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康洪雷军事材料的电视剧的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inbingkun 点击次数:59
论文字数:23332 论文编号:sb201309182318198356 日期:2013-09-19 来源:硕博论文网
引 言
 
2001 年 10 月,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北京电视台一经首播就创下了高达 12%的收视率,此后的半年时间,这部没有雄厚制作班底和明星演员阵容的电视剧又应观众要求在北京电视台连续播出 5 遍,可以说这部电视剧创造了中国电视剧播映史上的奇迹。也正是因为这部成功的电视剧,第一次独立执导电视剧的导演康洪雷一炮而红。2007 年康洪雷再接再厉,一部《士兵突击》将他推向中国顶级电视剧导演的行列,在完成了特种兵的洗礼之后,康洪雷转战鲜为人知的远征军,拍摄了《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特殊的军事题材电视剧未映先红,据央视索福瑞的统计数据显示《我的团长我的团》开播两天,三家播出该剧的卫视分别创下了同时段全国卫视收视前十的佳绩。可以说康洪雷对于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拿捏有着非同寻常的天分,他所拍摄的军事题材电视剧突破了以往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旧有模式,给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角。江苏卫视曾用“康剧来了”作为金字招牌,用康洪雷这个名字博取观众的注意力。那么是什么让康洪雷电视剧一度成为热点?
专家学者们对此的解释,不外乎“人物塑造生动形象”、“主题诉求深刻”等一些电视剧设置的必要因素,但是笔者认为,如果就这么几点去讨论康洪雷的电视剧显得颇为肤浅,可以说拥有形象的人物塑造,崇高的主题诉求的电视剧不计其数,但是康洪雷的电视剧除了这些特质之外,还有一些内在的因素在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本文在对康洪雷的电视剧做分析的时候,时刻注意将康洪雷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做一个总体上的关照,从而发现康洪雷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某些共性,挖掘出这些共性的出彩之处。同时将这些共性上升为理论层面的分析。在整体上,他的电视剧主题立意超越传统,人物塑造上追求一种平等视角,同时电视剧反映到屏幕上的影像轻松不乏幽默,甚至有些戏谑和插科打诨的成分,这些因素升华到理论层面考察,恰好与前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关注大众生活所生发出来的独到见解——狂欢化理论不谋而合。巴赫金对狂欢理论的阐释分为狂欢式和狂欢化,狂欢式主要体现在狂欢节之中,表现为随便而亲昵的接触以及人的行为、姿态、语言从制约中解放出来,言语随意,这些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某种与它相类似的(也具有具体感性的性质)艺术形象的语言(如舞蹈),当然也可转化为某种文学的语言。狂欢式转化为文学的语言,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1]。”
狂欢化主要表现为一整套降低格调、转向平实的做法,从而让神圣连接粗俗,崇高走向卑下,伟大类似渺小,明智恰似愚蠢。在康洪雷所指导的电视剧中,现实生活中的严格规范被抛却了,生活的细枝末节取代了宏大叙事,权威被解构、官方更是被颠覆,在他拍摄的总共三部军事题材电视剧中,无论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亦或《我的团长我的团》,电视剧的人物总是游离于主流之外,他们可以随意说出粗言俚语,正如同巴赫金所说的那样打破了种种言语的禁忌、限制和客套。当然仅仅是这些表面因素的分析,不足以支撑起康洪雷电视剧的狂欢化,因此,本论文从电视剧设置的必要因素即:场景、人物、情节上进行深入的研究,系统化地提炼出电视剧的狂欢化因子,再从视听语言方面阐述电视剧特殊的表达方式对狂欢理论的阐释,从而考察康洪雷电视剧的狂欢化诉求。笔者认为,对康洪雷电视剧进行狂欢化的分析切中了康洪雷电视剧受欢迎的要害之地。同时,狂欢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理论,来自于生活的实际,而康洪雷的电视剧也是从生活的微小的层面出发,立意在大众,这和狂欢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由此,笔者认为以狂欢理论作为切入视角能使我们对康洪雷军事题材电视剧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第一章 外在的狂欢景观:狂欢化的场面和人物形象
 
2002 年康洪雷导演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电视上热播,这一部电视剧将军人的家庭生活搬上了电视荧屏。也正是这一部电视剧,广大的电视观众认可了与以往军事题材电视剧不一样的军人形象——石光荣,并且石光荣偏执的性格以及他与褚琴两人生活中的磕磕碰碰成为了观众茶余饭后饶有意思的谈资。此后康洪雷执导的电视剧《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都广受观众好评。这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军事题材电视剧确立了康洪雷在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上一流导演的地位。纵观这几部电视剧,康洪雷对电视剧精神内核的把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些电视剧常常通过场面的营造以及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确立起电视剧外在的狂欢景观,直击观众内心,给予了观众一种别样的感受——狂欢式感受。可以说康洪雷在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观念上的独到之处意外地回应了上个世纪巴赫金最负盛名的狂欢理论。从狂欢理论的发展流程追溯,民间诙谐文化是狂欢理论源起的沃土。巴赫金曾对狂欢做出了三种基本形式的分类研究:“其一:是狂欢的最原始的含义——遵照仪式的演出形式,即以各种狂欢节庆活动为模板的广场表演;其二:是狂欢的推广的含义——各种以插科打诨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戏谑嘲讽的文学作品;其三:是狂欢的引申含义——各种形式和体裁多样化的广场对话[2]。”这三种形式,涵盖了实体表演以及抽象的文学作品,体现的都是狂欢节的价值取向,围绕的都是狂欢化理论的核心所在,也就是狂欢理论直指的世界观——“在一个无视生活自然规律的颠倒时空里,将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经历的或者正在经受的等级划分、制度枷锁,同时建构起一个未曾出现过的,美轮美奂的狂欢国度[3]。”这个世界是理想化的,在现实的生活中绝少能够实现,但是康洪雷却将这种精神能量注入了他所拍摄的军事题材电视剧中,通过打破军人世界的等级森严,构造一个大众认知范围之外的荧屏前的狂欢世界。
 
第一章 外在的狂欢景观:狂欢化的场面和人物形象·········· 3
第一节、 “广场”概念的喻··········· 3
第二节、 狂欢式的人物形象·········· 7
第二章 内在的狂欢感受:电视剧情节和语言········· 12
第一节、脱冕与加冕······ 12
第二节、语言的狂欢化········· 17
第三章 影视化的狂欢特质:视听语言··········· 22
第一节、视觉语言:直观的狂欢体验·········· 22
第二节、声音语言:狂欢的渲染········· 26
 
结 论
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重新解读康洪雷军事题材电视剧,无疑是一次崭新的尝试。康洪雷军事题材电视剧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讲,都有着巴赫金狂欢理论的影子,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方式,而康洪雷的电视剧同样突破了传统军事剧的创作方法,狂欢思维具有“快乐的相对性”,并以此捣毁绝对理念,瓦解绝对权威。同样康洪雷的电视剧通过影视的方式向观众展现了一系列权威的被瓦解,在《激情》中突出地表现为石光荣军人身份在家庭中的不被理解,从而构建了他成功的父亲形象,在《士兵突击》中表现为许三多这个不被看好的士兵的成长,以及部队的权威比如高连长都对许三多由看不起到心悦诚服的转变,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则表现为虞啸卿被龙文章彻底的驯服,成为虞啸卿的智囊,而虞啸卿最终团队被瓦解,权力被解构。
狂欢理论中最重要的仪式脱冕与加冕更是康洪雷电视剧中的主要解构方式,贯穿于这三部电视剧中,因此在狂欢理论的影响之下,康洪雷的作品在轻松谐趣的氛围下,又寄寓了深邃的思想,独具狂欢化的品格,让观众回味无尽。通过对康洪雷军事题材电视剧的进一步解说,让我们看到他的与众不同之处,无疑对我们的影视剧创作提供了独辟蹊径的视角,开阔了视野,可以说是对我们影视剧创作“平民化”的大胆尝试,达到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效果,从而使公众能产生很好的共鸣,为影视剧情和人物走进民众心理做好了充分铺垫,实现了影视剧的巨大成功。康洪雷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成功,已经成为我们的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如何将“狂欢化”进行到底,更好地为影视剧注入新鲜活力,便成为广大影视创作者的又一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应该从细节入手,以“小切口见大精神”,让一些高高在上的题材走下神坛,找到其生活中的一面,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充分做好“狂欢化”理论的扬弃工作,创作出更多的文化盛宴。
 
参考文献
[1]白春仁,顾亚玲译,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2:175.
[2]钱中文主编.巴赫金全集(第 6 卷)[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6、11.
[3]杜正华,刘丽容.狂欢化视野下的当代军事题材电视连续剧——以《历史的天空》为例.[J]《电影文学》,2010(01).
[4] 鄢鸣.狂欢:真实抑或想象——狂欢理论的应用与反思[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
[5]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4、128.
[6]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徐芬.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巴赫金狂欢化理论[J].文学教育,2007(02).
[8]田俊武,张柏柯.《阿 Q 正传》中的狂欢化因素[J].广西社会科学,2008(01).
[9]叶虎.巴赫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传播[J].理论建设,2006(05).
[10]段建军.生命的狂欢——论巴赫金的狂欢文化观[J].理论导刊,2000(09).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