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为促进农村社会地区贫困人口尽快脱离贫困,使全社会成员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国家加大了推进扶贫工作的力度。201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扶贫攻坚,考察十八洞村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2014 年 1 月,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③中明确指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首次将“精准扶贫”写入中央文件,并作为六项扶贫机制创新之一。至此,“精准扶贫”政策作为国策正式在广大农村地区实施,这是继人民公社结束,国家权力在农村地区出现逐渐弱化,农村社会基层实行自治以来,国家权力的再一次全面深入,涉及每个农村社会成员。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同的是,精准扶贫政策携带着大量的国家资源,目的是帮助农村居民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精准扶贫提出迄今,历时近 6 年,早已穿透了农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贫困人口从 2013 年底时的 8249 万降低至 2018 年底的 1660 万。这一巨大成就在给广大贫困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对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本文正是基于“精准扶贫”对农村社会产生影响这一社会事实,以罗甸县 L 村为个案,考察精准扶贫对农村社会的影响状况,致力于发现精准扶贫的实施对农村社会关系产生的影响。
(二)研究意义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实现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郑杭生认为:“人不断地产生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也不断地产生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②。研究农村,实质上是研究生活在农村的人及其社会关系,作为认识农村社会的关键,农村社会关系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1. 理论意义
本文的研究不奢望于理论上的推陈出新,而期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深对农村社会关系变迁本身的把握。尤其是精准扶贫提出并实施后,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推动精准扶贫全面深入农村社会,成为当前农村社会工作与生活的全部。本文期望通过研究精准扶贫对农村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讨论基于农村社会关系开展精准扶贫的可能。
.........................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为促进农村社会地区贫困人口尽快脱离贫困,使全社会成员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体现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优越性,国家加大了推进扶贫工作的力度。201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扶贫攻坚,考察十八洞村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2014 年 1 月,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③中明确指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首次将“精准扶贫”写入中央文件,并作为六项扶贫机制创新之一。至此,“精准扶贫”政策作为国策正式在广大农村地区实施,这是继人民公社结束,国家权力在农村地区出现逐渐弱化,农村社会基层实行自治以来,国家权力的再一次全面深入,涉及每个农村社会成员。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同的是,精准扶贫政策携带着大量的国家资源,目的是帮助农村居民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精准扶贫提出迄今,历时近 6 年,早已穿透了农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贫困人口从 2013 年底时的 8249 万降低至 2018 年底的 1660 万。这一巨大成就在给广大贫困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同时,也对农村社会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本文正是基于“精准扶贫”对农村社会产生影响这一社会事实,以罗甸县 L 村为个案,考察精准扶贫对农村社会的影响状况,致力于发现精准扶贫的实施对农村社会关系产生的影响。
(二)研究意义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实现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郑杭生认为:“人不断地产生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也不断地产生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②。研究农村,实质上是研究生活在农村的人及其社会关系,作为认识农村社会的关键,农村社会关系的研究显得至关重要。
1. 理论意义
本文的研究不奢望于理论上的推陈出新,而期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深对农村社会关系变迁本身的把握。尤其是精准扶贫提出并实施后,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推动精准扶贫全面深入农村社会,成为当前农村社会工作与生活的全部。本文期望通过研究精准扶贫对农村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讨论基于农村社会关系开展精准扶贫的可能。
.........................
二、 研究综述
社会研究是一项累积的工作,现有学者研究的成果,是我们进行继续研究的基础。无论是对社会关系的研究还是对扶贫的研究,现有的成果可谓浩如烟海。要对所有的文献进行阅读和综述,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本文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将综述落脚在精准扶贫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上,即围绕精准扶贫中的问题和农村社会关系的变迁进行综述。
社会研究是一项累积的工作,现有学者研究的成果,是我们进行继续研究的基础。无论是对社会关系的研究还是对扶贫的研究,现有的成果可谓浩如烟海。要对所有的文献进行阅读和综述,既不现实,也无必要。本文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将综述落脚在精准扶贫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上,即围绕精准扶贫中的问题和农村社会关系的变迁进行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贫困不是欠发达国际的“专利”,它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世界上任何国家和任何地区都存在贫困。虽然国外没有精准扶贫的概念和提法,而国外学者对贫困的研究却是成果丰硕,总结了许多关于贫困的理论和扶贫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在国外学者的农村贫困理论中,包括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两种角度。其中美国自由放任主义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中提出的经济人假设,他认为,在自由市场机制已经给人们提供了各种机会的情况下,还不能获得这种机会的责任只能在个人,这种理论认为贫困的成因是个人的懒惰、铺张、愚钝、伤残等;人口学家马尔萨斯(Malthus)的人口过剩论,强调是人口的过多增长导致生活资料的不足形成了贫困;涂尔干(Durkheim)、沃纳(Warner)、帕森斯(Parsons)、穆尔(Moore)等社会学家各自提出贫困功能论,强调贫困对于社会具有正功能,因为贫困满足了社会的某种需要,是贫困长期存在的原因,认为扶贫应该从社会整体给贫困阶层提供工作机会以维持他们的生存;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提出权利贫困理论,该理论阐述了贫困不单是供给层面和收入层面的不足,还在于贫困人口“禀赋权利”和“交换权利”的缺乏,获取机会的权利未得到平等对待,解决贫困问题需要充分保障贫困人口“以生产、交换、劳动力自由、继承和转让为基础”的权利,赋予其平等的机会,重视国家与公民的权力关系和分配中的权利关系,实现人与社会的自由发展。


...........................
第二章 罗甸县 L 村精准扶贫情况介绍
一、L 村背景概况
L 村位于罗甸县龙坪镇北部,距县城 30 公里,现属龙坪镇①。总面积 21 平方千米,辖 17 个村民小组(自然村寨),共有 838 户 3598 人。共有耕地 3341亩,其中田 1128 亩,土 2213 亩;人均耕地 0.95 亩;粮食作物面积 2500 亩,林地面积 31787 亩;有效灌溉面积 2000 亩;主要特色经济作物有:早熟蔬菜、板栗、砂仁、哈密瓜②、脐橙③等。
(一)自然地理
L 村有一条公路穿村低谷而过,现规划为二级公路在建,恰好将村庄分为石山与土山④。村庄的中心位于低洼处的一个坝子里,村里的粮田主要集中在坝子上,土山上有部分梯田。坝子里的农田在雨水充沛的年份里,会因遇特大暴雨,而出现被山洪淹没的情况。虽对村民不构成生命威胁,却对农作物产生致命伤害,严重时会导致颗粒无收。夏季暴雨引发的山洪和春季的冰雹是 L 村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该村处地气候优势明显,早熟蔬菜、脐橙、板栗和砂仁是该村农户的主要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一、L 村背景概况
L 村位于罗甸县龙坪镇北部,距县城 30 公里,现属龙坪镇①。总面积 21 平方千米,辖 17 个村民小组(自然村寨),共有 838 户 3598 人。共有耕地 3341亩,其中田 1128 亩,土 2213 亩;人均耕地 0.95 亩;粮食作物面积 2500 亩,林地面积 31787 亩;有效灌溉面积 2000 亩;主要特色经济作物有:早熟蔬菜、板栗、砂仁、哈密瓜②、脐橙③等。
(一)自然地理
L 村有一条公路穿村低谷而过,现规划为二级公路在建,恰好将村庄分为石山与土山④。村庄的中心位于低洼处的一个坝子里,村里的粮田主要集中在坝子上,土山上有部分梯田。坝子里的农田在雨水充沛的年份里,会因遇特大暴雨,而出现被山洪淹没的情况。虽对村民不构成生命威胁,却对农作物产生致命伤害,严重时会导致颗粒无收。夏季暴雨引发的山洪和春季的冰雹是 L 村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该村处地气候优势明显,早熟蔬菜、脐橙、板栗和砂仁是该村农户的主要经济作物,普遍种植。
(二)村庄结构
根据贺雪峰教授对中国不同地区村庄结构的分类⑤,就自然村寨来说 L 村的村庄结构为聚居型的,以聚居为主。主要聚居在 L 村中心的坝子上,部分沿公路成条状居住,部分居住在土山山腰。除两个少数民族自然村寨仍居住在石山里外,其余村寨均在中心坝子和土山,并呈现向坝子和沿公路旁聚集的趋势,村委会设在村中心的公路旁。村庄小学坐落于坝子中间,人民公社时期设有初中部,后撤销,2018 年 9 月起,撤销完小设教学点,办学至 3 年级,撤销前在校生 200 余人
根据贺雪峰教授对中国不同地区村庄结构的分类⑤,就自然村寨来说 L 村的村庄结构为聚居型的,以聚居为主。主要聚居在 L 村中心的坝子上,部分沿公路成条状居住,部分居住在土山山腰。除两个少数民族自然村寨仍居住在石山里外,其余村寨均在中心坝子和土山,并呈现向坝子和沿公路旁聚集的趋势,村委会设在村中心的公路旁。村庄小学坐落于坝子中间,人民公社时期设有初中部,后撤销,2018 年 9 月起,撤销完小设教学点,办学至 3 年级,撤销前在校生 200 余人
............................

............................
二、L 村精准扶贫现状
(一)精准扶贫户的识别
1. 贫困发生情况
2014 年实施精准扶以来,根据四看原则(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识别出精准扶贫户 421 户 1712 人,贫困发生率为47.5%。分为低保户、低保贫困户、五保贫困户、一般农户、一般贫困户五个类别;如表 2-1 其中,低保户为 3 户,低保贫困户为 64 户,五保贫困户为 1 户,一般农户为 127 户、一般贫困户为 226 户。超过八成的贫困户为一般农户和一般贫困户。
(一)精准扶贫户的识别
1. 贫困发生情况
2014 年实施精准扶以来,根据四看原则(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识别出精准扶贫户 421 户 1712 人,贫困发生率为47.5%。分为低保户、低保贫困户、五保贫困户、一般农户、一般贫困户五个类别;如表 2-1 其中,低保户为 3 户,低保贫困户为 64 户,五保贫困户为 1 户,一般农户为 127 户、一般贫困户为 226 户。超过八成的贫困户为一般农户和一般贫困户。

............................
一、 典型的“差序格局”结构 ......................... 23
(一) 亲缘关系 ................................... 23
(二) 邻里关系 .............................. 26
第四章 精准扶贫对 L 村社会关系的影响 .......................................... 29
一、 精准扶贫对农村社会关系的积极影响 .................................. 29
(一) 精准扶贫加强了村民的参与,增强了人际互动,使得农村社会关系变得亲密 ................ 30
(二) 精准扶贫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缩小了村民贫富差距,改善了因贫困影响的社会关系 ........................ 31
一、 精准扶贫对农村社会关系的积极影响 .................................. 29
(一) 精准扶贫加强了村民的参与,增强了人际互动,使得农村社会关系变得亲密 ................ 30
(二) 精准扶贫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缩小了村民贫富差距,改善了因贫困影响的社会关系 ........................ 31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41
一、 研究结论 ................................... 41
二、 讨论 ............................ 41
第四章 精准扶贫对 L 村社会关系的影响一、 研究结论 ................................... 41
二、 讨论 ............................ 41
一、 精准扶贫对农村社会关系的积极影响
精准扶贫政策在农村地区的有效落实,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变化也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表现为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加强了农村居民的参与,增强了村庄居民的人际互动,使得农村社会的人际关系变得亲密;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增加贫困户的收入,缩小了村庄社会居民间的贫富差距,改善了因贫困而影响的社会交往关系;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大批政府干部深入农村开展扶贫,走近群众,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增进了群众对干部的认识,出现了干群关系的和谐。
(一) 精准扶贫加强了村民的参与,增强了人际互动,使得农村社会关系变得亲密
L 村与西部地区广大农村一样,自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后,村庄出现空心化和原子化。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孩子不再务农,大量土地撂荒,村民间缺少了因农业生产互助的需要,相互交往也减少。村民间平时相互窜门也不多,几乎都是在自家看电视,除了因红白喜事互助往来外,平时少有机会聚在一起,村庄失去了共同的目标。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社会的投入,既有针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措施,也有面向村庄集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硬化、宽带入户、村寨亮化、饮水工程等。通过一次次的聚集村民开会民主评议、政策宣讲、帮扶落实等行动中,引导了村民的积极参与,调动了村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脱贫致富成为村民新的共同目标,使得村民间的互动变得频繁起来。
精准扶贫政策在农村地区的有效落实,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变化也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表现为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加强了农村居民的参与,增强了村庄居民的人际互动,使得农村社会的人际关系变得亲密;精准扶贫的有效实施增加贫困户的收入,缩小了村庄社会居民间的贫富差距,改善了因贫困而影响的社会交往关系;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大批政府干部深入农村开展扶贫,走近群众,拉近了干部和群众的距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增进了群众对干部的认识,出现了干群关系的和谐。
(一) 精准扶贫加强了村民的参与,增强了人际互动,使得农村社会关系变得亲密
L 村与西部地区广大农村一样,自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后,村庄出现空心化和原子化。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孩子不再务农,大量土地撂荒,村民间缺少了因农业生产互助的需要,相互交往也减少。村民间平时相互窜门也不多,几乎都是在自家看电视,除了因红白喜事互助往来外,平时少有机会聚在一起,村庄失去了共同的目标。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社会的投入,既有针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措施,也有面向村庄集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硬化、宽带入户、村寨亮化、饮水工程等。通过一次次的聚集村民开会民主评议、政策宣讲、帮扶落实等行动中,引导了村民的积极参与,调动了村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脱贫致富成为村民新的共同目标,使得村民间的互动变得频繁起来。
在 L 村的 B 组,实施精准扶贫后,经过扶贫干部联合多方论证,提出把 B 组撂荒的大片优质山坡利用起来,发展成蜂糖李和十月桃种植基地。要求进行连片种植,村里负责申请扶贫资金购置树苗和修建进山农耕道,还找来大户合作牵头流转土地种植,树苗由村里统一免费提供,村民可以选择自己种植今后自己收成,也可以将土地流转给大户,获得土地流转费,有劳力的村民还可以到基地务工挣工资和今后收成分红。村里率先修好了通往山坡的道路,这一壮举,使得村民看到了村里发展产业种植的决心,排除了村民心中的顾虑,提振了村民参与发展桃李种植的信心,村民都积极参与到果树的种植中。从打垄、栽苗、施肥到剪枝都有专业的农技人员进行全程指导,村民们都形成了“这次是来真的了”的共识。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一、 研究结论
农村社会关系是农村社会的结构基础,本文通过对 L 村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对农村社会的脱贫投入是巨大的,取得的成效也是巨大的,国家对农村社会基础设施投入也是空前的,也得到农村社会居民的支持和肯定,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便利和实惠,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为农村社会关系的和谐奠定了经济基础。与此同时,由于精准扶贫政策在具体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导致精准扶贫资源分配不合理,引发农户对扶贫资源的争夺,激化了传统的农村社会关系矛盾;维护农村社会基础的家族关系、邻里关系和干群关系都受到挑战,农村社会关系的和谐受到了影响。
一、 研究结论
农村社会关系是农村社会的结构基础,本文通过对 L 村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对农村社会的脱贫投入是巨大的,取得的成效也是巨大的,国家对农村社会基础设施投入也是空前的,也得到农村社会居民的支持和肯定,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便利和实惠,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发展,为农村社会关系的和谐奠定了经济基础。与此同时,由于精准扶贫政策在具体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导致精准扶贫资源分配不合理,引发农户对扶贫资源的争夺,激化了传统的农村社会关系矛盾;维护农村社会基础的家族关系、邻里关系和干群关系都受到挑战,农村社会关系的和谐受到了影响。
对此,本文认为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可以将村庄社会关系考虑进来。基于农村社会关系调整精准帮扶对策,譬如将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将分散的贫困户联合起来,抱团脱贫,走合作化的扶贫脱贫道路。另外可以调动农村社会的家族关系、邻里关系和姻亲关系,开展村庄内部的精准帮扶助推精准脱贫,给予一定的政策帮助鼓励富裕的家庭助族亲,帮穷邻,结穷亲。对于村干部在村民中失去信任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调控手段,监督和帮助村民选举出好的村干部,将那些责任心强、本事大、有干劲并且具有奉献精神村民选出来,并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放权于村干部,重振村干部在村民中的信心。
此外,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政府工作人员与农村居民原本疏远和陌生的关系,因精准对口帮扶,出现了亲近和融合的现象。
参考文献(略)
此外,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政府工作人员与农村居民原本疏远和陌生的关系,因精准对口帮扶,出现了亲近和融合的现象。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