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在中考的压力下,初中物理教学都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反复灌输知识、强化课程作业以及不断进行各种考试和竞赛等手段来推动学生的学习,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只依赖于考试成绩、升学压力这些外在的因素,而对于学习,学生丧失了主动性和创造性,甚至物理电学论文产生了厌学情绪。而且,传统的"填鸭式"教育使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只关注于熟识课本上已知的结论,而对于探求知识的过程缺乏热情。
我国自从进行新课改以来,日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过去的重视知识内容转变到重视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这就要求在物理教学中不再单单看重学生对各种知识电学硕士论文信息的存储能力,更应看重学生运用科学过程来自主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于是教师的地位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为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地位则从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转换为主动探索知识。课堂的教学模式从讲授型转变成研究型,更多地强调课堂上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了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把现代先进科技作为一种教学工具引入课堂教学中。CRS (课堂应答系统)在国外高等教育的成功运用为这种互动课堂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技术支持。
现有的大量研究资料显示:CRS在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提高电学毕业论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能起到下面的效果。
1.2课题研究的现状、意义
在国外有关CRS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超过十年,在硬件和软件技术上都已经非常成熟。当前,有关CRS与科学课程的整合运用巳经成为一个前沿性的研究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被世界顶级的杂志(Science, Physics Report,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Journal of Physics)收录。许多文献上提出了课堂上使用CRS能够提高学生的出席率和课堂表现,研究表明了 CRS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掌握能力上都有很好的正面作用。美国哈佛大学的同伴教学是应用最广的教学方法,其有效性已经得到了验证。在课堂教学上,CRS能帮助教师得到学生最及时的教学反馈,但是仅仅单纯地使用CRS回答问电学职称论文题,是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还要依赖于教学策略的运用和题目的设计技巧。
目前有关CRS的应用研究都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其他层次的教育,尤其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应用研究寥寥可数。在国内的教学中CRS并没有得到普遍的应用,北京交通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大学物理课堂上率先引入了这套教学系统。实验表明:CRS班级学生的出勤率明显高于Non-CRS班级;CRS班级课堂气氛比较活跃,面对每一个应答问题,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参与了讨论和投票。目前国内还没有初级中学将CRS用于物理教学,所以有关CRS在国内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因此很有必要在这一领域进行探究,将CRS早F1引入中国初中物理课堂来实现教学改革。
2研究的理论基础
2.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最早是由皮亚杰提出。皮亚杰是认知发展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心理学家,他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儿童主动探索和操纵环境的结果,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皮亚杰的四个基本认知概念是: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用来解释认知发展是为何以及如何发生的。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与核心,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同化是指学习个体对剌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过程,也就是个体在感受刺激时,把新的经验和原有的图式相比较后,归类为同一图式,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同化不表示一定是正确的,但却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过程。顺应也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是指学习者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的新刺激时,学习者会创造新的认知结构来处理这个新的经验,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平衡则是在选择要同化或顺应时,经过更为批判的认知发展过程后的状态。当学习者总是用同化来学习新事物时,会有无法分辨的困难,若总用顺应来学习新事物,则所有事物都被认定是不同的,会无法发现一般性的通则。所以,平衡是同化和顺应均衡发展的状态。而导致认知失衡时的认知冲突则是被皮亚杰视为激励儿童学习的最佳动机,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在皮亚杰的理论基础上,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在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歩的研究,提出了 "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和德国生理学家卡茨等人则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学习者在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该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并提出了 "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在此基础上,以维果茨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 "活动"和"社会交往"在学习者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个体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茨将个体发展区分为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是指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潜在发展水平指个体在成人或其他比较成熟的个体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以上所有的这些研究都进一歩丰富和完善了建构主义理论,为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创造了条件。
3 初中物理新课标教材中电学知识分析............................................ 19-26
3.1 关于电学知识前置分析............................................ 19
3.2 新旧教材中电学知识内容对比............................................ 19-25
3.3 新教材在电学知识实验设计的变化............................................ 25-26
4 CRS在初中物理电学课堂的初步应用研究............................................ 26-58
4.1 基于CRS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 26-27
4.1.1 教学组织............................................ 26
4.1.2 教学内容............................................ 26-27
4.2 CRS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27-34
4.3 CRS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34-43
4.4 CRS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43-49
4.5 CRS在物理复习教学中的初步应用研究 ............................................49-58
5 基于CRS进行教学的学生成绩分析............................................ 58-60
结论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引入CRS是一项新的教学尝试,经过四个月的教学实践,初歩结果显示CRS对于初中学生掌握电学知识有正面的帮助,CRS班级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都有明显的提高。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许多学生会对物理电学中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还会在课后到教师的办公室进行讨论,这是作为教师感到最为可喜的地方。但是在课堂使用过程中有少部分学生在进行投票答题时直接选择邻近同学的答案,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
班上极少部分有厌学情绪的学生对这种新模式的教学方法并不接受,若要使他们的学习有所提高不是靠CRS这类新型教学工具引入能做到的,更需要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人的配合和交流,需要一个更为长期的过程才能实现。因为教学时间有限,所以在本篇论文中没有覆盖初中电学的全部知识,这是本文最大的遗憾之处,但是从已反馈的教学效果來看,CRS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以及学习成绩都有正面的影响。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研究时间也较为仓促,所以在论文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本文没有进行使用CRS教学前期、中期、后期的躍踪研究,因此研究的结果还是比较片面的;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只是从整体上进行宏观的分析,没有具体分析CRS对性别不同的男女学生学习情况的影响;另外在设计初中电学知识题库上本文的研究也不够深入=期望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能够进行深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