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工党与工会关系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工党与工会关系的缘起
一、工党与工会的由来
早在十七世纪末期,英国就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会组织。 但这时的工会一般只关注所涉及成员的具体问题,例如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工资报酬和福利问题等。虽然早期工会的发展遭受过一定挫折,但并没有停止脚步。19 世纪后期,随着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和传播,工人们的民主和维权意识逐渐增强,英国劳工运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一批政治性的工人团体,如费边社(Fabian Society)、独立工党(Independent Labour Party)和社会民主者同盟(Social Democratic Federation)等。而在 1868 年,英国劳工联合会(Trades Union Congress,TUC)成立,它在性质上是英国各大工会的联合组织,目标是为了维护所属工会会员的基本权益、扩大自己的影响。由于当时的两大政党之一自由党相对保守党更为倾向于保护工会权益,因此出于政治考虑,劳工联合会曾经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短暂与自由党结盟。但随着局势发展,英国工会界认为如果单凭纯粹的劳工运动或是只依靠自由党,已经无法对抗有产者的压迫,因此工会界应当成立自己的政党参与议会选举,以在议会中代表工人“直接、有效率并能产生影响地发出声音”,来保卫劳工运动已有的成果。
1900 年 2 月 26 日,通过由英国劳工联合会发起,来自 62 个附属工会和费边社、独立工党、社会民主联盟等一些社会主义团体的共计 129 名代表在伦敦召开大会。会上,英国著名劳工运动领导人詹姆斯·哈迪(James K. Hardie)等人呼吁建立一个立场分明的劳工代表议会党团,并宣布新组织应当名为“劳工代表委员会”;而社会民主联盟则在提出的议案中认为,新组织应该承认阶级斗争,并把生产资料和交换分配手段社会化作为最终目的。大会最终通过了哈迪的议案,否决了社会民主联盟的议案,哈迪成为了第一任党魁。同时大会还决定,所有参与成立新组织的工会及社会主义政治团体都是集体党员,帮助那些更倾向于认可工人阶级利益诉求和价值目标的候选人当选为议会代表是新组织的一项主要任务。
第二节 工党与工会关系的曲折发展
在第一次单独执政之后,工党与工会保持了一段时间的蜜月期。总体上看,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虽然工会在工党内部的声音还是主流,但已经受到很大的打击,两者的关系出现了紧张态势。因此这段时期,工党与工会关系的主线是合作中蕴含着斗争。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工党与工会内部出现了意识形态的分歧,其次是以撒切尔为首的保守党政府对工党与工会不遗余力的打压。
一、工党与工会内部的“左”与“右”
二战之后,工党在政坛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1945年7月,艾德礼(Clement R. Attlee)担任党魁的工党在大选中战胜了丘吉尔的保守党,获得了过半议会席位,也是第一次成为多数党,并独立组成了第三届工党政府。这次获胜是与工会组织和工人阶级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工会的强大实力在这次选举中得以充分展现。
为了满足选民、工会及工人们的利益诉求,工党组阁后出台了一系列倾向于工会的政策。最令人瞩目的就是英国在世界上较早的建立了一个从上到下、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把英国建设成了一个“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从此人们在生育、教育、就业失业、住房、医疗和养老等方面都能获得基本保障。工党为了拉拢工会,还实行了保障工人就业的国有化政策及相关福利制度。另外,工党还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如《行业争执与工会法》等赋予工会更多权利,使得工党与工会的关系更加紧密。
但在1951年大选失利后,英国工党和工会内部的左翼与右翼势力引发了对国有化问题的争论,这场争论甚至蔓延到了整个英国。由于在度过战后重建时期后,国有化政策并没有收到一如既往的效果,使得很大一部分人对是否应当继续实行国有化政策产生了质疑甚至反对的声音,党内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这直接导致了工党在后来的几次大选中接连失利。
工党内的左派主要是厄内斯特·贝文(Ernest Bevin,也有学者译为比万)及附属工会组织的左派领导人。贝文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左翼人士,他的主张比较激进,认为应当极力保障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普通群众的权益,因此工党内部所属的各大工会也极力支持贝文等左派人物。工党内的右派主要是以先后担任过党魁的艾德礼和盖茨克尔(Hugh T. Gaitskell)为首。盖茨克尔由于受到费边社会主义的影响较大,主张走温和的改良路线,他在面对保守党议案时也往往避免冲突。例如,1951年保守党政府提出了一项有关防务的议案,以贝文为代表的部分工党左翼议员坚决表示反对,但艾德礼和盖茨克尔却投了赞成票。面对党内的“左”“右”之争,工会旗帜鲜明地支持左派,公开反对右派并对其表示不满。因此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工党内部陷入了“左”与“右”的斗争。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初,整个工党都是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与工会的关系也逐渐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第二章 工党与工会间协商案例考察
1994 年,布莱尔当选为工党领袖,正式拉开了工党转型的序幕。布莱尔在前任领袖金诺克和史密斯的基础上做了更多的改革,主要目的就是重新定位工党与工会的关系。这些改革举措影响不一,其中能够反映工党与工会之间力量对比和地位变化的主要有三个事件,分别是在意识形态上修改党章第四条、经济上恢复最低工资制度和政治上签署《欧洲社会宪章》。可以说,对这三大事件进行考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理解这段时间内工党与工会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修改党章第四条
在布莱尔对工党与工会的关系调整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修改了英国工党党章第四条有关公有制问题的表述。
一、党章第四条:工党曾经的灵魂
1917 年,费边社人士、著名工会运动专家悉尼·韦伯和比阿特丽丝·韦伯夫妇(Sidney and Beatrice Webb)负责起草了工党党章第四条。其中最重要的表述是:“要确保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的工人享受他们劳动的全部成果,要在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公有制以及在能够获得的民众管理和对行业或服务业进行控制的最佳体制的基础上对劳动成果进行最公平的分配”。这个于 1918 年通过的条款在以后的76年中,被英国政界简单的称之为“公有制条款”或“第四条”。这个有着近80年的历史的工党章程第四条,甚至印刷在了所有工党党员的党员证、包括有些工会成员的会员证上,它曾是很多人的精神支柱,是工党的基石所在。这是工党制订“高税收、高福利、高支出”政策的基础,但也是在历次大选中遭到保守党攻击的主要目标。这一条款由于规定保持国家对工商业的控制是工党的主要目标之一,导致工党长期以来受到小资产阶级和企业界人士的敌视,很多人认为这就是首要原因。因此其后多任工党的党魁如盖茨克尔、金诺克等都曾提出或暗示要修改党章第四条,但均因受到左翼工会和部分基层党员的强烈反对而失败。
二、党章第四条的修改经过
党章第四条的修改经过十分复杂曲折,而最终这一提议获得通过,与布莱尔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布莱尔在当选工党党魁的第一次全体大会上正式提出议案,主张重新制定党章第四条。当时党内围绕党章第四条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修改甚至什么才是工党应该追求的理念,基本分成了两派观点。一派是左翼,其中又分为两派,一派以极左人士托尼·本(Tony Benn)为首,另一派以彼得·海恩(Peter G. Hain)为代表。二是中右派。这中间除布莱尔等人外,还包括副领袖约翰·普雷斯科特(John L. Prescott)等其他党内实权人物。
第二节 恢复最低工资制度
工会毕竟是工党最可靠的战友和支持者,因此工党并不一味采取措施打击工会的力量,同时也会与工会进行充分协商,回应工会的正当要求。恢复实行最低工资制度就是工党满足工会要求的一项重大政策。
一、英国最低工资制度的恢复
其实英国工党在早期执政的时候就已经实行过最低工资制度,但后来一度遭到保守党政府的废除。保守党的执政理念是市场的归市场,人为设定最低工资制度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行为,因此取消了这项给底层工人提供工资保障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取消带来了相当多的工人下岗和社会不公平的加剧等难题。工会界的态度是一直希望工人们的收入能够获得来自政府的最低保障。由于保守党的做法与工党长期坚持的公正、互助等价值观是对立的,因此,布莱尔无论在执政前,还是执政后都明确表示赞同工会的观点,表示工党政府将实行最低工资制度,解决处于劳动市场最底层民众最为关切的问题。在出任英国首相前,布莱尔就对保守党在最低工资制度问题上的立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了恢复最低工资制度的重要性。布莱尔认为,保守党仅仅满足于把人们置于劳务市场的全球化竞争中,以撤销管制的旗号反对设立最低工资,是“蓄意使雇员丧失权利,劳务市场失去法规”,结果造成了“一支工资水平低,萎靡不振,缺乏训练的劳动大军,以及长期大规模失业”;因此,在整个英国范围内实施最低工资制度能够“减少雇员跳槽,促进培训投资”,有助于“激发雇员的积极性”。工党执政后,布莱尔继续强调恢复最低工资制度的必要性。他指出,“在政府的干预下,实行最低的工资和工作条件标准,有助于保护弱者,保证所有的人都能从经济发展中受益。”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工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政策以确保最低收入群体能够得到生活保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制定“工作家庭税收信用计划”。这一计划规定:“每一个拥有全日制工作成员的家庭,将被保证最低每星期200英镑的收入,一年10000英镑,如果每星期挣不到250英镑,将免税;有两个孩子,每星期挣 200英镑、250英镑和300英镑的家庭,每星期至少可以分别再收到60英镑、42英镑和23英镑的补助。”
第三章 影响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的因素分析........................... 27
第一节 工党的革新与工党政府的工会政策 .................... 27
一、意识形态指导思想:“新工党”与第三条道路 .................... 27
二、布莱尔的具体改革措施 ................... 28
第二节 工会自身的因素及对工党的回应 ................. 30
第四章 对工党与工会关系的现实思考................................. 37
第一节 工党与工会的关系模式 .................... 37
一、法团主义对两者关系的解释 ................... 37
二、对当前工党与工会关系的总结 .................... 38
第四章 对工党与工会关系的现实思考
第一节 工党与工会的关系模式
在 1994 年至 2010 年间,工党完成了新的改革。与历史上相比,改革后的工党被称为“新工党”或“蓝色工党”,以区别于工党以前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工党的革新必然使工党与工会的关系发生变化。在法团主义看来,这种变化意味着工党更加独立,两者的界限越发清晰。工党与工会逐渐走向了一种新型的平等互动关系。
一、法团主义对两者关系的解释
对于政治领域来说,工会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利益集团。在工业革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工会代表的都是工人阶级的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但随着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产阶级逐渐崛起,工人的阶级属性逐渐模糊,工会也就不再是代表工人政治利益的绝对形式。工会已经日益转变为纯粹的行业利益联合体。特别是在当代的资本主义体制中,行业协商已经取代了阶级协商,成为国家与社会协商的主要形式。
法团主义是一种分析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框架。与其他理论强调国家与社会二元结构的对抗不同,法团主义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与协商。这种合作与协商具体体现在国家与代表各大行业利益的工会间的协商。法团主义者将这种协商分成了三个层面,即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在宏观层面,国家直接同资方和劳方的最高组织(peak organization of capital and labour)协商;中观层面下,国家同行业工商利益联合体和行业工会(sectional business interest associations and industrial trade unions)协商;微观层面下,国家同具体厂商协商。
结语
英国劳工联合会在2014年最新的一期例行讨论会上,以“巨龙之路:英国能从中国和东亚的崛起中学到什么?”为题,邀请了学者、官员和工会界人士参与交流。这表示,英国目前面临的状况需要从中国汲取发展经验。但实际上,中国同样需要在英国工党与工会的关系变化中寻找有益参考,为执政党处理与社会基础间的关系提供借鉴。
可以看出,在布莱尔对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的定位上,工党掌握了主动权,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工会虽然在早期缔造了工党,并在之后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左右着工党的思想和决策,但这种情况在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和“新工党”改革之后已经不复存在,工会在工党内部失去了主导权。但同时也要看到,工党只是变得相对独立,完全成为了一个以选举为导向的全民政党,它无力也无意去控制工会。因此,可以肯定的说,直到新的平衡被打破之前,英国工党与工会眼下的这种平等协商关系将会持续下去。
从法团主义的视角来看,英国的经验启发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工会等经济组织与国家的关系和社会利益的组织化形式。传统的解释中国的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有两种,一种是国家视角的威权主义理论,一种是社会视角的公民社会理论。这两种理论各有优缺点,但都将国家与社会割裂开来。英国式的法团主义框架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当然,法团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国情既有相适应,也有不适应的地方。例如中国传统政治强调“秩序”、“和谐”、“团结”,这与法团主义的整体统一不谋而合。但同时法团主义也强调利益是相对的,不同的主体间利益可能会发生冲突。因此对法团主义视域下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不能是盲目的,首先需要厘清相关概念、应用范围和价值导向,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这也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