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图书出版类供应链构成与管理探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candace 点击次数:163
论文字数:25000 论文编号:sb201301031948015524 日期:2013-01-03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2 研究意义本文的研究意义共三点:
(1)本论文基于王海云老师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之课题“北京地区出版发行物流企业运作模式研究”,本文选取图书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信息共享优化流程,作为项目研究的一部分。
(2)优化图书供应链。国内出版发行企业原本长期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模式,进入新世纪才开始市场化改革。供应链内的许多企业对自身的竞争优势定位还尚未明确,由此产生了许多节点内企业功能重置,资源浪费的现象。譬如各省新华书店基本都投资筹建了较大规模的物流中心,许多出版社同样自营仓储运输业务,出版社和中盘在仓储配送环节的衔接方面会有一定的功能重叠,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对此本文拟引用相关理论,对图书供应链采用定性加定量分析,对链内各节点功能进行定位,以达到整个供应链总体最优的效果。
(3)寻求减少图书库存的管理方式,优化图书逆向物流。需求信息逆向传递不准确导致供应链内整体库存增大,图书退货率高居不下。笔者拟通过实地调研等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以寻求减少各节点库存,降低退货率的管理方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对于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国内已有多人展开,并取得一定成就,但对国内图书供应链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措施阶段,而且绝大多数理论集中在国内图书流通体系中的库存、配送、退货等几个突出问题。本文在供应链管理理论研究方面重点收集了最近几年对研究图书供应链有帮助的理论,同时对图书供应链理论研究进行了归类汇总。

1.2.1 国内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
企业边界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其基础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因素是企业的经营效率。企业的经营范围,决定了企业与市场的边界,企业通过划定自身的经营范围以确定企业自身可以完成的经营活动以及交由市场完成的经营活动;经营规模则是在企业经营范围划定的基础上,企业发展的规模。企业的经营范围等同于企业的纵向边界,经营规模相当于横向边界。解进强[1]认为供应链管理能够同时降低企业的组织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其成员企业边界呈现出两种变化趋势:纵向边界收缩,横向边界扩张;企业与市场边界日益模糊。
岳飞宇[2]从委托代理的角度出发,认为缺乏有效协调机制的供应链管理不会达到预想效果,即便是同一集团的企业,如果缺乏协调机制,也会将自身利益置于集团利益之上。因此供应链管理中的协调机制很重要。并认为核心企业在信息处理中处于劣势,相当于委托代理机制中的委托人,因此必须通过设立激励契约约束其他参与者的行为。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利用学校便捷的文献资料电子资源查询系统,通过查阅来自学术期刊、学位论文、学术专著、国家权威统计文献、网络资源上的相关文献资料,搜集、鉴别、整理和辩证分析文献,广泛深入地了解、掌握和论证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情况等相关问题,形成国内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系统的科学认识。
(2)比较研究法
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的图书供应链进行总结和比较,找出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系统构建的一般规律和存在的特殊性。结合我国图书供应链的基本情况,力求从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发挥优势的角度出发,找出符合国内图书出版业供应链构建之路。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

2.1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2.1.1 供应链定义和基本特征
早期供应链概念并不统一,不同学者从多种角度分析,提出许多不同的定义。早期有学者认为供应链只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过程,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利益负责,从这种观点出发提出供应链是企业内部原材料或零部件采购、生产、加工、销售过程的整合,最终目的是将产成品传递给消费者或零售商以获取利润。后期学者在研究供应链是愈加关注企业的外部环境和企业间的合作博弈。现如今供应链的概念则重点关注以核心企业为中心构建的网链结构。
我国在 2001 年发布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T18354-2001)对供应链的定义是[24]:“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我国学者马士华[25]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简单说供应链就是以某个核心企业为中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连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状结构,通过对整个结构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对采购原材料、制造加工、最后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使用者这些过程的整合,实现以最底的成本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或提供最好的产品的目标。可以说,供应链是一个涉及范围更广,对企业之间合作要求更高的一体化内外部结合的结构模式。从提供原材料的供应商开始,到中间加工制造、组装的不同企业,以至于最后分销、零售的批发商、零售商,所有的节点企业都包含在供应链这一概念中。

第三章 我国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现状分析................................................................18
3.1 我国图书出版行业发展概述............................................................18
3.2 我国图书出版行业供应链现状..........................................................18
3.2.1 我国图书出版业供应链基本形态.......................................................18
3.2.2 我国图书出版业图书流通渠道...........................................................20
3.2.3 我国图书出版业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问题 ...................................27
3.3 国外图书出版业流通系统特点研究.............................................................30
3.3.1 日本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特点...........................................................30
3.3.2 美国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特点...........................................................31
第四章 国内图书出版业供应链模型优化与管理探讨............................................32
4.1 图书出版业供应链内各节点企业边界界定.................................................32
4.2 出版企业和发行企业实施联合库存管理模式分析.....................................35
4.2.1 图书出版业供应链内实施联合库存管理模式...................................35
4.2.2 在图书出版业供应链内实施联合库存管理的推广...........................38
4.3 实施联合库存管理的必要性分析.................................................................40
4.4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的实施步骤.....................................................................42
4.5 北京发行集团案例分析..................................................................45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48

总结与展望

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社会主义繁荣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对我国的文化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迎来崭新的发展前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体制改个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出版社转企改制,完成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完美转型;图书分销领域对社会资本开放,市场对社会资源的调节配置作用正日益体现。但是同贝塔斯曼等外资出版集团相比,我国的出版企业、发行企业仍显稚嫩。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我过图书出版业供应链在合作方面仍存在着问题,这需要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节点企业尤其是以出版社和新华书店为首的国有企业认清现实,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残余的官商作风,以积极地心态组建合作联盟,实施供应链管理。
本文首先介绍了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比较分析供应链思想下企业活动与传统环境下企业活动的不同,阐明供应链管理的特点。结合出版的含义,提出出版供应链的定义和特点。出版供应链参与者包括作者、印刷企业、出版商、分销商(发行中盘)、零售商,本文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出版商、分销商(发行中盘)、零售商三个领域。其次本文以图书流通渠道的建设为切入点,结合对日本和美国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主要特点,对我国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描述了我国出版行业存在的“牛鞭效应”问题。最后在对图书出版业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定位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图书出版业供应链优化的方法:出版企业只保留内容资源整合业务相关的经营活动,将物流环节外包或者向下游转移;出版企业和发行中盘之间设立联合库存管理点,发行中盘承担图书出版业供应链企业流通渠道服务的任务,向专业化的区域物流服务提供商和信息资源整合商的角色转变,负责整条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库存管理、图书运输配送、信息收集整合的任务;零售商同样降低库存,专注顾客服务质量的提升,注重市场信息的反馈;整条图书出版业供应链实现信息一体化,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共同制定经营策略。
图书出版业供应链是一个非常贴近图书行业的课题。因为研究时间有限,本文仍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是对图书出版业供应链上游企业,如印刷、装订、油墨供应等企业涉及较少;其次是本文缺乏广泛的案例支持,文中的量化研究较少;再次,本文仅对我国图书实体流通渠道进行了分析,并没有涉及数字出版,数字出版是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尚未成熟,行业内并没有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其进一步发展仍受信息技术的制约,并且数字出版涉及的企业完全不同于图书实体流通涉及的企业,但是如同电子商务在图书零售行业的应用,数字出版如若因科技创新产生质的飞跃时,必然会对实体书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在今后的研究与工作中,笔者将会广泛阅读国际国内有关方面的研究动态,不断补充和充实论文研究内容,也希望该领域的专家们更关注于此课题的研究。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