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师论文范文:以古代水利建设为基础的浙东总体规划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xxsc 点击次数:136
论文字数:80000 论文编号:sb201301181545015880 日期:2013-01-18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水利工程是人类与自然抗争、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产物。山会平原(今宁绍平原)在公元二世纪,就修成了誉满东南的鉴湖,公元四世纪,这里的自然环境己从穷山恶水转变成为"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著名风景区(陈桥驿)。是古鉴湖、漕渠(今浙东运河)等水利建设将会稽(今绍兴)乃至山会平原的发展推向了巅峰,山会平原从此成为良畴沃野、河网交织的鱼米之乡,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原有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古代水利工程有些早己湮废,有些仅残留零星水面,若不及时加以保护甚至有彻底消失的危险。论文希望通过对绍兴市古代水利工程残存部分的现状分析及文献的査阅,总结绍兴市古代水利工程残存部分在现代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探讨当古代水利工程水利作用减弱后,应该如何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中生存和发展,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古代水利工程应如何继续为人类为宁绍平原的生态系统做出新的贡献。希望这样的探讨可以唤起人们对历史遗存的生存状态的反思,以对作者在今后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2相关研究现状及水平
宁绍平原的水利建设规模庞大效果突出,是长江以南最为著名的水利建设之一,其中,古鉴湖是仅次于都江堰的第二大农田灌溉工程,漕渠后来被称为西兴运河而沿用至今并成为南北大运河的一部分。如此庞大而完备的水利建设吸引着各方学者从水利、历史地理、社会经济学等不同的学术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宁绍平原古代水利工程的成因、闸坝分布情况、历史演变过程、及水利建设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国内对宁绍平原古代水利工程研究最为详细的是陈桥释先生,他对宁绍平原的历史地理、古代水利建设起源、发展、兴废、文化、经济、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等均有深入而详细的研宄。姚汉源先生对浙东运河历史进行了详细研宄,包括浙东运河的兴建、间坝分布、运河的修治、运河与古鉴湖水系关系、河道演变等。邱志荣、盛鸿郎、周魁一等学者同样对古鉴湖、浙东运河等水利工程的历史兴废做了详细阐述,尤其对古鉴湖围垦的原因及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探讨。莫砺锋等学者对陆游等文人骚客与鉴湖的不解之缘进行了研究,肯定了古鉴湖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以上皆是对宁绍平原古代水利建设历史的研究,资料己经非常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宁绍平原古代水利工程的研究己经不仅仅满足于对历史的探索,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相互渗透,研究内容比以前要丰富得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对生态环境逐渐重视起来,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和理论逐步渗透到城市规划设计之中,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日益增加。美国学者Forman是景观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景观格局优化的原则、方法及最优景观格局的模式,为绍兴市古代水利工程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国内学者韩文权、俞孔坚等人,先后从不同角度出发,将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引入国内,并加以深化。绍兴市也针对历史遗存做了全市性的文物普查工作并逐一记录和保护。目前,绍兴市己经利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好的自然环境及古代水利工程的残余部分,着手进行生态建设。1995-1997年,杜顺宝教授主持设计了绍兴柯岩风景区,这是绍兴市首个将古代水利工程的残余部分进行风景区建设的工程。其后的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更为注重生态景观。这些研究和工程的建设使古代水利工程能够在现代社会中以新的方式为人类服务。但是目前的建设及研究多停留在单个区域的范围内,很少有将绍兴巿古代水利工程的残余部分统筹考虑。

1. 3研究范畴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宁绍平原西部,总面积8256平方公里(图1-1)。绍兴巿有着2500年建都史,越王勾践为漫长的"人民山居"时上了句号,利用今府山南麓兴建山阴小城(《越绝书》卷八有详细记载),从此,绍兴市便作为吴越地区的重要城市,历经各个朝代的沿革变化,先后沿用越州、山阴县、会稽县、绍兴府等名称,最终发展为今天的绍兴市。绍兴市能够在2500年的漫长岁月中稳居州治、郡治、都城等重要地位,与其风调雨顺连年丰收故而人民安居乐业,政治经济文化得以全方面发展有重要联系,而这鱼米之乡无疑得益于山会平原(今宁绍平原)史无前例的大型水利建设。
论文对于绍兴市古代水利工程与地区景观的研宄内容主要包括:古鉴湖、漕渠发展历史及景观研宄、古鉴湖现存水面及浙东运河绍兴段水系与周围山系环境关系、与周边农田、村庄的关系、柯岩风景区和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内部结构、各分散水面之间的内部联系、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探讨以绍兴巿古代水利工程为依托的绍兴市最佳景观结构,并提出具体解决方法等。希望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宄探索,揭示当古代水利工程水利工程作用减弱以后,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于现代社会中,为生态系统服务,为人类服务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 ....................12-13
    1.5 研究框架 ....................3-16
第二章宁绍平原古代水利建设发展史及地区景观概述 ..................16-24
    2.1 宁绍平原古代水利建设的自然地理基础 ...................16-17
    2.2 宁绍平原古代水利建设的历史成因及其所形成的景观 ............17-20
    2.3 宁绍平原古代水利工程的兴废之争 ....................20-24
第三章绍兴市古代水利工程现状分析 ....................24-58
    3.1 绍兴市现状总体分析.................... 24-34
    3.2 鉴湖风景名胜区 ....................34-41
    3.3 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41-44
    3.4 白塔洋水系 ....................44-47
        3.4.1 白塔洋水系概述 ....................44-45
        3.4.2 白塔洋水系周边用地分析 ....................45
        3.4.3 白塔洋水系水利作用 ....................45-46
        3.4.4 白塔洋水系遗产保护 ....................46-47
    3.5 浙东运河绍兴段 ....................47-54
    3.6 绍兴市古代水利工程现状问题 ....................54-58 
第四章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 ....................58-64
    4.1 都江堰 ....................58-59
    4.2 加拿大里多运河 ....................59-62
    4.3 韩国清溪川.................... 62-64
        4.3.1 清溪川简介 ....................62
        4.3.2 清溪川重建工程 ....................62-63
        4.3.3 清溪川重建工程的启示 ....................63-64
第五章以古代水利工程为基础的绍兴市总体规划.................... 64-74
    5.1 增强绍兴市古代水利工程的水利作用 ....................64
    5.2 依托绍兴市古代水利工程构建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 .............64-66
    5.3 加强绍兴市文化遗产保护.................... 66-68
    5.4 完善绍兴市游憩地建设 ....................68-74
死六章绍兴市古代水利工程分区规划 ....................74-78
    6.1 流经城市建成区的河段 ....................74-76
    6.2 流经农田村落的河段 ....................76
    6.3 流经风景区及湿地公园的河段 ....................76-78

总结

绍兴市以平原水利景观为主。除了位于宁绍平原南部的鉴湖可以遥望到稽北丘陵外,其他区域的水利景观均以平原景观为主,位于城郊的水面与平坦的农田景观相呼应,其间穿插着白墙灰瓦的村落建筑,总体山水景观格局主要包括近处辽阔的水面、水中岛山与滩涂、周边或良田村落或湿地、远处良田与天际线相接,并缀以村落;位于城市建成区之中的水体则穿城而过,成为城市水景的一部分。绍兴市古代水利工程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水利作用。浙东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延续,作为南北大运河的一部分,依然保存着通航能力,是沟通南北水上交通的要道,只是由于近代交通工具的变革,水上交通己部分被陆路交通所取代。鉴湖、镜湖、白塔洋等古鉴湖的残存水面,尽管调蓄量已经有限,但是多少还是可以灌溉农田,更可以结合新三江闹等水利工程共同发挥调蓄作用,一些地段的航运功能也是依然存在的,尤其是作为旅游航运功能正日渐突出。
文化遗产丰富。绍兴市水利景观经历了一千八百年的沧海桑田,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历史,跨湖桥旁的马太守庙、鉴湖上的纤道桥、镜湖上的避塘、浙东运河上的都泗门、迎恩门等等,都是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大禹治水的传说、黄酒酿制技艺、石桥建造技艺、大禹祭奠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绍兴市水利景观设计提供了大量素材。

参考文献

[1]蔡晴,姚餹.遗产地的景观再生一一评绍兴柯岩风景区规划及经典设计[J].规划师,2004,20(9) :62-65.
[2]蔡晓岚.城市近郊风景区游憩功能研究一一以重庆市南-南风景名胜区为例[D].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陈波,包志毅.土地利用的优化格局——Fornrnn教授的景观规划思想[J].规划师,2004, 20(7) :66-67.
[4]陈鹏儿.绍兴平原现代河网水系形成的探讨[J].浙江水利科技,1981 (4) :19-32.
[5]车越乔,陈桥驿.绍兴历史地理[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6]陈桥驿.古代鉴湖兴废与山会平原农田水利[J].地理学报,1962,28(3) :187-202.
[7]陈桥驿.历史时期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与发展[J].地理学报,1980, 35(1):14-23.
[8]陈桥驿,吕以春,乐祖谋.论历史时期宁绍平原的湖泊演变[J].地理研究,1984,3(3):29-43.
[9]陈桥驿.越文化与水环境[J].浙江学刊,1994,85(2) :96-99.
[10]陈桥驿.长江三角洲的城巿化与水环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5):1-3.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