但尚未揭示技术多元化对企业韧性的内在作用机制。
1.2 研究假设
1.2.1 技术多元化与企业韧性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异质性资源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Barney, 1991)。作为企业战略选择(杨博旭等, 2021),技术多元化可为企业提供跨领域技术知识,在促进知识融合、提升战略柔性的同时,也会导致企业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和研发成本增加[7,27],作用于企业冲击来临前的预测防范、冲击来临时的抵御适应以及冲击后的恢复超越过程,对企业韧性具有过犹不及的影响。
基于技术间的高关联性,相关技术多元化有助于企业实现知识迁移与融合(何郁冰和张思, 2021),及时响应外部环境变化并制定解决方案,实现应用场景多元化和现有业务转型升级[9],从而增强企业韧性。但过高程度的相关技术多元化不利于企业获得价值增长机会[27],进而弱化企业对外部冲击的感知与抵御能力,因而不利于强化企业韧性。
基于技术间的显著差异,非相关技术多元化能够帮助企业克服“本地搜索”局限,促使其主动嵌入外部知识网络,强化企业对外部冲击的预测防范能力[9],从而强化企业韧性。同时,非相关技术多元化能够将企业技术基础拓展至多个领域,帮助企业有效避免技术锁定,提升企业战略柔性,降低单一技术领域冲击带来的崩溃风险(曾德明等, 2019),进而强化企业对外部冲击的抵御能力,有利于企业实现韧性发展。但过高程度的非相关技术多元化会加大企业技术知识迁移与融合难度,增加研发和管理协调成本(杨博旭等, 2021),使企业陷入研发规模不足和技术发展无序的困境(曾德明等, 2019),弱化企业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进而对企业韧性产生负面影响。
职称论文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技术密集度高、技术演进高度不确定性等特征,注重技术资源分散化配置[7]。同时,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爆发式增长,产销同比分别增长159.5%、157.6%,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由此可见,在面对疫情频发、供给中断、局部地缘政治冲突等多重不利因素冲击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18],彰显出强劲的韧性。鉴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沪深A股新能源汽车企业为研究对象。201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列为中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与新能源汽车发展相关产业政策相继出台(熊勇清和秦书锋, 2023)。因此,本文研究样本时间跨度为2010—2021年。
首先,本文以同花顺问财网新能源汽车概念板块上市企业作为初筛样本。其次,参考刘兰剑等(2021)的研究成果,本文基于企业百度百科词条剔除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纺织业等与新能源汽车不相关的样本企业。再次,本文以企业申请的发明专利衡量技术多元化与持续创新指标,参考陈培祯等(2018)的研究成果,剔除所有年份专利申请数为0和小于10的样本企业。最后,本文剔除ST、*ST类上市企业及数据缺失样本,获得285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共1 439个观测值,形成非平衡面板数据。同时,为排除极端值的影响,本文对连续变量进行前后1%的缩尾处理。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如下:①技术多元化、持续创新、内部合作网络密度和外部合作网络中心度测度所需专利数据来源于Incopat数据库;②企业韧性测度所需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③控制变量相关数据来源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
2.2 变量测量
2.2.1 因变量
企业韧性(ER)。Ortiz-de-Mandojana & Ban-sal[31]指出,韧性体现为企业在逆境中恢复并持续生存,关系到企业成长,采用长期绩效结果进行评估。其中,销售收入与企业生存密切相关,能够决定企业是否拥有充足资源以应对不确定性风险(冯挺和祝志勇, 2023)。同时,累计增长能够表征增长的延续性[31],体现企业韧性的长期性。因此,参考吴晓波和冯潇雅(2022)、Ortiz-de-Mandojana & Bansal[31]的研究成果,并考虑到技术多元化对企业韧性影响的时滞性,本文以t+2年起3年内累计销售收入增长额表征企业韧性。
2.2.2 自变量
技术多元化。专利申请数据能够表征企业技术创新进展,反映企业技术领域分布情况(邹思明等, 2017)。同时,考虑到专利申请具有片段式特征,企业创新项目期限往往长于一年(何郁冰等, 2017)。因此,借鉴何郁冰等(2017)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企业t-1年和t年专利申请数据进行合并,以此测度第t年技术多元化。此外,现有研究主要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和熵指数法对技术多元化进行测量[17,19]。其中,熵指数法能够降低企业专利申请规模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何郁冰等,2017),且具有可分解特性,可区分相关技术多元化与非相关技术多元化[19],是测度组内方差的有效方法(林明和董必荣, 2014)。考虑到专利主分类号能够代表某项技术的主要用途(林娟娟和陈向东, 2014),参考何郁冰等(2017)、Chen & Chang[19]的研究成果,本文依据IPC主分类号对技术领域进行划分,采用熵指数法衡量企业技术多元化水平。其中,采用企业第t-1年和第t年申请的发明专利所属专利小类(专利主分类号的前4位)衡量企业第t年总体技术多元化(TD),采用专利大类(专利主分类号的前3位)衡量企业第t年非相关技术多元化(UTD),相关技术多元化(RTD)为企业总体技术多元化与非相关技术多元化的差值。
3 实证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变量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总体技术多元化与相关技术多元化、非相关技术多元化的相关系数大于0.7,原因如下:在测量方式上,三者具有线性关系,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但本文并未将其同时纳入同一模型。此外,其它变量间相关系数均小于0.7。将总体技术多元化、相关技术多元化、非相关技术多元化分别与其它变量回归并进行VIF检验,结果发现,VIF值介于1.01~2.02之间,均小于10。由此表明,变量间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作进一步回归分析。
3.2 假设检验
本文利用Stata 15.0软件,采用个体、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假设检验。同时,为消除变量间量纲差异,对连续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
3.2.1 直接效应检验
借鉴Haans等[34]的研究成果,本文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韧性的倒U型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职称论文怎么写
4 结语
4.1 研究结论
本文以2010—2021年沪深A股新能源汽车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资源基础理论,以“资源—能力—结果”理论逻辑实证分析技术多元化对企业韧性的影响,以及持续创新的中介作用,并从双重网络视角出发,进一步揭示内部合作网络密度的调节作用以及外部合作网络中心度的三阶调节作用,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技术多元化与企业韧性呈倒U型关系。事实上,企业实施技术多元化战略能够拓展自身技术基础,缓解单一技术领域冲击带来的影响。但需要指出的是,技术多元化过度会导致资源配置成本大幅提升,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从而对企业韧性产生负面影响。只有适度技术多元化才能维持企业技术扩张与资源配置成本的相对平衡,有助于企业实现创造价值,进而强化自身韧性。
(2)持续创新在技术多元化与企业韧性间发挥中介作用。技术多元化战略可为企业提供丰富的技术知识资源,有助于企业通过相关与非相关技术知识融合提升持续创新能力,根据外部环境变化不断革新,影响企业在应对外部冲击时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进而影响企业韧性。
(3)内部合作网络密度负向调节技术多元化与持续创新的关系。在内部合作网络密度较高企业中,发明者之间会形成相似性认知,导致企业对多元化技术知识进行吸收、重组的能力下降,不利于多元化技术知识转化,从而弱化技术多元化赋能持续创新的潜力。
(4)外部合作网络中心度进一步弱化内部合作网络密度在总体技术多元化、非相关技术多元化与持续创新间的负向调节作用。高外部合作网络中心度企业易于获取互补性技术资源,并通过协同创新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缓解多元化技术知识重组、整合困境,从而弱化内部合作网络密度对技术多元化与企业持续创新关系的负向影响。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