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共安全管理视野的城市气象自然灾害防御机制阐释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194
论文字数:48000 论文编号:sb201302061341436558 日期:2013-02-13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的消耗随之增加,社会经济活动加速给资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变化。观测资料显示,20世纪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100年,气温升高导致了全球气候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是国际上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不仅发生频繁,而且种类多样,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000亿元。专家研究发现,同等级的灾害,在发达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比在欠发达地区更为严重,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却远远少于欠发达地区。
近十年的几次严重气象灾害更是暴露了我国在气象灾害应对方面的严重不足。来看几个案例:2001年12月7円,北京出现一次突发的小雪天气过程,全市平均降雪量1?2毫米。降雪、路面和气温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落雪迅速结冰,适逢周五下午下班高峰时段,造成数十万辆机动车几乎无法行驶,北京城区的交通近乎于瘫痪。而这种小雪根本没有达到气象灾害的标准。2007年7月18 R,济南市遭遇了特大暴雨的袭击,根据气象观测记录,位于济南布市政府院内的自动气象站i己录一小时雨量就达151毫米,是有史以来的最大值。短短几小时以内,济南市就变成了水城,街道变成河道,低洋地区变成池塘。这次暴雨仅造成的人员死亡就有34人,财产损失更是巨大的数字。2008年1月南方大部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瘫痪了近半个中国,持续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湖南、湖北、安徽、 江西、广西和贵州等地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交通运输擁痪,电力和通讯设施毁坏尤为严重,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巨大影响。2010年8月7日发生在甘肃舟曲的特大泥石流是典型的气象次生、衍生灾害,虽然当地有其特殊的地质情况,但是强降雨是引发泥石流的主要原因。2011年夏季,北京和武汉的几场局地性的强降水造成了严重城市内错,让"看海”成了一时间的流行语。
2008年1月南方大部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瘫痪了近半个中国,持续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广西和贵州等地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交通运输擁痪,电力和通讯设施毁坏尤为严重,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巨大影响。..............
....................

第2章气象灾害防御与公共安全管理

2.1气象灾害及其对城市的影响

2.1.1气象灾害的定义

人类生存的地球表面覆盖了一层非常活跃的气体包围圈,它的变化产生了各种天气现象,就是我们常见的风、雨、雷电等。气象灾害就包含在这些自然现象当中。顾名思义,气象灾害就是由各种天气现象所导致的灾害。其具体定义有多种不同的表述。陆亚龙指出,大气变化产生的各种天气现象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失,称为气象灾害'I。阮均石等则认为,能对人类生命财产、社会经济发展造成损害的气象事件就是气象灾害气那么,哪些类型的气象事件应界定为气象灾害?这就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
有的气象事件本身能造成臣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这类气象事件肯定是气象灾害。例如2005年发生在美国的“卡特里娜”台风、济南的“7. 18特大暴雨”、2008年我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等。
有的气象事件,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配套的规划、建设、管理没能跟上,使以前不会产生多大影响的天气现象引发了气象灾害。2004年7月份发生在北京的一次短短几小时的降水,局地最大雨量为61毫米,全市平均只有23毫米。这并不算强的降水却造成了城区70多处路段积水,41个路口积水,21处交通中断,两千多辆汽车被雨水浸泡。这次灾害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降雨强度太大,而是城市排水管网的规划和建设滞后、管理不规范和交通网络的脆弱所致。有的气象事件,并不能直接产生财产损失和人员伤害,但是能对社会大众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千扰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这也应该被归为气象灾害。例如2001年12月7円北京市一场降水量不足10毫米的小雪,导致全城交通瘫痪,成千上力?人下班后无法回家,最慢的路段汽车时速不到1公里。
有的气象事件,对公众的生活并不产生严重的直接影响,但是会对某一个行业或部门的生产活动产生灾难性的影响。如强降温会影响大规模混凝土烧筑工程的质量,连日的阴雨和霜冻会使农作物受到影响,这些通常是长期积累性的影响对某一行业产生的气象灾害。................
..............

目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第1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2
1.3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4
1.4重点和难点..................................8
1.5研究方法 .....................................8
1.6创新之处 .............................................9
第2章气象灾害防御与公共安全管理.......11
2.1气象灾害及其对城市的影响.................11
2.2公共安全管理............................................16
2.3引入公共安全管理的视角研究城市气象灾害防御..........21
第3章我国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的问题及根源.....................24
3.1我国城市气象灾害防御的现状问题....................24
3.2问题的根源...................................................28
第4章国外相关经验考察与比较 .................33
4.1国外相关经验与理论.................................33
4.2国外相关经验比较与归纳.............................................43
第5章提高我国城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的对策与建议...............46
5.1建立完善的法规体系作为灾害防御的法律依据..........................46
5.2建立清晰的灾害管现组织架构作为灾宵预防和应对的主体..........48
5.3建立完善的城市气象灾害预防机制...........51
5.4多方位构安个城市............................53
5.5提高公众的防灾怠只和能力..........56
结语.........................................................59
参考文献......................60

结语

气象灾害每年都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如何减少气象灾害给我国带来的损失,是政府和全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随着科学发展和管理学的进步,如何有效的防御气象灾害,成为政府和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对国外的经验进行归纳,分析我国近十年间的城市气象灾害,得出如下结论:
现今我国发生的城市气象灾害中,高影响性的气象灾害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能造成高影响性气象灾害的天气事件越来越多,这说明我们的城市在发展中很多设施受天气的影响太大,而人们对这些设施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这就造成了只要刮风下雨,城市人民的常生活就受影响的局面。而这些设施的防灾投入又恰恰是翁市的管理者忽视的问题。
本文建议,政府要重视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通过立法、完善预案等途径,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预防和应对机制,不论何种灾害,尽可能的以预防为主,尽可能的减少各类天气事件对群众常生活秩序的影响。同时,要动员群众和社会团体参与城市气象灾害的防御工作,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还要培养普通居良的防灾意识和防灾知识,使大家在灾害发生时都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
当然,所有的对策和办法都要归为灾害防御要法治化,有了法律的保障,其他的才能实现,所以立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未来的研究中,建议在以下这些方面进一步深化:一是法制建设内容还要更加细化更加深入,不断完涛防灾的法律体系。二是加快政府体制改革,尽快成立专门的灾害预防和应对机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实际上可能是各部门的利益博弃。三是灾善风险评佔体系要尽快建立可用的模型。四是如何对气象灾害的预报尽可能细致的量化。

参考文献

[1]陈顒,史培军:《自然灾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薛澜,张强,钟幵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王佃利,张莉萍,高原:《现代市政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澳]罗伯特?希斯:《危机管理》,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
[5]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诺曼,奥古斯丁等:《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丁文喜:《突发事件应对与公共危机管理》,光明円报出版社,2009年版
[8]曹宪强,王佃利:《公共管理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0]卢新海:《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复姓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