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晓声的新社会剖析小说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263 论文编号:sb2021102614160939126 日期:2021-11-2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笔者认为全面地看待梁晓声的创作,就是要既看到他严谨客观的一面,又看到他充满激情的一面。这两种创作个性在梁晓声的小说中交织并存,都体现着作品的价值。读他的小说,既能身临其境地与人物一起感受人生的起伏与情感,也能收获对历史、对社会的理性认识。虽然他的创作不是完美的,但梁晓声在他近 40 年的创作历程中,始终不改初心,怀着对更好的社会的憧憬踏踏实实地书写他的故事,值得更多的人聆听他的讲述。

第一章 梁晓声创作社会剖析倾向溯源

第一节 文学史社会剖析思潮的源流
社会剖析派形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933 年,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出版,展示了茅盾深厚的掌控叙事的能力和对社会现象的广泛而深刻的透视能力。这部小说在受到读者的追捧和学者的高度评价的同时,也成为三十年代的社会剖析派开始形成的标志。《子夜》对三十年代的上海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表现了当时各阶层的生活状况,揭示了民族资本与买办阶层、帝国主义资本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展现了我国的真实矛盾。《子夜》以其宏大繁复的结构,对三十年代上海各阶层现实的细致复现,和它所代表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部作品。此后踏上社会剖析的创作道路的作家们,都受到过《子夜》的启发。吴组缃在评价《子夜》时说:“作者安排与表现这些复杂的东西很用了一番艺术手腕……除作者把材料安排得不支散漫的原因外,尚有两个原故,一是作者善于用对话来表现;二是作者的文字明快,流丽,有力。”“全书重要人物不下三四十人,每一个人的性格都表现得十分明显。旧小说《红楼梦》、《水浒传》的艺术手腕也不过如此。”①社会剖析派的几位代表作家之间,一直保持着对创作的探讨,他们有着相近的创作理念,并有意地形成一种创作模式。艾芜在《记我的一段文艺生活》中说:“茅盾先生带头走的文艺的道路,使我们走在后面的人,感到十分的宽阔平坦,而又极其坚固踏实。”②
严家炎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将社会剖析派的成因归纳为两点。一是十九世纪的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二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被广泛讨论和研究的影响。社会剖析派是这两种资源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结合的结果,这种结合既为成长中的现代文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指导思想,也提供了一种成熟严谨的写作方式。
..............................

第二节 成长经历:时代政治与教育的影响
作家的成长经历对他的创作理念、题材选择、创作方法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梁晓声生于 1949 年,高中毕业后进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北大荒度过了 7 年的知青岁月。他的家在哈尔滨市的平民区,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在他的童年,父亲在西北参加“大三线”建设,很少和孩子们相处,善良聪慧的母亲成了他人生的启蒙老师。尽管生活十分拮据,母亲依然十分鼓励孩子们读书和学习。梁晓声曾谈到过,他们这一代人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多读书,特别是文化历史类的经典书籍,都在文革中被当做禁书不得见天日。而他在小的时候把本就少得可怜的零用钱,都用来买小人书看,长大些后,他的哥哥经常和一些爱好文学的同学在家里聊天,他听过他们的交谈,便想办法把听到的书找来看,于是在初中毕业前读了一些名著。
就是靠着这些书的启迪,和母亲一直教育他们与人为善的影响,让他很早就产生了对善良的信仰。文革开始后,他内心一直知道,正在发生的一切是不对的。看到被批斗的老师,他会产生深深的同情,遇到无辜的人被迫害,他会仗义直言,哪怕会损害自己的前途。
梁晓声这一代人被称为“老三届”。老三届是指文化大革命爆发时,在校的 1966 届、1967 届、1968 届三届初、高中学生。由于文革爆发学校停课,造成学生在学校的滞留,于是有了三届学生同时毕业的奇观。这一代人生于建国前后,成长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反右斗争、大跃进、庐山会议、三年自然灾害、中苏论战、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运动。他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是新中国刚刚成立,开始探索自己的道路的时代。十七年时期,我们取得了许多成就,也有一些失误,经历过自然灾害的重创,阶级斗争的风浪又带来巨大的伤害和混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将他们锻造成了有别于老一代和八十年代新人的一代人。
...............................

第二章 梁晓声剖析社会的角度

第一节 对阶层和社会结构的分析
如第一章论述的,梁晓声所处的时代使他对阶级的问题比较敏感,同时也由于他对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十分关注,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自然也是他关注的重点。因此,从阶层的角度对社会进行剖析就成为他的小说中常见的内容。这一方面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可以明显地看到来自他的阶层的印记,一方面表现在对各阶层人物和生活状况的细致描写。
梁晓声笔下的人物带有鲜明的阶级特征,既体现在他们的思想上,也体现在行为倾向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梁晓声对人物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这一观点。一个人物的个性和思想的形成,与他所处的阶层和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今夜有暴风雪》中,女排的排长郑亚茹是一位军队干部的女儿,属于“红五类”,在学校的时候成绩优异,在政治运动中表现积极。作为“红五类”中享受优越社会地位、掌握着实在优势的她,心理上有着强烈的优越感。和其他“红五类”一样,她在政治上表现得很左,很激进,认为自己是追随党的指引,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但尝过了出身带给她的红利,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的不同,她并不像自己口中说的那样一心为了革命和祖国的建设,而是常常只想着为自己谋利,企图永远高人一等。在她心里,也确实是看不起那些比不上自己的人的,对裴晓芸这样平凡的女知青,她从不会主动接近。在与曹铁强确立了恋爱关系后,她利用家庭带来的优势,动用各种关系为曹铁强争取到了一个上大学的名额。但曹铁强将这个名额让给了团部的卫生员匡富春,因为这个名额本来是匡富春的,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他自小热爱医学,渴望学成归来后改善北大荒的医疗条件,他觉得匡富春比自己更有资格去上医科大学。郑亚茹因此恼怒至极,她感到她的努力被白白浪费了,她指责曹永强不会利用自己的政治资本,是一个政治上的浪费者。
........................

第二节 社会心理的剖析
梁晓声小说的时间跨度从建国初一直到现在,小说中的社会景观经历了巨大的变迁。社会转型期,民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社会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基础设施和物资供应上的变化,和多元思想文化的涌入必然引起民众在思想观念上的变革,中国社会传统的一切道德准则和文化、理念都经历着重建。在改革开放后,民众的思想逐渐变得开放和多元化。梁晓声在《返城年代》中描述道:“1980 年,中国的那一代青年,依然是喜欢辩论的青年。只不过,许多青年不再特别自信自己所坚持的言论肯定是对的了,也不太轻易地就企图将别人的言论一棍子打死了。”①独立和审慎的思考的重要性,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也逐渐提高。随着多元的文化和价值观的涌入,民众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同时,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刺激了拜金风潮,金钱成为许多人衡量一切的标准。腐败现象日益严重,平民阶层对此愤怒不已。
梁晓声在《人世间中》第十六章中写道:“一九八八年……多愁善感的人们聚在一起时不由得大发感慨:‘多好的夏天啊,要是一边没有转产、物价上涨、拖欠工资和医药费这些愁人的事,另一边没有‘官倒’、权钱交易、腐败这样一些气人的事,真是就没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活呢!’”②改革开放后,民众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但阶层差异、食品安全、看病贵等问题又成了使人忧心的难题。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一种新常态,虽然吃饱穿暖成为了大多数人的现实,但生活的压力似乎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人们为了各种各样的指标奔忙,越来越容易感到疲惫和消沉。平民阶层对于权钱交易的不满与日俱增,他们感到自己的利益遭到资本的碾压,但又对跨越阶层感到无望,只能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对于社会的拜金风潮、诚信危机和腐败问题,许多人都为此感到忧虑。他们聚在一起谈论,思考解决方法,但又感到自己所能做的非常有限。
论梁晓声的新社会剖析小说
论梁晓声的新社会剖析小说
..............................

第三章 梁晓声笔下的社会问题……………………………… 33
第一节 特殊的政治环境对人的扭曲 ………………………… 33
第二节 对生存困境的书写和思考 ……………………………… 37
第三节 欲望书写:道德失落与人的物化……………………… 41
第四章 梁晓声新社会剖析写作的叙事策略………………………… 46
第一节 真实与倾向 ………………………… 46
第二节 社会生态的典型化…………………………… 48
第三节 建构现实主义 ……………………… 50
结语 …………………… 53

第四章 梁晓声新社会剖析写作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真实与倾向
梁晓声继承了三十年代社会剖析派的传统,坚持面向现实和当下,写真实,以保护文学于社会人生有益的品格。他的作品表现时代的思潮和主题,把握当下的发展趋势,聚焦各种问题以剖析社会的不合理处,在波澜不惊的日常中透视人性的复杂。真实,是他评判自己作品的一个重要尺度。
梁晓声叙述的事件大多都来自他自己的见闻,有着现实依托。他在谈自己的创作时说过,他在生活中遇见了许多带给他触动的人与事,他们的故事充满了无奈和忧伤。这驱使着他拿起笔,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和情感,因此他从来没有为缺乏题材而苦恼过。从梁晓声的文艺理念来看,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有真实反映时代和生活的勇气。因此,他的小说始终面向现实生活,反映真实的生存状态和社会问题。
梁晓声的叙事在结构上较为简明,总体上采用时间上的线性结构,即使人物事件众多、结构复杂的作品在叙事上也条理清晰,有一种贴近生活的自然感,这也符合作者社会剖析的意图。他的语言有一种未加雕琢的生活质感,能够将人带入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这种语言的朴实品质虽然被梁晓声归因于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分,但这有助于引导读者与作品中的人物共情,也不失为梁晓声的个人特色。
但在写真实的前提下,梁晓声的叙事是带有明显的倾向性的。他的叙事由他的价值立场和创作意图驱使着,在不同情境中显示出不同的倾向性。由于他写作的人道主义和批判拜金主义的立场,他在塑造平民阶层的时候,总是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塑造成有良知、有担当的形象,平民群体之中也充满了互帮互助的友爱氛围。而在写资产者阶层,或是想进入资产者阶层的人时,则都将他们塑造成利欲熏心、道德沦丧的人。而他们生活的环境也是充满了尔虞我诈的,冰冷残酷的世界。从一部作品来看,这样的书写是合理的,但从这种人物塑造的模式来看,可以说梁晓声对这些阶层的描写是不完整的。
论梁晓声的新社会剖析小说
论梁晓声的新社会剖析小说

.............................

结语


社会剖析是一种十分强调理性的写作方法,要求作者对社会有广泛的观察,客观的描写;要求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性,能够代表一个群体,反映社会思潮;要求在事件的描写中表现出社会的本质。而梁晓声同时还是一个创作个性很强的作家,他在作品中灌注了他的主观情感,表达了他对人和社会的愿望。全面地看待梁晓声的创作,就是要既看到他严谨客观的一面,又看到他充满激情的一面。这两种创作个性在梁晓声的小说中交织并存,都体现着作品的价值。读他的小说,既能身临其境地与人物一起感受人生的起伏与情感,也能收获对历史、对社会的理性认识。虽然他的创作不是完美的,但梁晓声在他近 40 年的创作历程中,始终不改初心,怀着对更好的社会的憧憬踏踏实实地书写他的故事,值得更多的人聆听他的讲述。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5800343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