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专业化过程中的清华国学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174
论文字数:45000 论文编号:sb201211261914304542 日期:2012-11-27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清华学校时期的清华历史系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学术门类,是经过两条渠道创立的:一是移植之学,即直接将西方近代学术门类移植到中国来;二是转化之学,即从中国传统学术中演化而来。①历史学科的建立即属于第二种,是在学科学院化、专业化、独立化的进程中,逐渐敲定自己的学科界限,而发展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学科。清华史学系也不例外,它从清华早期的国文教育中“脱胎”而出,并在大大推动史学高深研究和专门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影响下,独立为一门专门的学科,成为清华历史学科发展的起点。

(一)从“国文”到“历史”:历史系的建制

    1925年清华改制为大学前,其培养目标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宗旨”,分为中等科和高等科两个阶段,学制为八年。虽然这两个阶段的划分有好几次的变更,由最初的四四制,改为三三二制,再到1922年以后的四三一制度,即中等科四年、高等科三年、初级大学一年,但其教学水平大致相当于中学及大学预科的教育。②中等科以通修课程为主,高等科注重专门教育,以美国大学即专门学堂为标准,其目的在于使毕业学生能直接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并能适应美国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此时的清华属于留美预备学校性质,其课程也带着相关特色。
    奠定清华早期课程的依据是1911年4月28日批准的《清华学堂章程》。该章程将学堂学科分为十类:哲学教育类、本国文学类、美术音乐类、史学政治类、数学天文类、物理化学类、动植生理类、地文地质类和体育手工类。每类学科功课分为“通修”、“专修”类,“通修”期博赅,“专修”期精深。学科均采用学分制,史学政治类贯穿于整个中等科和高等科的每一级,共计16学分,但相对于世界文学类的26学分和数学天文类22学分,所占比例并不算大。是年9月6日,由游美学务处呈请外务部与学部,对章程又做了修改,其中对中等科和高等科的教授科目进一步做出了更一详细的安排:中等科科目规定讲授国文、中国历史、外国历史等,高等科讲授国文、世界历史、美国史等。④显然,美国史的添设是为了游美而做预备,而中国历史在高等科的消失,则说明了清华当局对学生的国史程度,仅要求做留美的背景性知识的参考。..............
.................

第二章罗家伦主系时期历史学系的改进与扩展

    北伐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全国各方面的控制,对教育领域也多有统一管理的政策。趁着北伐胜利的风潮,罗家伦出掌清华,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以廉洁化、学术化、平民化和纪律化等几个方面改进清华大学的校务,奠定了清华大学日后的发展格局。罗家伦的改革措施给清华历史系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氛围,而且他还亲自对历史系进行了改制,使清华历史系得到较快的发展。

(一)教师结构调整与新课程设置

  一个学系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整体发展。罗家伦执掌清华大学后,9月3日,中华民国大学院公布《国立清华大学条例》,规定:国立清华大学“以求中华民族在学术上至独立发展,而完成建设新中国之使命为宗旨”。罗家伦于9月18日宣誓就职,发表题为“学术独立与新清华”的演讲,特别强调了“学术独立”,要求“中国的学术在国际间也有独立自由平等的地位”。
 为实现这一点,罗家伦通过科系设置、提倡研究、汰换人事三方面做了努力。    罗家伦对清华的院系结构设置做了较大的变动,这其中也涉及到历史学系。在参考《大学组织法》并采纳蔡元培意见后,罗家伦决定在清华先成立文、理、法三个学院,文学院包括中国文学、英国文学、哲学、历史学四系;理学院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地理学六系,法学院包括政治学、社会人类学和经济学三系。②在这三院中,罗家伦认为重心在文、理两院,因为“这是一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并且文哲学系尤其重要,因为“文哲是人类心灵能发挥得最机动最弥漫的部分,社会科学都受他们的影响”。③    罗家伦认为“一个大学要办好,最重要的是要教授得人”。他对清华师资实行了大换血,一方面淘汰旧有不合格的教师,一方面引入新式的符合新标准的教师。他自陈不以学派、不以出身、不以个人好恶,而仅以学术研究的目标聘进教师。而他心中的教师标准,可概括如下:一是有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能力,研究和教书同等重要;二是对于外国教师的聘任,不求虚名,而求能“为师”,能辅导清华教员和学生,能将国外学术引进并扎根在中国。三、国内学者,不当有丝毫派别观念。.............
..................

第一章清华学校时期的清华历史系,.............................................................................. 6
  (一)从“国文”到“历史”:历史系的建制.......................................................... 6
  (二)专科化浪潮下的清华国学研究院.................................................14
  (三)陆惫德主持下的清华历史学系.......................................................19
第二章罗家伦主系时期历史学系的改进与扩展................................................ 25
  (一)教师结构调整与新课程设置............................................................25
  (二)罗家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31
  (三)罗家伦主持下的边疆问题研究会........................................................ 36
第三章“黄金时代”:蒋廷献主持下的清华历史学系...................................... 40
  (一)师资结构的变动..................................................................................... 40
  (二)新式课程结构的确立.............................................................. 45
  (三)制度之下的人事纠葛.............................................................50
 

结语

    清华历史系是在民国时期所逐渐形成的专科化和提倡专门研究风潮中诞生的,经历了从中国传统学术中脱胎而出的过程。历史学在早期清华国文教育中逐渐敲定了学术边界,而独立为一门学科。在专业化浪潮中,清华国学研究院所一面以高深的研究促进了专业化的发展,而另一面却也以自身的消亡例证了专业化不可逆的事实。历史学建制后,初期发展虽然颇为困顿,但是首任系主任陆慰德做出了长远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清华历史系的发展方向。
    真正给历史系带来发展契机的是清华改制为国立大学后的第一任校长罗家伦。罗家伦以廉洁化、学术化、平民化和纪律化为改革方向,为历史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罗家伦因其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提倡和亲为,使其对历史系的发展倾注了许多心血,他以“撰写几部科学的新历史”为宗旨改革历史系,并通过新式师资的引进和课程改革贯彻其中。罗家伦对清华历史系的重要贡献之一还在于选定了蒋廷敝作为接任的系主任,接续并发扬了他的宗旨。课堂之外,罗家伦还支持了因国难而生的学生社团—边疆问题研究会,历史系教师和学生多有参与其中。研究会以学术切入国难,使学术和时局产生了勾连。
    蒋廷献任系主任期间,清华历史系呈现快速的发展趋势,并进入30年代的发展黄金期。蒋廷敝秉持以“通”和学术本土化为主的观念改革历史系,其改革主要着力于师资、课程方面。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