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吉林油田建矿于 1961 年,是中国陆上第六大油田。经过 50 多年快速发展,吉林油田实现了储量产量上台阶,油气当量达到了 700 万吨以上。吉林油田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在中石油集团公司上游业务中占有重要位置,担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目前正加大油气开采力度,推进千万吨油气田基地建设,并与吉林省政府签署了“气化吉林”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油气勘探获得新进展、油田开发水平进一步提高、天然气业务保持快速发展、专业化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吉林油田公司电力系统高压电压等级为 66kV,没有 220kV 一次变,66kV 电网依托白城和松原两市地方电网,是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末端电网。目前,白城、松原电网以 220kV 网架为主,电网结构以长山热电厂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范围涉及省内7 个市(县)。西部形成了由大安变、白城变、镇赉变和长山热电厂为支撑点的单环网,洮南变经一回 220kV 线路与白城变相联。东部通过热德线、热前农线和热扶五线3 回 220kV 线路经扶余变和前郭变与吉林省主网连接。吉林油田 66kV 电网始建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目前已经覆盖全部主力油区,当时的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导致电网建设水平普遍较低。油田电力系统二次变电所电压等级为 66kV,配电网电压等级为 10(6)kV,大部分在白城、松原地区,少部分在长春、四平地区。油田辖区内已建的 66/10(6)kV 变电所 38 座,投运 1~10 年的有 17 座,11~15 年的有 7 座,16~20 年的有 5 座,20 年以上的有 9 座。涉及本次研究范围的变电所有四家子变电所、新村开闭所、前48变电所、英台、乾安、新木、新立、新民、红岗、综合变电所等。66kV 送电线路 28 条,总长 690 km;4382 基杆塔。投产时间在 10 年以内的有 8条,10~15 年的有 5 条,15~20 年的有 10 条,20 年以上的有 5 条。本项目涉及其中10 条 66kV 线路(长木线、八西线、乾乌线、热安线、红英线等)。66kV 设备调度由地区供电局统一指挥,各变电所的设备运行管理由供电公司统一指挥,变电所值班人员按电力调度指令进行操作,并负责日常设备的巡检、监控等,并按业务归属向上级部门汇报运行数据、设备运行状态等。
多年来,由于油田持续滚动开发,原有电力系统高压安全管理问题日益突出,高压电气设备、设施已不能适应发展需求,电力高压系统不完善;设备设施陈旧、破损严重,绝缘水平下降,可靠性差;线路杆塔锈蚀、破损严重,存在倒杆风险等安全隐患问题日益突出,已严重影响安全生产运行,成为制约油田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如果继续“带病”运行,事故风险概率会更高,发生设备损毁、停电、火灾事故甚至人身触电风险加大,将给油田正常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威胁。本文就是在以上背景下结合实际地对吉林油田电力系统高压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及对策研究的。在本文中以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安全评价方法等安全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对吉林油田电力系统高压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针对石化行业电力系统的危险有害因素,运用相关安全管理理论,进行全面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分析。然后应用安全检查表法、事故树分析法、安全事故分级法等分析方法,实施定性、定量研究、分析、对策研究。提出针对性强、可操作的整改措施。汇总、分析、论证所得出的整改和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
第 2 章 相关管理理论方法概述
2.1 安全管理理论方法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的海因里希,提出了 300:29:1 安全管理法则,他认识到了安全管理在预防事故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事故预防工作的成败,取决于有计划、有组织地采取措施的情况。安全管理是为了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而开展综合性工作以及一系列相互协调的活动;为了获得预防事故工作的成功,必须采用系统的安全管理方法。博德(Frank Bird)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他指出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只有通过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才能防止事故的发生。约翰逊(w.G.Johnson)和斯奇巴(Skib)提出了轨迹交叉理论:在事故发展进程中,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与物的因素运动轨迹的交点就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可以通过避免人与物两种因素运动轨迹交叉,即避免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同时、同地出现,来预防事故的发生。如今,现代的安全管理理论全面发展,形成了如风险管理、事故预测与预防原理、事故突变原理、事故致因理论、安全评价、危险分析方法、风险分析方法、故障树分析、危险控制技术、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安全管理工作核心是预防事故发生,目的是通过安全管理的技术手段,预防、消灭事故,保护人员安全与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安全管理工作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分析:对产生事故的条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后果的严重性进行辨识分析。2)决策:确定事故预防措施的规划、方法、程序,通过分析确定合理可行的事故预防、应急措施,并提出建议。3)信息管理。收集、管理、交流与事故和损失有关的资料、情报信息,及时反馈,为分析和决策提供依据。4)测定。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进行评价,并作出必要的改进。本文中采用安全检查表法、事故树分析法、事故隐患分级法等安全管理方法进行分析和对策研究。
第 3 章 高压安全管理问题的辨识与分析........10
3.1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分析目的、原则.... 10
3.2 区域位置及平面布置危险性识别和分析..... 11
3.2.1 区域位置...... 11
3.2.2 总平面布置危险性分析....... 11
3.3 电气设备及系统危险因素辨识分析........ 11
3.4 主要建(构)筑物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3
3.5 安全管理有害因素辨识分析..... 13
3.6 供电线路危险有害因素分析..... 14
3.7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15
第 4 章 高压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研究.......16
4.1 安全检查表研究..... 16
4.2 事故树分析研究 .....28
4.2.1 研究过程 ......28
4.2.2 事故树分析 .......29
4.2.3 结构重要度分析 ....30
4.2.4 结果分析 ......31
4.3 安全隐患及整改紧迫程度分析......31
4.3.1 安全隐患紧迫程度分析 .......31
4.3.2 安全隐患紧迫程度分级 .......33
4.4 安全隐患整改对策措施研究 .....36
结论
(1) 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与分析:吉林油田电力系统高压问题的主要危险物质是变压器油、SF6等,具有易燃、有毒性质。生产过程中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触电事故、电气故障、电气火灾事故、电气爆炸事故、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等。自然危害中对油气生产影响较大的有:地震灾害、洪涝灾害等。
(2)定性定量研究:根据项目特点,本报告选用了安全检查表法、事故树分析法、隐患分级法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共计发现 9 项安全隐患,其中其中属于重大隐患的需要立即整改的有 9 项。本电力高压系统总体安全隐患等级为重大隐患,需要立即进行整改。
(3)研究结果综述:研究范围内的 66kV 各变电所投入使用年代早,均已生产运行 20 余年,部分淘汰设备的配件无法购买到,一旦损坏将无法修复,存在的各项安全隐患已经严重威胁电力高压系统安全运行,经生产带来不稳定、不安全因素。已经导致了多次的安全事故,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已严重影响安全生产运行。
研究范围的 66kV 各线路问题比较多,隐患比较突出,线路杆塔建设标准低和线路绝缘水平低下、导线断股严重、线路杆塔锈蚀、破损严重、部分线路与周边环境水平和垂直距离不符合现行标准规范要求等问题,已经导致了伤人、亡人事故。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鉴于存在上述诸多方面的严重安全隐患,如果继续带病运行,发生停电、火灾事故或人身触电风险很大,而且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事故风险概率会成倍增加,事故不仅会造成设备损毁,而且将影响到吉林油田供电可靠性,将给吉林油田生产供应和矿区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威胁,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建议应尽快对现有系统设备及、线路进行全面的改造或重建。业主单位应针对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按整改的紧迫程度逐一进行消除,并针对存在的隐患制定详细的事故预防控制措施以保证设备安全平稳运行,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秀淦,宋亚非.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第三版).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2] 鲁耀斌.项目管理原理与应用.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3] 陈传明,周小虎.管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白思俊.项目管理案例教程(第 2 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5] 刘荔娟.现代项目管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6] [美]H 西斯克著,段文燕等译.工业管理与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7] [美]P 德鲁克著,孙耀君等译.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8] 黄津孚.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第四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9] 倪依纯.关于电气安全工程学学科的思考[J].工业安全与防尘,2000(05).
[10] 李邦协,刘江.电气安全技术和电气安全规范[J].中国标准化,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