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式的填鸭式教学很难培养出创新性人才。高校的教育教学也在不断的探索中创新,以素质教育为主导的改革让我国大学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采纳了很多新的方法,也分享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以教室、教材、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未从根本得到改变,这种教学方式把知识集中于教材上,强调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式的学习,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总之传统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很大的束缚作用。
大学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科研人才的场所,所以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还得对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如教会学生如何选择知识、并将知识用于实践以及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未来的高等教育将更加重视学生“学会学习”与“学会研究”。2010年7月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了: “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显而易见,大学教师的知识、道德以及技能己经成为能否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教育部以及高校都高度重视教学的改革,从而打破传统式教学的禁锢,充分的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由于研讨式教学开放性的特点,此类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他们在教学中也幵始尝试着研讨式教学法。从搜索的文献资料来看,笔者发现有关研讨式教学的理论研究,大多为国外理论的介绍和评述,实证研究较少。在国内,关于研讨式教学没有什么模式可以遵循,国外有关研讨式教学的理论对我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由于对幵展研讨式教学的实践经验不足,再加上被传统式教学禁锢了几十年,严重导致研讨式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度很大,阻力重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且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任务己经是迫在眉睫,由注入式的教育转变为研究式教育,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多元的交流讨论,让整个大学课堂充满浓厚的研究氛围。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研讨式教学理论研究也会逐渐深入,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出理论依据。在全国素质教育倡导的今天,研讨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第二节研究意义
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研讨式教学做出了完整具体的界定,从己有的文献可得知国内对于研讨式教学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大部分为理论上的总结。随着知识更新周期的变短,学生以前掌握的知识远不能解决他们面临的新问题。因此,社会对大学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样的新挑战,大学的教学任务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在发展智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研讨式教学有利于师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互动,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者收集大量的资料并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批判、幵拓创新精神。与此同时,研讨式教学符合教学改革趋势的要求,可弥补传统式教学的种种不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体制改革重要目标,是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途径。
研讨式教学具有重要功能,具体表现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会如何学习是当代学生的一个重要技能。研讨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来拓展知识、发展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研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改变课堂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弊端,学生更多的融入教学活动中。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推动下,学生主体探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样能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主动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另外,在研讨式教学中,由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言的机会,通过小组讨论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会更加生动、更加富有说服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思想和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教学内容陈旧滞后,缺乏与实际的相结合;在知识传承上,只讲继承,不讲创新,教学方法单调呆板,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方式随处可见;在传授方式上,重视主导,忽视主体,极大的扼杀了学生的主体创造能力。研讨式教学以个人钻研为主、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师生关系融洽,同时非常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如何学习。研讨式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教师由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
第二章研讨式教学的概述
第一节研讨式教学的内涵
研讨式教学的研究并非真正的科学研究,它体现的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思想,它是让学生接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把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研讨式教学不在是以传统式灌输知识为主,而是以学到方法和能力为主。它强调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面向过程,并非单单地强调结果,研讨式教学以学生自主型、主动型学习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将问题产生的起因和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思考这里问题反映了研讨式教学的本质特征。具体而言,研讨式教学至少包括以下内涵:第一,要通过课程教学实现讨论与教学、研究相结合;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研究工作,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第三,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在教学科研结合的氛围中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最后,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强调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某一项研究成果。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研讨式教学是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将科学研究的各个元素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课程教学实现教学和研究、探讨的结合,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
第三章 本科课堂研讨式教学现状....................... 31-38
第一节 研究目的、调查对象、研究假设...................... 31-32
第二节 数据分析 ......................32-36
第三节 研究结论 ......................36-38
第四章 本科课堂研讨式教学实...................... 38-42
第一节 教师准备不足...................... 38-39
第二节 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39-40
第三节 研讨式教学方法本身的局限...................... 40-42
第五章 研讨式教学方法具体应用......................42-54
第一节 充足的准备...................... 42-45
第二节 让学生独立自主...................... 45-46
第三节 合理分配小组讨论时间...................... 46-50
第四节 开展多元的成果评价...................... 50-51
第五节 有效对待说话过多...................... 51-54
结论
论文的选题来源于对教学现实中的困境的思考,教育者对研讨式教学的研究大多为经验的总结,实证研究较少。建立系统完备的研讨式教学理论体系,对改进我国现行的教学方式具有重大意义。本论文通过对研讨式教学内涵、理论基础以及特点和意义的研究,对湖南师范大学以及湖南大学开展研讨式教学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阐明了在高校广泛采用研讨式教学的优势,因此论证开展研讨式教学的必要性。从获得的研究结论以及笔者对该问题的思考,提出了在课堂中实施研讨式教学的建议,弥补当前教学方法的缺陷,也为该方法能够顺利的实施做出贡献。
但由于学术水平和经验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就如下:(1)调查研究的对象的局限性,仅仅选择了湖南师范大学与湖南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结果可能无法体现各个学校整体情况;(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笔者最后为幵展研讨式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但受到时间、相关条件的限制,所提出来的建议还没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其有效性程度还难以保证。论文己完成的今天,笔者对研讨式教学的思考尚未有结束。例如:如何实现研讨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协调发展、使得研讨式教学法真正的惠之如学生的发展,师生在研讨沟通过程中如鱼得水,这将成为笔者今后努力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I]谢勅,曹稳,何江鸿?感悟研讨式教学[J].教育探索,2003, (4)
[2 ]曾宪皆.试析郭汉民教授的研讨式五步教学法[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2)
[3]鹿守副.浅议研讨式教学法[J].焦作大学学报.1999,(3 )
[4]宋孝忠.习明纳: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和研究制度[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 2 )
[5]马力鹏?试谈研讨式教学的特色与意义[J].现代教育研究,1999,(2)
[6]郭汉民.探索研讨式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9,(2)
[7]刘舒生主编.教学法大会[M].经济日报出版社.
[8]《讨论式教学法美国》Stephen D.Btephen与Stephen Priseilla著罗静、褚宝堂,2002年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9]《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美]伯顿.克拉克著,王承绪译[M].浙江教育出版社
[10]《大学教学论》钱伯毅主编.[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