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陪读:不参与即出局——农村家庭教育投资实践策略分析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2566 论文编号:sb2024040712131352161 日期:2024-04-14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社会学论文,本文通过对私立R中学陪读家长的调查,阐释农村家庭进城陪读的特征。通过研究不同主体的互动,深入分析农村家庭内部、家校之间以及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关系、陪读实践策略的转化机制以及农村家庭进城陪读所面临的风险。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国家教育投资总量扩大,但贫富两极分化与阶层固化等问题依然存在。到2019年,我国基尼系数仍然达到了0.465。①贫富的两极分化与阶层分化抑制了社会纵向流动活力,加剧了社会不平等,激发社会矛盾与冲突。2020年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但相对贫困的治理仍然任重道远。相对贫困治理侧重于解决机会的缺失、剥夺与不平等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处于劣势地位的农村家庭通过教育增加文化资本来实现由较低阶层到较高阶层的流动,进而达到阻隔贫困代际传递作用。
20世纪90年代,陪读开始作为一种现象引起社会热议。彼时的陪读还局限于城市陪读家庭。但随着2000年开始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撤点并校政策的推行,尤其是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意识到城乡教育资源不均带来教育机会不公的后果,大量农村家庭不得不选择进城“陪读”。这样,陪读必然给相关家庭提出了更高的教育投资要求。2012年,国家要求各地农村暂停教育布局调整,并开始实行与推行乡村学校改造工程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项目。但是,这一要求并没有降低陪读的热度。相反,陪读现象越来越普遍,成为社会激烈竞争的重要选项。这一现象和城乡间的教育资源配置还存在较大的不均衡、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与师资力量不均等紧密相关。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为了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放下农活,涌入城镇陪读。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使乡村家庭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有足够的经济成本以支撑租房陪读。换句话说,人们总体教育投资能力提升了。陪读作为农村家庭应对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的一种策略选择,也形成了人口由乡到城的单向迁移。人们试图通过集中资源来为子女教育进行投资博弈,进而获得子代以及家庭整体地向上流动。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社会学论文怎么写

.............................
1.2研究价值
1.2.1学术价值
(1)深描进城陪读家庭教育投资行为
本文通过质性研究,细致呈现农村陪读群体的特征、陪读家庭内部的互动及农村陪读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状况。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对私立R中学的实地调查,基于县域视野,对多个陪读家庭进行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显然,这样一种描述性研究有助于勾画陪读群体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心理取向。
(2)深入分析教育再生产的演化机制
受布迪厄的影响,既往研究对于教育再生产理论的讨论,多集中于对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某一方面的讨论,抑或是集中于多种资本之间的相互转化。这些研究大多指向了国家层面的结构化面向,忽视了家庭与个体的能动性与策略性。事实上,面对规则、制度,面对既定的社会结构,实践策略是能动的,但又是模糊的。不同群体面对鲜活的日常生活总会有不同预期与不同策略。这些预期与策略会不同程度地反映社会结构的总体性。因而,本文基于私立R中学的深入调查,从微观层面,对陪读的实践策略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探究家庭教育投资取向的多样性,行动策略的多维性,探究教育再生产机制在赣抚平原上的内在机制。
1.2.2实践价值
(1)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政策参考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高度,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①因此,关于县域内农村陪读家庭的教育投资问题的探究,能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政策参考。
(2)为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调研依据
县域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组织教育资源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巨大作用。而教育城镇化在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笔者针对农村陪读家庭教育投资行动的调研,相关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实践参考。
..........................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理论基础:场域、互动与实践策略
20世纪50年代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实践理论源于其超越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符号性的分析与物质性的分析以及理论与经验的长期脱节的尝试。①他既反对“把逻辑的事物当作事物的逻辑”,也反对忽略规则背后的实践意义,规则本身就是策略的对象。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框架的三大要素场域、资本和惯习,即行动者在哪里实践、用什么实践与如何实践。②他认为,社会实践受到社会结构与行动者的双重影响。③同时,社会实践也受到场域的制约。因此,笔者基于赣东北私立R中学场域,探究农村陪读家庭如何在教育场域中争夺优势教育资源以及采取何种策略获取优质教育资源。
布迪厄认为,社会是由很多个具有特定关系网络和位置空间的各个小社会空间组成。这些小社会空间便是一个个小场域,如政治场域、经济场域、文化场域、教育场域等。这些场域依据自身逻辑在其位置空间内不停运作。布迪厄常用游戏来类比场域的解释规则。实质上,场域是不同的行动者进行利益资源争夺与博弈的场所。在教育资源博弈的实践中,各行动主体在场域网络中占据不同的节点和位置,在外界力量的推动下,行动者因争夺或维持原有资本而主动使用不同的斗争手段。场域虽然是一个社会空间综合体,但它没有固定的社会结构,而是时时刻刻处于动态过程中。因此,场域间的边界是模糊不清的。从这个角度看,场域理论可以为农村家庭参与教育竞争场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在乡村中,不同的农村家庭凭借其资源优势进行博弈,他们之间的互动紧密交织,并努力突破场域边界,通过采取“陪读”教育投资的实践策略的方式,以确保和提升孩子的优势位置,从而实现教育再生产与家庭再生产。
..................................
2.2家庭教育投资的相关研究
投资不仅是经济学的概念,而且是一种行动的性情倾向。因此,它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学意义。布迪厄认为,投资产生于场域和惯习之间的关系。场域提供了一定的奖励或赌注,而惯习则是对游戏本身以及奖励、赌注的“感觉”,同时意味着玩游戏时对游戏产生的性情、被游戏所接受并吸纳的倾向与能力。而社会中教育投资的重要性就在于,你会意识到这个制度能够产生投资,并在这种情况下能进行过度投资,即制度的运作条件。①因此,教育投资是与社会制度的运作密切相关的。
2.2.1家庭教育投资的定义与分类
根据上述对于投资概念的界定,我们可以发现家庭教育投资不仅具备经济学的含义,同时包含着社会学的意义。家庭教育投资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投资一般指的是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中,家庭花费在子女身上的教育费用⑤,即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家庭教育投资。而广义上家庭教育投资不仅包括货币性投资,还包括时间成本、精力成本、情感投资与教育观念等非货币性的投资⑥。还有学者将货币性投资称为显性投资,将非货币性投资称为隐性投资⑦。因此,广义上的定义涵盖着经济学和社会学两种层面的家庭教育投资含义。本文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定义采用的是广义上家庭教育投资的定义。
具体而言,家庭教育货币性投资一般具有三种分类。一是将货币性家庭教育投资分为直接教育投资与间接教育投资,如学费、考试费等是直接教育支出,交通费与家教费是间接费用。①二是将货币性投资分为校内投资与校外投资。②③三是将货币性投资分为基础性投资、扩展性投资与选择性投资。基础性投资一般包括学杂费、住宿费等;扩展性投资包括课外辅导费、课外书费等;而选择性投资包括择校费等。家庭教育的非货币性投资主义主要集中于时间、精力与情感投资,目的是通过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世界观。④已有研究表明,非货币性投资的作用与货币投资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⑤。本文的家庭教育投资指的是农村家庭在进城陪读中所产生的货币投入与非货币投入。
...................................
3鱼米之乡的陪读房............................16
3.1鱼米之乡的竞争场域:关于私立R中学.........................16
3.1.1私立R中学的基本概况:全景敞视下的学校空间............................16
3.1.2陪读家长对于私立R中学的评价.............................18
4农村家庭进城陪读的互动关系.............................26
4.1陪读家庭内部的互动关系...................................26
4.1.1陪读家庭的分工模式........................................26
4.1.2陪读家庭的教育资源分配..............................27
5进城陪读实践策略的转化机制与风险...........................40
5.1进城陪读实践策略的转化机制.......................40
5.1.1结构性的压力................................40
5.1.2教育观念的强化...................................43
5进城陪读实践策略的转化机制与风险
5.1进城陪读实践策略的转化机制
5.1.1结构性的压力
(1)应试教育的竞争压力
教育是文化选择的手段,同时也是职业的筛选机制。高考制度是人才筛选中的重要一环。即使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但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为应试教育体制。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人们对于高分数与高升学率有着较高的追求。但是重点学校的招生名额非常有限,于是优质教育资源成为稀缺资源。在教育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家庭期望孩子在高考中胜出,他们不得不选择将子女送入城镇。应试教育竞争的压力,刺激着农村家庭进城陪读。但这一现象的不断蔓延,同时又扩大了教育的不公平。
具体而言,应试教育竞争的压力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化不断加剧、社会不平等加剧。社会阶层存在着固化的风险,社会流动的畅通性下降。如此看来,农村家庭实现社会流动的渠道并没有之前丰富。从风险社会的视角来看,家庭在教育竞争中进行加大教育投资事实上是对于不确定性风险社会的反应。①面对社会不确定性的增加,加大教育投资相对来说是较为稳定的投资方式。农村家庭进城陪读便成为相对来说较为合理的投资选择。第二,教育投资的回报率上升。文凭在职业选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组织中,想要跨越体力与非体力的职业鸿沟,文凭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从基础教育开始,我国就区分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学校内部区分普通班与尖子班。这体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不同大学院校层次的差异,影响着求职的职业选择。企业对于不同层次院校的求职者进行分层,从而影响其薪资待遇。优质企业对求职者有更高的学校要求。毕业院校层次越高,薪资待遇水平越高。家庭通过投资教育文凭的方式来获取阶层流动的机会。

社会学论文参考
社会学论文参考

..............................
6结论、建议与讨论
6.1结论
6.1.1不参与即出局
本文通过对私立R中学陪读家长的调查,阐释农村家庭进城陪读的特征。通过研究不同主体的互动,深入分析农村家庭内部、家校之间以及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关系、陪读实践策略的转化机制以及农村家庭进城陪读所面临的风险。研究发现,农村家庭进城陪读现象越来越普遍,已由“弹性需求”转向“刚性需求”。陪读群体的涵盖范围越来越广。从前陪读主体为女性,如今男性也纷纷加入陪读行列之中。陪读爸爸、陪读爷爷也成为陪读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农村陪读家庭内部的互动关系视角看,陪读作为一种家庭策略,使家庭分工模式由“一家两制”转向“一家三制”。家庭内部的资源分配呈现出明显的排位效应,即末孩优势。不同家庭陪读的目的都是实现教育再生产功能。他们期望孩子能够实现阶层的向上流动。从农村陪读家庭的家校互动关系视角看,学校更希望陪读家长为亲代群体。对于难以管教的学生,学校会强制要求家长进行陪读。成绩优异的家庭相对于普通学生而言,拥有更多的“特权”。另外,一些家庭通过激活文化资本,提升子女在学业上获得成功的机会。从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关系视角看,农村家庭进城陪读具有同群效应。但处于劣势地位的家庭,会采取多个家庭相互协作的方式降低陪读成本。可见,农民内部存在分化。优势家庭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劣势家庭进城陪读则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处于优势阶层的陪读家庭,往往利用其资源优势为其子女教育创造代际传递链。而处于弱势阶层的陪读家庭,虽显得更加无力且无助,但存在试图改变现状的努力。他们认为这种努力是值得的,陪读是一种短期行为,但如果能够起到长期改变阶层地位的作用,这种投资是值得的。同时,即便投资失败,他们认为这种努力也能够让下一代不会抱怨,自己也尽责尽力了。因此,教育再生产实质上是阶层再生产与社会心理杂糅的机制。这是因为他们深知,不参与陪读则意味着子代在的教育竞争中出局。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