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本文以X村为田野调查点,在乡村治理中干群互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此探讨干群互动关系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第一章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核心概念界定
一、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是治理在乡村社会的实践。“乡村治理”的概念由1998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的学者提出。自此,学界对乡村治理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对乡村治理的内涵、主体、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
从乡村治理的内涵来看,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治理内涵进行了阐释。徐勇在分析中国乡村社会时引入了“乡村治理”一词。他以公共权力为研究视角得出了“村级治理是通过公共权力配置与运作,对村域社会进行组织、管理和调控,从而达到一定目的的政治活动。”①的结论。肖唐镖以中国乡村体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乡村体制的变迁过程,提出乡村体制变化是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②郭正林对乡村治理定义为“乡村治理,就是性质不同的各种组织,包括乡镇的党委政府、“七站八所”、扶贫队、工青妇等政府及其附属机构,村里的党支部、村委会、团支部、妇女会、各种协会等村级组织,民间的红白喜事会、慈善救济会、宗亲会等民间群体及组织,通过一定的制度机制共同把乡下的公共事务管理好。”③金太军以权力为视角,探讨了国家、村民与乡村精英三者权力互动,认为三者是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④中杨华认为乡村治理是一种集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元素的综合治理。乡村治理能够解决乡村问题,实现乡村的稳定和发展。⑤党国英将乡村治理定义为“以乡村政府为基础的国家机构和乡村其他权威机构给乡村社会提供公共品的活动。”⑥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升治理水平,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重视乡村治理。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理论基础
一、社会互动论
互动论是社会学的重要理论,更加关注微观社会。追踪社会互动理论的溯源,必须关注到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他首先使用了“社会互动论”,认为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才构成了社会。此外,他也对互动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社会形式就是个人之间的互动方式。”①主要互动类型有交换、冲突、统治、社会化等。
随着学者对社会互动论研究的深入,符号互动论逐渐成为重要的社会学流派。从符号互动论来看,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德、布鲁默和戈夫曼。1937年,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首次使用了“符号互动论”,这为后人研究社会互动论奠定了基础。米德综合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心智、自我与互动是相互联系的。从其观点来看,“心智是理解和运用象征符号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互动中形成的主观意识;社会是依靠心智和自我实现的。”②布鲁默以“结构—过程”为框架提出了“共同行动”概念,“较大行动的集体形式由各自独立的参与者一系列行动的共同配合构成的。”③他认为共同行动是参与者共同决定的。“这些共同定义在文化概念中设想的、既定的、规定的社会行为的来源。”④戈夫曼综合前人观点,将“戏剧”引入社会学领域,强调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何种策略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他提出用戏剧框架来分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主要有剧场、前台、后台和剧组四个要素。符号互动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意识,对研究社会微观层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⑤。
加芬克尔综合了实证社会学和符号互动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理论—常人方法学。他将关注点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认为人在生活中运用日常知识进行互动。他认为行动、场景和说明构成了日常实践,三者之间互相作用,密不可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动的反身性”。“社会行动必定是可说明的,并且对现实的说明和现实本身互为对方的构成要素。”
.....................
第二章X村乡村治理中的干群关系状况调查
第一节X村个案选择与介绍
一、X村个案选择
本研究选择X村的原因主要从代表性、典型性和可行性三方面进行论证。首先,X村具有代表性。本研究是乡村治理中干群互动研究。基于本研究的需要,在田野点的选择上必须满足两点要求。一方面,村干部和村民共同参与到乡村治理中。另一方面,在治理实践中干群互动存在不同的互动类型。从前者来看,X村中干群互动式治理实践材料丰富,如村干部引领村民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共同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打造X村农旅融合产业、制定X村乡村振兴规划等。另外,村民也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活动中,为集体事务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村民参加民主选举,在村民大会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村干部协商整治高标准农田等治理事务。从后者来看,随着乡村社会的发展,乡村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X村常驻人口以老年群体、儿童、妇女为主,这类群体在治理活动中与村干部合作意识较低,与村干部互动意识不强烈,致使干群共治面临困境。此外,部分种植大户忙于个人生计,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较低,部分村民从事食品加工,如制作柏杨豆干,打零工,在外务工等,体现了村民多样化的生产方式,侧面反映出村民的需求也存在差异化,与村干部的互动也存在多种类型。基于上述两点理由,X村在乡村治理中具有一定的参照价值。
其次,X村发展具典型性。典型性表现在X是典型的民族村落,乡村治理成果突出。从个案特色来看,X村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鄂西南地区,是特色民歌《龙船调》的发源地带,也是柏杨豆干工艺的发源地,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X村依托传统龙船调文化成立了龙船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乡村治理成果来看,X村取得良好的治理成果。2016年,X村从脱贫村出列;2017年X村被评为“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和“绿色示范乡村”;2020年X村被评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21年被明确为全市乡村振兴重点村。从贫困村出列到美丽乡村,X村村干部和村民在乡村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乡村治理实践中干群互动频繁,能够为本研究乡村治理提供翔实的资料。
................................
第二节X村乡村治理中的干群互动现状
一、乡村治理中干群互动类型的划分
本研究从信息传递方式、主体动能、互动态度和互动内容四个要素对干部与村民互动类型作如下划分:
(一)信息传递方式:单向型与双向型乡村主体在一定的权力结构和信任关系下,借助沟通渠道,一边相互联系和相互沟通的形式,以权力结构、信任关系和沟通渠道为内核。①干群互动通过沟通平台进行信息传递。从传递主体来看,主要是指村民和村干部;从信息传递划分来看,分为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从信息传递方向来看,可分为单向互动、双向互动型。从信息传递内容来看,主要围绕着乡村治理事务。干群互动治理中,村民和村干部既可以是信息的发出者,也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例如,村民向村干部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信息从村民流向村干部。再如村干部回应村民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信息流的方向为村干部向村民传递。
本研究将信息传递方式分为单向互动和双向互动两种,其中单向互动是指干群互动过程中,村民或村干部就治理事务进行单向的信息交流,一方处在接收者,一方处在发出者。双向互动主要是指村民和村干部就治理事务进行双向沟通,二者之间既传递信息,也能双向反馈。此时,双方既是信息传递者也是信息接收者。
.....................
第三章 X村乡村治理中干群互动的困境及成因 ................................ 48
第一节 X村乡村治理中干群互动关系的困境 ................................. 48
一、信息传递与反馈的畅通性不够 ............................... 48
二、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 ............................... 50
第四章 乡村治理视角下构建良性干群关系的路径 ............................ 62
第一节 加强互动平台建设.............................. 62
一、完善现有互动平台 .................................. 62
二、建立健全反馈机制 .................................. 63
结语 .................................... 69
第四章乡村治理视角下构建良性干群关系的路径
第一节加强互动平台建设
互动平台是村民和干部进行沟通的桥梁,良性干群关系建设离不开畅通的沟通。“沟通行动是沟通的主体之间达成理性,以实现相互的理解状态,从而消解干群矛盾的思路。”②村民通过互动平台可以向干部表达诉求,是村民反映利益诉求的重要途径。干部可以通过互动平台了解村民的诉求,更好地为村民服务。畅通的互动平台利于双方信息交换,利于打造和谐的干群关系,更好地凝聚二者共识,以“共治”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因此,加强互动平台建设对良性干群关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现有互动平台
完善现有互动平台利于干群之间进行信息交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线上平台成为干群互动平台的重要途径。完善现有互动平台要充分利用线上和线下平台相结合的方式以促进干群信息交流。一方面,完善线上平台。针对村务微信群里消息杂乱现象,村干部应派专人负责信息监管,定期对村务微信群中的不良信息进行整治,以免影响村民接收村务信息的效率。另一方面,针对部分村民难以通过线上平台与村干部沟通的困境,应重视线下平台的宣传作用。村干部要充分利用线下平台,如院坝会议、村民大会和村务公开栏等方式与村民沟通交流,以此来获取村民的利益诉求,更好地与村民进行民主议事。同时,村民和村干部都应具备主动沟通的意识,双方要积极利用互动平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村民角度来看,通过平台的信息传递,村民更好地了解村干部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全面了解乡村治理的实情。从村干部角度来看,村干部能够通过互动平台充分了解民意,更好地开展村务工作,以此拉近二者互动距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社会学论文参考
...........................
结语
本文以X村为田野调查点,在乡村治理中干群互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此探讨干群互动关系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立足于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村民和村干部共同治理乡村的实践经验进行研究,通过访谈法和观察法了解村民和村干部在治理中的互动状况,从信息传递方式、主体动能、交流方式和互动内容四个方面探讨X村干群互动类型。在此基础上发现,X村干群关系类型是以双向互动为主的信息传递方式,主动型和被动型并存的互动动能,以民主型为主的互动态度和工作型与生活型兼备的互动内容。同时,X村干群在互动中已经构建出相互配合与支持关系,信任关系和互惠关系。良性干群关系下,X村在乡村治理上取得了显著成效,X村的乡村产业得以发展、基础设施得以完善、生活环境得以改善以及文化生活得以丰富。
同时,本研究还发现X村干群互动中存在信息传递和反馈的畅通性不够,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不高,乡村精英动员村民参与治理的能力有限,民俗文化发挥的软治理功能式微的困境,这不利于X村和谐干群关系建设,不利于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不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本研究分析了困境成因,主要有干群互动平台建设不足,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不够,乡村精英的精英意识不足以及对民俗文化发挥的软治理功能不够重视。最后,本研究从互动机制、村民、乡村精英和民俗文化方面提出了构建干群良性互动的对策。加强互动平台建设,完善现有互动平台,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和完善监督评价机制;增强村民民主意识,增强村民参与互动能力,以此激发村民参与互动动力;建立健全乡村精英吸纳机制和强化乡村精英意识,以此发挥乡村精英的动员能力;挖掘乡村优秀民俗文化和强化村规民约的引导作用,以此发挥民俗文化软治理功能。希望本研究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