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心理学中对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的论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代写硕士社会科学 点击次数:166
论文字数:2447 论文编号:sb201208280104362716 日期:2012-08-28 来源:硕博论文网

引 言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20世纪二二十年代,由十工业化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加剧,西方的一些学者最早提出生态伦理观念,以法国哲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文明的哲学:文化伦理学》和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大地伦理学》为标志,主张把道德与生态环境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施韦泽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促使任何人,关怀他周围的所有人和生物的命运,给子需要他的人真正人道的帮助。”(亡说明不仅要敬畏人类的生命,还要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命。利奥波德提出:“我们不能想象,在没有对土地的热爱、尊敬和赞美,以及高度认识它的价值的情况下,能有一种对土地的伦理关系。所谓价值,我的意思当然是某种含义,我指的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开始关注生态教育,1973年8月_5口至20口,我国召开了第一次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制定了《关十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提出了关十环境保护的“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6字方针。1979年9月13口,中国第一部关十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原则通过,并同口公布实施。1983年12月31口至1984年1月7口,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确立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92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教育工作会议,并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1994年3月2_5口,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主要有四个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与政策;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1999年,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环境教育正式纳入到中小学课程中,强调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有利十环境教育的顺利开展。
        进入21世纪,我国对生态教育工作的关注进一步加强。2001年4月20口,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司印发了《2001年——2005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提出:围绕环保中心工作,加强新闻宣传,营造有利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的社会化,探索和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进一步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国际交流、能力建设和基础研究等多项任务。2006年4月17口至18口,国务院召开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强调:“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多个部分对环保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第二部分坚持科学发展观、第四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有大段有关环保工作的表述。
       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要完善有利十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胡锦涛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必然要求。“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以最小的环境和!资源代价来进行。在维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当通过维护自然界的平衡,以保证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和谐共处。”珍对青少年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生态道德觉悟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9.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10.列宁.列宁全集(第3 _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1.列宁.列宁全集(第3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邓小平文选(第3卷)f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
引言 7-16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7-9
    (二) 研究现状 9-14
        1. 关于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的研究 10
        2. 我国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10-13
        3. 对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现状和途径的研究 13-14
    (三)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4-15
    (四)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16
一、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的含义、内容及其紧迫性和必要性 16-26
    (一) 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及其特征 16-19
    (二) 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 19-21
    (三) 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的紧迫性及必要性 21-26
二、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现状调查统计与分析 26-33
    (一) 青少年对生态环境知识掌握情况调查 26-27
    (二) 青少年生态行为情况调查 27-29
    (三) 青少年生态道德的态度和价值观情况调查 29-31
    (四) 关于青少年学校、社会和家庭生态道德教育情况的调查 31-33
三、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途径和方法 33-40
    (一) 学校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33-35
    (二) 政府和社会应当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 35-37
    (三) 家庭生态道德教育是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的起点 37-40
结束语 40-41
参考文献 41-4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43-44
附件一 44-48
附件二 48-50
附件三 50-53
后记 53-54


上一篇:荣德生的教育思想研究
下一篇:网络游戏领域中的青少年德育创新
相关社会学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