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反身性建构及其悖论探讨——青年群体健康管理行为的社会学探析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3633 论文编号:sb2023083020505150947 日期:2023-09-06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笔者将青年群体的健康管理行为作为出发点,分别介绍了青年群体身体建构的现状、青年群体身体的反身性建构过程及青年群体健康管理行为悖论的生成原因与社会根源。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问题提出
当代青年群体,是特殊的一代。他们出生于中国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具有以往任何一代青年人都未曾有过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风笑天,2013)。市场经济催化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和多元文化的发展,青年群体相较父辈们拥有了更加自由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吉登斯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个体能够通过反身性的方式,在认知上监控自己的行动,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改变行动。由于我们越来越多以反身性的方式介入生活方式和风险,我们的社会行动逐渐发生了转变。身体作为个体与社会的关联途径,承载了更多的指向。面对工作、生活的压力,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却又相伴而生的行为方式。面对健康的风险,他们开始积极践行着身体管理的理念,不断地修补、塑造着健康的身体,不知不觉中,健康管理成为一种生活潮流。在进行健康管理的同时,一种被称为“朋克养生”的健康管理方式在网络上逐渐兴起,成为青年群体中耳熟能详的概念。生活压力过载下的青年群体在管理健康的同时,通过熬夜网上冲浪、吃垃圾食品、吸烟喝酒等方式,展演着自己的生存方式。
针对当代青年群体在反身性身体建构过程中出现的两种相互冲突的现象,笔者希望能够采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尽可能全面、深度地描绘,并从社会学的理论中寻找合理解释。综上,本文将利用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获取到的一手材料结合文献开展研究分析。探究当代青年群体如何通过健康管理的方式建构自我的身体。同时,探讨伴随着健康管理行为而产生的冲突行为,其背后的原因及其社会根源。进而,期望在围绕当代青年群体的研究中,在一定程度上发掘到青年群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自我建构模式,并为此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身体社会学的发展历程
在西方主流社会学中,“身体”这一现象曾经长期被人们所忽视(郑震,2003)。希林将其称之为“缺席的在场”。作为一个理论概念,“身体”最先受到西方哲学家的关注,并长久处于一种身心不平等的二元对立中。柏拉图所倡导的“实在与现象的二元划分”思想开启了西方社会对身体的压抑。之后,笛卡尔在继承柏拉图身心二元思想的基础上,宣称“我思故我在”。自此身心界限更加分明,身体自我不再被贬损,而是彻底站在了精神自我的对立面。人类科学研究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逐渐分野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王瑞鸿,2005)。身体作为一种物质实体,仅仅作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其研究更多的从医学、生物学的视角出发。与此同时,心灵则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心(赵方杜,2012)。相比之下,尼采批判性地认为,身体是认知存在的根基。在他“一切从身体出发”的哲学思想下,身体逐渐回归哲学研究的主题,并对社会学理论的身体转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受到上述哲学思潮的影响,在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中,社会理论家们通常习惯性地将身体视为科学的范畴,身体常以一种客体的身份出现在社会研究中。但在希林看来,身体在古典社会学中具有某种双重地位。例如,涂尔干在研究“社会事实”的基础上,同时关注这些事实融入个体的身体倾向。发端于人类身体上的图腾文身在涂尔干看来是部落成员分享共同生活的体现。韦伯在讨论新教伦理问题中,也有关于身体的讨论。韦伯认为,西方天职观体现了对身体的控制与管理,而这也被特纳认作是“现代性与身体”研究的隐含表现(希林,2010:25-26))。可以见得,该阶段的身体研究仍然是边缘化的,即使学者关注到身体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但身体的存在仍然只是一种阐述所需的条件,而非中心。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女性主义、消费文化的兴起、西方社会人口变迁下老年人口需求的增长与现在资本主义结构变迁的背景下,身体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开始关注身体,将身体作为研究的中心。伴随着布莱恩·特纳的《身体与社会》出版,身体社会学正式诞生,1995年,特纳与费瑟斯通创办的《身体与社会》杂志使身体社会学研究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成为一个公认的研究领域(赵方杜,侯钧生,2010)。
..................................
第二章青年群体的身体建构现状
2.1调查研究概况
根据现有理论和国家政策的界定,本研究将青年群体定义为年龄在18至35周岁的群体。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两种方式展开。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到的资料,以数据化方式呈现宏观层面的青年群体的身体建构现状。同时开展访谈,纵向深入青年群体的微观行为动机。
2.1.1数据来源及样本分布
本次调查的问卷设计围绕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A部分共计5题)、个体对健康的认知和自评(B部分共计2题)、健康管理层面的实践与认知(C部分共计19题)、与健康管理相悖行为的实践与认知(D部分共计12题)、对冲突现象的总评(D部分共计1题)五个方面展开。
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发放并收集问卷。一方面笔者实地走访生活环境周边青年群体较为聚集的学校、商场、写字楼等场所发放问卷。面对面的填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问卷的填答质量,同时在填答完毕后,笔者能够依据问题的回答情况以访谈的方式延伸回答,使问卷与访谈获取到的资料互为补充。另一方面,为了满足研究所需的样本量,笔者依托专业的互联网问卷平台“问卷星”,上传题目并制作网络问卷,利用滚雪球的方式在社群网站中传播给调查对象,被调查者以匿名的方式填答问卷。最终,共计发放调查问卷402份,经过筛选,最终获得有效问卷385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5.8%。问卷调查的样本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社会学论文参考
社会学论文参考

...........................
2.2青年群体的身体建构现状
现代社会中,个体愈发关注自己的身体。青年群体成长于一个快速、多元发展的世界。时代的洪流下,他们开始通过一系列活动,保养、建构着理想中的健康身体。与此同时,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一种异于传统观念的健康管理方式——“朋克养生”。“朋克”一词起源于西方音乐文化,是一种音乐上的叛逆运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朋克一词不再拘泥于音乐领域,成为一种颠覆和叛逆的象征。朋克养生,顾名思义是一种冲破固有养生观念藩篱的身体建构活动。他们崇尚健康,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管理、建构着健康的身体,却仍会做出伤害身体健康的矛盾行为。为了弥补对身体带来的伤害,他们继续投身在新的健康管理活动中去,周而复始,循环往复。青年群体在抵抗,在妥协,在矛盾与冲突中书写着自我。
2.2.1生发为一种流行的健康管理行为
通过调研结果可以看到,青年群体普遍认同健康的重要性。有83.38%的调查对象认为健康是比较重要或非常重要的。对比图2中青年群体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价,可以明显地发现,近半数的青年人对当前的身体状况持有不高的评价。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主观层面,青年群体对健康的定义有了更高的追求。有69.61%的调查对象会经常反思自己的身体是否健康,同时,在关于健康定义的讨论中,笔者假设“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而是一种更好地身体状态”,有79.74%的调查对象持认同态度。访谈中,部分受访者描述了自己对健康的定义:
“我觉得健康是一种身体轻盈、轻松的状态。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希望自己的身体状况符合年龄,并且这种状态要能和岁月抗衡。”(F1)
“在我看来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不设限的,我觉得健康永远不可能是一个独善其身的定义,我们需要不停的和别人比较,达到的永远只能是相对健康的状态。所以在这点上永远不能知足。”(F2)
..........................
第三章健康管理:青年群体身体的反身性建构过程.........................23
3.1外在场域的构筑...........................................23
3.1.1代际经验的传递与践行.............................23
3.1.2同辈群体的互动与模仿.......................25
第四章青年群体健康管理行为悖论的生成原因.....................37
4.1冲突行为产生的个体原因............................37
4.1.1前台压力在私人场域的释放..............................37
4.1.2身份建构与社会互动中的青年群体................................39
结论与反思...............................48
5.1身体在“悖论”中的自我书写........................48
5.2研究的限制和不足......................................49
第四章青年群体健康管理行为悖论的生成原因
4.1冲突行为产生的个体原因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加剧。青年群体在人生发展的关键节点,承载着来自事业、家庭、社会的多重压力。在人际交往的前台,他们扮演着敬业的职场人、刻苦的学生,营造着自律健康的形象。回归私人场域,他们的压力得到释放,以一个青年人的个体身份和他人互动。以追求快乐为由,不再以健康之名制约自己的行动选择。
4.1.1前台压力在私人场域的释放
希林在研究身体与工作的关系时指出,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具身性的存在,因此,必须要满足包括饮食、居住、安全等需求,以获得我们维持生存的手段(希林,2011:82)。个体必须用身体的劳动赚取工资,并以此获得生活必需品。在历史的长河中,亘古不变的是人们需要将自己的身体投入工作,而青年时期则是生命历程中进入这一场域的特殊阶段。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强调自由竞争的社会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青年群体拥有了更加宽广和自由的外界环境;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加剧,社会对他们的需求更加多元而复杂。多样选择背后是大多数人的无所适从,他们被迫追随着社会层出不穷的期待,在工作场域的前台展演中,青年群体需要按照社会规制的节奏采取行动。涂尔干指出,在个体在进入工作岗位时,当劳动分工或贯穿劳动组织机制的道德框架与劳动者不相契合时,会出现个体的失范(希林,2011:98)。这种失范往往会以一种个体内在心理的改变展现出来,例如纠结、痛苦、抑郁等。为了缓解前台工作的紧张,青年群体开始通过娱乐消遣、放纵式休闲释放压力,即便不利于健康,但确是行之有效的“安全阀”。
.............................
结论与反思
5.1身体在“悖论”中的自我书写
青年群体反身性地建构着自己的身体。健康管理热潮下,他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学习、实践着健康管理的知识与技术。这一过程中,他们仍会以一种冲突的方式,在悖论中权衡,实践着自我定义的健康方式。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则为青年群体身体自洽的体现,如同一位受访者描述的那样,这是一个“美好的冲突”。他们接纳着发端于身体的悖论,宣示着对身体的掌控,认同自我,书写自我。
一方面,青年群体在社会的影响下,接受到来自代际、同辈和大众传媒的身体经验,并在这三者交织的社会空间中,形成了对待身体的特定倾向,构筑了健康管理的场域。同时,个体对与健康的反思从未停止,他们反思现在,计划未来,并以未至的风险为准绳规制着当下的行动。经由外在场域构筑与内在个体自反的共同作用,开始关注身体。在对自身生物性身体进行塑造的同时,提升自我认同的程度,实现了社会性身体的再生产。另一方面,健康管理过程中展现出的与健康管理相冲突的行为也成为青年群体整体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与行为倾向的最好体现。行为背后,是对社会权力渗透下时间与空间安排的反叛、是青年符号的彰显,亦是反身性下对“身体不确定性”的抉择。个体对身体的反身性建构体现出人类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我的关照与思考。健康管理只是这万千社会事件中的一个小碎片。而在反身性建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冲突行为也是个体对身体的理性化选择。
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个体的解放,带来愈发丰富的人生体验的同时,也带来更加多元的价值理念。在这个高度现代性的社会中,青年群体将本体与社会相互关联,在悖论行为中实现自洽,强调“自我”,用叛逆、放纵的行为,宣告着对传统知识规范与旧有社会制度的不懈与挑战。但与此同时,他们仍会以一种矛盾的姿态,积极地通过健康管理的方式修补、塑造着健康的身体。此情此景,主动与被动交织,是自由更是一种束缚(马丽,2000)。在打破传统意义体系后,个体看似拥有了无限选择的可能,但却几乎永远无法逃出社会制定的标准化人生,也几乎永远都无法停止对自我的反思。之所以青年群体中出现了两种相互冲突的行为,究其根本是两种标准化人生的碰撞。所谓的“标准”是社会普遍认同的健康身体状态,亦是青年群体年轻、叛逆的符号特质。冲突本身,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理性化发展趋势的表露,是个体通过自我规制寻求本体安全感的直接方式。如同吉登斯所述,认同是借由提出一系列问题,并同时持续性地重组自我叙事并以反身性的方式呈现出来的。青年群体通过身体保养与消耗的循环往复,不断应对来自社会的各种风险,最终实现了对自我的理解与认同。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