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笔者认为公共性的持续生产是需要资源的持续投入。社区党组织通过资源性投入为社区公共性的提升提供了物质保障,通过承担公共性活动的初始成本,为社区居民以及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中创造可能性,以此增加社区行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重要的是给整个社区带来了正外部性的影响。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城市是观察当代中国政治领域、经济领域以及社会领域发展变化的重要场域。对于城市来说,其基本组成单元的状况是其功能结构状况的缩影。由此,社区作为城市最小的组成单元,成为观察城市发展的绝佳领域。社区治理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区发展改革的大背景是复杂的,治理模式、历史沿革、民情民意、组织体系彼此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另一方面,社区内部多元主体的协调是复杂的,政府、党组织、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以及居民都是推动社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前的治理实践中,依靠党组织再造社会秩序,是当前我国治理实践中重要的创新经验。
从政策层面上来说,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成为新时代城乡社区治理的新方向。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注重政策层面的整体谋划,加强党建引领基层的政策引导。2017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制衔接、功能优化,不断强化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形成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新格局。①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作为推动社会治理和基层善治的主要动力。2019年,中央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把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增强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提升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工作水平、加强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组织领导五个方面的要求。②2021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强调要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为关键,以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重点,以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能力建设为抓手,建立健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推动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①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考察时明确指出提高社区治理效能的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领导在社区治理中重要性的论述,明确了党的领导在社区治理中的驱动作用,也为中国城市社区党建引领工作指明了方向。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有关社区党组织的研究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引领下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日益昭示着国家治理的实践走向。当前学界关于社区党组织的研究,理论层面多从社区党组织的建构逻辑以及理论阐释出发,实践层面多从社区党组织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探讨以及机制创新出发,对社区党组织开展了丰富的研究。
第一,社区党组织建设的逻辑起点。从政治化的逻辑出发,林尚立提出国家应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建立社会调控、整合和沟通体系,依靠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使社区成为党组织社会、整合社会、动员社会的主要空间。①周庆智通过对党建引领社区发展趋势的考察,提出要把基层党建与基层政权建设紧密关联起来。② 王浦劬、汤彬认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关键是实现执政党合法性建构以及塑造治理权威。①邓顺平提出党治基层能够有效链接基层政权建设的逻辑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逻辑。②第二,从行政化的逻辑出发,张振洋提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是要破解科层制带来的碎片化治理困境,进而促进基层整体性治理的形成。③黄建认为目前社区治理运行体制行政化色彩过重,社区自治力量参与度不足,表现为“纵向关系失衡”和横向联通失序的特征,主张加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组织引领和机制创新。④第三,从社会化的逻辑出发,周敏晖认为,新时代城市社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城市基层的再组织化。应发挥党组织和党员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作用,使党组织嵌入社区团队。⑤田先红用“政党引领社会”的分析框架阐释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党的引领与社会的自主性之间并非竞争性互动,而是在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社会、组织社会、凝聚社会的作用。⑥叶敏提出政党组织社会是中国式社会治理创新之道,强调社区党建具有政治建设和社会建构的双重属性⑦。杨威威等强调党建引领与生活的连接。党的建设指导下的社区各项工作要深入生活,强调党的建设与生活的联系。⑧
.................................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1.社区党组织
在我国,社区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社区中建立的基层组织。1997年,在党召开的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社区党组织被首次写入《党章》。社区党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区党组织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市辖区、街道和居民区设置的区委、党工委和党总支。而狭义的社区党组织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在街道和居民区设置的党工委和党总支。本文中所涉及的社区党组织是指社区的党支部。
《党章》中规定社区党组织的职能是:“领导本地区的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①社区党组织是党组织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是基层治理的领导核心。社区党组织在社区工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宣传、贯彻、执行党的大政方针以及路线、政策;在社区建设和治理中,组织干部和群众完成好社区的工作;引导和保障社区居委会合法、全面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区居民的自治;领导社区的群众组织中,支持其开展工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宣传教育群众,及时反映群众的诉求,解决社会矛盾,维持治安;强化基层党组织的自我建设,搞好对党员的培养和发展。社区党委是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和发展中的领导力量,要充分利用好它的作用,必须坚持科学性、服务性和共享性有机统一的理念。
2.社区公共性
社区公共性是由公共性衍生而来,公共性是指人们从私人领域中走出来,就公共性问题开展讨论和行动,在公开讨论和行动中实现自己从私人向公民的转化的一种状态。②关于公共性的论述,显于阿伦特、泰勒、哈贝马斯等学者对公共性开展的讨论。他们立足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对公共性开展了详实的研究。本研究从理清他们关于公共性概念的论述出发,阐明社区公共性的结构、内容。
.......................................
(二)理论基础
1.社会资本理论
社会资本理论(Social Capital Theory)是西方社会学、政治学解释公共领域发展常用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帕特南在研究意大利不同行政区政府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差异时提出治理的有效性与积极的社群组织密切相关。①由此,他提出社会资本是分析公共生活的重要理论,并把社会资本作为一个重要分析工具,观察社会资本与经济繁荣以及政治参与之间的相关性。除了帕特南之外,布迪厄、科尔曼两位社会学家关于社会资本理论的思想同样深刻且重要,解读他们关于社会资本的论述,能够深刻地把握社会资本概念的内涵、要素、结构。
关于社会资本的关系要素。布迪厄把“社会资本”引入了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之中。并以其关联方法为指导,首次将“场域”与“资本”相结合。场域是指由不同的社会联系而形成的具有多种形式的社会环境或社会空间。可以把场域的概念界定为一张由不同位置构成的、具有客体联系的网状结构。“由于所处的位置和地位的差异,所享有的社会资源与权益也各不相同。”布迪厄把场域看作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网络,它是一个不断演变的、以社会资本为驱动的动态变迁的进程。布迪厄认为,“无论是现实的还是可能的”,多元化的社会资本都与关系网有着紧密地联系,并且是有效的。社会资本的再生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种长期的社会投入。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性的网络。布迪厄把重点放在了社会性的网络结构上,着重于投资、使用和再生产。
社会资本理论的资源要素。社会资本理论的资源要素。詹姆斯科尔曼在深入探讨了社会资本的基础上,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探讨,并把它看作是一种在社会结构中进行交易的一种资源。“包括特定行为利益的一些行为,部分或全部处于其他行动者的控制之下。个体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易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产生持久的社会联系。”由此,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科尔曼的理论根源在于回答了“理性的社会选择何以可能”。
............................
三、Y社区具体情况及其社区公共生活的特点 .................... 20
(一)个案选择——Y社区概况介绍 ........................ 20
(二)Y社区党组织的具体情况介绍 ......................... 20
四、Y社区党组织推动社区公共性提升的实践 ....................... 29
(一)社区党组织培育公共关系网络 ............................ 29
1.身份向度的发掘 ...................................... 29
2.关系维度的链接 ..................................... 30
五、Y社区党组织推动社区公共性提升的效果 .................................. 37
(一)以关系为主导的公共性:社区关系网络的形成 ................... 37
(二)以资源为主导的公共性:社区公共需求的满足 ................................ 38
五、Y社区党组织推动社区公共性提升的效果
(一)以关系为主导的公共性:社区关系网络的形成
以人际关系为主导的社区居民网络的形成。在社区党组织介入之前,居民之间缺乏彼此之间的相互交往,居民个体之间的交往一方面以原有的关系结构为依托,另一方面面临着原有的社会关系不断凋零的状态。对于新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建立是有需求的,但缺乏平台,缺乏契机。社区党组织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为居民相互了解和熟悉提供催化剂和纽带,使地域相近的居民之间相识,拉近邻里之间的关系。当社区居民愿意抽出时间参与到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中来,其不自觉地就会与参与活动中的居民建立社会关系。这个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社区认同的生成,同时也为下一次的参与奠定了基础。人际关系中也是存在惯性的。各种观影活动,手工活动以及打扫卫生活动带来居民行为改变,技巧提升的同时,也在织就一张关系网络,地缘关系和趣缘关系都是这张网络中很重要的联接。社区党组织的付出使社区居民自觉、自愿地从各个分立的私人空间或家庭走出来,参与公共事务协商,进行公共性活动。
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网络的形成。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在应对风险、提供服务以及推动发展等方面能够平衡好秩序与活力之间的关系。社区内部存在社会组织、市场组织等多元治理主体,其在满足居民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社区的构建离不开多元治理主体合力的形成。社区党组织以党组织关系为依托,建立组织之间合作的平台,针对社区发展面对的突发问题、重要问题、难点问题相互协商与合作,激发多元主体的参与活力,使其不断创新形式与内容,共同应对好社区发展的挑战。同时,社区党组织发挥好自身作为社区发展核心的作用,充分利用自身的思想、政治和组织的力量,使社区内部的多类型组织能够在思想上达成一致,共同落实好制定的策略,有效维护社区内部良好的治理秩序。
社会学论文参考
..................................
六、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社区党组织的关系性拓展:公共性提升的技术策略
社区治理中的实践情景是社区公共性提升的背景,通过正式权力的非正式运作与正式运作搭建起来的社区关系网络,能够挖掘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提升居民参与的主体性,以地域为范围把辖区内部的组织整合了起来。社区党组织通过构建关系网络,使自身成为关系网络中的关键节点,以此完成社区党组织的关系拓展。
社区内部的关系网络是沿着两个方向延伸的,一个方向是人情关系,情感对个体的思考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有着直接且持续的影响,社区党组织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活动,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通过寻找居民共同感兴趣的议题,持续地举办各种活动以此来推动社区居民之间互动频率的增长以及关系强度的增强。此项策略通常是伴随着沟通平台的建立的,社区内部的各种活动群就是关系加强的见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建立微信群,使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不仅仅存在于实体空间,更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实现居民之间的互动。另一个方向是组织关系。组织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区党组织内部的关系,社区党组织以楼栋为单元建立党小组,通过社区党组织推荐、楼栋居民举荐、楼栋党员自荐的方式选出党小组组长,使党小组建在楼栋里。实现从社区到家庭的纵向贯通。二是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对于社区内部服务居民的物业组织来说,帮助其建立自己的党支部,社区党组织的负责人定期的问询和沟通机制,保持了信息的畅通,有利于居民意见的反馈以及问题的解决。对于辖区范围的商业组织、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党建联席会议,通过组织共建、活动共办等方式形成区域化党建的合作方式共同解决辖区内的问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