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逐渐增强了对于文化产业的关注,博物馆作为集文物收藏、研究、教育机构等多重角色于一身的单位,也在吸引着全社会越来越多的目光。据国家文物局最新数据显示,截止 2019 年底全国博物馆数量已达到 5535 家(图 1)。《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清晰规划和设定了博物馆的主要工作内容,对其未来发展方向及要求也做了具体说明。博物馆作为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可以通过举办展览和社会活动、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传播地域文化,增进社会公众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以此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新闻出版论文怎么写
...............................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博物馆展示的研究
博物馆自成立以来,便将物品陈列作为主要的展示方式。在现有的研究成果当中,大多数学者都对博物馆展示的手法进行了总结。例如:张婉真认为博物馆研究的范畴越来越大,以往只是将视野停留在对馆内展品的微观研究,近年来将展示作为整体研究的文章越来越多,具体包含展示空间的讨论、展示场景的构建、展示手法的分析等。博物馆中的展品不再占据中心地位,而是将观众的体验感受作为展示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在其《当代博物馆展览的叙事转向》(2014 年)一书中,她总结了叙事学理论的诞生到叙事学进入人文社会学领域以及博物馆的叙事研究取向这一发展历程,探讨了叙事策略对于博物馆展示的重要性、策展讲故事的方式以及观众对待博物馆展示叙事的态度和建议。
针对当前博物馆展示所存在的问题,我国部分学者提出了一些见解,如周婧景、严建强在两人合作撰写的《阐释系统:一种强化博物馆展览传播效应的新探索》(2016 年)中明确指出,大多数博物馆近些年举办的专题展览对物的研究广度与深度还停留在表象、对观众在博物馆空间下的认知特点和行为模式了解不够充分、以及对于博物馆传播技术的掌握、运用还不够熟练和完善。因此,在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强对博物馆的物品陈列和传播技术、以及参观者行为的研究,并且将它们置于一个整体的传播系统中进行研究,分析其产生的互动关系和社会意义。
伴随着观众对参观体验的要求升级,博物馆展览开始尝试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将知识和信息以一种更具现场感和沉浸感的形式展示给观众。在国外,已经有少部分博物馆开始利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博物馆信息,国内的一些博物馆也率先认可和学习。情景再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呈现的内容也相对繁杂,大致以全景画、生态景观、场景模型等形式进行展现。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梳理
2.1 博物馆与纪念馆
2.1.1 博物馆
国际博物馆协会曾经对博物馆的定义前后进行了大约 8 次修改,当前业界比较通用的概念如下所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面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以教育、研究、欣赏为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在
2005 年,我国通过了《博物馆管理办法》,其中对博物馆给出了官方统一定义:“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过文物行政部门审核、相关行政部门批准许可取得法人资格,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2005 年文化部令)目前我国采用的还是相对狭义的博物馆定义,对动物园、植物园、文化广场、地质公园等场所还未正式纳入博物馆的体系之中,这说明我国在博物馆的认识和管理上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2.1.2 纪念馆
中国的纪念馆是从古代的纪念性建筑演变发展而成,纪念性建筑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原始社会晚期,就已经出现了诸如祭祀、祈福等精神崇拜行为的纪念活动。之后,人们又修建了祠堂、寺庙等空间场所,这些可以看作是纪念性建筑的雏形。
然而,古代意义上的纪念馆多指纪念神灵的祠堂或是纪念伟人的庙宇,在形态上和技术上与现代纪念馆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关于现代纪念馆的定义如下:
关于纪念馆的概念,大量相关文献都进行过自主解释,虽然它们在表达含义上有些许出入,但其核心内容大体上是吻合的。在最早的权威性著作安廷山所撰写的《中国纪念馆概论》(1996 年)里,对纪念馆有着这样的表述:“纪念馆是博物馆的一种主要类型。它是纪念杰出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的专题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纪念馆是博物馆的一种类型,也有人称为纪念性博物馆。”余卓群在《博览建筑设计手册》(2001 年)写道:“纪念馆是伴随着名人、遗址、纪念地而建立的建筑,陈列展出伟人、名人、史迹、文物、资料、纪念品等,以供人们的学习、瞻仰、凭吊。有时还附设有碑、堂、门、像的内容,以强化纪念的意义。”
..................................
2.2 场景与场景理论
2.2.1 场景
“场景”一词最早出现在表演艺术领域,其概念和场面、情景等词相似,主要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出现的事物情态。换句话说,是指在某些时空背景下产生的场景画面,这些画面通常具有特殊的含义。比较典型的例子包括,在拍摄电影、电视作品中的相关场景,学术意义上通常是指物理空间或背景环境,镜头的空间感和整体性是场景的关键。另外一层场景概念则是从活动的具体内容出发,强调对于特定活动的共同兴趣,如“跳舞场景”、“运动场景”以及“上课场景”等。而“场景”一词在学术研究的领域当中,一直以来都被看成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传播学、社会学甚至美学都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出发,对“场景”一词进行阐释和说明。
“场景”的概念最早是由罗伯特·斯考伯和谢尔·伊斯雷尔两人提出,但主要探究的是移动互联网领域,即虚拟空间下的场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布尔迪厄提出的场景理论之后主要被应用于城市消费空间研究生产和消费者。而本文的研究则更偏向新芝加哥学派丹尼尔·亚伦·西尔和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两人提出的场景理论,这也是当前有关城市研究的最新理论范式。
2.2.2 场景理论
迈入后工业社会后,诞生出了大量的新型消费城市。此时,原本的地域及人力资本理论对现时不再具有指导和解释意义,以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Terry N Clark)为代表的新芝加哥学派为此提出了“场景理论”的概念,将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从传统的自然与社会层面拓展到以消费实践为核心的区位文化角度上。在经过对全球几大典型的重大国际城市进行调研后,研究人员得出了重要结论:即如若将城市娱乐设施进行不同的挑选和组合,能够得到与之对应的区位场景,而后者彼此之间的差异本质上是特定的文化价值决定的,以此推究,不同文化价值将吸引不同类型的人群,导致了大量新兴产业的聚集,进一步影响了城市的发展路径。场景理论的最大价值在于贡献了一套新的文化研究体系,分为客观结构层面和主观认识层面。客观结构层面包括社区、设施、人群和活动四个构成要素;主观认识层面包括场景价值要素,场景价值由价值维度衡量,分为真实性、戏剧性和合法性这三个主维度和十五个次维度①。

新闻出版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 作为文化展示的新闻馆................................ 19
3.1 物品陈列展示...............................................19
3.1.1 独立式陈列...........................................20
3.1.2 场景复原式陈列..........................................22
第四章 作为叙事场景的新闻馆....................................... 35
4.1 新闻馆的场景构建..................................................35
4.1.1 借用延安城市的文化符号.......................................36
4.1.2 还原延安时期的历史现场.................................................38
第五章 新闻馆当代化的实验与边界................................... 46
5.1 新的社会场景建构...............................................46
5.1.1 场景化: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的结合................................47
5.1.2 互动化:社交媒体实现与观众的实时沟通.................................48
第五章 新闻馆当代化的实验与边界
5.1 新的社会场景建构
博物馆不仅为参观者提供了藏品实物的物理储藏空间,在更深层次上能够使公众接近历史。当代高新科技的进步与相关技术创新正在打破传统博物馆的固有边界,技术的加入不仅为博物馆带来了辅助展示工具,还进一步促使了精神文化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这种文化的探究深入,反过来影响着原本博物馆在大众严重的常规形象,缩短了这种厚重历史媒介与人民群众的精神距离。基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博物馆正在得以重新建构一个社会场景。
对此,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也积极探索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期提高自己的展示能力,特别是注重互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企图开辟新的时空场景,建立新的时空维度。在社会学研究当中,场景通常被视为城市消费文化的实践模式。本文正是借鉴这一理论,将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放置于更加宏大的语境中,分析其建构出来的一个新的社会场域,以及人们的新行为。
5.1.1 场景化: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的结合
随着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对文化和品牌形象宣传等方面的重视,正在积极研究展示场景的类型以及呈现的方式,并且从文化消费者的视角看待新闻馆的参观者,更加重视参观者的视觉体验和实际感受。当走入馆内,参观者既能够直接获得真实的历史知识和信息,还能在种类丰富的展示方式的相互影响下产生新的体验和二次理解。
从场景的视角来看,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主要由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两个部分构成。新闻馆作为一个独立的空间,能够让进入到这一空间内的参观者切实感受到这一空间的不同之处,即新闻馆首先具备“场”的独特性,其次还需要尽可能地营造新闻馆的真实感。以第 3 展厅中的复原场景(图 15)为例,观众可以深入仿建的山体窑洞中进行参观,通过直接的视觉观察和身体体验,产生更加强烈的感受。同时,在移动设备、大数据、传感器、社交媒体、定位系统这五大场景力量的推动下,新闻馆也开始构建自己的虚拟场景。

新闻出版论文参考
..................................
结语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地区都有一段值得铭记和珍藏的历史,在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长河之中,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共同书写了关于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的不朽诗篇。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更需时刻感恩和学习先辈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
博物馆作为对历史保存与传递的现代化传播媒介,通过自身的语言秩序和表达体系对过去的历史重新进行建构,以此塑造人们的记忆与认知。博物馆不仅是对过去的展示,更对现在和未来有着启示作用,在当今社会发挥着多种角色职能。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以新闻事业为主题的纪念馆,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不仅见证了党在延安时期创办新闻出版事业的光辉历程,同时也是建国后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我国博物馆史中具有特殊价值。本文大致从三个面向对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进行研究,即作为文化展示的新闻馆、作为叙事场景的新闻馆、新闻馆当代化的实验与边界。
回顾纪念馆创馆至今多年的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早在该馆创建之初就十分重视展览和社会活动的举办,并加强与高校之间的联系。这些举措为传播延安时期的新闻出版史、弘扬延安精神、宣传新闻馆自身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今后,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一方面要加强展览主题的多样性、展览内容的丰富性,并且大力推进展览走进社区;另一方面,应积极寻求与高校、图书馆、文化单位之间的合作,完善延安时期新闻出版的相关史料,加强对传播路径的探索,同时提高对新技术的利用能力,尽快完成数字化博物馆转型。随着文博产业的发展日趋成熟,延安清凉山新闻出版革命纪念馆应紧跟时代脚步,更好地为讲述红色故事、传播延安精神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