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的数据往往是分析的开始,也是为后来的分析奠定基础。在本章节中主要提供《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南方都市报》三大报纸的国际环境新闻的研究方案设计、数据获取情况以及相关数据类目的基本分析。
第一节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是我国党报媒体的代表,其特殊的报纸定位和办报宗旨决定其在国内大众媒体中的权威地位。自创刊以来,《人民日报》的版面由初创时的4个版增加到周一至周五每日出对开16版,一至四版为新闻版,五至十二版为深度报道版,十三至十六版为周刊、专版。周六和周日每日出对开8版,一至四版为新闻版,五至八版为专版。在报道国际环境新闻问题上,《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黄晴指出:“在报道国际环境新闻这个问题上,国际部和人民日报社其它部门一样,恐怕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尊重事实。当然人民日报国际部的记者在国外工作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一些当地的媒体或者是世界上的西方主流媒体的影响,这些媒体在信息源上占有优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记者的国家观念和国家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你毕竟是一个中国的记者,要从中国的角度考虑问题。”由此可见,《人民日报》的国际新闻报道既有较长的历史,同时也区别于其他的国内报道,即希望国际环境新闻报道做到“客观公平”的专业主义要求。
而与《人民日报》不同的是,《中国环境报》是环境保护部主管,中国环境报社主办,面向环保战线广大职工、社会各阶层读者,宣传环境保护的专业报,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张国家级的环境保护报纸。该报创办于1984年,每周出版6期,每年发行量都保持在23万份以上。《中国环境报》以其鲜明的办报宗旨和卓有成效的报道工作,在国内、外具有相当的影响。《中国环境报》权威发布党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监督环境违法行为,报道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的动态和经验,传播国内外环境保护相关知识、技术,反映公众的意见和要求,聚焦环境热点、焦点问题。《中国环境报》作为中国唯一的一个关于环境报道的报纸,对于国际上的重大环境问题的报道比较及时,这有利于我国及时以国际环境新闻为导向,关注我国的重大环境新闻真正做到未雨编缪,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履行。目前,《中国环境报》经过几次大的改版和调整,目前该报纸每周发行5期,版数基本上保持在36版左右。
第二节三大报纸国际环境新闻的数量分析
一、报道数量统计
研究统计《人民曰报》、《南方都市报》、《中国环境报》有关国际环境新闻报道的刊载数量分布。一方面,在这一年的各月份内,比较每份报纸当月关于国际环境新闻报道的数量变化;另一方面,以三份报纸的报道总量按月份对比,比较国际环境新闻在不同月份时间的报道频次。
本研究的样本涵盖《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自2010年4月1日到2011年3月30日所有关于国际新闻报道,搜集的目标样本数量为1313篇。其中,《人民日报》报道数量为315篇,占样本总量24%,《南方都市报》报道数量为258篇,占样本总量的20%。《中国环境报》为专业性环境报纸,对于环境报道的专业性表现之一则体现在报道数量多,其报道样本为740篇,所占比重为56.3%(见图1-1|)。
仅从三大报纸的报道数量上来看,《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作为综合性日报,其对于国际环境新闻的报道数量比重相对持平;《中国环境报》这份专业性报纸,虽然每周只发行五期,但是依然不影响其对于国际环境新闻报道数量偏高的现状。由此可见,即使国际环境新闻报道在《中国环境报》的比重并不大,但是相对于一般的综合性日报而言,其国际环境新闻报道的关注度仍然保持在较尚的水平。

第二章三大报纸国际环境新闻的内容特色
在分析国际环境新闻报道的过程中,仅有基本的数据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因而,本章节将在以上基本数据的基础上,对三大报纸的国际环境新闻的内容特色一一进行分析,通过抓取典型案例的文本,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提炼观点。
第一节《人民日报》国际环境新闻的及时、权威特色
一、突发事件反应及时、持续关注
作为国家级党报,《人民日报》对于国际新动向、发生的特大新闻往往具有先发优势。这种先发优势所形成的报道及时、对特大事件进行持续跟进的特色是其区别于国内其他报纸的重要特征。
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震引发海陳,导致日本岛上的福岛核电站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事故。此次国际环境事故虽然发生在日本境内,但却吸引了全球民众的注意,各个国家的政府层面和民意层都在探讨今后核能发展的战略和出路。在此次国际环境新闻事故报道中,《人民日报》从地震发生的第二天起就开始了报道,一直持续到23日才结束其对日本日本大地震的连续报道。据统计,在这11天中,《人民日报》共刊发日本地震报道共58篇。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报道强度,对于国内权威党报《人民日报》来说,是十分少有的。
除了对突发事件反应及时外,《人民日报》还在后期持续跟进过程中进行报道。在发生地震后的两月之后,《人民日报》仍然有不少关于日本地震以及其他环境相关报道见报,其对于日本地震的持续关注度的最后报道可以向后延续至2012年1月。
第二节《中国环境报》国际环境新闻的科学、客观特色
一、注重科学角度解读
在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中,《中国环境报》利用其环境行业内的资源,组织了大量相关的报道,为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提供了涉核的新闻素材。《中国环境报》公布日本各地的辖射监测实况、并邀请国内知名环境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核福射”“核污染”等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科学解释,对核电站核泄漏的危害、对环境生态的影响有多大、污染影响会持续时间多长、普通公众应该如何保护自身、政府部门采用什么行动来保障核安全等问题,一进行了探讨和报道。
从报纸的报道呈现来看,《中国环境报》既选择了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等经营层次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兼顾普通受众的顾虑和意见,真正做到多视角、全方位地剖析环境污染事件本身,多维度切入涉核报道。报道数量的均衡和报道观点阵营的对等使得其报道显得客观公正,能从科学的角度打消公众的疑虑,攻破当时社会的瑶言等。对于一般公众而言显得生濯难懂的环境污染专业词汇如“丰度”、“对称二氯乙稀”、“行动阈值”等,报道者往往在文中进行专门解释或者采用比喻的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实现科学传播和通俗阅读的平衡。这种不偏不倚的专业性做法不仅增强了《中国环境报》的社会公信度,扩大了该报的社会影响力,还为其赢得较为忠实和稳固的受众基数。
此外,从词汇选择上,我们可以看出该篇报道作者的谨慎和专业素养。在文章中,多处运用“可能”、“偶尔”、“推测”、“几乎”等副词进行修饰,少见感情色彩浓重的形容词。与《人民日报》相比,《中国环境报》自身的专业性决定了其在报道国际环境议题中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广泛性。这些副词的出现一方面体现了报道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这种严谨科学的作风增加了报道的可信度和科学准确性。
第三章目前我国报纸国际环境新闻存在的问题.............38
第一节《人民日报》国际环境新闻的单一化问题..........38
一、过度依赖官方渠道...........38
二、救灾为主的单一报道视角...........39
第四章我国报纸国际环境新闻报道的改进策略..........44
第一节兼顾新闻性和可读性...........44
第二节提升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45
第四章我国报纸国际环境新闻报道的改进策略
研究的意义在于其为新闻媒体报道的实践操作提供相关指导和意见。笔者认为,我国报纸国际环境新闻报道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兼顾新闻性和可读性、提升采编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环保NGO合作扩宽渠道、重视受众的信息需求、以科学性为准绳加强预警功能等。
第一节兼顾新闻性和可读性
僵硬的会议新闻模式套在原本关系千家万户的环境话题上,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受众的心理抵触和对该类信息的选择性忽略。因而,我国报纸媒体在报道国际环境新闻时在保证新闻事实的客观真实的前提下,提升媒体报道的可读性和服务性,化国际新闻为“身边新闻”,转“精英话题”为“平民视角”。
事实上,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是全球性关注的议题。无论是水污染、土壤污染还是空气污染都与每个个体息息相关。因此坚持公众平民视角且从受众需求出发才能在“受众为中心”的信息时代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从而吸引普通受众对于全球环境新闻的兴趣和关注。作为环境报道的重要功能,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是媒体需要完成的功能。而环保意识的普及不仅需要媒体自上而下的报道,更需要受众的参与和接受。而在国际环境新闻报道中,不仅仅只有环境灾难才能让受众关注,环保科普、环保政策发布、环保人物报道等主题也是受众需要了解的环境领域的新闻。因此,我国媒体在实现平民化视角的过程中需要丰富自身环境主题多样性,满足不同阶层和群体对环境新闻的信息需求。
结语
国际环境新闻作为环境新闻报道的重要议题,涉及各个国家、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是重要的科学议题,且能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从议程设置理论来看,新闻媒体是宣传环境保护的助推器,对形成舆论监督、引导社会风气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南方都市报》三大报纸的国际环境新闻报道各有自身的特色。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报道风格已经定型。
通过内容分析法和框架分析法对三大报纸国际环境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研究,发现主流国内媒体对于国际环境新闻报道的重视程度与环境事件、环境会议召开等环境领域重大事件的发生频率呈正相关。如印度洋大泰啸,在这一年关于国际环境的报道就远多于前一个月,其中在这些新闻报道中,与环境相关所占的比例最大。
此外,《人民日报》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报道模式,其国际环境新闻报道形式较为单一,报道反应时间较长,报道文本结构僵化,且其新闻报道与政治风向动态紧密结合起来,在政策发布与执行的时间段内,报道频率密集,增加事件的曝光度。
《中国环境报》、《南方都市报》两报在国际环境新闻报道中则基本坚持了专业主义精神,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环境议题,为受众解读最新环境事件。对于国际热点环境事件中,形成连续报道,引导舆论;系列报道、连续策划类报道出现较多,报道强度大。与《人民日报》相比,两报的国际新闻分布的版面广,不同的版面体现了不同的报道主题。在报道体裁上,两报在报道国际环境新闻时多采用消息通讯,辅以评论的形式。图片新闻的数量较多,用以做出直观的解读。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