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政府中的儿童节政治渗透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160
论文字数:42000 论文编号:sb201212031921354740 日期:2012-12-04 来源:硕博论文网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现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孩子们在这一天抛却繁重的课业,尽情玩耍。民国时期也有儿童节,但是是在四月四日。那么当时为什么要设立儿童节?当时的儿童节是如何开展纪念活动的?这些纪念活动中为什么能够看到国家政党在其中的政治渗透?而这些纪念活动中又是如何体现儿童的自主性,反映儿童的生活、健康状况的呢?通过分析儿童节中具体活动,我们可以得到相关答案,因此研究儿童节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儿童节研究是对儿童史研究的补充。
儿童,这个无声的群体一直被历史忽视。过去的历史通常注重上层社会,注重政治经济的宏观研究,而忽略了下层社会。近年来,随着史学家研究视角的慢慢下移,一些中下层群众团体也走进了历史研究的舞台。伴随而来的就是这些幼小生命的“发现”。过去若干年的历史中,那些孩子们处在君臣父子、三纲五常束缚之下,他们的心理状况、受教育状况等是我们今日所不知的。但是每个人都是从儿童时代走来,都有自己的童年,并且作为一个“人”的存在,童年生活会和国家、社会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从他们那里我们不仅可以发现个体童年的秘密,而且可以认识我们人类自己。”所以儿童史的研究不仅是对于人最初阶段的认识,也是我们研究家庭史、社会史很好的路径。本文以民国时期四四儿童节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1932年到1949年间儿童节各项纪念活动,以恢复民国时期儿童节的全貌,让人们对它有详细的了解。另外在儿童节前后几日会有许多相关儿童问题的讨论,这也就涉及到对于民国时期儿童的生活。本文通过18届儿童节纪念活动来考察当时儿童的教育、健康等各方面状况,是对此期儿童史研究的一个补充。
    (二)儿童节研究利于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的儿童观。
儿童观,简单来说是指人们对于儿童的认识。它决定着人们对于儿童的态度。成人的儿童观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儿童观也不同。正如,伴随20世纪初年西方思潮的涌入,中国的儿童观也发生了变化。国内儿童观逐渐从传统的家庭私有的儿童观转变为现代的儿童本位观,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儿童问题。那么这一抽象意义上儿童观发生的变化是如何具体表现出来呢?本文以儿童节为研究对象来揭示这个问题。儿童节的确立本身就是儿童本位主义在国内逐渐被人们接受的一种表现。由于受时局的影响,在儿童节最初设立时就是儿童本位观和国家政治意识控制两者共存的。正是这种深入细节化的研究让我们清楚了解到当时人们对于儿童的态度以及它是如何发生转变的。..............
.......................

二、学术前史

(一)儿童史的研究

   “历史学跟其他许多学科一样,过去并没有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卑微、尚无显赫势力、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的人或事,年幼的孩子不过也属于‘空白’现象的一小部分。”长久以来,传统的史学研究将儿童排除在外,儿童作为一个无法表述自己的群体被历史遗忘。“由于他们缺乏政治筹码,又无经济能力,加之儿童自身留下的资料稀少等原因,关于儿童的历史研究一直处于边缘化地位置。" 20世纪70年代,西方儿童史的研究才开始慢慢萌芽。随着微观史、大众文化史、新社会史等的兴起,西方史学不再局限于政治史、经济史,转而强调从社会的边缘阶层由下而上的思考历史,突出“小人物”的行动和意识。于是,曾经被历史遗忘的儿童群体走进了史学家的视野。
(l)国外研究状况
    法国史学家菲利普.阿利斯出版的《童年的世纪》是儿童研究的代表作。阿利斯认为:“在中世纪根本不存在童年的观念,儿童从七岁左右就正式进入成人生活世界。”②在20世纪70年代,许多作者更多地关注成人对待儿童的行为,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儿童和童年历史的三部曲:德莫斯的《童年历史》、爱德华.肖特的《现代家庭的形成》和劳伦斯·斯通的《1500--1800年间英国的家庭、性和婚姻》。儿童史的研究逐渐走向成熟。80, 90年代儿童史的研究出现了转折,这时的学者对前期的儿童史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批评,提出儿童史的多样性,这样西方儿童史的研究逐渐走向成熟,出现了更多新的学术成果。其主要代表作有卡罗琳·斯蒂德曼的《奇怪的错位:童年与人类内心的概念,1780-1930)、克劳迪娅.卡斯塔涅达《构型:儿童、身体和世界》以及斯特凡.田中的《童年:发展话语在日本空间里的自然化》。伴随中国研究热潮而来的,也包含对于中国儿童的研究。人类学家安.阿娜格诺斯特1997年发表的《中国儿童与国家超越性》一文分析了民国时期的儿童身体与民族意识兴起之间的关系。在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之下,民族主义的激发和儿童弱小的身躯是如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乔恩“萨利的专著《儿童的遗产:在危机时代成长为中国人(1890-1920)》描述了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童在中国政治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时代的成长经历以及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安德鲁.琼斯发表论文《民国时期作为历史的儿童—关于“发展”的历史话语》重点讲述了民国时期儿
童文化背后贯穿始终的“发展”话语。..................
....................

二、儿童节中的政治渗透................................................. 22
  (一)纪念活动中的政治化.................................................22
    1、党政机关起主导作用............................................22
    2、纪念仪式的政治化................................................ 23
  (二)对于儿童的政治教育.................................................25
    1、时局教育.................................................................26
    2、塑造“新国民”......................................................29
三、儿童本位观”下的儿童与社会..............................34
  (一)儿童群体地位初显............................................34
    1、儿童成为纪念活动的主角........................... 35
    2、儿童心声自由表述........................................ 36

结语

   四四儿童节的确立,是国家通过制度来保障儿童基本权利的一种途径,也是国家从自身政治需求出发塑造新国民的一种手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儿童独立主体地位的提高以及人们对于儿童事业的关注。这在中国儿童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儿童,己不再是过去人们眼中无知的附属品,而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逐渐从家庭中解脱出来,开始走上街头,走上舞台,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对象。儿童观的转变带来的是人们在实践层面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本位,呼吁并实施儿童本位,为儿童福利不断努力。儿童的生活、教育、健康等各方面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
    虽然历时不久,但在这十八届的纪念活动中,儿童节的纪念活动有其明显的特征。首先,由于儿童节设立之时,正是国难危机之时,所以儿童节在设立之初就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节日的规模以及仪式、内容等往往受政治因素的影响,会不断变化。其次,儿童节的开展,是国家和社会两者的互助与对立。国家从自身政治需求出发塑造新国民,而社会从儿童本位出发为儿童谋福利。社会各界的所做所为一方面作为国家政策的补充,另一方面也站在国家的对立面来批判它的不足之处。总之,儿童节在政治利益与儿童本位的交互作用下为儿童谋取了幸福。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