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警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58
论文字数:25000 论文编号:sb201211261014244510 日期:2012-11-26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2012 年 1 月披露的数据显示,2012 年我国将正式迈入 5 亿网民时代,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将有可能突破 6 亿,超过互联网用户数量。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治理的作用凸显,对人民群众于党和政府的认同度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公安机关是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公安机关的工作职能与广大民众的生活和利益息息相关,同时公安工作的特殊政治性、敏感性对民众又具有天然的刺激性和吸引力,因此公安工作和队伍最容易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此外,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国内某些群体性事件在网上制造谣言、蛊惑人心,矛头直指党和政府。特别是在目前国外局势动荡、恐怖主义猖獗,国内社会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的复杂形势下,涉警网络舆情引发的危机将处于常态化。公安部网监局的数据统计显示, 2010 年,涉警网络舆情 1503 起, 2011 年,涉警网络舆情就达 2037 起。涉警网络舆情在网络环境下呈日趋上升之势,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很可能会引发涉警网络危机事件。近年,在全国范围内产生重大影响的云南看守所“躲猫猫事件”、上海“************案”、杭州飙车案、湖北************、乐清钱云会案等等,都是涉警网络舆情向现实空间扩散的结果。
    互联网是一种公共产品,网络平台是特殊的公共场所。互联网公共秩序的维护和管理,是现代公共管理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网络舆情的治理中,公安机关相应地承担着涉警网络舆情的治理工作。因此,治理好涉警网络舆情公安机关责无旁贷,同时党和政府也开始对公安机关治理涉警网络舆情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研究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涉警网络危机事件频发,给公安机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新挑战。党和政府也开始对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有效机制治理涉警网络舆情已成为当前公安工作亟须思考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目前,我国理论界对社会现实中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较多,形成了一系列较成熟的方案和策略。但在涉警网络舆情领域的研究上相对比较缺乏,公安机关在处置网络舆情时仓促应战、缺乏有效应对方法,往往采取删贴、封账号等低级粗暴的手段,且新闻发言人饱受诟病,致使网民对抗情绪上升、事态进一步恶化,造成了公安机关话语权丢失、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加大等负面影响。..................
...........................

第二章 涉警网络舆情概述

第一节 涉警网络舆情的概念

一、舆情和网络舆情

(一)舆情
在国内,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王来华最早对舆情进行系统性定义,其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刘毅在此基础上扩充了舆情所指向的主体和客体,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在公共管理的语境下,笔者更倾向于王来华狭义的舆情定义,现今我国的“舆情”更多地指的是党和政府所关注的社会政治动态,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民众意见和情绪,即能影响执政者决策行为的“民众的政治态度”。本文讨论的涉警网络舆情也是公共管理语境下狭义的舆情。
(二)网络舆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网民也开始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看法,从而产生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刘毅在《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一文中认为,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公众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曾润喜博士把网络舆情定义为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根据王来华对舆情的定义,笔者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

第三章 涉警网络舆情对公安工作的影响及其治理的意义....................................14
第一节 涉警网络舆情对公安机关工作的影响........................................................14
一、公安机关丧失权威和公信力...................................................................................14
二、个人利益诉求期望值提升,增大事件处置难度......................................................14
三、引发群体性事件,加大社会治安管理难度...........................................................14
四、影响公安工作及和谐社会建设大局........................................................................15
第二节 涉警网络舆情治理的意义........................................................................................15
一、拓宽警务工作信息渠道............................................................................................15
二、疏堵结合,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16
三、提升警务工作水平,和谐警民关系..........................................................................16
四、为上级公安机关及政府部门制定改革措施献计献策............................................17
五、转变公共管理方式、构建和谐社会..........................................................................18
第四章 我国涉警网络舆情治理的现状....................................................................19
第一节对涉警网络舆情管理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19
一、看不到虚拟网络和现实社会的密切联系................................................................19
二、对引发的社会危害性估计不足................................................................................19
第二节涉警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明确.............................................................20
一、监管主体存在交叉性和不明确性............................................................20
二、无涉警网络舆情处置常设机构..................................................................20
第三节网络新闻发言人饱受诟病.........................................................................................21
一、对遇难者及其家属缺乏人文关怀...........................................................................21
二、发言前后观点相互矛盾,引发群众质疑.................................................................21
第四节涉警网络舆情治理缺乏技术及方法..........................................................................22
一、涉警网络舆情治理技术落后....................................................................................22
二、涉警网络舆情治理方法简单、粗暴..........................................................................22
第五节涉警网络舆情治理的工作机制不完善.....................................................................23
一、缺乏完整、有效的舆情治理工作机制.....................................................................23
二、无网络舆情治理的人员保障机制...........................................................................23
第五章 涉警网络舆情治理的原则和策略................................................................24

结束

     近年来,全国各省市涉警网络舆情频发,公安机关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及特点,总结以往舆情处置经验,组建网络舆情处置的应急联动队伍,制定详细、周密的涉警网络舆情处置预案。应急联动队伍在日常工作中要根据网络舆情处置预案多加演练,努力打造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如遇突发涉警网络舆情,政府、公安机关及媒体等部门应积极联动、相互配合,迅速按照预案开展处置工作。
     首先,公安机关内部各部门要实现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如在“钱云会”涉警网络舆情的处置中,交警支队负责交通肇事现场的勘察,出具现场勘察鉴定书;刑侦支队负责案件的侦查,排除他杀的可能性;治安支队负责保障社会治安面的稳定;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队收集、研判网上舆情动态,为下一步处置工作提供依据;政治处宣传科带领网络宣传员、评论员开展网络舆情的引导;
    其次,公安机关要取得政府、媒体、通信管理部门的支持。涉警网络舆情的快速、成功的引导和处置,只靠公安机关一家是显然无法完成的,一定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寻求媒体、通信管理等部门的大力协助,才能事半功倍、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
    再次,各省市间要相互配合,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理念。互联网没有国界、省市之分,有时一个涉警网络舆情可能涉及多个省市,活跃网站与重点人员也散布在全国各地,这就需要各省市政府部门及公安机关相互配合、整体作战。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