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彼得·阿内特的战地生涯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一) 彼得·阿内特战地生涯的缘起与落幕
“我首先是个记者,然后才是美国人”[1],这是彼得·阿内特职业生涯的写照。他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战地记者,就像他曾对记者吉尔·多兰德(Gil Dorland)说过的那样:“五角大楼否定了我的观点,并且拿出了一整卷文件来支持他们自己反驳我的观点的理由。我所做的一切,难道要在我自己的权力范围内被牺牲吗?不,我不准备让我四十多年的战地报道付诸东流。我职业生涯所报道的那些观点都是我亲眼所见的,换句话说,我只报道我自己眼睛看见的东西。那一直是我生命的历史。如果我看到了一些事并且报道了,那尽可能是真实的,如果不是我亲眼看到的,我讲到了,将来在我的墓碑上将刻下‘他本应该,但是没有去践行他的诺言’。”[2]和所有有所作为的人一样,他绝不轻易妥协。这样的性格是如何养成的,这要从他的成长经历里去一探究竟。笔者将其成长经历分为四个重要时段。
第一,1934 年至 1951 年。
彼得·阿内特于 1934 年 11 月 13 日出生在新西兰南端里弗顿的一个社区,并且在布拉夫小镇度过了他的青年时期。那个年代,大航海已经结束,蒸汽船也已经过时,飞机的时代已经到来,外部世界对于新西兰的渗入已经有一些时日了,尤其是在当地十分盛行的捕鲸业的发展,彼得·阿内特儿时常常听当地渔民和父亲在喝啤酒时候讲述的有关捕鲸的故事[3]。
他的父亲是一个熟练的工匠,且是一个自律的人,不像当地其他渔民一样,喜欢进出主街上的几个酒吧,他十分勤劳,周末工作很长的时间,将赚来的钱都用在了维持家用上面,即使是后来国家经济十分萧条的时候,他们一家仍有富余。他的母亲则是一个贤惠的妻子,也很宽容[1]。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彼得·阿内特,对世界有一份与众不同的热爱与好奇,也有一种对世人无尽的怜悯与宽厚。这对他后来的人生观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他一生的信心来源。
然而,原本打算按照父亲给他制定的“不平凡”的人生道路前进的阿内特,遭遇了人生第一个大挫折,他被怀塔基男子中学(Waitaki Boy’s High School)开除了。在新西兰,这所学校有着和伊顿公学(Eton College)一样的地位,是人生进阶的绝好跳板,也是阿内特父亲对他的寄托,但是一切戛然而止了[2]。他的学业生涯因此也就停留在了 16 岁。这种突如其来的转折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开启了他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从后来的发展看,这与他那不安分的性格、满怀理想的热情是相符合的,倒也可以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新闻自由论文参考
(二) 彼得·阿内特战地报道的时代背景
关于彼得·阿内特战地报道的时代背景,笔者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冷战初期。
彼得·阿内特开始其战地报道生涯的时候,世界正处于冷战时期。冷战初期,是美国新闻史上的“荒凉年代”,媒体总体处在“红色威胁”的政治气氛下[2]。冷战最初在欧洲范围内进行,到了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斗争范围越出了欧洲,扩展至亚洲、拉丁美洲以及非洲地区。亚洲作为战后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兴起、迅猛发展的重要地区,和欧洲冷战相并列,亚洲成为世界又一个重要的冷战中心。而越南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对于亚洲的未来而言,它是重要的战略支点;对于美国来说,它是遏制政策的实验基地。因此,越南成为了这个冷战中心的中心。故十多年来,美国一直是南越政权的有力支持者,这对于整个越南和美国的关系来说,是潜在的威胁,尤其是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将南越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努力更加剧了二者在这一地区的风险[3]。
早在 1946 年 10 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卷土重来,与越南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战争,而在这场殖民战争中,美国实际上承担了法国战争支出的80%[4]。政府给出的解释想当然的是要帮助亚洲遏制共产主义,但是除了这一点原因之外,在 1952 年美国政府的一份备忘录中提到了东南亚的资源状况,那里的橡胶、锡和石油对美国都非常重要。如果亲美政权上台,对于美国在当地施加影响和获得利益都大有好处。1954 年,美国国务院的一份备忘录中提到:如果法国决定撤出越南,美国就应该考虑接管的问题了[5]。可以说奠边府一役法国的失败,是正中美国下怀的。于是从 1961 年底起,美国开始在越南大规模推行“特种战争”,在加强南越军事力量的同时,还从作战指导以及武器装备方面进行辅助。而后约翰逊总统(Lyndon Baines Johnson)在肯尼迪总统(John FitzgeraldKennedy)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扩展了越南战争的规模和范围。作为对美国冷战政策的回应,社会主义国家也加强了对越南民族解放运动的军事和经济支持,两大阵营围绕越南的斗争渐趋白热化[1]。其中以中国和苏联为主。美国不可能迅速取得胜利,也不可能全身而退。为此基辛格在这一时期制定了帮助美国培育符合自身利益的多级世界的策略,针对亚洲,他认为对多权力中心的认可将解决美国一直以来的双重困境:与中国的冲突和越南战争[2]。
.................................
二、彼得·阿内特的战地记者生涯
(一)彼得·阿内特在越南战争中
彼得·阿内特亲眼目睹了美国政府和军方卷入越南战争和最后不得不不光彩地撤退的全过程。在 1962 年到 1975 年期间,他写出了三千多篇[1]战地报道来描述他的所见所感。而且他也知晓战地记者们必然要接受五角大楼“理所当然”的严格而精确地检查和管理。并且他的报道往往不能和华盛顿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有关战争胜利的消息同步。他的富有争议的新闻报道,如“越南内陆地区已经落到了越南共产党的手里”,这让林登·约翰逊总统和威斯特摩兰将军(WilliamWestmoreland)异常愤怒[2]。
实际上,在越南战争中,战地记者们一直在同时进行两场战争,一场战争在西贡、朗宾和岘港以及五角大楼的总部大厦进行。在这个战场上,军官们尽可能通过统计图表,来说明双方的伤亡率、逃兵率、和平计划和弹药吨数;而另外一场战争在越南战场,有关战争的报道以头条新闻的形式出现,这场战争中,伤亡与日俱增。美军为了占领同一座山、同一条山谷,一次又一次地上阵,覆盖着国旗的棺木不断空运到死难士兵悲痛的家人手中。骤降的汽油弹不断在满是茅草屋的村庄上空爆炸,蒙着眼睛的战俘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农民成群地逃难,美国通过大规模人员杀伤来迫使北越政权投降,但除了彼此消耗,实效甚微。美联社同时报道这两场战争,即彼得·阿内特对战争的看法会和美联社报道的来自美国国务院、国防部及约翰逊总统等关于越战的积极观点一起出现在报纸头条,彼得·阿内特担心这两种报道会使得读者费解,同时也会使得读者的信任度降低[3]。但当时的美联社,总体而言还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媒体,并不完全与政府和军方合流,有时候还会对政府和军方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战争态度“唱反调”,有些言论令五角大楼十分不满。
.........................
(二)彼得·阿内特在海湾战争中
海湾战争对于战地报道的历史来说,是一个里程碑,无论是对当时彼得·阿内特供职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还是对世界战时新闻领域来说。在战争期间,彼得·阿内特第一次通过电视进行了战争直播,这在世界新闻史上是首创,他也因此赢得了当时美国电视最高荣誉——艾美奖,以及美国海外新闻俱乐部授予他的外国报道终身成就特别奖[1]。这对于彼得·阿内特来说是一种认可,但并不能消除美国政府和军方对他的戒备以及美国民众对他的质疑。
战争开始后,美国官员们完全控制了无线电波,美国公众面对的全部是“精巧炸弹”精确打击的电视画面,以及让人确信无疑的政府声明。政府和媒体极力渲染美国军事力量强大无敌,让公众确信这种精确打击不会伤害平民,这有助于改变公众舆论的态度。但是,这种宣传的欺骗性很快暴露了。路透社发自伊拉克的一则报道,描述了在巴格达的一个镇里,一家有 73 个房间的旅馆被炸弹摧毁;路透社还报道说,美国对伊拉克的空袭首次使用了激光制导炸弹,但在几周内,又改用携带常规炸弹的 B-52 轰炸机。这表明,不加区分的狂轰滥炸将越来越多。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政府时期的海军部长约翰·莱曼(John FrancisLehman)估计说有数千平民的伤亡。美国记者则被拒绝参观战争结束时的场景,他们发来的消息大多是被审查过的内容[2]。
彼得·阿内特在战争开始前,也可以撤退,像其他新闻机构和记者一样,当时几乎所有人也都劝他离开,或者前往叙利亚或者约旦,但是他没有。他认为战地记者应尽的责任,是生存不能够阻挡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创始人泰德·特纳同意彼得·阿内特留下,那时他还控制着整个公司的运作,特纳认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报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3],这并非虚言。

新闻自由论文怎么写
...............................
三、彼得·阿内特被解雇事件与美国战时新闻自由...........................40
(一)彼得·阿内特“因言获罪”与美国战时新闻自由的本质...................40
(二)美国战时新闻自由本质的消极影响..................................47
结语..........................................54
三、彼得·阿内特被解雇事件与美国战时新闻自由
(一)彼得·阿内特“因言获罪”与美国战时新闻自由的本质
不得不说,战地记者是一个危险的职业,这种危险相比于战场死亡本身,更多的存在于政治中。政府或者军方想尽办法控制媒介,控制战地记者,有时候甚至不惜“误炸”,比如著名战地记者泰西尔·阿鲁尼(Tessil Arouni),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差一点被“误炸”。与彼得·阿内特一样,他也曾因为采访过本·拉登而承受政治劫难。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实际上他们的职业生涯一直困在政治网络中,哪怕是美国新闻界巨擘,白宫座上宾,总统密友,被称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新闻人物的沃尔特·李普曼也不能置身于政治之外。美国战时新闻自由与战地记者遭遇之间的矛盾很好的说明了这种畸形的关系。
然而,若重读美国历史,会发现,早在建国之初,关于“自由”的问题已经给出了文献般的结论,如《独立宣言》中写道:“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当追逐同一目标的一连串滥用职权和强取豪夺发生,证明政府企图把人民置于专制统治之下……”[1]《权利法案》第一条修正案:“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剥夺言论自由或者出版自由……”[2]而在富兰克林·罗斯福 1941 年 1 月 6 日致国会的咨文中,针对法西斯威胁宣布了四项“人类的基本自由”纲领。第一项就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发表言论和表达意见的自由[3],并且进一步表示“自由意味着在任何地方,人权都是至高无上的,凡是为了取得或者保持这种权利而斗争的人,我们都予以支持。”[4]这种类似契约性质的文件与美国真正实施的方针是有着巨大区别的。如果从实践方面上说,这也是对美国所标榜的民主政府与自由权利的一种讽刺。
............................
结语
综上,彼得·阿内特作为 20 世纪最伟大的战地记者之一,是名副其实的。他的人生经历对他的事业有很大的影响,加之当时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即冷战的大背景给了他机遇。从 1962 年到 2003 年,41 年的战地记者生涯里,他亲历了许多事情,也写了许多报道,并且始终恪守着新闻从业人员的准则。
在越南战争中,他与士兵同吃同住,一同经历战斗、死亡的威胁等,写下了3000 多篇报道,与政府所宣扬的“胜利”大相径庭;在海湾战争中,排除阻碍,大胆揭露美军伤害伊拉克无辜平民的事件,揭露官方的谎言;在伊拉克战争中,寻找证据,分析美军侵略伊拉克的理由,并质疑当局侵略的合理性。在整个报道过程中,他遭到了许多非议和攻击,直至被解雇。彼得·阿内特的遭遇进一步说明了美国战时新闻自由理论是受到限制的,不完全的自由。事实上,美国的战时新闻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以美国政府为核心的利益集团服务的,本质上这种战时新闻自由是忠诚于美国政府和军方的自由;服务于利益集团链条的自由;支持意识形态一致的自由以及默认民族不自信基础上的自由。这种受到限制的自由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首先对于美国民众来说,它使美国政府陷入了“邪恶之圈”,一种恶性循环中,政府公信力下降,这对于一个国家的正常统治秩序来说是不利的,诚信危机之后,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而且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弊病,如无政府主义抬头,对于民众,会使得他们普遍丧失信仰,这种丧失的后果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其次,对于被侵略国民众来说,他们的正义无处伸张,最主要的是由于不公正的报道,他们的遭遇也可能就此埋没,得不到国际社会更多的重视,使得他们的生活希望渺茫,大量的人也得不到安置。这既损害了国际上正义的征象,也对国际社会的良性发展以及国家安全体系构成隐患;最后,对于人类的集体记忆来说,会造成一定的混淆,不利于人们的反思,对后世的警示作用也会相应削弱。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