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论
第一节 隐喻研究
隐喻的研究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最初的研究者是亚里士多德,亚氏在《诗学》中提出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这个定义对隐喻研物理学论文究的贡献和影响较大。逐渐形成了传统的隐喻的本质的研究。
大致说来,早期的理论集中于三点:“第一,隐喻的实质是替代,以同义域里的一个词语替代另一个词语;第二,隐喻的实质是比较,对分别来自两个义域里的词语的相似性经过比较建立联系;第三,隐喻的实质是互动,两个分属不同义域的词语在语义上互动作用,最后产生新的词语。”由三个理论集中点衍生出隐喻实质的三个理论:替代论、比较理论和互动理论。
一、 替代论对替代论的解读有原型理论的代表人物
Eleanor Rosch(1975)在“FamilyResembla大学物理学论文nces: Studies in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 中反对亚里士多德对层级在隐喻中的作用。认为“本来可以通过很简单的本义表达方式,现在经过隐喻的替代,会增加听者物理学论文开题报告的理解困难。亚里士多德把隐喻理解的负担推给全能的类型层级去了,他期待每一个隐喻都可以经由单一的发生过程得到解决。这种古典的观点,已不能为当代的范畴理论所接受。”
莱科夫(1987)在“Women, Fire, andDangerous Things”也提出替代论理论的缺陷的思考。他的概念理论则强调语言的隐喻是人们在思想上建立了联系,不是基于词语的类型层级。另外,莱科夫和约翰逊(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弥补了亚里士多德在替代论中缺少的隐喻的系统的归属问题(如空间隐喻),因为在亚里士多德替代论中隐喻被看作是个体的操作,他们本身没有表达地位,因而在形成概念结构中不能起到积极的概念施动者的作用。
二、 比较论
与替代论一样,比较理论的创始人也是亚里士多德。他是把类推和明喻作为隐喻的变异形式而提出比较观点的。索斯吉斯(Soskice et al, 1995)在“Froma Metaphor物理学硕士论文ical Point of View: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he Cognitive Contentof Metaphor”中指出比较理论的关键概念相似点,是已经存在人们语言习惯中的相似点,不能解释语言创新性特征。因为亚里士多德没有对“相似性”界定属性和条件。因此无法判断相似点是否相合;而且也不能解释当 A 与 B 特征不等同的时候,如何发他们之间的相似点。国内学者何晓琪(1988)在《关于相似点的探讨》中提出相似点既不是预先存在于作比事物本质中的完全客观的东西,也不是纯粹的人的主观产物,而是主客观的统一。胡壮麟(2004)在《认知隐喻学》提出“以本义为基础的隐喻理论是有缺陷的,隐喻陈述在意义上不等于对相似点的本义陈述,因为两种陈述的真实条件不一样。为了理解,比较理论要求其底层的明喻应当是对相似点的本义的陈述。如果明喻陈述是为了解释隐喻,本身也是隐喻性的,或者是修饰性的,这样,陷于循环解释了。”莱科夫和约翰逊认为传统的隐喻理论存在四种谬误:
第二章 哲学和隐喻
第一节 哲学对隐喻的批判
隐喻源于法语(metaphor) 和拉丁语(metaphora) ,意义是转义(transference) ,是一种隐含的、没有明确说出喻体的比喻。隐喻最初是哲学家们的研究课题,研究目的是隐喻在真理阐述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古典时期就有哲学家开始探讨隐喻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早在古希腊时期,隐喻就被广泛应用于神话和诗歌。在那时,人类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水平无法解释客观现象,人类用某种象征或隐喻解读某物种的特点或描述特殊事件,这样的象征和隐喻成为神话描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人类原始的传说和神话并非谎言,它们反映了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人对世界的诗性的、隐喻性的思维状态。”按照上文中提到的里科尔的语言表达模型,神话或诗歌中的隐喻,是人们对世界的表达模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理论,或者叫做“洞穴隐喻”。他通过隐喻表达了人被囚禁在自身之中,其他每个人都是囚徒,无法辨别世界的真伪,现实世界是什么不重要,人思维构建的世界的形态才是对现实的唯一衡量标准。他运用了隐喻,但是却贬斥隐喻。
世界的真伪本就难以捉摸,隐喻这种修辞格更是教人如何“花言巧语”,是与哲学追求真理的宗旨背道而驰的。他担心模仿古老神话和诗歌的诗人会误用隐喻,除去模仿一无所知。基于同样原因他也批评诡辩者,认为他们根本不关心事实,只会引用语言的力量使琐事显得重要,而使重要之处被忽略。亚氏学派的“替代论”认为隐喻是语言的附属物或修辞格,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示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中提出了隐喻的定义,并且论述了隐喻的种类、性质及其作用。由此看来亚氏未对隐喻提出严厉批判,但也未给予隐喻足够的重视,只是从诗人如何利用名词类型为出发点研究隐喻,只承认名词和名词性的实词为隐喻词。“用词语捕捉到物、及真理这个形而上学的主体……隐喻只能归结为词,即词的字面意义”可见亚氏极其重视真理在客观世界中的表达。
第三章 莱科夫的概念隐喻.................................... 27-36
第一节 定义.................................... 27-29
第二节 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先验主义 .................................... 29-31
第三节 特点:系统性.................................... 31-35
本章小结 .................................... 35-36
第四章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隐喻对比.................................... 36-57
第一节 《道德经》中道μ的描述.................................... 36-37
第二节 《物理学》中四因说μ的描述.................................... 37-39
第三节 《道德经》中的隐喻 .................................... 39-44
第四节 《物理学》中的隐喻.................................... 44-52
一、 第一卷中的隐喻 .................................... 44-45
二、 第二卷中的隐喻 .................................... 45-52
第五节 隐喻对比研究.................................... 52-56
一、 其中有物μVS 质料因.................................... 53-54
二、 其中有象μVS 形式因和目的因.................................... 54-55
三、 其中有精μVS 动力因 .................................... 55-56
结论
通过前几章的理论铺垫和第四章的主体分析,可以得出:
(1)老子的《道德经》中常用的源域:容器”、“风箱”、“山谷”、“水”、“婴儿”和“母”;亚氏的《物理学》中常用的源域:和房屋有关的“建筑师、砖瓦和木材、墙壁生成、锯子、铁制的”;和雕像有关的“青铜、雕像、铜匠、雕刻术、雕塑家”。
(2)老子中的隐喻,运用源域所具有的含义来映射目标域,比如上善若水,就是充分挖掘“水”所具有的含义,映射“上善”;而亚氏的隐喻,运用源域之间的关系,比如“木料是床榻的自然”说明自然是原始材料的目标域。再比如“父亲是儿子的原因”说明动力因是运动的本原。
(3)《道德经》中由于道的概念是形而上的,老子的道即使自然又是物质和形式,无有虚实的统一,“道”的内涵广大。因此每一方面的内涵都对应相应的隐喻,所以隐喻的数量较多。但是根据亚氏的“以种代属”的隐喻观,在《物理学》第二卷中,建筑物这个源域几乎可以映射整个“四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