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及越南民族解放运动关系研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87
论文字数:35200 论文编号:sb2014090911120510402 日期:2014-09-09 来源:硕博论文网

绪论


一、 选题的理由及意义
作为一名越南人,随着对中国历史接触的不断加深,我对中国历史的兴趣日渐浓厚,产生了想要了解这个国家及其博大精深的历史的想法。此后在国内期间我一直致力于搜集对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等有关方面研究的越南资料。来到中国学习后随着接触相关中文史料的机会日益增多,我发现中越两国的历史文化非常的相似,两国在寻找救国之路的过程中有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使中国迅速发展,从20世纪末起,很多外国学者认为21世纪是属于中国的,中国将会超越西方国家,成为世界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经过21世纪的前十多年,该观点几乎已成为事实。整个中国正在迅速发展。在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中,尤其是在科技领域中,中国连续创出各种非常有实践价值的发明。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如今,获得如此灿烂的成就,想必中国人不会忘记上一代人以其血汗付出的贡献,让中国近代社会脱胎换骨。此变化少不了孙中山的积极贡献。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推翻了近300年的清朝封建统治,标志着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崩溃,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幵起中国民主民族革命的新时代。而且,它也是促进世界各国特别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因此,在《亚洲觉醒》一文中,列宁称辛亥革命为“革命风暴”。
………..


二、 学术史回顾
本课题涉及辛亥革命与越南民族解放运动两方面。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国外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点,所以有很多学者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有伟大的成果。但是对辛亥革命对越南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研究尚未充分展开,除了少量报刊上发表的论文以外,并没有关于此课题的著作研究。以下是对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关于辛亥革命及孙中山:1912年至1949年,是辛亥革命及孙中山研究的早期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学者们差不多都限于罗列史料、人物事件,如:《中国革命纪事本末》(1912)、《孙中山全集》(1927)、《辛亥革命与列强态度》(1929)。到30年代,国民党政府建立起了对全国的统治,为了为蒋介石集团宣扬其正统观念服务,所以辛亥革命的学术研究基本上纳入国民党党史的范畴。除了少量著作尚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史料价值以外,大多学者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或多或少受到了国民党正统史观的影响。例如:《孙逸仙与新中国》(1930)、《辛亥革命》(1936),《中国国民党党史稿》(1938);《革命逸史》共六集(1947)等,这些都为研究辛亥革命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1949年至1976年,是辛亥革命研究的第二个阶段。1949年以后,共产党接管大陆,原本寥寥无几的辛亥革命研究者纷纷迁移港台,此时辛亥革命研究处于低潮。及至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毛泽东发表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给以高度评价。此后,学者们才开始研究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相关论文与文献资料的整理才逐渐增加。五年后,全国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的活动再一次促进了对辛亥革命的研究。由于这一时期学术界受政治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用阶级斗争理论来分析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辛亥革命的意义。如:《辛亥革命50周年纪念论文集》(1962)、《辛亥革命回忆录》(1962)、《辛亥革命始末记》(1969)、《沦辛亥革命》(1972)等。
…………..


第一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越两国国情的异同性


第一节中国的国情
中国本来是一个封建独立的国家,但从1840年起,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的签订,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加快了中国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中日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与《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的社会国情十分黑暗。政治上仍在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下。经济上主要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而作为社会主要物质生产资料的土地却被皇帝、贵族、地主和官僚所霸占。他们依靠国家权力,对农民和手工业者进行敲骨吸髓的残酷剥削。虽然农民和手工业者是创造国家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力量,但他们却忍受着地租和租税的层层盘剥。当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正处在清朝的封建统治下,是一个君主专制政权已没落的封建国家。政治黑暗,皇帝骄傲自大,封疆大吏闭塞愚昧无知,在英国殖民者侵略的危机之前,清朝封建统治者仍然陶醉在泱泱大国威服四海的梦幻中。他们之中的许多人甚至连英国是什么样的国家都不知道。吏治更是败坏,朝廷贿赂公行,巧取豪夺、贪污的现象比比皆是。腐朽官僚“除富贵而外不知国计民生为何事,除私党而外不知人材为何物”。大臣上奏给清政府的决策都是些固步自封、苟且偷安之策。
………..


第二节 越南的国情
越南被法殖民者侵略之前是一个独立的封建落伍的国家。19世纪中叶法西联军打开越南国门,通过一些被法军逼迫签订的协定,阮朝就把越南领土交给法殖民者。于是法殖民者就在越南建立长久的殖民制度,使得越南逐渐变为一个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法国侵略越南之前,越南是在阮朝的封建统治下的。1802年,阮福映镇压了西山农民起义之后立即建立起来了一个落后和反动的王朝。在越南历史上这种建立王朝的方式前所未有,历代的进步王朝一般是在民族解放战争胜利之后而建立起来的,或者是在建立之后,经过发展,到衰落的时期,必要建立新王朝代替旧王朝。但是阮朝却是依靠外国侵略势力镇压农民起义而建立起来的。再加上阮福映登位之后对西山农民起义的领袖以及妇女和儿童釆取了极其残暴的恐怖报复手段,如“阮福映派人掘开阮惠和阮岳的墓,把头烦“监禁”在黑狱里”等。因此,越南阮王朝一开始就充分暴露出极其反动的本质。在阮朝掌握政权的过程中,也完全同人民相对立,它只代表反动腐朽的封建势力的权利,除了地主阶级以外,就没有任何其他的社会基础。正因此,阮王朝统治者十分害怕人民,提心吊胆地提防着人民的种种造反行动。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权和镇压农民的起义,阮朝诸王加强落后的军事与法律机器以及腐朽的官僚机器。
…………


第三章孙中山及其同志与越南....... 67
第一节孙中山与越南 .......67
一、孙中山及其思想的概述....... 67
二、孙中山在越南的革命活动....... 70
三、孙中山思想在越南的传播....... 82
第二节黄兴和胡汉民与越南....... 86
一、黄兴曾经几次到越南 .......86
二、巧汉民赴越南组织武装起义....... 88
第四章辛亥革命领袖的革命思想对越南革命者和革命组织的影响.......90
第一节孙中山对潘佩珠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形成的影响....... 90
一、潘佩珠从君主立宪制转向民主共和制....... 90
二、潘佩珠和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内在联系和异同....... 97
第二节越南国民党与孙中山及其同志的革命主张 .......100
第三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对胡志明的影响 .......118
第五章越南革命运动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的支持和作用....... 129
第一节潘佩珠对中国革命的支持和帮助....... 129
第二节胡志明与中国革命运动....... 136


第六章越南华侨华人与两国革命运动的关系


第一节辛亥革命前越南华侨华人概况
正如我们所知,中越两国山水相连,有着一千多公里的陆地边界线。越南北面与中国的云南、广西两个省接壤,东面和南面与中国两广、海南岛及南海诸岛遥遥相望。两国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相互来往的陆路、水路、(内河)和海陆通道,所以交通十分便利。此外,越南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与中国人相近。这些条件就构成了两国人民相互联系的天然纽带,同时也架起了中国人向越南迁移的桥梁。越南华侨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人的世系连接移民到越南的结果。很早就有华侨移居到越南,但大规模的移民则以17世纪中叶为主,到18世纪,越南北中南都形成了中国人群体和民族民居以及经济社会较稳定的机构。到辛亥革命前夕,侨居越南的中国人总数已有232000人?。中国人离开祖国移居到越南,主要是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原因,政治方面的原因为主要原因。17世纪中叶,由于明清王朝交替之时出现的政治动乱,有明朝的一部分不愿替清朝服务的文武官僚,“龙门总兵杨彦迪、副将黄进以及总兵陈上川、副将陈安平,带领3000家属和兵勇,战船50多艘到达越南塘中(DangTrong)。越南阮王便遣送他们到东浦(今属于越南同奈省边和市)和定祥(今属于前江省)居住垦荒。”在此以前,广东雷州鄭砍也带领400多人流亡到越南西南部(今属于越南南部河仙一带)垦荒。1787年,台湾“天地会”领袖林爽文反清失败后,也有不少人移居到越南流亡到19世纪中叶,中国人移居越南人数激增,原因是由于中国被帝国主义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劳动人民深受帝国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种压迫和剥削,加上军阀割据,内战不断,使得中国广大农村经济萧条,大多农民、手工业者破产,为了谋生他们只好离开祖国到国外做工。另外,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后,有一部分广西农民起义军转移到越南北部。还有一部分移民是由于帝国殖民者拐运到国外做苦力,其中也有到越南的。
……………


结论


从辛亥革命与越南民族解放运动的关系研究可得出几点结论:第一,中越两国人民在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互相学习和借鉴;第二,中越两国革命者在寻求救国真理,开展救亡图存运动的过程中,曾选择了相似甚至相同的救国道路和革命模式;第三,中国兴起的进步思潮和救国运动深刻影响着越南;越南兴起的进步思潮和救国运动,渗透着许多中国因素;第四,旅越华侨力量对中越两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和培育两国友好关系有了巨大的贡献。我们都知道,当时越南作为法国的殖民地,在接受新政治思想上,受影响最深的不是其宗主国法国,也不是成功的日、俄,而是中国。这是由越南、中国和法国殖民者等诸多方面原因共同促成的。中越两国山水相连,两国人民之间有着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的历史。19世纪中叶,中越两国都被西方列强侵略,在它们侵略狂风恶浪中,两国民族独立受到严重的威胁。到了 19世纪末,越南完全丧了民族独立,成为法国的殖民地。中国也基本上没有自主权。所以殖民地半封建的越南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大致相同。两国有着相似的社会矛盾、革命性质和革命目标、任务、前途等。这些决定了两国在进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可以建立了紧密的关系,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互相学习,相互借鉴,能够釆用相似的革命模式,走相同的革命道路。再说,当时越南爱国知识分子的儒学化,一方面使中国知识分子们编写和翻译的进步刊物易于在越南传播并被接受,另一方面,有利于加深两民族间文化上的联系,并在思想上的认同及心理上的沟通。因而中越两国的爱国者在救国道路上就有许多问题和主张达成共识和产生共鸣。
…………
参考文献(略)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