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生命周期理论
导读:生命周期理论自1966年提出以来,被广泛地应用十产品生产、营销、投资等经济管理各个领域。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对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试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阶段进行研究,并对今后工程硕士教育研究提出展望。
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工程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中一直起着巨大的作用。世界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也是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fu工程科学技术又是科学技术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工程作为一项具有创造性和综合性的活动,担负着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使命。工程师是人类工程实践活动的重要角色,}fn工程教育则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焦,因此,工程教育对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是显}fn易见的。高等工程教育主要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工程技术与企业管理人才,并使这些人才在工程实践中不断进行科技创新。随着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口益加快,全世界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都逐渐增大,工程技术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都要求工程教育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迎接更大的挑战。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二个层次。从我国的工业发展水平看,工程教育的层次结构可能是以“金字塔”结构比较适应,即应以本科教育为主,重视专科教育,发展研究生教育。在工科研究生教育结构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逐步成为主要的类型。y在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从1984年试点工程类型研究生开始,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具有非常雄厚的发展基础,已逐渐成为所有专业学位中培养单位最多、培养领域最广、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教育类型,因此,如何保证并提高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生命周期理论自1966年提出以来,被广泛地应用十产品生产、营销、投资等经济管理各个领域。如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系统的研究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思路、选择原则及选择重点与发展方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行研究[[2];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阶段,对企业的危机进行阶段分析,针对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管理,以尽可能的消除企业的危机[3]以及透过生命周期理论,深入研究和挖掘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发展,针对企业的发展阶段进行技术创新,延长企业的生存寿命[4]等等。但是,迄今为止,还未发现生命周期理论被应用在高等工程教育评估领域。
因此,本文在通过综述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现状基础上,借鉴生命周期理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分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评估研究,其研究意义在十,有助十促进我国高校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过程中认清自身发展阶段,定期查找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本校和先进高校之间的差距,为高校领导者提供反馈信息,提高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的整体水平,为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评价体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为工程硕士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1.2研究内容
通过对现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以及对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试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阶段进行研究,并对今后工程硕士教育研究提出展望。本文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内容:1、绪论。本章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2、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现状。本章主要阐述国内外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现状,以美国、前苏联、德国、英国、法国等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迅速的欧美国家为例,介绍这些国家的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及成功经验,为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思路提供参考;3、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估分析。本章主要阐述国内外工程硕士教育评估概况,国内以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发布的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方案为依据,国外以英国、前苏联及俄罗斯和美国的工程硕士教育评估为例,对评估指标进行分析,总结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4、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现状调查。本章主要对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招生、培养、学位论文及毕业等现状以及工程硕士教育管理干部的思想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阶段;5、生命周期理论与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评价研究。本章主要通过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为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评价方式提供一个新的思路。6、结论与展望。本章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结论。
1.3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以教育领域的研究理论为主,包括教育管理理论、教育评估理论、教育史,同时本文也试图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及分析。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焦点组访谈法:
①文献研究法:是通过查阅、分析记载被评对象情况的已有文献、档案等资料,从}fn获得所需评估信息的方法。本文在研究准备的过程中,运用文献法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文章以及相关资料,以达到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有比较深入、详细、全面的了解。
②比较研究法: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fn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通过运用比较研究法,对已有的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各国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及其评估领域所做的工作以及还存在的不足,找到研究的切入点。
③问卷调查法:是指通过被调查者回答事先精心设计的书面调查项目或问题(问卷)的方式,收集评估信息的方法。在对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进行分阶段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在国内部分重要高等工科院校以函调方式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掌握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以及各高校工程硕士管理人员对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现状的认识以及看法,为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建议。[5]通过与部分在读工程硕士研究生围绕工程硕士培养质量问题进行交流与沟通,以期获得对论文研究有帮助的信息。
除上述研究方法以外,也应用了其他相关方法以实现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1]谢杜华.20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06-207
[2]徐小钦,石磊.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的重庆高新技术产业选择研究.科技竹理研究. 2006.1 98-101
[3]郭际,李南,白奕欣.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企业危机竹理动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竹理. 2006.7 116-120
[4]土爱国,何庆梅.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研究.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5 35-39
[5] Barbara Olds Ron Miller .http://sblunwen.com/gclw/ Case Studies Workshop on Evalua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jects.
[6]张文修等编.中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1-3
[7]张海英张锦绣.美国工程硕士教育模式观略.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6. 67-71
[8]周晓娅,康匕宇.中美工程硕士教育比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3. 135-139
[9]顾建民.美国工程硕士计划的由来及其发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1. 63-64
[ 10]齐欢.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委员会赴美国考察调研代表团调研报告.2002.10
[11] Fedorov, I. On the Content, Structure, and Conception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dav. Russian Education&Socie妙,Mav2001, Vol. 43 Issue 5, p42
[12}赵伟,陈刚等.从鲍曼技术大学看俄罗斯高教育的现状与改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1. 56-57
[13]陈先齐.苏联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改革的动向.高等教育研究.1986.3. 108-110
[ 14]张彦通,韩晓燕.美、德两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特色与借鉴.中国高等教育.2006, (2):p61
[15] ;'攀,吴振一等.美、德、英工程类型研究生的培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9.1. 63-64
[16] William C. Lyons. U. S. and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A Vision Of Engineering's Future.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Issue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Practice. October 2000. pp152-154
[17]刘惠琴.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评介.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网.
[ 18]傅水根.法国高等工程教育考察.中国大学教学.2004, C2): 56-57
[19] John, Vernon. Engineering education一finding the centre or"back to the future".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Sep2000, Vol. 25 Issue 3.pp215-218
[20] Otto Rompelman and Jan De Vries. Practical training and internships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 educational goals and assess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2 Vol. 27, No.2, pp173一174
[2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教育部网站.
[22]延宏.我国工程硕士教育成果初现.科技日报北京12月5日电
[23]薛岩松,张超.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启小.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12. 9-10
摘要 3-4
ABSTRACT 4
1 绪论 7-10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7-8
1.2 研究内容 8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8-10
2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现状 10-15
2.1 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概述 10-12
2.2 国内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概述 12-14
2.3 本章小结 14-15
3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估分析 15-26
3.1 国外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估 15-19
3.2 国内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评估 19-25
3.3 本章小结 25-26
4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现状调查 26-35
4.1 我国工程硕士招生现状调查 26-28
4.2 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现状调查 28-30
4.3 我国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及毕业现状调查 30-32
4.4 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管理干部思想现状调查 32-34
4.5 本章小结 34-35
5 生命周期理论与我国工程硕士教育评价研究 35-45
5.1 生命周期理论与教育评价研究 35-37
5.2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评价与检验 37-43
5.3 本章小结 43-45
6 结论与展望 45-48
致谢 48-49
参考文献 49-52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52-53
附录 B 53-57
您可能有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工程论文硕士论文频道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