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带来了女性研究的理论系统化。这些理论所使用的新的视角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各研究领域开始关注该领域的女性问题。而在艺术门类中,由于音乐一直被认为和女性气质最为贴近,因此关于女性的问题,在音乐的研究中也越来越突出。民族唱法从来都不缺少女性的参与,甚至明显的可以看出,不管从作品数量、歌曲内容,还是舞台表演,女性都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和角色。笔者从本科幵始学习民族唱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从不同的侧面感受到,不管从历史角度还是现实角度来说,女性的参与,都对民族唱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想借毕业论文的窗口,将自己所思所想结合前辈们的研究成果,细细讨论一番关于女性意识与民族唱法之间的联系。女性投身到民族唱法的事业当中,她们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表达方式,连释着丰富多样的作品。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收集、整理、分类、分析,有助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更深入的了解自己为什么而唱、怎样唱、唱出了什么,而不是简单地完成一首作品。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主要关注的是歌剧中的女性形象,但其它的非歌剧作品却很少涉及,而后者中的女性形象却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例如近几年青歌赛上出现的优秀作品:《知己红颜》、《断桥遗梦》、《黄河渔娘》等,通过对这一块知识系统的补充,有助于参与声乐学习的广大女性把握好作品的风格,以及对所唱曲目有一个心理上的定位和分析。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民族唱法中的女性研究,多集中在歌剧研究。中国的歌剧从诞生开始,女性角色就成为其偏爱的对象。由于在中国革命的特殊年代,歌剧受政治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很多有规律可循的特征,有着一些特定的模式,很能引起学者的关注。(1)歌剧中女性的形象、心理、地位研究,这些论文关注的焦点大多为,经典革命歌剧中女性形象的“男性化”以及“人性的遮蔽”,其中,《白毛女》作为悲苦女性的典型形象,《洪湖赤卫队》、《江姐》、《珊糊颂》等歌剧则为英雄型女性的典型代表,女性形象“男性化”、“女性自我的缺失”就是针对这几部歌剧而言的。《原野》这部歌剧则被视为女性意识的回归,也是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代表。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詹桥玲的《中国新歌剧中的女性意识》(载于《人民音乐》2003年4月);王保华的《十七年中红色歌剧女性形象塑造的特征分析》(载于《中国音乐学》2006年4月);熊琰的硕士论文《1957—1966年中国歌剧女性形象的人性遮蔽》。(2)对人物性格、唱段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了歌剧中女性人物经典唱段的风格特色和艺术处理,对女性角色的性格、造成这一性格的故事背景有所交代,并分析了音乐的表达是如何强化这一形象的,将音乐中的特殊处理手段,与这一角色特定的性格相结合。代表性文章有:马晓晨的硕士论文《歌剧(洪湖赤卫队)中韩英唱段研究》;徐福梅的硕士论文《中国民族歌剧女声演唱风格的研究》;顾娜的硕士论文《新世纪(近十年)中国歌剧女性角色演唱表演艺术研究》。
…………
第一章女性意识在中国的流变
一、 女权主义中的女性意识
女权主义(Feminism)这个词从出现开始,就包含着一定的负面含义,而且最初并没有多少女性会标榜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女权主义一词包含的内容其实颇为丰富,它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男性与女性之间权利不平等的政治关系;它也是一种强调男女平等,并且对女性自身价值进行肯定的观念和理论;它更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的社会运动。对这个词的定义也一直被认为是很复杂的问题,它首次出现在19世纪80年代的英文之中,主要是指:要实现男女在法律和政治权利中的平等。从这一点看,发展至今,它依然没有违背其初衷,但其过程,却是一部妇女的血泪史。母系氏族社会,是我们接触人类文明之初所熟知的一个时代,当然,也是历史上我们唯一能看到女性作为主人,无上光荣地统治着人类社会的一段历史。女性之所以能在人类社会的最初时期享有绝对的地位,并不是人类意识所选择的结果。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生活条件十分险恶,生命因此非常短暂,死亡率很高,生存率极低,于是,妇女的生育对于氏族的兴旺至关重要。人们自然而然地对女性产生了崇拜之情。又由于捕猎工具简陋,男性在外获得食物的机会很少,而女性作为原始农业和原始采集业的主要承担者,理应成为了经济活动的主导者。因此,母权制的强盛时期,最为年长的妇女往往被尊为氏族最高首领。她既是创造力与和平的象征,也是权威的象征。
………..
二、 女性意识在中国的流变
同世界女性的黑暗历史一样,中国妇女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千百年来,一直处在水深火热的宗法观念制度之下备受压迫和折磨。这些观念的核心都是以男子为中心的,根据这一核心的要求,便是男尊女卑、妇女不占生产资料、经济上依附于男子、无话语权等等。三从四德、《女戒》、缠足、女子无才便是德,无一不向我们描刻着一个毫无地位和尊严的古代女性形象。中国的妇女运动始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以及西方女权运动经验传入之时。虽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领袖基于斗争需要,以及受基督教原始教义中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一些解放妇女的主张和措施。但是历史的局限性没能使其理论发动起中国妇女的解放。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动了一场以"救亡图存”、“强国保种”为宗旨的戊戌变法维新运动,自此,妇女解放被当作社会问题提出。但维新运动关于妇女问题的看法并没有超越传统,其提倡女学,在于培养温婉贤惠、育儿持家有方的贤妻良母,目的是为了国家的强盛?。虽如此,其发动“不缠足”运动和“兴女学”的主张,还是冲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堡垄,为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打幵了 一扇通往自由之门。辛亥革命被认为中国妇女运动正式形成的时期,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时期的妇女幵始积极地投身解放运动。此外,有纲领、有目的、有组织的运动方式,大大推动了运动的进程。以秋瑾为代表的先进妇女群体,开始创办相关学会、刊物,女学得到蓬勃发展,女性甚至开始参与政治,这一系列似风暴的妇女活动,在中国大地蔓延开来。这一时期的女性,开始情懂地认识到生命有不一样的可能性,但在民族危亡的特殊时刻,她们的目光只能对外,而关于自身以及内心的观察却没有时间和空间提上日程。
………….
第二章民族唱法与女性的关系......... 11
一、唱法的争议 ........11
二、民族唱法发展过程中的两大决定因素........ 13
(一)民族唱法与政治的关系........ 13
(二)民族唱法与女性的关系........ 14
第三章女性意识在民族唱法声乐中的体现........15
—、女性意识在民族唱法声乐中的体现........ 16
(一)民族唱法声乐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16
(二)民族唱法音色处理中的女性意识........ 17
(三)民族唱法声乐表演中的女性意识........ 19
(四)女性参与民族唱法声乐学习........22
二、现代女性意识在民族唱法声乐中的缺席........ 25
(一)声乐作品中现代女性意识的缺席........ 25
(二)被动话语权........ 27
(三)找回自己的声音........ 30
第三章女性意识在民族唱法声乐中的体现与缺席
一、 女性意识在民族唱法声乐中的体现
声乐作为艺术门类的一种,受其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的影响,其更像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表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声乐便是这上层建筑中的一片砖瓦。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脚步突飞猛进,声乐所包含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脚步律动。民族唱法发展到今天,女性的参与度又如何呢?从青歌赛的比赛情况来看,民族唱法的参赛选手中,女性为多数,男性只占很少比例,就最近一次比赛,第15届青歌赛民族唱法入围决赛的名单来看一共40人,男性共有17人,女性共23人,又如14届青歌赛民族唱法全国20强中,女性有15个,而男性只有5个。可见民族唱法还是以女性为主。就笔者自己的经历来看,本科班上民族唱法的男生只有2个,而女生则有20个,研究生期间,甚至没有民族唱法的男生,只有女生。相信这也是专业院校学习民族唱法学生的共同感受。在所有的唱法中,女性在民族唱法中有所偏重是有其原因的,女性的解放走到今天,一路收获了很多的权力和自由,女性在民族唱法中的突出表现,是其自由选择的结果,还是有其被动因素呢?下面将从声乐作品、表演意识、行为背后等方面探讨女性意识在民族唱法声乐中的具体表现。
…….
结论
中国女性的解放运动和民族唱法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推动、也相互制约,并且都受到政治、传统文化的影响。民族唱法的发展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展现自身魅力的舞台,女性在民族唱法的事业中找到更多自信。这为女性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内部动力。但也由于社会性别的影响,这一自信的背后,却是“女性化”的强化,而不是人性化。这在某种意义上又阻碍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意识在民族唱法中的体现和缺失,是女性解放所带来的结果。值得关注的是,女性意识在民族唱法中的体现似乎总是有些滞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于随着时代而产生的民族唱法来说,这无疑让对其寄予厚望的人们有些无奈。但时代的发展是飞速的,传统和现代是脱节、是融合,很多时候不能靠文艺本身,而是需要人们运用智慧来思考。对于现代女性意识在民族唱法中的缺失,有生观因素,也有客观原因,要批判地对其进行分析。民族唱法发展至今,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虽然褒延不一,但是在其独特的发展空间内已经完成了无数的飞跃。针对民族唱法的一些争议性问题,我们更需要用宽容的态度来对待,用全新的视角来重新解读,不能一味地钻进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模式。借助社会性别的理论和观点,我们发现女性的参与确实给民族唱法带来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甚至需要跳开音乐本身、艺术本身来思考,而是站在社会系统之中来对其进行定位。不一样的视角也将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解决方案。从民族唱法和女性的关系出发,我们可以在女性问题之中寻求答案,通过女性问题的解决,带来民族唱法新的突破。希望本文的观点可以为后来者带去某些启示。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