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1.1 选题的意义
首先,本文的研究对于思考当前的朝鲜半岛形势有着启示作用。美日韩间的紧密合作可能对朝鲜半岛问题有着巨大的影响。“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与“美日韩三国的紧密合作”紧密相关,但是对于“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这一共同目标,相关国家的理解并不一致。这种背景下,研究美日韩安全合作及其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其次,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思考当前的东北亚形势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意义。美日韩三国合作不只是三国的内在因素的驱动,也表现为一定的外在的因素,如外部威胁。目前的论证焦点集中在“朝鲜威胁”方面,中朝同盟关系弱化,而美日韩三国合作越来越紧密,对东北亚的安全结构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如何寻求东北亚安全的战略平衡,建立相关的共同安全机制,具有理论意义。第三,随着 21 世纪中国的不断崛起,美日韩安全合作是否将这种威胁聚焦在中国身上,势必严重影响中国的全球利益,影响中美的全球合作关系,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局势,今后中国如何看待美日韩安全关系的强化,如何应对三边关系的消极影响,是一项长期而严肃的外交课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对于美日韩安三边安全合作的研究比较少,主要以国外为主。多表现为美日、美韩、日韩双边同盟形式。如徐万生等:《冷战后的日美同盟与中国周边安全》,以日美同盟的视角来研究冷战后中国所处的周边安全。伊原泽周:《近代朝鲜的开港:以中美日三国关系为中心》。尚书:《美日同盟关系走向》,它是第一本以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地缘政治冲击为背景,通过全面比较美日核心战略利益,分析其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多角度阐述美日同盟关系走向的著作。陈波:《冷战同盟及其困境:李承晚时期美韩同盟关系研究》。着力于探讨冷战时期的一种同盟关系类型,即作为“自由世界”盟主的美国与一些被纳入西方同盟体系的“专制型政权”的关系。丁英顺:《战后日韩、日朝关系》,从日韩、日朝关系的历史回顾、人手,全面地、系统地、客观地分析了战后日韩、日朝关系的演变历程以及影响其关系的诸多原因。对日韩、日朝具体情况的分析研究战后日韩、日朝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这一前瞻性研究,为我国对日政策和对朝鲜半岛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最佳政策选择。国外在双边的关系研究,美日、美韩的比较多,日韩双边关系的研究内容比较少。如,岩田修一郎:《核不扩散 核军缩和日美关系》。浅川公纪:《战后日美关系的轨迹》。平间洋一:《围绕北朝鲜的东北亚国际关系与日本》。松尾高志:《同盟变革:日美军事体制的近未来》。
前田哲男:《由“从属”向“自立”改变的日美安保》。竹内俊隆:《日美同盟论——历史、机能、周边各国的视点——》。金泰宇:《日本新安全角色和韩日关系》。若宫启文:《韩国和日本》。金宋汉:《美国对朝政策和韩美关系》等。有关美日韩三边同盟关系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李钟元:《东亚冷战和韩美日关系》。伊豆见元:《日美韩三国间协调的现状和课题》。日本国际问题研究所出版:《朝鲜半岛的预防外交和危机管理:北朝鲜危机和日美韩关系》。
金泰孝:《美日韩安全合作的局限性和可能性》等。这些著作具有普遍的相似性,研究美日韩安全合作必离不开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并且集中体现一个观点,即在美日韩三边关系中,美国处于主导地位,美韩、美日双边关系较为稳定,而日韩之间由于历史问题或相互不信任等原因一直处于忽冷忽热的状态。还有些专著是从东北亚更大的视野去论述的。如,陆武:《试论美日韩体系对东北亚安全机制构建的影响》。石源华、汪伟民:《美日、美韩同盟比较研究——兼论美日韩安全互动与东北亚安全》等著作。论文方面同上,直接研究美日韩安全合作的论文并不多见,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有:刘世龙:《日美韩合作与朝核问题》。李秋博:《二战后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机制与困境》。孙俊华:《美日韩安全三角》,用“三人共处”式“浪漫三角”式和“稳定婚姻”式三角关系及“费尧之桥”的理论概念框架,分析战后韩国、日本和美国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并对其未来走向谈一些看法等。这些文章都给笔者论文写作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视角和宝贵的资料。
1.3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归纳总结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广泛收集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归纳美日韩安全合作的相关信息,通过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同盟论”及“战略文化论”对美日韩三边同盟的整合进行分析。
本论文意在分析美日韩三国相互合作及影响。首先,从历史方面论述美日韩三国安全合作关系的演变;其次,探讨第一次朝鲜半岛危机以来,美日韩安全关系的现状、因素,论述美日韩三国合作存在的趋势及影响;最后,结论部分对美日韩安全合作做出全面总结。关于美日韩三国合作关系的考察和分析,本文举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理论:一个是同盟论,另一个是战略文化论。本文也将运用这两个理论从不同的视角来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针对朝鲜半岛问题美日韩三国的合作关系。
第 2 章 美日韩安全合作的演变............................................................5
第 3 章 美日韩安全合作的现状..........................................................11
3.1 美日韩军事合作.............................................................................11
3.2 新政权下的外交合作.....................................................................13
第 4 章 美日韩安全合作的因素分析..................................................17
4.1 美日韩安全合作的促进因素.........................................................17
4.2 美日韩安全合作的阻碍因素.........................................................20
第 5 章 美日韩安全合作的前景与影响..............................................25
5.1 对朝安全合作进一步扩大.............................................................25
5.2 维持东亚霸权有限合作.................................................................26
5.3 “亚太北约”机制逐步显现.........................................................27
结论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到中期,美日韩在对朝鲜问题上存在重大隔阂,内外因素导致三方的“有限合作”。 90 年代中期到后期,随着朝鲜核威胁的发展,美日韩合作关系有了进展。这一时期,“中国威胁”也逐渐成为日美韩三方合作的课题。但是,中国与美日韩三边也在努力摸索建立友好关系。1992 年中韩建交,此后中韩关系实现飞跃发展。1997 年中美发表共同宣言,建立了“面向 21 世纪的建设性的战略性的伙伴关系”,1998 年中日、中韩相继发表了“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中日共同宣言、“面向 21 世纪的伙伴合作关系”中韩共同宣言。“中国威胁论”尽管甚嚣尘上,但没有成为美日韩三边合作的主要目标。
进入 21 世纪,“朝鲜威胁论”与“中国威胁论”成为美日韩安全合作的主要战略动机。回顾美日韩安全合作的历史,及其今后日美安保条约的修改、美日韩三边合作体制的构建,可以归纳出如下结论:
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受制于国际环境的外部因素影响。苏联、朝鲜、中国在不同时期成为日美韩合作的外部战略目标。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受制于国内政治的广泛影响。与相对利益相比,三国的内政更多地要求绝对利益。三国的安全合作及其外交政策制定日益受到国内政党、议会及其利益集团的制约。美日韩三国的利益调整具有不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陈波. 冷战同盟及其困境[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丁英顺. 战后日韩日朝关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3]李敦球. 战后朝韩关系与东北亚格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4]尚书. 美日同盟关系走向[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5]Cossa, Ralph A. U.S.-Korea-Japan Relations: BuildingToward a “Virtual Alliance” Washington D.C.: CSIS.1999.
[6]Hwang, Balbina Y. “Seoul’s policy towards Pyongyang:strategic culture and the negligibility of Japan,” inHagstrom, Linus and Marie Soderberg(eds.), North KoreaPolicy: Japan and the great powers[M]. Stockholm:Routledge, 2006.
[7]Harrison, Selig S. Korean Endgame: A Strategy forReunification and U.S. Disengagment[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2.
[8]Jervis, RobertThe. Logic of Images in InternationalRelation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
[9]Kim, Tae-Hyo.“Limits and Possibilities of ROK-U.S.-JapanSecurity Cooperation: Balancing Strategic Interests andPerceptions,” in Kim, Tae-hyo and Brad Glosserman(eds.),The Future of U.S.-Korea-Japan Relations: Balancing Valuesand Interests, Washington[M] D.C.: The CSIS Press, 2004.
[10]Katzenstein, Peter J.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M].New York: ColumbiaUniversity Press,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