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禽脑脊髓炎研究进展
禽脑脊髓炎(AvianEncephalomyelitis; AE)又称流行性震颤(Epidemictremor),是由禽脑脊髓炎病毒(AEV)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 4 周龄以下雏鸡,以侵害雏鸡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雏鸡非化脓性脑炎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运动失调、头颈震颤和后趾麻痹等神经症状(Calnek etal .1999)。4 周龄以下雏鸡感染 AEV 后,发病率一般为 20%~60%,死亡率平均为 25%,也可超过 50%(张淑霞等 2000)。成年母鸡感染不表现神经症状,但可引起一过性产蛋下降,下降幅度为 16%~43%(秦卓明 1997),有的高达 60%以上(甘孟侯 1999),约两周后产蛋可恢复正常。但此时期所产的种蛋高度带毒,在孵化时呈现两种趋势:一部分鸡胚在孵化后期死亡;另一部分虽可孵化出壳,但在出壳时或出壳后数天内即能表现临床症状,这些雏鸡的粪便中带有大量病毒,能造成其他雏鸡的感染。易感鸡群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发生较多。AE 首次发现于 1930 年,由美国人 Jones 等(1932)在 2 周龄商品鸡群中发现,表现为快速震颤。1932 年,该病传至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因此 AE 又称为“新英格兰病”等。1934 年 Jones(1934)等利用自然发病鸡的脑组织滤液经脑内接种易感雏鸡,首次复制了本病。1938 年,Van Roekel 等根据实验性分类,将其定名为“禽脑脊髓炎”。1958年,Schaaf(1958)首次报道通过免疫接种成功控制了该病。1960 年 Calnek 等阐明了AE 的流行病学,并率先开发出口服疫苗,成为当今世界商品鸡群控制 AE 的基础。现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该病发生的报道。我国最早报道是于 1980 年张泽纪在广东的雏鸡群中发现有疑似 AE。1982 年李心平通过病理组织学确诊该病。1983 年毕英佐通过流行病学、病理组织学确诊此病。姚大明(1989)、秦爱建(1994)、赵振华(2000)、姚永秀(1996)等相继进行了 AEV的分离与鉴定工作及疫苗的研制与应用试验。近年来辽宁、江苏(秦爱建等 1994)、黑龙江、河北、山东(刘思当 2000)、内蒙古(赵振华 2000)、福建、上海、河南、江西、陕西等地陆续出现 AE 发生的报道。由此可见,该病在我国是广泛存在的。
1.1 AEV 的流行病学
自然感染见于鸡、雉、火鸡、鹌鹑、山鸡、珍珠鸡、日本鹌鹑和火鸡,各种日龄均可感染,但多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鸡,一般雏禽感染才有明显的临床症状,AEV的感染具有明显的日龄易感性。雏鸡、雏鸽均可被人工感染,但豚鼠、小白鼠、兔和猴对AEV的脑内接种有抵抗力。
1.1.1 传播方式
在实验室,经脑内接种鸡复制 AE 可产生最一致的效果。经实验确定的其他感染途径还有腹腔内、皮内、皮下、肌肉、静脉、坐骨神经、眼内、口和鼻内接种。卢中华等(1997)人还用脚趾内接种感染雏鸡,也获得了成功,但潜伏期较长,发病率较低。在自然条件下的AEV一般通过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种方式传播疾病。一般不经空气及吸血昆虫传播。一般来说,2 周龄以内的鸡发病多与垂直传播有关;2 周龄以上鸡感染多与水平传播有关。水平传播是通过摄食引起的肠道感染,由于野毒株大多为嗜肠道型,病毒能在鸡肠道内繁殖并随粪便被排到体外,污染了垫料、孵化器和育雏设备等而成为病毒传播的来源。Shafren和 Tannock (1989)的研究发现鸡在感染 AEV 4~10d 后,粪便中就能检测到病毒。粪便排毒的持续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与日龄有关,几日龄的雏鸡排毒时间在 2 周以上,而 3 周龄以上的鸡排毒仅为 5 d。由于病毒对环境有相当强的抵抗力,至少可存活 4周以上,因此,具有长期感染性。在此期间被病鸡粪便中AEV 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用具等可通过摄食或接触引起其他鸡的感染。因此,一旦病毒侵入鸡舍,很快在鸡群中传播。如果鸡场没有特别的预防措施,就会引起鸡舍间的传播。不同日龄分开饲养的鸡群比各种日龄混养的鸡群感染的几率小;笼养比地面散养的传播慢(刘思当 2000)。Calnek 等(1999)证明病毒也能在易感的胚与胚之间水平传播。6 日龄接种的鸡胚在孵出后即可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与接种胚一起孵化的健康胚在孵出后第 10 d 开始出现临床症状,而同一批与之隔离孵化的健康鸡胚所孵的雏鸡则无一发病。这样被污染的孵化器等一些育雏设备也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
第二章 病毒毒力的测定
禽脑脊髓炎病毒从其致病性和对组织的趋向性上看,嗜肠型的 AEV 毒株易通过口服途径感染鸡群,能在肠道中繁殖,而嗜神经型毒株口服不能引起鸡群的感染;从对鸡胚的适应性而言,嗜肠型毒株不适应鸡胚,对鸡胚无致病性,不引起明显的症状和大体的病变,而嗜神经型毒株已适应了鸡胚,对其有致病性,接种鸡胚可出现特征性病变。由此可见,制作活疫苗的毒株应为嗜肠型的毒株,能通过口服途径感染鸡群且对鸡胚无致病性。而且制作活毒疫苗的毒株致病力应小,这样在用于人工免疫接种鸡体时,可避免引起疫病的暴发。
第三章种子批的建立..................................32-38
3.1 材料.................................. 32
3.2 方法.................................. 32-34
3.3 结果 ..................................34-36
3.4 讨论 ..................................36-38
第四章 安全性试验和免疫效力试验.................................. 38-45
4.1 材料.................................. 38
4.2 方法 ..................................38-39
4.2.1 安全性试验.................................. 38-39
4.2.2 免疫效力试验.................................. 39
4.3 结果.................................. 39-44
4.3.1 安全性试验 ..................................39-42
4.3.2 免疫效力试验 ..................................42-44
4.4 讨论.................................. 44-45
第五章 毒力返强试验.................................. 45-48
5.1. 材料.................................. 45
5.2 方法.................................. 45-46
结论
AEV YBF02 种子批第 5 代毒种,通过口服的方法接种 2 周龄的 SPF 雏鸡,同居感染途径连传 5 代,取同居感染传代后分离的病毒,分别脑内接种 1 日龄 SPF 雏鸡、口服接种 28 日龄 SPF 鸡和 180 日龄的产蛋鸡。结果显示对 1 日龄的雏鸡、对 28 日龄 SPF鸡和对产蛋鸡的毒力并未改变,仍为非鸡胚适应弱毒,并与原始毒毒力一致。参照荣骏弓等(2001)的研究,鸡胚毒连续通过易感鸡体 5 代,观察毒力的变化,就可判断病毒是否发生毒力返强。因此,本 AEV-YBF02 株病毒是安全稳定的,这样在作为活毒苗免疫鸡群时,病毒毒力不会在鸡体内复壮而引起 AE 暴发的危险。但是本实验只是同居感染连传了 5 代,如要全面了解该毒是否在易感鸡体内有毒力返强现象,需要在易感鸡体内连传更多的代次来观察毒力的变化情况。
AEV YBF02 毒株接种鸡胚后不使鸡胚发生明显的眼观病变。脑内接种 1 日龄的雏鸡时,雏鸡 10d 之后才发病,是一株嗜肠性的 AEV 弱毒株。病毒毒种在传代过程中毒种稳定,能被 AEV 阳性血清特异性中和,而且病毒毒种中不含细菌、支原体、外源性病毒,毒种纯净。该毒株安全、稳定,致病力弱,免疫原性良好,且传代对病毒的免疫原性没有影响,可以作为活疫苗的种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