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电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叙事探讨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2025 论文编号:sb2021123011463841604 日期:2022-01-12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电视新闻论文,《故事里的中国》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在越来越多优质文化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成功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向世界展示,让越来越多中国年轻观众对中国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中化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从根本上来看,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整体稳定发展,才能更上一层楼,朝着更高层次的精神领域发展。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网络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网络泛娱乐化”现象日益严重,现代人被微信、朋友圈、微博、电视肥皂剧、网络游戏、抖音短视频等现代文化工业产品包裹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长期处于集体“失语”状态。中央电视总台要承担起作为主流媒体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责任,打破现状,打造精品文化类电视节目,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新传播。时值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央视总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本着“让经典照进现实,让世界品味中国”的主旨,推出大型文化类电视节目《故事里的中国》,实现了收视和口碑的双赢。
1.1.1 研究背景
自我国电视事业诞生以来,一直到上个世纪 90 年代,由于国际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国内人民生活条件长期匮乏的状况,我国电视文化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在 2004年《超级女声》成为热播节目后,我国电视市场一度被以“纯娱乐”为目的的电视节目充斥着,直到 2013 年出台《广电总局加强关于电视上星节目管理》文件,限制娱乐节目播放时间和次数,以及引进国外电视节目管理,中国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现象才有所好转。随后广电总局 2014 年发布《关于积极开办原创文化节目,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通知》、2016 发布《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2017 年下发《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通知,为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国家宝藏》、《朗读者》等多部自主创新的优秀电视节目。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各大电视台、网络媒体推出文化类电视节目数量超过 50 档,这些节目只有少数能获得大众好评和追捧,纵观这些节目,可以得出当下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的几个特点:
第一、受众偏向年轻化。根据几个爆火节目对观众年龄层次调研结果发现,持续观看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最多的是“90 后”,其次是“00 后”,由此可见,当下文化类电视节目现状之一就是观众年轻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无时无刻不刷着手机,盯着平板,移动终端的便捷性让年轻群体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电视节目,而且当他们看到精彩部分或产生价值认同时,会录屏、转发,造成二次传播。新时代,受社会大环境压迫,年轻群体心情普遍浮躁,并且因为时间被碎片化、知识被碎片化,年轻人更想静下心来,心平气和的认识这个世界,这也是为什么文化类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年轻人观看的原因之一。
.................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叙事学
叙事学又称叙述学,诞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法国,叙事学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而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
“叙事学”一词最早出现在 1969 年其发表的著作《<十日谈>语法》:“……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②其思想渊源是来自 20 世纪 20 年代俄国形式主义弗拉基米尔·普洛普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这种思想对后来的叙事学研究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0 世纪 90 年代,学者们已不满足当前叙事研究,纷纷著书立说,重新审视和解构经典叙事学的一些理论概念,并注重叙事学的跨学科研究,叙事学出现多个分支,分别有:女性主义叙事学、修辞性叙事学、认知叙事学、社会叙事学、电影叙事学等。由此,叙事学研究进入“后经典叙事学”阶段,戴卫·赫尔曼亦称之为“Narratologies”——复数叙事学阶段。詹姆斯·费伦在《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书中,通过详细分析《魔法》、《海浪》、《名利场》、《永别了,武器》等文章,探讨了作者、文本、隐含叙事者、读者之间的修辞关系,阐释和解读作为修辞的叙事的修辞原则,理清人物、维度和功能、话语、故事外叙述、同故事叙述、可靠和不可靠叙述等相关概念。①马克·柯里的《后现代叙事理论》将叙事学与政治学,解构主义等多种不同的理论相融合。从叙事学的变化模式出发,分别讨论了客体、时间与空间、叙事主体,柯里在其间参杂了其他元素,将叙事学与后现代元素结合。马克·柯里通过实例对三者从多角度详细分析,认为叙事不再仅存于文本中分析,它渐渐浮现在文本外联系着社会、政治、文化、地理等方面,作者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作为作者的人,在观测分析过程中情绪开始高涨,并逐渐认同,此时作者身份角色从客观叙述者逐渐向文本呈现降低和深入的状态,变为文本中的参与者。②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现代社会里,女性主义的叙述声音不再是形式技巧的问题,兰瑟在其著作《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中指出,女性主义只从模仿角度看作品,而叙事学是从符号学角度看作品。她借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叙事声音”的关键概念,探讨的文本都建构了这样一些叙述声音,它们力图通过写作加入总体文学,同时对其加以改造,从第一人称且“I”是主人公的叙事、第三人称全知叙事、集体叙事层面解析女性主义“小聪明”与其否定结构,将每个作家放在她的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文化运动中去考虑,是如何平衡其中叙述声音与政治权利的。
............................

第 2 章 《故事里的中国》节目概述

2.1 节目创作背景
“伟大的作品就好比时代的眼睛,我们希望它们能在新时代下散发出更大的光彩。”央视节目制片人、总导演卢小波在影视前哨(ID:yingshiqianshao)专访时说道。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在这样的重要时间节点,本着央视总台高质量发展实践要求,《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节目组聚焦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经典的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基于“反映时代精神和展现真实的历史印记”的标准,共计有 50 余部经典文艺作品入选,但受限于实际情况,最终有 10 余部作品得以和观众见面。
而在特殊的 2020 年里,几乎每一个人身心都经历了生与死的磨砺与淬炼。2020 年9 月 8 日,参加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的钟南山院士从北京返回广州,人民群众夹道欢迎,手中高举亮灯的手机,口中高喊“南山风骨,国士无双”,广州塔也为其打出“致敬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的字幕。从 2003 年,非典爆发的时候,钟南山说:“把病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到 2020 年初,武汉疫情,他说:“医院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新一代年轻人逐渐形成从迷恋娱乐明星到崇拜人民英雄、时代楷模的新型“偶像文化”。《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怀着一份强烈的时代感知和创作使命,节目重点关注“脱贫”和“战疫”,更着力讲好新时代动人心弦的中国故事。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好故事’的感染和熏陶”是《故事里的中国》的创作初心。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无数像李侠同志一样舍生取义,对党和国家、对人民绝对的忠诚的革命先烈,和与匪徒斗智斗勇的孤胆英雄杨子荣同志,以九儿为代表的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普通老百姓在战争年代不惜生命去捍卫土地和尊严,为新中国成立奠定和平基础;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是干出惊天动地,足以震惊世界的,后又隐姓埋名的“两弹一星”的元勋们,以焦裕禄为代表的“人民的公仆”,用一生去衡量“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吾辈楷模,影响几代人,至今仍有强大感召力的雷锋同志,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实现平凡的伟大,让中国从“科教文卫体”全方面飞速发展;70 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好成绩,但是新时代仍旧考验着中国人民,需要更多像疑难病、罕见病研究的领军人物,奔赴疫情最前线的终南山同志;像生活再困苦,仍怀抱希望,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的基层干部。
《故事里的中国》给观众呈现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段段我们应该铭记的历史,在讲述一部部动人的故事的同时,也在唤醒老一辈的集体记忆,是个人、国家、民族的集体记忆,在致敬经典的背后,传递的是崇高的、永不褪色的中国精神。《故事里的中国》再造经典于综艺节目,创新节目表现形式,让艺术回归历史与现实,赋予新时代的气息,试图通过创新拉近观众与经典的距离,让经典、历史不只尘封在馆藏室内,也存活于观众心中。节目讲述的是一部宏伟的史诗,是党和人民浴血奋战做出重大牺牲后取得的革命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大胜利,是一部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为之奋斗的伟大道路。
..............................

2.2 节目制作和播放流程
倍速播放可能已经成为新时代年轻人看视频的一种习惯,但真正反映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却值得反复观看,细细品味。《故事里的中国》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制作周期上,创新节目呈现方式,融合了“访谈类节目”、“影视表演类节目”、“真人秀节目”等,重新演绎经典作品,并赋予经典作品新时代气息和内涵,不仅让观众潸然泪下,传递的价值内核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观众。主持人董卿或撒贝宁通过采访嘉宾的方式向观众揭露经典作品背后创作故事和历史真实事件,中间穿插类似真人秀的围读会,新时代受众对经典的解读和对历史事件的感触、敬畏,再由演员通过“1+N”舞台将经典再次呈现在观众面前。整个节目议程设置大致分为主持人对作品介绍、嘉宾访谈、演员剧本围读会、现场话剧表演、特殊嘉宾五大板块,其中每一个部分都承载着不同的意义。
2.2.1 嘉宾访谈
观众要了解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靠主持人一味的解读,那就和传统文化类节目大相径庭了,《故事里的中国》要给观众了解的不仅仅是经典作品背后的故事,更是要让观众感受故事背后所传递的精神力量。节目第一期《永不消逝的电波》,主持人董卿首先邀请的是电影主演袁霞(饰李侠之妻何兰芬),讲述电影拍摄故事和她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理解,后引出电影里面人物的原型——李白和李白之妻裘慧英,请出李白之孙李立立讲述其爷爷的真实经历,将虚构与现实结合,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更能在虚实之间让观众感受到历史人物身上传递出的精神力量。
为防止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在嘉宾讲述故事时,大屏幕会插入一些历史影片或人物资料,让故事更具有真实性,观众也有很强的代入感,更能身临其境感受故事来龙去脉。嘉宾在陈述真实历史事件是,不免会有所情绪波动,嘉宾面部、手上或身体上的细微动作,配合适当的音乐背景,而嘉宾的情绪波动会带动观众情绪的此起彼伏,屏幕前的观众往往会因为嘉宾的一个眼神、动作跟着重复一样的动作,观众的情绪不自觉的就被带入其中。
电视新闻论文参考
电视新闻论文参考
................................

第 3 章 《故事里的中国》节目故事内容的叙事分析........................20
3.1 叙事主题分析............................................22
3.2 叙事人物分析...........................................24
3.3 叙事结构分析...............................................26
第 4 章 《故事里的中国》叙事话语分析.............................. 29
4.1 叙事者分析................................................29
4.1.1 外显叙事者.........................................30
4.1.2 内隐叙事者........................................30
第 5 章 《故事里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启示.................................. 38
5.1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价值定位分析与反思.....................38
5.2 持续性高质量文化内容输出...................................39
5.3 故事化叙事方式下的主旋律综艺节目发展策略......................................40

第 5 章 《故事里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启示

5.1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价值定位分析与反思
相对于娱乐类电视节目,中国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普通观众心中还是格调较高、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综合这些年我国市场上出现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来看,文化节目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以名人历史为题材较多、以诗词歌赋为主较多、以名家讲坛访谈较多;以现实主义题材较少、以展示生活为主较少、以普通百姓视角较少。就《朗读者》、《国家宝藏》来说,《朗读者》以“访谈+朗读”的方式,围绕嘉宾朗读一封书信、一篇散文、一首诗的形式,进行叙事表达,但最终叙事的目的变得模糊不清。而《朗读者》自身定位也是为文化情感类节目,最终节目呈现的更多是情感,而不是叙事,并且邀请的嘉宾也都是科学家、企业家、文化艺术大家等行业顶尖人才。《国家宝藏》则立足中华文物宝库,通过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让观众了解其承载的精神内核。殊不知很多国家级文物观众并不熟知,对于文物的解读也是将段子和表情包作为了节目卖点,甚至节目为博年轻群体眼球,用娱乐明星作为国宝守护人,有些问题明星则将节目关注点带跑偏了。
在当今市场大环境下,新时代电视人不应该盲目追求受众和收视而“忘本”,在制造通俗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精致与品味。从现象及文化类电视节目出现到市场上充斥着同质化节目内容,文化电视节目应该重新审视自己,提升内容专业性和原创精神,与其一味模仿,不如深挖优秀传统文化,提取其有内涵的精神价值。“快餐式”文化消费致使文化类电视节目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文化类电视节目内核较为单一,文化价值观输出是其唯一使命,要想突破,只有借助多元表现形式创新,靠文化单一卖点是不可能的。《故事里的中国》不仅创新表达方式,以“戏剧+影视+综艺”的综合表达方式诉说着中国故事,而且创新舞台表演,首次采用“1+N”多舞台空间多线并行叙事。
电视新闻论文怎么写
电视新闻论文怎么写

............................

结语


本文以《故事里的中国》个案为例进行分析,在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故事里的中国》多线并行立体叙事形式,从亲身经历者、创作者、主持人、演员等多个角度致敬经典作品和中国故事,通过“1+N”舞台和现代光影技术给观众带来视觉盛宴,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受新媒体快速发展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得多样,分析了当前文化类电视节目市场现状,结合内外环境两个因素,中国文化类电视节目要寻求发展,离不开核心文化内涵和优质文化内容。中国文化类电视节目进一步发展,要提高文化节目准入门槛。《故事里的中国》首先通过对节目内容严格把控,筛选优质节目内容呈现给观众,尽节目组最大可能邀请故事陈述者,通过最好的演员把故事重现,利用“戏剧+影视”的表现形式,加上现代科技舞台对观众视觉冲击,如此立体化叙事让观众有一种“VR”体验。其次对于文化内核的把控,从国家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开始,一步步探索,在“娱乐致死”的综艺漩涡中,如今的文化类电视节目渐渐脱离了传统文化节目的说教,越来越靠着综艺节目方向发展,但是其突出的核心文化价值中国精神始终没变。《故事里的中国》摆脱了过去单一精英文化受众群体,把目标放在更为广阔的普通民众,用生活的话语把中国故事演绎出来,把抽象的中国精神传承下来。
《故事里的中国》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在越来越多优质文化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成功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向世界展示,让越来越多中国年轻观众对中国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对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中化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从根本上来看,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整体稳定发展,才能更上一层楼,朝着更高层次的精神领域发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相关新闻媒体论文论文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