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笔者通过对本文案例过程的描述,对各个部分的实证分析,解释了人际信任危机是信任本身作为二元阈限,内部信任向不信任转化,不信任大量积累的结果,并研究了信任危机的演化趋向。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研究背景
习近平主席将信任视为“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基础。①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第七十三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开幕式上表示,“信任缺失症”是当今世界的症结。②现实的社会信任状况不尽如人意,在2013年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中,经过社科院课题组对北京、上海等7个城市的1900多名居民的访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社会信任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人际信任危机显著,群体间不信任扩大化,问卷数据频频跌破以“60分”为信任度测量标准的及格线,不信任他人的被调查者占据了总体半成以上,仅有两到三成表示能够信任陌生人。③这种现状导致了社会内部的冲突与社会系统的内耗严重,信任度降低带来的不仅是产生信任危机的可能性,也带来了社会系统失调的风险,尤其是当今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熟人社会向部分熟人社会继而转至陌生人社会的转型阶段,解决信任问题,重构信任系统已经势在必行。中国社科院2016年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6)》中显示,就社会信任总体状况来说,还未建立起基于职业群体和陌生人的社会信任模式。④可见,信任系统的重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为信任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一种,交往关系的实质是社会主体的人在物质生产中发生的物质的社会关系,感性对象性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实践,所以信任是实践带来的交往关系,重建信任系统要回归原子个人的实践、回归原初的信任,因而研究最基本的人际信任问题应是重构信任的前提也是本质。
社会学论文参考
..........................
(二)文献综述
1.有关信任研究的文献回顾
信任是人类对象性活动的原则之一,历史地看,信任随着人们的实践活动也在不断丰富其分析模式以满足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交往需求,对信任的研究由来已久,主要针对本土化研究以及信任危机研究的范畴,现大致围绕信任的定义、信任的功能与分类等方面做以下文献回顾:(
(1)信任的定义
《韦氏词典》中对“信任”的解释根据词性的不同有两条,作为名词,“信任”指的是对某人或某事的性格、能力、力量或真理的可靠依赖,作为动词指的是依靠,这种依靠是对某事某人准确性、真实性的相信。①从齐美尔开始,当代信任研究逐渐成为显学,齐美尔认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指的是一种固定、牢靠的关系方式。②科曼从社会学的角度,认为“信任是致力于在风险中追求最大化功利的有目的的行为。”这种观点充斥着他的理性选择理论。③赫希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信任是经济交易所必需的一种基础性的公共品德,这种公共品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性论观点,而是具有契约精神的一种理性原则。④吉登斯认为信任是对社会主体的人的连续性的相信与客观世界的相信,与人的生理本能密切相关。
在对比了中西方语源和古代典籍中“信任”的定义和用法的差别,并结合日常用语以及理论家口中的“信任”差异后,郑也夫提出信任是一种态度,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⑥董山民、赵英在研究传统到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同社会结构下信任模式的解构与重构,提出信任是在变化的环境中对既往对象不变的预测和期待。⑦也有的学者从不同学科之间“信任”的不同意义,立足于历史和现实,提出信任是信任主体对于对象性客体的交往经验而形成的未来心理预期(王连伟、杨梦莹,2020)。①有的学者通过基于CGSS数据的研究结果发现,社会信任度随着现代化速度的增加显著降低,提出信任是个人经过长期博弈所达到的均衡(曾希灵、刘志铭,2021)。②综合来讲,国内信任的定义往往离不开未来,是过去与现在的经验,消减对未来的不确定,从本质上说,信任就是人实践产生的交往关系之一,信任在中国社会等同于人际信任。
..................................
二、犬伤人前——社区人际信任状况
(一)社区具体情况
1.社区概况
文中选取的A社区隶属于Z市L街道,仅包括一个小区,有常住人口1.6万人,总共有26栋楼52个单元,该社区于2021年3月在微信创建了业主群,以楼号为群名创建了26个业主群,以每栋楼的居委会楼管为群主,通过业主群发布公告、解决日常业主问题、调解邻里矛盾,日常的所有业主群中也没有禁言,所有业主在群中皆言论自由,业主群的同质性强。由于笔者家中有老人为本社区业主,考虑到老人可能因使用智能手机不便而错过社区重要信息的可能性,笔者本人在2021年3月加入A社区23号楼业主群,此群有成员210人,皆为A社区居民。
2.社区人际信任基础——公共空间的契约原则
ZR和LY,一个既是社区居民又是非养犬者的角色,另一个是作为养犬者的社区居民,首先两位同为社区共同体成员,都享有使用公共空间的权利,这种权利已经成为共同体成员的基本权利,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俺都住20多年了啊,一直都是中午休息完就去小区里头转悠半个钟头,年龄大了腿脚不好本来走路就慢,之前见过小区里头有人遛狗,也有不牵绳的但是都不扑人。(ZR210521)
我住了有10几年了,之前都是在小区里边遛狗,不光是我,基本上有狗的都会在小区里边遛,俺家狗大一点所以不像有的人不牵绳,我出去必须得牵绳出去,院里那么多人,以防万一。(LY210521)
...................................
(二)社区日常信任类型
1.契约型信任——社区人际信任类型
最原初的契约是不信任的结果,当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形态大体由“农业社会”更替为“工业社会”,在农业社会受到生产工具与技术的限制,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往往限制于熟人之间,有着交往的连续性,而在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往往呈现出间断式的特征,社会因素如法律、制度、物质利益等中介环节将人与人联系起来,甚至在熟人社会以血缘为纽带的亲人,也因为这些社会因素而变得陌生,这些社会因素就是一个又一个社会契约,因为陌生人之间天然的不信任,人们才有了制定规则,规范制度来节省识别判断的时间精力的需求,也因为如此,契约代表了不信任的积极维度,人们的非理性因素在契约的理性规则的规定下,免去了很多不确定性。
但在社会微观视角下,契约型的互动机制是受信任机制的发展逻辑而形成的,正因为有了契约的存在,人们才获得信任感,表面上看,人们之间的交往是因为相信契约规定的原则才正常进行,间接来看才能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但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来看,信任是必要的条件,所以契约是有着二重性的,既体现了契约原则的规定性,又体现了信任关系,这种以契约为基础,呈现二重性的信任就称之为“契约型信任”,上文业主的甘愿让渡,究其根本,是契约型信任的原则在起作用,不仅规定人要自觉维护和维持契约规定的正常效用,而且造就了社区中陌生人之间的信任。比如ZR几乎每天使用公共空间遛弯,LY也同样习惯了日常在公共空间遛狗,从其他两位成员CYB与CST的口述中也都证明了在社区内使用公共空间是所有社区成员的权利,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社区呈现出的人际结构不是以熟人为主的,如CST所说的跟社区内的人“面熟”,包括业主群中少有的交流,狗伤人事件的当事人生活在同个小区都超10年互相不熟悉的情况等,这种多为陌生人或者部分熟人为主的社区有机构成,也同样表现了契约型信任不仅存在着二重性的特点,还具有匿名性的特点。
.............................
三、犬伤人事件发生——人际信任危机的生成...............24
(一)契约型信任的解构...................................24
1.人际不信任的滋生——成员违反契约的结果...........................24
2.契约型信任的解构——信任内部二元项的转化.........................27
四、犬伤人后——人际信任危机的演化.....................35
(一)媒介的作用——推动不信任向信任转化.................35
(二)媒介的选择策略——人格信任与系统信任两位一体结构...37
五、总结与讨论.........................................39
(一)结论与不足.........................................39
(二)讨论:社区人际信任的重建...........................40
四、犬伤人后——人际信任危机的演化
(一)媒介的作用——推动不信任向信任转化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媒介的本质是信任感,没有媒介,信任内部会时常存在失调的风险,实际上信任本身也是一种媒介,它是人与人之间交换与交流的媒介,它的复杂性就在于它既要充当媒介,又要依靠其他媒介去协调内部的二元阈限,信任内部失调就会带来社会信任度的降低,针对本文所研究的信任危机,哪几种媒介起到了平衡信任机制二元阈限的作用,作为信任主体的人,更倾向于选择哪种媒介?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于2021年7月2日再次对ZR、WSL进行了无结构访问,访谈主题围绕事情结束后,近两个月时间内的个人经历与感受展开,并继续在23号楼业主群内采用非参与式观察,对群内言论进行记录、比较。
孙立平教授在研究问题时着重于“有事情的时候”,因为“有事情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最明晰最突出,群体分化最严重,这是实证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当从理论走向现实,社区共同体作为有机群体,依然是有张力的,受社区利益支配、道德和习俗等的影响,社区生活终究归于平静。事情结束后,有半个月时间ZR几乎不在小区内活动,居委会隔三差五会上门询问ZR恢复情况,犬主人WSL在道歉并赔偿后,加了ZR家人的微信,也会不时关心ZR。
也就是近一周吧,我才慢慢下楼活动了,刚下去时候看见遛狗的还是会有点害怕,但是我看好多了,离得好远很多遛狗的都给(把)狗绳拉紧了,我看小区也挂上指示牌了,说的遛狗不牵绳是违法行为,就那一次说实话心里也放心了,这几天都跟平常一样还是该遛弯遛弯,真是有个别的不牵绳的,咱提前让让就中了。(ZR210702)
事情发生后的一周内,WSL将家中犬只带回乡下老家寄养,一是由于两只犬属于A市的禁养犬只,继续养是违规行为,二是由于社区内居民对大型犬的排斥与提防,无论是出于对他人的安全考虑还是对自己不被他人冠以咬人狗主人的评价,都不能再继续养这两只犬。
............................
五、总结与讨论
(一)结论与不足
通过对本文案例过程的描述,对各个部分的实证分析,解释了人际信任危机是信任本身作为二元阈限,内部信任向不信任转化,不信任大量积累的结果,并研究了信任危机的演化趋向,得到以下结论:(1)社区内人际信任危机的逻辑起点是契约原则的破坏,信任是二元阈限机制,内部分为信任与不信任两个方向,信任为自我发展机制,长期处于机制的主导地位,不信任为自我约束机制,正常情况下处于阈限规定的度的范围内,与平常的二元阈限不同,信任机制中信任与不信任的互相转化大致上是不平衡的,信任转化为不信任简单,不信任转化为信任难上加难,信任机制的功能之一就是防止信任持续转化为不信任,大量不信任占据上风,生成信任危机,从而带来系统失调的风险。破除信任危机同样是信任机制的功能目标之一,当大量不信任超越阈限规定的“度”,对社会系统带来失调风险,信任机制会调用媒介来促进不信任向信任转化,媒介是不信任与信任相互转化的关键因素,以本文为例,人格信任与系统信任两位一体交错发挥媒介效能,“软硬兼施”,在不信任转化为信任的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2)信任危机的特点是不确定性与主观性,这一方面是不信任的属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人作为信任的主体,因为时间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对事件缺乏客观根据,在信任危机中缺乏相互交换与交流的媒介的表现又体现出信任危机的主观性;(3)媒介是影响信任危机演化趋向的关键因素,文中提到这几种媒介:契约关系的变化,如契约关系遭到破坏,会促使信任转化为不信任,契约关系的重建意味着重建信任基础,有效破除信任危机。又如社区内人格信任与系统信任的两位一体结构,能够促进不信任向信任的转化,规避系统失调的风险。
本篇论文主要存在两方面不足,具体有:(1)由于疫情原因所采取的电话访问失去了面对面的第一手材料,存在与被访问者情绪上的不对称性,容易造成笔者主观想象被访问者的情绪变化,影响访问材料的客观性;(2)由于将非参与观察法运用于线上社交群内,只能通过文字叙述记录舆论变化,收集的信息可能会对实证研究的结论产生误差。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