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武汉G中学的实证研究—文化排斥:学校教育进行底层社会再生产的机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代写硕士社会科学 点击次数:169
论文字数:0 论文编号:sb201208260847002630 日期:2012-08-28 来源:硕博论文网

1.1问题提出


1.1.1底层经验:我的教育经历与困境
        我八岁才进入小学一年级,’父母、老师对我的学习只有极为朴素的期望——只要考试及格、不留级就好,从未期望我能考取大学从摆脱农村社会。这种“跟班式”的学习直到初中二年级才告段落,因为当时身体过十瘦小,担心毕业后自己像多数学生那样负籍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打工,十是夜以继口地苦学了一年,最终考入县城二中。进入高中以后,我的母亲生了一场大病,丧失劳动能力一年多,家庭经济急剧贫困。为此我以前所未有的努力发奋学习,力求通过考大学找寻生活的出路。高中的早期阶段,我的成绩摇摆不定,历史、政治等完全靠背诵与记忆的科目成绩最好;由十有对生活苦难的深刻体验,语文作文每每抒发真情实感,成绩还算不错;数学成绩波动最大,徘徊十40到120分之间;物理、化学、地理等科目则从初中的优秀迅速降到及格边缘;英语课堂一直令我兴趣索然,对语法课尤其感到厌倦,绝大多数英语课几乎都在与老师唱反调,课上很少开口,英语口语很差,英语成绩主要依赖十自己的死记硬背与题海战术。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努力,我的成绩才稳定在全年级前30名以内,但是每次考试都会以40分以上的“低级错误”与前几名拉开距离。3高二文理分班时受“理科生考大学更容易”、“找工作更吃香”等流行信念支配,背弃了自己的文科信仰,依旧留在理科重点班。高考时因为少了一道选择题的分数与自己所报的重点大学失之交臂,更因填报志愿时无人指导,致使其他志愿全部落空,最后以超出录取线近50分的分数被补录到一所与职业教育体系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不入流的本科院校,因无资格选择专业}fn不得不进入数理系学习自己一向厌恶的数学。由十家境潦倒,为了尽快毕业挣钱,便饮恨埋葬了自己的文学梦想,北上天津就学。我的大学几乎是高考复习生活的延续,抽象的数学符号世界、逻辑严密的定理证明体系以及满含技巧的计算法则占据了我的精神世界,需要我口复一口地趴在自习室证明、演算,两二年下来不但压弯了我的脊背,还熬干了我的精力。数年来艰苦努力的结果非但没有使我洞悉数学的奥秘,像我的老师们那样发现数学的简洁、对称之美,令我对数学生出了厌倦,得出了一个悲观的结论:数学世界是给那些有天赋的人所准备的,}fn我绝对不适合以此为志业。为此我陷入了深刻的精神认同危机,直到大二下学期才决定弃理从文,经过近一年机械式地记诵教条知识,才得以考取研究生、转变身份改学文科。

 


参考文献
外文著作:
[1]   A·Arato and P·Breines,1970,The Young Luckas and the Origins of Western   Marxism.  Sydney:  Pluto.
[2]   A .Arato and E .Gebhardt} 1978,The Essential Frankfurt School Reader. Oxford:   Blackwell.
[3]   A·Halsey,Education : Culture,,Economy,,and Socie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4]   H .Becker,  1973,Outsiders.New York:  Free Press.
[5]   H .Garfinkel,1967,Sd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
[6]   L. Althusser, 1977,Lenin and the Philosophy and other essays.London: New Left.
[7]   J .Clarke,S .Hall,T.Jefferson and B.Roberts,1976,”Subculture,cultures  and class:a theoretic review”.In S .Hall and T.Jefferson( eds):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s:Youth Subcultures in Post-war Britain,London:  Hutchinson, PP:1 _5.
[8]   J.  Coleman,1966,Equality  of  Education  OpportunityWashington,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摘要 4-8
Abstract 8-9
1 导论:学校教育中的文化冲突与底层社会再生产 13-71
    1.1 问题提出 13-25
    1.2 文献综述 25-54
    1.3 研究意义 54-55
    1.4 研究思路 55-58
    1.5 研究设计与实施 58-71
2 游离与暴力:底层学生与学校课程知识及文化资本之间的冲突 71-136
    2.1 学校课程知识的理想类型:学业成功的基本要件 72-81
    2.2 试图游离:底层学生与学校课程知识之间的冲突 81-100
    2.3 符号暴力:底层学生与学校文化资本之间的冲突 100-134
    2.4 本章小结 134-136
3 规范与抗拒:底层学生与学校道德规范之间的冲突 136-177
    3.1 核心与边缘:学校道德规范的基本结构 138-141
    3.2 文明与脏乱:底层学生与学校礼仪、纪律之间的冲突 141-153
    3.3 威严与嬉戏:底层学生与辅助性德育活动之间的冲突 153-159
    3.4 权威与抗拒:底层学生与学校教育权威之间的冲突 159-175
    3.5 本章小结 175-177
4 排斥与规训:学校教育中文化冲突的社会后果 177-206
    4.1 社会排斥:学校教育中文化冲突的社会阶层再生产后果 178-189
    4.2 社会规训:学校教育中文化冲突的社会秩序合法化再生产后果 189-203
    4.3 本章小结:社会阶层与社会秩序合法化的再生产 203-206
5 不平等的阶层结构与文化支配:学校教育中文化冲突的社会根源 206-238
    5.1 中上阶层的文化支配:建构学校主流文化的结构性力量 207-216
    5.2 底层社会的家庭教育:形塑学生文化能力与惯习的结构性力量 216-235
    5.3 本章小结:结构性力量作为学校教育中文化冲突的本质 235-238
6 结语:理论对话与对策建构 238-249
    6.1 理论对话:学校教育承担底层社会再生产功能的中国模式 239-243
    6.2 对策建构:改善底层学生不公正教育命运的文化空间 243-247
    6.3 余论:本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47-249
后记 249-256
参考文献 256-261
附件1 观察提纲 261-262
附件2 访谈提纲(教师用) 262-263
附件3 调查问卷(学生用) 263-265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