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媒体是社会系统运行必不可少的子系统,它不仅是传播信息的载体,更是维护公共利益、监督权力的“社会公器”,媒体公共性不仅与媒体自身的发展和生存息息相关,对于社会系统的稳定运行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中国的媒体在市场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市场化和公共服务之间出现了诸多矛盾和冲突,这也是中国新闻传播业转型改革的核心难点问题,公共性往往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讨论。
在市场、政府、新技术等的多重压力冲击下传媒公共性正面临危机,媒体公共性的缺失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议程设置公益性不足,公众社会参与平台缺乏;舆论监督对上不足,只打苍蝇不打虎;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刊,新媒体内容低俗、失真、假信息泛滥;媒体在市场化过程中,市场化和公共服务之间出现了很多矛盾和冲突,有媒体借改革、转型之名号,行赚钱之利,而面对重大社会事件时却失语,对社会弱势群体缺少关怀;有的追求商业利益,为了争取广告收益,媒体以取悦大众为导向,新闻内容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煽情化。而在 2020 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放大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种隐性问题,真假信息交杂,信息过载,公众难以辨别防疫正确知识,形形色色有违新闻伦理和社会道德的媒体行为,再次将媒体公共性这一议题推上日程。媒体公共性缺失的后果正在逐渐显现,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考虑背后的深层原因,媒体在产业化、集团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受到政治、市场、利益集团等的影响和控制。
媒体如何重建公共性,进行有效的公共传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类似的议题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反复讨论。学者们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中解读媒体公共性的内涵,或者结合不同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对传媒公共性做新的提炼,更多学者从多个角度探究提高媒介公共性的实践路径,抑或是深究媒体公共性缺失的深层原因。而媒体公共性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问题,不仅要研究中国媒体公共性缺失的表象,还要深入探索是什么因素导致公共性停滞不前。潘忠党在 2008 年《传播与社会学刊》第六期的专辑序言上就提到,传媒的公共性是一个需要度量的属性:“传媒的公共性是历史地构成,其核心在于,在多大程度上,一个体制提供了展开自由、开放、公平、平等、公正和理性的交往空间。”
........................
1.2 研究意义
本文从媒体公共性维度出发,重点研究并梳理媒体公共性的理论基础,再通过参与式观察、内容分析等方法,将地方电视民生新闻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媒体实践公共性的实际情况,判断媒体是否履行了公共性的责任,并且进一步探究形成媒体公共性现状的因素。传媒公共性面临的困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结合时代背景对传媒结构进行动态的考察,才能对传媒公共性的形成得出理性判断。
根据媒体公共性所处的现实环境与理论讨论,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理论层面。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媒体公共性研究的现状,并且试图探讨媒体公共性的理论渊源和定义,以及广播电视媒体呈现和建构公共性的理论依据,力图厘清并拓宽媒体公共性的理论视野。
二是实践层面,通过考察地方主流媒体宁波广播电视,通过个案分析法,对民生新闻栏目进行分析,并且根据我国现在的政治体制、媒介环境和社会环境,讨论广播电视传统媒体如何在复杂语境中建构公共性,主要通过广电媒体的实践考量其公共性的追求。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1 围绕公共领域理论的批判性研究
研究媒体公共性,一定离不开对西方思想家思想的回顾,并且大部分学者对媒体公共性的阐释来自于“公共领域”这一理论认知的衍生。公共领域与传媒的联系也十分密切,20 世纪末期,公共领域已经成为学者们研究大众传媒的热点理论,各个国家的学者尝试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研究,结合历史的发展、现实的诸多问题探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性概念并进行研究分析,因此诞生了诸多有意义的思考。
最早对公共领域进行讨论的学者是美籍德裔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1958 年她在《积极生活》中区分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她将人类实践的形式分成三个领域,劳动(labor)、工作(work)、行动(action)。第一,劳动(labor)。这里的劳动主要指的是肉体的生存与延续,是与人体的生命过程对应的活动,身体自发的生产、新陈代谢和最终的衰亡,具有与外界无关属性的“私人领域”。第二,工作(work)包含了技能、技巧,人们因为工作而结成产生某种社会关系,因此构成了现代社会的“社会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们不像劳动状态下,个人处于孤立、不与社会接触的情境,但本质上工作属性仍然是服务于生存的目的,因此它是一个介于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之间的领域。第三,行动是直接在人们之间进行的活动,主要呈现在交流层面,强调在交流中敞开、阐释、展现自我、与他人分享,并进行积极的行动,才能获得意义。在行动层面,剔除了仅仅维持肉体生命的存续或服务于谋生的目的。行动应该是“在公共领域中展现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为人所见、所闻,具有最广泛的公共性”。5在阿伦特看来,劳动和工作属于私人领域,行动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言语辩论和自由交往的特征,人们在交流和辩论中明辨真理,行动属于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在阿伦特的基础上对公共领域进一步阐释。在 1962 年出版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哈贝马斯明确论述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形成,自身特征及其最终的转变。他所定义的公共领域的理论核心是民主政治,它是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领域,其特征是不受国家和市场的限制。哈贝马斯关注的是 18 世纪至十九世纪形成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当初,它还仅限于“文学公共领域”,一般形成于咖啡馆,沙龙,宴会等场所。“早期,公共领域逐渐向社会层面延伸,在话题上也越来越具有包容性:焦点从文艺转向政治。”6“于是富含民主色彩的政治公共领域”便应运而生。前者是舆论批判的实践场所和舆论的萌芽地,后者是舆论与公众权力直接竞争的活动空间。”7公共领域的主要功能是批判。公众能借助期刊,咖啡馆等媒体或公众场合,讨论和批评公共事务,监督和批评公共权力。只有公众主体在公众场合或媒体上表达自己的意见,通过公开批评成为舆论,才能实现公开。公共性是公共领域的基本特点,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的公共性包括三方面的内涵:1.公共性意味着平等和开放;2.参与者必须能够理性,实现公共协商;3.公共性关注的对象必须关于公共利益和公共福祉;4.公共性还包含对公共权力的话语讨论性和批判性。
................................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媒体公共性概念界定
国内学者多是结合国家、社会、制度、市场等因素对媒体公共性进行考察,强调媒体公共性与政治经济的密切联系。例如,潘忠党认为,传媒的公共性指的是传媒作为社会公器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形成与表达的实践逻辑,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传媒服务的对象必须是公众;第二,传媒作为公众的平台必须开放,其话语权必须公开;第三,传媒的使用和运作必须公正。42清华大学的汪晖教授认为,大众传播的公共性关系到社会的知情权,社会互动和政治运作,其实质是民主和政治参与的问题。43李良荣教授则认为,媒体的公共性应成为媒体参加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的实践基础,为社会中各个社会群体提供并建设一个表达和沟通建议的平台,进而形成社会共识44。
朱清河从四个方面理解我国新闻媒介的公共性:1.传媒传播权的公权属性,是指“公众在社会公共领域赋予和承认的,能够给公众带来保护和幸福的集体权利”;452.大众传媒的公益性,追求广大公民的利益;3.在媒介商品的宣传上,媒介商品的内容(新闻文本)不仅是公开的,而且是大多数集体所关注的;4.传播资源的公共资源属性,媒介所有权属于国家。
王辰瑶、胡悦、王朝然、胡正荣等学者探讨了重构媒介公共性的意义。他们把公众服务作为新闻的基本属性。她们认为,深化媒体整合与改革需要加强媒体的公共性和公众使命感,媒体公众服务功能的回归是媒体转型与改革的基本出发点。 暨南大学支庭荣教授认为,媒体公共性是指“新闻工作和新闻媒体具有并追求促进公共利益和服务公众的属性”,他将媒体公共性和新闻职业化视为一对范畴。新闻职业化是指新闻工作的内容和质量,具有工具性;媒体公共性指向工作的含义,树立价值目标,具有价值性46。广州大学肖生福将媒体公共性概念为媒体在服务公众利益,促进公众生活过程中的一种外显属性47。
许鑫认为“媒介的公共性体现在观念、体制和实践三个方面。媒介观念为新闻媒体的公共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媒介体制为新闻媒体公共性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制度背景,话语和文本的实践是新闻媒体公共性的实践表现。”
杨雨丹也认为,“传媒公共性是媒体在观念指引、体制约束和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社会属性,这一社会属性的核心指向是媒体服务于公共利益”49。

民生新闻论文参考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17
3.1 研究方法 ....................................................... 17
3.2 研究设计 ....................................................... 17
第四章 新闻文本中的公共性特征......................................... 24
4.1 新闻议题多元化,但新闻内容同质化较严重 .............................. 24
4.2 新闻议题时效性不足、报道缺乏深度 ....................................... 26
第五章 媒体体制对公共性实践的限制 ................................... 35
5.1 三级办台的地位限制 ................................................. 35
5.2 宣传管理下的治理工作 ....................................... 36
第六章 民生新闻公共性的可能路径
6.1 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变
许多学者认为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有诸多相似之处,可以成为民生新闻的转型和发展模式,但基于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公共新闻诞生和成长有其独特的背景,民生新闻应结合国情、文化,吸取公共新闻实践中的成功之处。
公共新闻起源于上世纪 80 年的美国,最初被应用于政治领域的竞选活动,为了提高民众对竞选的参与热情,提高选民的参选率。最早对“公共新闻”理论进行定义的是纽约大学新闻学系的 Jay Rosen 教授,他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新闻记者的工作还应该包含这样的一些内容: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的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社会公众如何去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是让他们去阅读或观看这些问题。”
在公共新闻在报道过程中,记者不仅扮演一个事实记录者,而且作为中介角色,搭建引导民众讨论的公共平台,并对参与讨论的民众进行协调,而民生新闻的新闻报道呈现出平民化视角,但记者仅仅是作为一个信息传达者的身份。两者在报道过程中的侧重点存在鲜明的差异,但是公共新闻具有一种更加建设性的视角,体现在它用具体的实践引导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这种思路为民生新闻发展瓶颈时提供了借鉴,如宁波两会期间,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会搭建一个“公共话语平台”,让大众参与两会讨论,借用新媒体技术、直播平台与观众进行互动,并且保留新媒体平台的留言、讨论,保证媒体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
侯迎忠对民生新闻转向公共新闻存在忧虑,一是考虑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转变过程中,是否会导致民生新闻的去平民化,而失去其本身所拥有的“平民”色彩,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二是民生新闻转向公共新闻应建立在政府公共意识提高的基础上,民众才有可能在公共话语平台形成公民意识,理性协调公共生活,化解矛盾冲突。

民生新闻论文怎么写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不足
7.1 研究结论
从《看看看》民生新闻的文本可以发现该新闻节目的公共性存在诸多不足,宁波广播电视这一最具公共性的节目频道的公共性十分有限,电视民生新闻理应是实践公共性的最佳实现形式,但从微观文本层面的公共性实践,到宏观体制层面的实践困境进行分析发现其实践过程中公共性是缺失的。
在文献梳理部分笔者梳理了媒体公共性实践的四个考察面:1.媒体必须发布真实和全面的信息,使公众知情权得到满足;2.保证媒体新闻报道的多样化,比如节目类型多样化、公共议题多元化等待;3.建设公民社会,提高公民参与积极性、培养公民意识;4.媒体必须有一定的覆盖面,具有技术能力,能为社会公众提供共享的资源。
对照这四个考察面,首先,该民生节目中明显舆论监督类的新闻议题较少,在重大社会性事件发生后,媒体并未第一时间发布全面的信息或者直接不报,公众知情权未能得到满足,舆论监督功能缺位。在公众普遍关注的议题中失声,并以宣传动员舆论引导为主。地方民生新闻的公共性衰落,一定程度上在于许多公众普遍关注的新闻议题都没有得到充分的报道,对地方治理、社会协调运作存在不利影响,而以宣传动员舆论引导功能为主的报道占据大部分篇幅,本应成为贴近百姓的节目,逐渐失去了贴近性,宁波广电媒体人对自己所做的内容也毫无认同感,认为这些“这些形而上的内容,一点都不接地气。”
其次,民生新闻节目议题丰富多元,满足当地受众的关键信息需求,但新闻内容同质化较为严重。根据美国一研究团队关注地方新闻媒体的调研显示,在美国媒体圈蔓延,目前美国没有任何形式原创报道的社区已经近 2000 个,针对地方学校质量、传染病传播等问题的报道严重不足96。但是,另一方面,新闻议题时效性不足,新闻报道缺乏深度。传统电视新闻时效性受限于节目时间制作,不能实时发布新闻,因此开始媒介转型,转战新媒体平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是将节目内容搬到网上,或从其他媒体转载新闻资讯,缺乏持续性的深度报道,缺乏对热点事件的挖掘和探索。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