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时代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鉴定的新标准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www.sblunwen.com 点击次数:65
论文字数:104800 论文编号:sb201208151322482059 日期:2012-08-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在经济时代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鉴定的新标准

导读:在二十一世纪,面对知识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界在基本职能未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在社会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源于它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承担的更为重大的责任。本站硕士论文中心整理。

1  引言

1.1问题的提出
    在农业经济时代,本;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梦想着占有土地;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希望拥有资掌握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工业经济时代,是劳动生产率;知识经济时代,则是知识生产率(甘澎霖,率是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指出,1998,4)效率的标准。知识生产知识生产率是投入的知识有用的程度,是一个国家获得成功的关键。在知识经济时代,单靠劳动生产率已经不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大生产的瓶颈是知识。由于技术的迅速发展,一个企业或国家如果没有新的知识和技术,并将之转化为新的产品,那么劳动生产率越高,反而会造成越大的浪费(TOM, 1998 )。生产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效率,日益成为一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在竞争中成败的决定因素。当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从有形产品的竞争转向无形技术的竞争和知识竞争之时,作为知识和技术载体的高智人才也就成了竞争的基础,而处于社会大生产最前沿,对生产力的发展作出最为直接贡献的工程科技人才则为决胜的关键。培养这种人才的高等工科院校也必将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扮演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工程科技人才来支撑,高等工程教育界必须能够尽快地培养出大量新一代的工程师,为经济的发展不断输送生力军。
    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使人类工程活动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工程人才的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要求他们有更宽的知识面和更丰富的知识,更富有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还要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和愿望等等,这些要求都是与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学科的相互交融以及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相适应的。这就给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另一个课题—怎样造就出一代高素质的、真正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级工程专业人才,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很明显,在二十一世纪,面对知识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界在基本职能未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在社会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源于它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承担的更为重大的责任。集中到一点就是为社会培养比以往更多的更为优质的高级工程专业人才。
    现代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一大门类的工程教育无疑应以培养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从理论上讲,要描述这个目标当然需要界定“工程专业人才”的概念,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含义,同时代的不同人和人群对其亦有不同界说。从实际操作上讲,当然需要对工程专业人才的标准作出理性而非盲目的选择,既不能抱残守缺,脱离现实的需要,也不能固步自封,无视发展的趋势。
    由于高等工程教育的运转,需要大量的社会投入,因此对社会而言也就有了一个投入的经济性问题。人们总是希望能以尽量少的投入获得尽量多的产出,对高等工程教育来说就是利用有限的教育经费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这里包含了社会对教育界的产品在“质”和“量”两方面的要求。质和量是对立的统一体,既然社会对高等工程教育在这两方面都提出了要求,我们就必须在两者之间寻找到一个准确的平衡点。社会的进步需要大量的工程人才,我们的“产品”如果有量无质,无法实现其应有的功能,无疑是对教育投入的巨大浪费;如果过分苛求质而忽视量,也无法满足社会对工程人才在数量上的要求,正如产品的功能冗余也是一种不经济。我们认为正确的做法是在保证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量。这种平衡点的决定因素就在于对“质”的要求的“度”的控制,即未来的工程人才究竟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质量标准。这个标准评判依据就是时代的要求。
    当今时代的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既对各个专业及其成员提出新要求,也对专业的“门槛”设置了新标准。在工业化国家,多数专业以“硕士学位”为进门的起码条件(Cranch, 1994),少数则以“博士学位”为门槛。类似的变化还发生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合格与否,除了为社会的一般标准所认可之外,必须得到工程界的认可,得到企业的认可,得到为工程界提供技术支撑和输送高级人才的高端研究机关和学术机关的认可。工程专业鉴定的任务、内容和组织方式,都有着超出院校评估框架的地方;工程专业鉴定不可能是囿于教学系统内部的自循环过程,而必须是包含院校一工程界互动机制的开放式的反馈过程(陈以一,2004) o
    “专业工程师”的称号即保证他们是通过正规的工程教育、具有工程专业的经验和资格、有较高的工程职业道德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在一些已经建立起工程专业鉴定制度的国家,专业鉴定制度和职业准入制度是完全挂钩的。未经鉴定的专业所毕业的学生,在职业准入、注册工程师资格的获得上将遇到许多限制,有的国家甚至予以完全禁止。在这个意义上,工程鉴定将成为专业的“准生证”(陈以一,2004)。而华盛顿协议的诞生和影响(WASHINGTONACCORD, 2004)的日渐扩大,将使得到他国承认的工程专业鉴定成为国际技术人才市场准入的一道门槛。最近5年,加入“华盛顿协议”己经成为美洲、欧洲、澳洲和亚洲许多国家工程专业教育圈内的一件紧迫的任务,就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工程教育工作者、政府主管部门、工业界与工程界都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个门槛的实际意义。
    目前世界上高等工程教育存在两大基本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工程教育,偏重于高等工程科学的教育,他们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基本上是学生大学毕业以后在公司内完成的;以德国为代表的高等工程教育,学制比较长,他们强调在学校内完成工程师的训练,大学学习阶段非常重视实践环节的设置,在学生就读期间,企业就介入和渗透到培养中去。但是目前两大模式产生了一种趋同:即美国工程界与工程教育界最近把新的工程专业鉴定标准和专业工程师资格认证与注册视为他们打开未来大门的钥匙,同时作为当前工作的焦点。即使是像MIT这样的世界一流的高校,也在力求改变过分偏重工程科学的倾向,强调工程的整体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出了“回归工程”的口号。其真正的含义是重新强调制造、设计、工程管理等专业性很强的内容。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除了必须面对外部的重重挑战,还必须应对自身的种种难题,它的仍然落后的现状还不足以承当“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与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比较,今天中国工程教育的差距,可能不在数量而是质量,是观念的落后、目标的含糊、教育制度和教育计划的缺陷,以至于空处使劲、效率低下(王沛民,1999).

参考文献
AABET(1999):ABET Engineering Criteria 2000. Case Study 1[EB/OL].

ABET (2004):Criteria For Accrediting Engineering Programs.http://sblunwen.com/gclw/  Documents-UPDATE/Criteria  and  PP/05-06-EACCriteria. pdf

ABET(2005):History.ABET (2005):Mutual Recogniton.

ABET (2005):Overview.
ABET(2005):Structure.
ABET (2005):Why should I choose and process.

APEC(2003):APEC Engineer Manual.

Becher, T(1999):Quality in the Professions, Studies in HigherEducation, Vol. 24,(1999)(2)225一235。
毕家驹(1999 )“中国工程学位与工程师资格通行世界的必由之路”,《煤炭高等教育}),(1999) (3) 3-6 0
毕家驹(2000 ):“关于华盛顿协议新进展的评述”,《高等建筑教育》,(2000) (6)78-800
毕家驹( 2002 ) : "2010欧洲高等教育区”,《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 (3) 3一7
毕家驹(2003 ):“中国工程教育应加速与国际接轨’,,《复旦教育论坛》,(2003)(2)33-360
毕家驹( 2004 ):“欧洲高等教育区的新进展”,《交通高教研究》,(2004) (6) 27一31。
毕家驹( 2005 )“中国工程专业评估的过去、现状和使命—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 (1) 40一420
毕家驹( 2005 ):“美国ABET的工程专业鉴定新进展”,《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5)44一500
蔡瑜琢(2005 )“瑞典、芬兰和丹麦的高等工程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 (3)66-70 0
CHEA(2005):An Overview of U. S. Accreditation. CHEA(2005):What Is Accredited?

陈以一(2004 )“我国工程专业评估工作巫待加快—兼读ABET2004^-2005评估年度准则”,《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 (5) 49一530
陈振川(2002): "APEC ENGINEER流通机制介绍”,( 2002 ),

Cranch, E. T.(1994):"The Next Frontier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Master’s Degre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Vol. 63, Jan(1994)63
一68.
邓光平(2004):“国外专业博士学位的历史发展与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4)
  (10)27一31。
FEANI(2004):EUR-ACE Standards and Procedures for the Accreditation of
Engineering Programmes.

FEANI(2005):FEANI Code of Conduct.

FEANI(2005):FEANI INDEX.
FEANI(2005):Guide to The FEANI Register Eur Ing.

FEANI(2005):Planning of activities.

FEANI(2005):Presentation.
FEANI(2005):The

EUR-ACEorg/EURproject summary.

FEANI(2005):The EUR ING title and the FEANI Register.

甘澎霖(1998): ((21世纪工程师质量标准体系(SQS)的解析研究》,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80
顾建民〔1999 )“美国工科非传统学位的创新实践”,《创造未来—工程教育改革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690
顾建民(2005 )“美国工程硕士计划的由来及其发展”
黄慧民、何秀成(2003 )“论高等工程教育人文与科技融合的现实意义”,《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1), 6-100

中文摘要 3-4
英文摘要 4
1 引言 7-27
    1.1 问题的提出 7-12
    1.2 研究目的、思路和框架 12-13
    1.3 相关术语及其解说 13-27
        1.3.1 科学、技术与工程 13-16
        1.3.2 学位与科学学位、专业学位 16-23
        1.3.3 鉴定与认证 23-27
2 美国工程硕士(MEng)及其鉴定 27-47
    2.1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出现与发展 27-32
        2.1.1 硕士水平的两种工程学位 27-30
        2.1.2 MEng的现状和特点 30-32
    2.2 ABET对工程类专业的鉴定 32-43
        2.2.1 ABET概况 33-35
        2.2.2 EC2000与鉴定过程 35-41
        2.2.3 鉴定个案分析 41-43
    2.3 美国MEng鉴定的启示 43-47
3 欧洲工程教育及其鉴定 47-59
    3.1 欧洲工程教育现状与发展 47-49
    3.2 欧洲工程师(Eur.Ing.) 49-57
        3.2.1 欧洲工程师:标准的统一性 49-51
        3.2.2 FEANI公式:模式的多样性 51-52
        3.2.3 EUR-ACE计划与鉴定 52-56
        3.2.4 对欧洲工程师鉴定的讨论 56-57
    3.3 欧洲工程教育鉴定的启示 57-59
4 中国工程硕士及其质量问题 59-74
    4.1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问题 59-65
        4.1.1 国内工程硕士的提出与发展 60-61
        4.1.2 初衷与现实的差距 61-65
    4.2 建筑学专业学位的经验的借鉴 65-70
        4.2.1 建筑学专业学位的设立与发展 65-66
        4.2.2 建筑学专业学位鉴定的经验 66-70
    4.3 鉴定:质量保障的关键 70-74
5 中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鉴定模型的设计 74-98
    5.1 总体思路与模型结构 74-79
        5.1.1 模型设计的总体思路 74-76
        5.1.2 鉴定模型的结构组成 76-79
    5.2 鉴定的机构、组织与运作 79-82
        5.2.1 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启发 79-80
        5.2.2 新型组织及其运作模式的创建 80-82
    5.3 鉴定的标准与程序 82-90
        5.3.1 一般准则和标准 82-86
        5.3.2 鉴定的优化程序 86-90
    5.4 模型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90-98
6 结论与讨论 98-102
参考文献 102-109
【附录一】 109-111
【附录二】 111-114
【附录三】 114-126
【附录四】 126-129
【附录五】 129-131
您可能有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工程论文硕士论文频道选取: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