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10篇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37481 论文编号:sb2018112921104723821 日期:2018-12-03 来源:硕博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水利工程论文,水利工程中各种水工建筑物都是在难以确切把握的气象、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进行施工和运行的,它们又多承受水的推力、浮力、渗透力、冲刷力等的作用,工作条件较其他建筑物更为复杂。(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水利工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水利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一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吉林省地处东经122-131度,北炜41-46度之间,中讳度欧亚大陆东侧,一年中有长达5~6个月的时间处于负温状态,冬季平均气温在-11°C以下,冬季寒冷漫长。同时水利工程的施工任务重、工期紧、建设周期性强,为了使工程在讯前投入使用或者保证灌溉区按时灌溉,水利工程不得不在冬期进行施工。冬季低温的影响使混凝土内水分状态发生变化,导致混凝土内部结构的相应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混凝土的工作效能,另外低温时,混凝土的水化作用明显减少,强度增长受阻,对工程的施工迸度和工程质量造成极大地影响。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冬期施工中,混凝土的施工是重点和难点。大现和堤防工程多采用混凝土结构,但由于拉应力作用,硬化混凝土呈现明显的脆性性质,为了保证结构的抗拉安全性和整体稳定性,混凝土结构设计和施工必须面对内部水化所致的温度变化及潜在的严重收缩开裂问题;严寒地区混凝土中饱和水的季节性冻融变化会引起混凝土的开裂和表面剥落,严重降低结构的耐久性。
 
1.2研究意义
混凝土结构因在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而被赋予了极为特殊和显著的社会与经济属性。如果不对混凝土的冬期施工给予有效的关注,将会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我国水利工程正处于大规模基本设施建造的时期,研究混凝土冬期施工,避免混凝土冬期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对于促成工程业主、技术和管理人员理解并自觉运用混凝土冬期施工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保障混凝土结构服役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工期,具有重要意义。
 
1.3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水利工程冬期混凝土施工这一主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从以往的文献资料来看,学者们主要是通过混凝上早期受冻对其性能影响的分析、冬期混凝土的选材及其配比、冬期混凝上施工技术、冬期混凝土质量控制、水利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中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来综合考察水利工程冬期混凝土施工的相关问题。因此,木节将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对以往的相关研究观点进行归纳与评述。
 
1.3.1混凝土早期受冻对其性能影响的分析
范秀云等在《浅析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中指出冰胀效应可以使混凝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当水变成冰以后,可能会在水利工程的钢筋结构上附着冰凌颗粒,对钢筋结构产生一种软化功能的不良影响,也削弱了混凝土的粘附力,最终影响整个水利工程的抗压力和耐久性。经过分析得出温度和水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最关键的因素。邱云力在《浅谈水利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中指出由于冬季环境温度低,导致混凝土表面和内部冻融损伤,出现混凝土表面强度低、块体冻胀破裂、表面剥落脱皮等质量问题。宋海涛等在《冬季混凝土施工预防冻害方法》中指出水结冰后,会在骨料和钢筋表面形成冰棱,减弱骨料和钢筋与混凝土的點结,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当冰棱融化后,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形成不同的空隙,降低了混凝土的密实性和耐久性。
 
1.3.2冬期混凝土的选材及其配比
沙玉书在《水利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的质量控制》中指出所选水泥品种应通过初凝时间和抗压强度试验,一般选用普通桂酸盐水泥;粗骨料优先选用符合要求的卵石,最大粒径不用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1/4,粒径<40mm,粗骨料的级配应保证使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细骨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粗砂;混凝土水灰比宜采用0.5?0.6;为提高混凝土和易性,混凝土中宜掺入外加剂,必须经过实验确定外加剂的使用种类、掺入量和掺入顺序。
 
2混凝土基本理论概述
 
2.1混凝土的组成及分类
2.1.1混凝土的组成
水泥混凝土是由水泥、水和骨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搅拌而成的一种混合物,必要时还可掺入适当数量的化学外加剂和矿物质掺合料。组成混凝土的骨架部分称为骨料,一般情况下认为骨料不与胶凝材料和水起化学反应,将其称为惰性材料,但实际,骨料也并不完全是惰性的,其物理性质、热性质和化学性质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在混凝土的组成中,除去粗骨料,其余部分叫水泥砂装,在水泥砂衆中除去细骨料,剩余部分叫水泥净装或水泥装。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主要取决于水泥净衆的质量,水泥净衆的质量则取决于水泥净衆的质量;水泥净衆的质量则取决于水泥标号与水灰比,水泥净衆质量好,硬化后的水泥石强度高,与骨料表面的胶结强度也高,混凝土的强度就高。由于骨料占混凝土体积的大部分,因此骨料的质量及表面性质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同时,增大粗骨料粒径,可以减少干缩和发热量,并可提高混凝土对于磨损、风化等破坏作用的抵抗能力,还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成木。混凝土中的化学外加剂品种很多。在混凝土中掺用外加剂,分别可以改变混凝土的流变性能、凝结时间和含气量,提高混凝土的机械强度,并能抵抗各种化学作用。现在很多国家已将外加剂与水泥、砂、石、水并列为混凝土的五大组分1W。
 
2.1.2混凝土的分类
按胶凝材料分无机胶凝材料混凝土。包括石灰娃质胶凝材料混凝土(如桂酸盐混凝土)、桂酸盐水泥系混凝上(如娃酸盐水泥、普通水泥、矿澄水泥、粉煤灰水泥、火山灰质水泥、早强水泥混凝土等)、韩一锅水泥系混凝土(如高锅水泥、纯锅酸盐水泥、喷射水泥、超速硬水泥混凝土等)、石膏混凝土、镁质水泥混凝上、硫磺混凝上、水玻璃一氟桂酸钠混凝土、金属混凝土(用金属代替水泥作胶结材料)等。②有机胶凝材料混凝上。包括浙青混凝土和聚合物水泥混凝上、树脂混凝土、聚合物浸渍混凝土等此外,无机和有机复合的胶凝材料混凝土,还可分为聚合物水泥混凝上和聚合物浸渍混凝土。
 
3 混凝土的冻融......... 9
3.1 冰冻作用 .........9
3.1.1 冻融原理......... 9
3.1.2 混凝上的抗冻融性 .........10
3.2 冻害形态......... 10
3.3粗骨料颗粒特性......... 11
3.4冻融与荷载的叠加作用......... 12
3.5冻融环境混凝上耐久性评定......... 12
4引气......... 13
4.1 引气的原理 .........13
4.1.1引气与抗冻性的关系......... 13
4.1.2 引气的概念 .........13
4.2 引气的要求.........14
4.3 引气剂......... 14
4.3.1引气剂的原理 .........14
4.3.2 引气剂的品种......... 15
4.3.3 施工要点......... 15
4.4 引气的影响因素......... 16
4.5 引气的其他影响 .........18
5严寒条件下混凝土作业施工要点......... 21
5.1严寒条件下混凝上作业工作目标......... 21
5.2严寒条件下混凝上施工具体事项......... 21
5.3日木上木学会、建筑学会关于严寒条件.........23
 
结论
 
在吉林省进行冬期水利工程的施工,受低温气候影响最大的是混凝土施工,而混凝土冻害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受到冻融循环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冬期混凝土冻融循环和如何在实践中防治冬期混凝土冻害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若气温达到冰点以下,混凝土内部的水分会冻结,其后因气温的上升而溶解。长年反复受此作用,混凝土会产生裂缝、侵蚀脱皮、粗骨料露出、崩出等劣化现象。
(2)冻融环境下混凝土耐久性以明显冻融损伤和钢筋锈蚀耐久性作为评定的原则,有多种评定指标及相关实验。
(3)引气是一种目前已得到公认的防止冻害的方式。文中通过对引气原理和要求的论述、引气影响因素的分析,指出在施工中使用引气剂的注意事项。同时通过详细论述引气的其他影响,为实践中使用引气方式的施工合理性提出了参考意见。
(4)冬期施工中材料及配合比的选择、混凝土生产、运输、浇筑等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才能尽可能地降低冬期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提高冬期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5)严寒条件下混凝土的养护非常重要。初期养护需要进行到强度达到不会再发生初期冻害的程度,即5N/mm2或者3.5N/mm2时,之后可以根据其龄期要求延长养护期至达到所需的强度,同时应该注意进行及时有效的温度管理。
(6)要保证混凝土不受冻害,一是人为创造正温养护条件(保温养护);二是加速混凝土的硬化,尽快达到受冻前的临界强度(早强剂法);三是使冰晶发生畸变或者减少冻结时的体积膨胀,受冻时混凝土结构不会破坏(引气);四是降低水的冰点,在负温下水不结冰,仍能继续水化(冷混凝土法)。
(7)对水利工程冬期混凝土施工的质量进行控制,首先要建立系统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进行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还应特别注意冬期混凝土施工的一些技术要点,从而保证水利工程冬期混凝上的施工质量。
(8)根据木人在工程中多年的经验,为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木、减少施工难度,只有在万不得己的情况下,方能采取冬期施工。应该尽可能的将冬期施工的工程范围缩小到最小。如果进行冬期施工,昏先应采用蓄热法,其次是材料加热结合蓄热法,再其次是配合加入少量早强剂。这样做不仅降低了成木,更主要是提高了质量,免除了后患之忧,同时也并不影响施工进度。
 
参考文献
[1]范秀云,张艳辉,郭晓秋.浅析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技术[J].神州,2011 (8) :30.
[2]邱云力.浅谈水利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技术[J].建材发展导向(下),2011(4): 134-135.
[3]宋海涛,马春艳,于蕴萍.冬季混凝土施工预防冻害方法[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2) : 278-279.
[4]沙玉书.水利工程混凝土冬季施工的质量控制[J].广东科技,2008(20) : 178-180.
[5]李志明.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2) : 178.
[6]唐明,马春艳,于蕴萍.对水利工程冬季混凝土施工的探讨[J].治淮,2005(11) :25-26.
[7]李永彬.冬期混凝土的施工[J].科技向导,2011 (11) :190.
[8]常明云.水工混凝土冬季施工特点——负温混凝土法在主体工程施工应用[J].混凝土,2007 (3): 104-106.
[9]黄成,王石连.吉林台一级水电站低温季节混凝土施工[J].水力发电,2006(6) :37-39.
[10]杨时宏.浅谈水工建筑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J].中华民居,2011(7) :567-568.
 

水利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二

 
1 引 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是国家兴盛之根本。从古至今,粮食生产问题一直受到高度重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完善粮食生产政策,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解决“三农”问题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做出了“实施粮食战略工程,加快建立粮食核心区”的重大决策,制定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黑龙江省是我国粮食主生产区和国家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全国粮食生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自 2006 年以来,黑龙江省每年销往省外的商品粮在 225 亿公斤以上,占全国省际间商品粮净调出量的三分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战略粮仓”。多年来,黑龙江省坚持把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并于 2008 年 9 月底编制完成了《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并做了相关专题报告。规划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统领,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根本目标,立足内涵挖潜,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在 2012 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达到了 1250 亿斤,成为全国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双第一的省份。兴农先治水,农田水利是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设施和重要条件,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做出指示,要求全国各级政府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到 2020 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黑龙江省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省委书记吉炳轩指出:“没有现代水利,就没有现代农业,必须大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努力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发展,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黑龙江省总耕地面积超过两亿亩,占全国十分之一左右,但亩耕地水资源占有量只有 368立方米,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 1/3。多年来,全省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建造标准低,规划缺乏系统性,配套不完善,水利设施产权未明,农业用水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节水技术推广部畅通等若干问题,严重制约了我省农田水利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1.2 研究的目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和中心环节。我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多年来,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在水利建设的投资格局、投资来源、投资方式及投资体制方面都做出了较大的改进,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纵观目前的研究情况,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投资主体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农田水利投资供给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效益低下等严重阻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黑龙江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完善。目前己经初步建成了覆盖农业主生产区的农田水利设施网络,农田水利设施各子系统也在日益发展,在防洪除涝工程、灌溉工程、节水农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实告诉我们“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过去黑龙江省曾经发动群众,增加投人,建设了大量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为农业发展和粮食的增产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黑龙江省作为产粮大省和商品粮大省,农田水利建设发展落后严重制约了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进程,发展农业必要先“治水”。因此,本文从现有问题根源出发,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找出制约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发展的因素,目的在于突破黑龙江省农业水利发展瓶颈,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对策建议,为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2 农田水利建设相关概念界定及其重要性分析
 
2.1 农田水利的内涵
在国际上,农田水利(irrigation and drainage)被称为灌溉和排水。广义上的农田水利还包含中低产田水利土壤改良、中小型河道的管理和整治、关于农田水土的保护、建设塘坝水库和供水系统的防御等等。农田水利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农田水利主要用于农业水利事业,主要是通过各种农田水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提供相关服务,对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进行改造和充分利用,有效通过农田水利技术和利用降雨技术,调节土地的水分含量,使得地表水和地下水有效利用,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丰收和自然灾害的防治,对农田水利的调节至关重要。农田水利的主要内容有农田水土的保持、改良沼泽地带、加强草原灌溉和供水技术支持、农田水利的排污灌溉和沙漠化治理等[42]。增加农业产量是农田水利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也是通过水利工程对农田改造的重要目标。调节并改善地区水利条件和所处农田的水分状况,达到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的综合性科学技术方式。农田水利也属于我国新型的交叉学科,包含农业、工程学、土壤学、水利学等学科,十分复杂。农田水利的发展关乎农业生产的建设快慢,在基础设施上决定了农业技术水平,因此,加强农田水利的建设是目前农业关注的重要话题[43]。在设施的建设规模上,农村水利可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投资规模小的水利技术设施,以村庄为辐射范围,成为小水利工程,例如机井、堰等;二是投资较大的大中型水利设施,超过村庄范围,从大江大河调水,称为大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对于农业粮食生产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常言云:民以食为天,食则以水为先。我国当前是一个拥有着 13 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具有极大的重要性。而在粮食生产中受到水的影响为最大,俗话说;有收无收在于水,由此可见水在农业中的重要性。既然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关键因素是水,而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农田水利设施,众多试验结果表明,在粮食生产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水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数据显示农田水利对粮食生产贡献率可达到 40%以上。必须把水利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来更好的维护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同时农田水利更是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点任务。1958 年,毛泽东提出农作物八项增产技术措施,俗称农业“八字宪法”:水、肥、土、种、密、保、工、管,以水当先。此处所谓的“水”指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1970 年以后,人们逐渐意识到水利不仅和农业有关,还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关,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故逐渐升级为“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由此可见,农田水利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3 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18
3.1 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建设现状..18
3.2 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9 
4 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建设主要制约因素的定性分析 ..........21
4.1 供给主体因素分析 ........21
4.2 需求主体因素分析 ........22
4.3 制度建设因素分析 ........23
4.4 其他因素分析.......24
4.5 本章小结 .....24
5 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建设主要制约..........25 
5.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5
5.2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25
 5.3 筛选层次评价指标 ........29
5.4 比较判断矩阵的构建与计算..30
5.4.1 分层次构建比较判断矩阵 ........30
5.4.2 计算因素权重并排序 ......30
5.5 影响因素排序及结果分析 .....31
 
结论
 
古语云:“兴农先治水”,农田水利事业的蓬勃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关乎“三农”问题的重要条件。201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做出指示,要求全国各级政府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到 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黑龙江省非常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当前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限制其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等,加以分析,探索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纵观全文的理论研究和因素分析,本文形成以下几点结论:
(1)明确了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即,农田水利建设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是扩大土地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是应用农业科技的前提条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等。
(2)通过查阅资料,对制约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发展的主要因素:供给主体因素,需求主体因素及制度建设因素加以分析,全面、客观的剖析其对黑龙江省农田水利进一步发展的影响。
(3)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主要制约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排序分析,使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不同制约因素的影响程度,在提出解决对策时分清主次,为更好发展黑龙江省农田水利事业提供有利的保障。
(4)提出建议及对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家财政的直接投入力度;根据农业基础设施构成具有的层次性,确认各级政府及农村社区应付的投资责任;依据不同农业基础设施的性质差异,拓展农田基础设施的投资、融资渠道;增强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引入社会“成本-收益”分析的评估方法,以提高投资效率;最后要通过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决策程序的改革,引入农民对农田基础设施的需求表达机制,从而使农田基础设施的供给及需求更好的趋于一致。
虽然本文即将完成,但由于本人知识结构尚浅、研究水平有限,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笔者将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加强实践,继续关注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1]ROSENSTEIN-RODAN.Notes on the theory of the big push[A].H.S.ellis.Economicdevelopment for latin America[C].New Y0RK:martin Press,1966,57-67.
[2]WHARTON,C.The Infrastructure for Agricultural Growth,i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d Economic Growth[C].New York:Comell University Press,1967,21.
[3]DRAPER J,ANDREW,JENKINS W,et al.Economic Engineering optimization for Californiawater management[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03,3.
[4]JIANG FUREN,TATANO HIROKAZU,KUZUHA YASUHISA,et al.Economic loss estimationof water supply shortage based on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industrialsectors[J].Report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Earth Science andDisaster Prevention,2005,68.
[5]ROSEGRANT W. MARK,RINGLER CLAUDIA.Impact on food security and rural developmentof transferring water out of agriculture[J].Water Policy,2000(6):567-586.
[6]ROSEGRANT W.MARK , RINGLER CLAUDIA , MCKINNEY C.DAENE . Integratedeconomic-hydrologic water modeling at the basin scale : The maipo riverbasin[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6(1):33-46.
[7]CAI XIMING,RINGLER CLAUDIA,YOU JIING-YUN.Substitution between water and otheragricultural inputs:Management in the Arar sea region[J].Agricultural Systems,2008(3):1043-1066.
[8]THOBANI MATEEN.Formal water markets:Why when and how to introduce tradable waterrights[J].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1997(2):161-179.
[9]ROSEGRANT W.MARK,BINSWANGER P.HANS.Markets in tradable water rights:Potentialfor efficiency gains in developing country water resource allocation[J].WorldDevelopment,2002(11):1613-1625.
[10]BAUER J.CARL.Bringing water markets down to earth: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waterrights in Chile,1976-1995[J].World Development,1998(5):639-656.
 

水利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三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中,土石坝建设一直居于首位[3],据国际大坝委员会统计,1950 年全世界坝高 15m 以上大坝共有 5196 座,1982年为 34798 座,到 1986 年底共计有 36226 座,与 1950 年的统计数据相比,增长了近 7倍。其中,根据 1986 年的统计,土石坝占 84%,混凝土坝占 16%。根据逐年统计,1991以来,全世界在建大坝每年在 1100-1700 座之间,其中土石坝在 770-1346 座之间,平均为 72%[4,6],全球已建成坝按不同坝高统计各种坝型所占比重见表 1-1[4]。由此可见,无论从建成使用的总数还是在建数目来看,土石坝都占据了主要的地位。中国建造土石坝历史悠久,建造土石坝的技术已趋成熟,土石坝建造数量也在突飞猛进,至今,全国共建成各类水库 8.7 万余座,其中 90%以上水库的坝型是土石坝[5,8]土石坝被广泛采用并不断发展,除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土力学、土工学、先进工程机械装备及施工技术)为其提供了可能以外,主要还因为它与其它坝型相比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突出优点[5]:
1)筑坝材料可以就地取材。采用土料、砂、砂砾、石渣和石料等筑坝,大大节省水泥、钢材和木材等建筑材料,这对于资源相对匾乏的国家和地区来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施工简单。土石坝填筑只有采、运、碾压三道工序,而混凝土的施工需有十数道工序,并需严格地进行温度控制,比土方施工复杂得多。
3)对坝基要求相对低。土石坝对坝基要求无论是承载力或抗剪强度方面都比混凝土坝低。许多土石坝都直接建在砂砾层上,而混凝土坝就难以做到。
4)施工速度快。近年来大型土方机械相继出现,使大坝施工得以实行大规模机械化,施工速度大大加快,工期明显缩短。
5)抗震性能好。据室内模型试验及各种坝型遭受地震实例分析,均表明土石坝的抗震性能比其它坝型高。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
从国际的筑坝经验看,土石坝史上不可忽略的近代化转折是以 1933 年普鲁克托(B.RProctor)发表了“碾压式土坝的设计和施工”这一论文为转折,证实了土料最优含水量的存在,对于土体压实问题进行了科学的说明,从而使高密度压实成为可能。证明了运用这种技术的压实施工方法所修建的土石坝的安全性,而且其经济性也是明显的。于是,根据合理的设计理论,近代的高土石坝就迅速发展起来。土石坝在最初发展阶段,设计理论很欠缺,土石坝的设计是纯经验的,在 1945 年,著名上力学专家太沙基(Terzaghi)提出“观察设计法”,是一种进行设计决策途径,由于社会历史和人们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只能凭以往的实际经验设计土石坝的体形,拟定坝体各部位的尺寸及边坡坡比,土石坝的设计随着土石坝的发展与广泛应用而日趋成熟,这样设计的坝形要么过于保守,坝的体形太笨重,浪费材料,增加造价,要么过于单薄,坝体不安全,发生事故,造成重大损失[4]。随着岩土理论、有限元计算方法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应用,使土石坝的设计无论在稳定分析、应力和变形计算、抗震计算、渗流计算、孔隙压力消散和土的固结计算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尤其是静、动力作用下的应力与变形分析,解决了许多过去不易计算的难题,大大缩短了计算时间,并提高了计算精度,给工程师们凭经验进行土石坝设计提供了最有力的帮助。但因土石料性质极其复杂,加之试验落后于计算,土石坝设计施工参数尚待认识深化,故迄今为止,土石坝设计仍处在半理论半经验状况.世界各国皆以试验为先导,辅以计算,但最终决策仍凭实践经验判断为主[7]。
 
2 坝体填料分区及料场规划
 
2.1 工程概况
2.1.1 基本情况
大隆水利枢纽位于海南省三亚市西部的宁远河中下游,是海南省南部水资源调配的重点工程,属 2005 年度国家重点工程。其工程任务是防洪、供水、灌溉为主,结合发电。水库总库容为 4.68 亿 m3,规划灌溉面积 9.92 万亩,供水规模近期(2010 年)为 1.18亿 m3,远期(2020 年)为 1.98 亿 m3。依照 GB50201-94《防洪标准》及 SL252-2000《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本工程为Ⅱ等大(2)型工程。枢纽主要建筑物拦河土坝、溢洪道及引水建筑物进水口为 2 级建筑物,引水隧洞和发电厂房为 3 级建筑物,临时建筑物为 4 级建筑物。土石坝防洪标准:设计洪水重现期 100 年,校核洪水重现期为 2000 年一遇。大隆水库正常水位 70.0m,设计洪水位 74.58m,死水位 33.00m。
枢纽由拦河坝、泄水建筑物、引水建筑物和发电厂房组成。根据坝址的地形地质条件,碾压式分区土坝修建于主河床,溢洪道布置于右岸天然垭口,引水压力隧洞布置在左岸,发电厂房接左岸隧洞出口,电站尾水接下游供水渠道。本工程挡水建筑物为碾压式分区土石坝。上游坝体以花岗岩风化土为防渗体,下游坝体采用石渣及风化岩等透水性较强的材料填筑,坝体内采用上昂式排水接至下游排水棱体。土坝坝顶宽度 9.0m,坝顶长度 535m,坝顶高程 76.5m,最大坝高 65.5m。坝顶防浪墙高 1.2m,与上游土坝防渗体紧密结合,坝顶下游设挡车护拦及排水沟,坝顶排水沟与下游坡面排水系统相连。上游坝坡采用 25cm 厚加糙砼护坡,坡比为 1:3.0~1:3.5,下游护坡采用草皮护坡,坡为 1:2.5~1:2.75,属于土质斜墙中坝。坝基河床砂砾石覆盖层深度约 6.5m~21m,渗透系数为 1×10-2cm/s~1×10-1cm/s,属强透水层。河床及左岸岩顺河向断层发育。拟选砼防渗墙和帷幕灌浆的垂直防渗措施。对松散、强透水的砂砾石层采用施工戗堤与土坝结合的方式,形成基坑并充填砂砾料至20.0m 高程,再对填料及河床表层平均 5m 深的松散砂砾层同时进行了强力振冲挤密处理。
 
3 坝体填料分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24-30 
    3.1 料场复勘的影响........... 24-26 
    3.2 征地移民的影响........... 26-27 
        3.2.1 工程淹没损失 ...........26 
        3.2.2 料场征地的要求........... 26-27 
    3.3 施工因素的影响 ...........27-28 
        3.3.1 施工工艺 ...........27-28 
        3.3.2 施工进度........... 28 
        3.3.3 施工条件........... 28 
    3.4 其他因素的影响...........28-30 
4 坝体分区填筑施工优化分析........... 30-42 
    4.1 施工优化模型分析...........30-32 
        4.1.1 土石坝施工问题分析........... 30-31 
        4.1.2 施工优化模型参数...........31-32 
    4.2 土石坝分区施工优化模型建立........... 32-40 
    4.3 计算结果分析........... 40-42 
5 前期开挖料的利用研究........... 42-53 
    5.1 石渣料的利用........... 42-48 
        5.1.1 级配分析........... 42-43 
        5.1.2 碾压分析........... 43-47 
        5.1.3 室内试验........... 47-48 
    5.2 风化料的利用........... 48-52 
        5.2.1 现场试验概述........... 48-49 
        5.2.2 试验成果与分析........... 49-52 
5.3 土料的利用........... 52-53
 
结论
 
1)通过分析各因素对大坝填料分区的影响,运用统筹学原理,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前提下,优化了坝体结构。最终确定的施工图坝体分区包括防渗土、防渗土Ⅱ区、石渣Ⅳ区、风化料Ⅲ区、上下游戗堤、下游排水棱体、上昂式排水体、水平排水道等,与招标文件相比较,增加了防渗土Ⅱ区、坝前铺盖,且防渗体总体断面加大。
2)通过对填料性质的比较,优化了主次防渗区的划分。由均质的防渗体细化为主次防渗区,提高主防渗区(Ⅰ区)的防渗要求(小于 1×10-5m/s~1×10-5m/s),弱化了次防渗区的防渗要求(小于 1×10-4m/s)。
3)通过现场及室内试验,分析了库区内各料场的土性,使料场使用更加合理,避免了大部分库区外料场的征用,在库区外仅征地约 17 万 m2(库区外料场总面积约159 万 m2),大大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节约了大量征地费用。
4)对前期弃料即工程开挖料基本得到了充分利用。工程结束时,坝区所有备、弃料场除局部因场地不利于取用外,全部上坝或在工程部位利用,利用率超过 90%。
5)工程质量并未因分区的调整变化受到影响,经安全鉴定评价,工程质量优良。
6)大坝主体填筑工期较原计划提前了近 10 个月。
 
参考文献
[1] 吴媚玲,水工建筑物,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2] 日本电力土木技术协会,最新土石坝工程学,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2002
[3] 王晓松,李宝珠,世界高土石坝发展综述,黑龙江水专学报,1995(3):16~19
[4] 顾淦臣,束一鸣,沈长松,土石坝工程经验与创新,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5] 水力发电丛书:中国大坝 50 年,水利电力部,2002
[6] 水力发电丛书:高土石坝技术发展,水利电力部《水力发电》编辑部,1984,12
[7] 陈明致,土石坝设计的进展,东北水利水电,1998(2):1~8
[8] 沈崇刚,中国大坝建设现状与发展,中国电力,1999 (12):23~25
[9] 祁世京,土石坝碾压式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技术,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
[10] 牛运光,土石坝除险加固垂直防渗措施新进展,人民黄河,1994(6):35~38
 

水利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四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建造适宜的居住环境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梦想,尤其在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自然环境的相对闭塞,千百年来各民族在创造着丰富文化的同时也保存着相对完好、极具特点的聚居环境。然而在此,建筑师们“对于创造更好的人类生活环境只作出了微不足道的贡献”①,如何让传统聚落在人类生活环境不断日新月异的现在与将来既存留住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又适应现代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协同发展”,是当代人类聚居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希腊著名学者道萨迪斯在20世纪60年代便已指出,“当我们在处理聚居问题的过程中,在过度专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时候,我们丢掉了建设聚居的主要目的:人类的幸福,即人类通过与其它元素之间的平衡发展而获得幸福。每一天,我们都在失去一些综合处理聚居问题的能力,因为我们的专业越分的细,我们越无法从总体上理解聚居问题,也就越忘记了综合的必要性。”②时隔40多年,当代的境况似乎依然如此,建筑师和专家学者们虽然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努力的弥补这一根本性问题,然而我们对于处理聚居问题方面的综合能力却没能得到多大的改善,被自己所划的框框逼迫到近于窒息的地步。对于在自己所划定的“西双版纳傣族聚居环境”这个框框里,纵观历史:傣族是一个农耕文明甚为发达的族裔,其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礼仪活动等众多文化特性构成了其特有的傣族稻作文化。而聚落的发生、发展中的众多事件始终与稻作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稻作文化成为聚落演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虽然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但究竟对聚落的发展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影响方式如何?水利灌溉作为傣族稻作文化的核心,从哪些方面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傣族聚落的演化?突破这个框框,民族学的研究如何与传统建筑学的研究相结合?如何从内控机制和相对动态的角度研究聚落,从而得出相对深层和更为前瞻性的结论,指导聚落的未来发展,避免现实的种种问题?新的视角和方法是否能普适的运用于其他民族的聚落研究中?笔者便是在这一连串的发问中走向了研究的开端!
 
1.2当代乡土聚落与稻作文化的相关理论及实践
 
1.2.1对于各地区乡土聚落研究
据不完全统计,随机对国内2000一2007年各高校相关乡土聚落研究的71篇硕博论文从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两方面进行梳理后,得出以下结果。
 
1.2.1聚落研究的方法
从研究方法上可归纳为八大类(详见附录A):聚落的形态及空间研究(31%):从自然生态、经济技术、社会组织和文化观念等方面对聚落形态及空间进行研究,是传统、经典的建筑学聚落研究之方法。聚落的生态与人居环境研究(21%):针对当今人居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试图从传统聚落中借鉴、探寻生态与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道。聚落的城市化(城镇化)研究(6%):凸现于沿海经济发达的聚落村镇中。聚落的历史保护与发展研究(11%):针对人类生活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如何使传统聚落既保留住原始风貌,进而又适应现代的生活。聚落与文化的研究(4%):以地域文化特色为切入点,对聚落进行系统研究。聚落的防御研究(10%):针对即将被城镇化的军事聚落的保护为研究问题,力图将军事堡寨“纳入到我国北方聚落发展史的框架中”。聚落的生成(描述)研究(13%):侧重聚落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及现状的描述,进而深入分析其成因。聚落内控机制的研究(4%):此类论文相对较少,可从民族学、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视角从社会、生产、行为等文化的本质问题论述聚落的生成与发展,相对难度较大、领域较宽,属交叉学科之范畴。
 
第二章水利灌溉系统与聚落的空间形态
 
2.1水利灌溉系统与聚落空间形态的关系
“同构”一词最初来源于数学理论,维普百科中对“同构”是这样定义的:“在抽象代数中,同构指的是一个保持结构的双射。在更一般的范畴论语言中,同构指的是一个态射,且存在另一个态射,使得两者的复合是一个恒等态射。”正式的表述是:同构是在数学对象之间定义的一类映射,它能揭示出在这些对象的属性或者操作之间存在的关系。若两个数学结构之间存在同构映射,那么这两个结构叫做是同构的。一般来说,如果忽略掉同构的对象的属性或操作的具体定义,单从结构上讲,同构的对象是完全等价的。在建筑学范畴内,郑曦在《同构堆积,山地地形,景观重叠—对山地城市特色景观设计方法的探讨》一文中指出,“同构”是大量的要素个体以相同或相似的结构方式存在。①方振宁先生也在《单纯和复杂同构—王的的庐师山庄A+B住宅》一文中指出“同构关系”即是一个所谓构造相同的关系。②可以看到,无论是数学领域还是建筑学领域,“同构”一词都有相同结构、相同构造的含义,只是“对象的属性或操作的具体定义”构成了两者的区别。因此,本文在此引用建筑学范畴的定义,即“同构现象”是指两个事物彼此间大量的要素个体以相同或相似的结构、构造方式存在着关系的一种现象。经过对曼贺村路网系统和水网系统的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一特定的村寨在这两个系统之间存在着大量相同或相似的结构要素,因此将之称为“同构现象”。
 
第三章 灌溉中仪礼祭祀活动对聚落空间.................. 51-68 
    3.1 聚落空间的演化现象 ...............51-55 
        3.1.1 "祈雨求晴"下的寨心空间............... 51-53 
        3.1.2 "赕"下的佛寺空间及其扩充............... 53-55 
    3.2 现象解析 ...............55-66 
    3.3 祭祀活动下聚落空间的演化"规律"............... 66-68 
第四章 灌溉中组织方式对聚落形态演化............... 68-83 
    4.1 聚落形态的演化现象............... 68-75 
        4.1.1 向上水游区域扩展............... 68-70 
        4.1.2 向城市方向扩展 ...............70-72 
        4.1.3 当代外来族群介入后的演化............... 72-75 
    4.2 现象解析............... 75-81 
        4.2.1 传统灌溉中的组织方式 ...............75-80 
        4.2.2 现代灌溉中的组织方式............... 80-81 
    4.3 水田管理方式的空间体系化............... 81-83 
第五章 结语...............83-87 
    5.1 稻作文化是农耕文明社会中聚落............... 83-84 
    5.2 民族学与建筑学............... 84-86 
5.3 对其它民族聚落研究的启示............... 86-87
 
结论
 
在本研究的结尾,呈现给笔者的并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逗号”,一项研究、一本论文仅仅是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了一些问题的探讨,其深度和广度非常有限,笔者自有体会。然而,对于其它民族聚落空间形态演化的研究,是否也可以从生产方式与其之间的关系、生产方式中的祭祀活动与生产方式中的组织制度等方面来进行呢?笔者在此试图做一大胆猜测,以期日后自己或同仁有机会继续研究,期望大家指正:答案可能具有不确定性,这或许取决于生产方式是否在该民族的发展中占有核心地位。刀耕火种作为低族的稻作方式和文化核心,很可能对低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产生着较大影响。哈尼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也很可能受其稻作方式的影响。受到影响可能还有白族、彝族等民族的聚落。同时,对于其它民族聚落的研究,我们还可以从民族学与建筑学两者相交叉的研究方法中找到一种适合所研究民族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组.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一).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2高立士,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与环保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3高立士,西双版纳傣族的历史与文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4赵世林,伍琼华,傣族文化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5郭家骥,西双版纳傣族的稻作文化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6张公瑾,傣族文化研究,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8
7江应梁,傣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
8谭乐山,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傣族村社经济-对中国西南西双版纳的比较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9尹绍亭深尾叶子主编,雨林阿胶林,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10王文光,方利敏,傣族稻作文化中的宗教因素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8:3
 

水利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五

 
第一章绪论
 
1.1.引言
视频信息具有直观、生动等特点,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视频技术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近年来,人们迫切希望提高生产和生活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视频监控系统也作为人类视觉的延伸越来越受到重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长足的发展。以往国内使用的视频监控系统主要是模拟系统,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网络带宽、计算机处理能力和存储容量的迅速提高,以及各种实用视频信息处理技术的出现,视频监控从模拟视频监控进入了数字化的网络时代,即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将摄像机获得的模拟视频信号转变为数字视频信号,便于计算机处理,或者由数字摄像机直接输出数字视频信号。在计算机显示器上显示多路实时活动图像的同时,还可将各路信号分别存储于计算机的硬盘内,或者在网络上进行传输。
数字视频监控系统以计算机为中心,信息处理技术为基础,是符合图像数据压缩的国际标准,综合利用图像传感器、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一种新型监控系统,具有技术先进、组网灵活、操控简便、监视方便准确、图像抓拍打印、可分层次管理、可靠性高、可进行远程访问和监控等优点。本文主要讨论的视频监控系统均为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因此下文均将其简称为视频监控系统。水利事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视频监控系统为推动水利信息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及时准确地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直观的图像信息,同时可以改善观测、测量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减少工作人员,做到无人值守、少人值班。尤其是在防洪监测方面,信息不畅是防洪调度的大忌,一旦信息失灵,将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防汛信息的快速传递,是现代防汛工作的关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水利视频监控系统的建立必将改变过去人员不少,效率不高,信息反应滞后的状况,从而推动水利事业的技术进步。
 
1.2课题研究背景
 
1.2.1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概况
从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大致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模拟视频监控系统,第二代数字视频监控系统,第三代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一) 模拟视频监控系统
在20世纪90年代初及其以前,主要是以模拟设备为主的闭路系统,称为第一代视频监控系统,即模拟视频监控系统。最简单的监控系统是由一架摄像机和一台监视器组成,中间用传输线连接,不需要特殊处理。视频监控系统是以模拟信号、图像的处理和传输为基础的,多路模拟摄像机产生的模拟信号通过同轴电缆传输到监控室,然后通过预置好的顺序轮流显示,监控人员通过监视器来判断监视场景的情况。系统的主要特点如下:
(l)通常只适合于小范围的区域监控由于模拟视频监控占用的带宽大,灵活分配带宽的能力弱,同轴电缆传输模拟视频信号的距离不大于Ikm,双绞线的距离更短,传输距离受到限制,这就决定了模拟监控只适合于单个大楼、小的居民区,以及其它小范围的场所。
(2)系统的扩展能力差对于已经建好的系统,如要增加新的监控点,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新的设备也很难添加到原有的系统之中。存储在录像带上的信息不能长时间地保存,对大量的视频资料也不能进行方便地检索和查询。
 
第二章水利行业视频监控系统分析
 
视频监控系统中水利视频监控系统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首先根据距离远近,己有网络情况,以及施工难易等情况的不同,水利视频监控系统可分水库、水电站、泵站等固定建筑物本地网络视频监控,河流、流域水文视频监控,重点防洪部位实时视频监控。无线视频监控在水利行业具有特殊意义,所以本章不做详细介绍,作为重点将在第三章中作进一步研究。
 
2.1需求分析
水工建筑物本地网络视频监控:监测水库蓄水水位情况;对水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操作人员在使用控制系统操作闸门时,需要通过视频监控系统监视闸门和水流情况;在某些环境下,如水库的溢洪道等地方,大部分时间属于无人值守状态,需要设置监控摄像机实时监控;监测水库、坝区的周边环境。监控中心能同时监视多个现场图像。监控中心能接受报警信号,当远程现场报警时,监控中心能自动切换到相应的图像。监控中心能对远程现场的云台和摄像机发出控制指令。现场采集的视频信号能在水工建筑物本地局域网中传输。远程水文视频监控:本身能独立工作并能长期无人操作,控制中心能通过广域网络进行远程遥控,图像压缩数据在网络上共享,在没有发出发送指令时,图像数据不会传到中心网段。系统强调高度可靠性。重点防洪部位实时视频监控,及时对可能或正在发生的汛情、险情、灾情进行动态监视,随时了解现场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补救措施确保人民生命及国家财产的安全。
 
第三章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原理与组成.......... 32-38 
    3.1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在水利行业中的优势.......... 32-33 
    3.2 无线视频监控系统原理..........33 
    3.3 无线视频监控传输网络方案选型及比较 ..........33-38 
第四章 南水北调工程无线视频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38-49 
    4.1 概述 ..........38 
    4.2 方案设计.......... 38-42 
        4.2.1 设计原则 ..........38-39 
        4.2.2 系统主要任务 ..........39-40 
        4.2.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0-42 
    4.3 实时视频技术选型.......... 42-49 
        4.3.1 流媒体技术 ..........42-44 
        4.3.2 基于DirectShow的视频解码技术.......... 44-49 
第五章 南水北调工程视频监控的系统软件设计.......... 49-61 
    5.1 视频监控系统功能模块 ..........49-50 
    5.2 核心模块流程图及关键函数代码.......... 50-56 
    5.3 客户端的软件实现.......... 56-59 
        5.3.1 多路画面同时监控的实现 ..........56-57 
        5.3.2 客户端主机软件流程..........57-59 
5.4 服务器端的软件实现.......... 59-61
 
结论
 
目前,成功的应用国内外对视频监控系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并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但是,真正适宜于水利系统的视频监控系统还是比较少的。利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企业减员增效压力的增加,对水电站、随着水坝区、灌区、水文站、河道的自动化管理、综合数据分析及决策调度的要求日益迫切,因此水利系统逐步采用视频监控及数据监测自动传输系统将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结合南水北调水利系统的现状提出一套无线视频监控系统的解决方案,分析了各功能模型块的作用和基本构造,选择合理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开发环境。移动视频监控点通过数字/模拟摄像头的视频数据采集,在便携式电脑中进行数据存储,同时便携式电脑通过CDMA/GPRSInternet连接卡实现通过Internet与省调度中心的连接。在监控端的实时数据流解码方面,在VisualC++开发环境下,采用Microsott的DireCtshow媒体开发包,经过对网络数据流的处理,进行媒体流的解压缩和视频实时播放工作,进而解决各流域不同地段调水视频信息的及时掌握。系统在南水北调工程二级坝泵站中进行了实验,实验表明应用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Cho,Y.J. Inefficiencies from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the absence of wellfunctioning equity market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86(18)
[2]Levine,R.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J].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7(35)
[3]Kumar,P.C. Inefficiencies from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the absence of wellfunctioning equity markets: A comment[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Banking,1994(26)
[4]Mehra,Y.P. Velocity and variability of money growth: Evidence fromgranger-causality tests[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89(21)
[5]Loungani,P. Central bank independence, inflation, and growth in transitioneconomics[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7(29)
[6]Pagano,M. 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 An overview[J].European EconomicReview,1993(37)
[7]King,R.& Levine,R. Finance 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 Theory andevid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3(32)
[8]Stiglitz,J.E. The role of the state in Financial markets, Proceedings of the WorldBank Annual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Supplement to the World Bankeconomic[J].Review and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994(2)
[9]Douglass,C.North. Financial system architectur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1992(10)
[10]Hayek, F.A. Individualism and Economic Order[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48
 

水利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六

 
第一章龙口水利枢纽工程概述
 
1.1说明
本章规定适用于龙口水利枢A标11#~19#坝段及其上下游有关建筑物基础的钻孔和灌浆,其内容包括:
(1)钻孔:包括灌浆孔、检查孔、观测孔的钻孔,以及钻孔和灌浆所需进行的钻取岩芯和试验、钻孔冲洗、压水试验、灌浆前孔口加塞保护等全部钻孔作业。
(2)灌浆:水泥灌浆适用的范围为帷幕灌浆、固结灌浆等
 
1.2承包人的责任
(1)承包人应按本技术条款的规定以及施工图纸和监理人的指示,完成本工程的全部钻孔和灌浆作业,包括提供其所需的人工、材料、设备及其它辅助设施。
(2)承包人应根据施工图纸和本技术条款的规定,编制灌浆试验大纲,进行灌浆试验,并通过试验择优选定灌浆施工参数。
(3)承包人应在施工前详细了解工程的地形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在不良地质段进行钻孔和灌浆时,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承包人根据实际情况,需要修改钻孔布置、钻灌参数和钻灌程序时,应将修改的钻灌措施计划报送监理人审批。
 
1.2.1主要提交件
 
1.2.1.1施工措施计划
在灌浆作业开工前60d,承包人应根据灌浆试验成果以及本技术条款的规定或监理人的指示,提交一份钻孔和灌浆施工措施计划报送监理人审批,其内容包括:(l)钻孔和灌浆工程的施工平面布置图;(2)钻孔和灌浆的材料和设备;(3)钻孔和灌浆的程序和工艺;(4)钻孔和灌浆的质量保证措施;(5)灌浆试验大纲;(6)钻孔和灌浆的施工人员配备;(7)施工进度计划等。
 
1.2.1.2施工记录和质量报表
承包人应在施工过程中,提交钻孔和灌浆工程的各项施工记录(灌浆工程应采用专门的灌浆自动记录仪)和质量报表,其内容应包括:(l)钻孔和灌浆工程各项目完成工程量和累计工程量; (2)灌浆工程原材料试验和质量检验成果;(3)钻孔岩芯取样试验成果;(4)质量事故处理记录。
 
1.2.2灌浆设备
(l)承包人提供的灌浆泵性能应与灌浆液的类型和浓度相适应,其容许工作压力应大于最大灌浆压力的1.5倍,并应有足够的排浆量和稳定的工作性能;灌注纯水泥浆液应采用多缸柱塞式灌浆泵。
(2)承包人应根据灌浆需要配置高速和低速浆液搅拌机,搅拌机的转速和拌和能力应分别与所搅拌的浆液类型及灌浆泵排浆量相适应,并应保证均匀、连续地拌制浆液。所有搅拌设备,在用于拌制浆液前应在现场进行试运行。
(3)搅拌机应使浆液始终处于悬浮液状态,并装配过滤网,应清除硬结的浆液,过滤网的网眼应为6~。
(4)灌浆管路应保证浆液流动畅通,并能承受1.5倍的最大灌浆压力。灌浆泵和灌浆孔口处均应安装压力表,进浆管路亦应安装压力表。使用压力宜在压力表最大值的1/4~3/4之间。所选用的压力表在使用前应进行率定,使用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核对,不合格和已损坏的压力表严禁使用。压力表和管路之间应设有隔浆装置。
(5)灌浆塞应与采用的灌浆方法、灌浆压力及地质条件相适应,胶塞应具有良好的膨胀性和耐压性能,在最大灌浆压力下能可靠地封闭灌浆孔段,并易于安装和卸除。
(6)灌浆压力大于3MPa时,应配置下列灌浆设备和机具:
 
第二章龙口水利枢纽工程A标无盖重固结灌浆生产性试验
 
2.1地质简况
无盖重固结灌浆试验区的基础岩体主要是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OZmZ)地层。与工程密切相关的是上马家沟组(O2m22)地层的三个小层:第一小层(O2m22-1):中厚、厚层灰岩、豹皮灰岩,棕灰色,隐晶一微晶结构,具蠕虫状构造,底部含有少量隧石结核。该层发育有多层泥化夹层,顶部发育有弱钙质胶结状夹层。层厚40.00~43.80m。第二小层一(O2m22-2):灰岩,浅灰色,隐晶结构,薄层状构造,层底含有隧石结核,发育有两层泥化夹层。层厚0.80~1.45m。第三小层(O2m22-3):中厚层、厚层灰岩、豹皮灰岩,棕灰色,微晶一隐晶结构,具蠕虫状构造,发育有数层泥化夹层。层厚14.14~15.58m。
 
第三章 龙口水利枢纽工程A标无盖重固结........... 29-47 
    3.1 地质简况 .........29 
    3.2 施工依据......... 29 
    3.3 实验目的......... 29 
    3.4 试验场地的选择和布孔方式......... 29-31 
    3.5 灌浆试验主要工程量 .........31-32 
    3.6 施工布置......... 32 
    3.7 设备及人员配置......... 32 
    3.8 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 32-34 
    3.9 无盖重固结灌浆试验效果......... 34-47 
第四章 龙口水利枢纽工程A标有盖重固结.........47-57 
    4.1 地质简况 .........47 
    4.2 施工依据......... 47 
    4.3 实验目的......... 47 
    4.4 有盖重固结灌浆试验场地的选择......... 47-48 
    4.5 灌浆验主要工程试量......... 48 
    4.6 施工布置......... 48-49 
    4.7 设备及人员配置......... 49 
    4.8 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 49-51 
    4.9 灌浆试验效果与分析......... 51-57 
第五章 龙口水利枢纽A标有盖重......... 57-63 
    5.1 固结灌浆设计基本情况......... 57 
    5.2 固结灌浆比较参考依据......... 57-58 
5.3 有(无)盖重灌浆试验分析与优化......... 58-63
 
结论
 
(l)优化钻灌的应用可行,能获得良好的灌浆效果本分部灌浆工程自2006年7月6白开始,至2007年7月2日结束,在各方全方协作下从施工过程控制及成果资料分析,本次固结灌浆采用了二种灌浆相结合的方式,施工质量可靠,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目的。经过大量的试验与优化,在实践中证明简化思路可行的,为后续灌浆以及龙口水利枢纽B标1-10坝段灌浆提供了很好的数据。为设计在B标1-10坝段优化设计孔间距,工程量大大减少以及施工方式提高了很好的施工参数,仅改变钻灌孔间距,减少工程量一项由原来13300m优化为7500m,节约工程投资7500m*260元/m,合计1950000元。
(2)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优于有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大坝基础地质条件与固结灌浆的施工条件,可以确认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优于有混凝土盖重因结灌浆,只要能保证找平混凝土进行试验的质量或先施工周边孔进行周边封闭,低压、浓浆达到封闭四周的作用进行无盖重固结灌浆的施工方法,大范围地进行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在技术上是可行的。有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比较,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有如下优缺点。
(3)裸岩无混凝土盖重固结灌浆存在灌浆盲区基岩表层无盖重灌浆时,灌浆塞封堵占用了基岩接触面下30-50cm的长度,使该段无法灌浆,只能在最终封孔时进行回填处理,这是无盖重灌浆的盲区。但是由于封堵长度短,并受表层孔壁平整度和裂隙等因素影响,封闭效果尚不太理想,需要今后不断加以改进和研究解决。龙口水利枢纽对这一盲区未进行处理,是不可取的。建议进行埋管进行二次灌浆来解决.
利用裸岩固结灌浆施工目前在大型水电工程主体工程施工中还没有发现完全成功的工程实例和经验,但考虑到裸岩固结灌浆施工简便,并可以在坝基开挖后混凝土浇筑前分部位灵活安排施工,固结灌浆可以不占直线工期。同时,试验前分析认为本工程岩体整体上较完整,岩层陡倾,有进行裸岩固结灌浆的条件,为在保证灌浆质量的前提下,探索加快工程施工进度的可行办法,认为有必要在坝基固结灌浆正式施工前,进行现场裸岩固结灌浆试验,以研究验证裸岩固结灌浆的灌浆效果,工艺特点及在本工程采用的可行性。若可行,既可加快本工程的施工进度,又可为固结灌浆开拓一条新的途径!若不行,则采用已有成功经验的表面封闭式或薄盖板式无盖重固结灌浆。
 
参考文献
1《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D],sL62-94;
2《水利水电工程钻孔压水试验规程》[D]SL31- 2003;
3《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DL514-01
4《水利水电工程钻探规程》[D]SL291-2003:
5《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D]DLSO10•92;
6黄河龙口水利枢纽工程灌浆孔位布置图(804H-G704-08,804H-G704-09,804H-G704•10)
7孙钊;《大坝基岩灌浆》;中国水电出版社
8刘文清;《2004版最新水利水电灌浆工程施工工艺与技术标准实用手册》;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4年
9张景秀;《坝基防渗与灌浆技术(第二版)》;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0窦向贤;大坝基岩水泥灌浆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水利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七

 
绪 论
 
一、 选题的缘由及其意义
由于地处西北内陆,陕、甘、宁三省的气候十分干旱,年降雨量异常稀少。陕西关中地区年降雨量在三省算是比较丰沛的,平均为 500—600 毫米左右,但蒸发量最大到 1400 多毫米,根本无法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水分,只有靠人工水利灌溉才可以保证农产丰收。所以,“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陕、甘、宁三省是至理名言。因此三省的先民自古以来就特别注意水利设施的兴修与利用,农田水利的历史也很悠久,如秦修郑国渠,使关中变为沃野,少有荒年,秦国也因此而富强。汉时白公复修白渠,功效不减郑国渠,汉室因有充足的粮饷供给,才能三次出塞,荡平匈奴。近代以降,由于内外交困,农田水利遂无人问津,旱灾因此迭起。1929 年,甘肃、陕西相继发生了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死亡人数多的特大旱灾,灾后包括国民政府要员张仁杰、王树滋在内的一批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只有积极兴办农田水利、增加粮棉产量,才能挽救灾区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1931 年 9 月 18 日,日帝发动了侵华战争,中国在短期内便丧失了大片领土,同时耕地面积也急剧锐减,出现了全国范围的粮荒。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除了西南、西北以外的领土大部被日本占领,此时国民政府才意识到经营后方的迫切性,对建国根据地的西北重视尤甚。如此背景之下,陕、甘、宁三省的农田水利受到了国民政府及地方主政者的关切,因此该三省的水利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在抗战前后这一特殊时段达到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现今西部大开发的潮流中,研究抗战前后陕、甘、宁三省农田水利的建设对今天仍以农业立足的三省的水利建设有很大借鉴及启示作用:当时水利建设所取得的成绩固然是今天三省农田水利的榜样与典范,其不足之处同样给今天的水利建设以警示作用。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能够使该三省有关主政当局对当今农田水利的重要作用有深刻的了解并对其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同时希望本文里面涉及到的农田水利建设的成绩与不足之处对当今新兴灌溉工程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借鉴的作用。
 
二、 研究状况
笔者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对抗战前后陕、甘、宁三省农田水利建设研究的高潮时期,正是 19 世纪 30 至 40 年代国难当头之时。有识之士的积极提倡、国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当时一大批学者对西北的农田水利给予了高度重视,因而写了许多优秀的文章。据不完全统计,从 1931 年——1948 年的 18 年时间里,介绍西北农田水利的文章见报者有近 60 余篇,涉及到陕、甘、宁三省者有以下所列:
1、生入,西北水利新考(东方杂志第 10 卷第 11 号,1914 年)本文先从甘肃特殊的地理环境入手,得出兴办农田水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紧接着详细记述了甘肃辉煌的农田水利史,从秦汉到明清,其中详尽描述了省内各县所拥有的灌渠,包括引用水源、渠长、灌溉亩数、开创者等。最后作者用大量篇幅叙述了黄河各支流如大夏河、洮河、湟水、大通河等流经的城邑及沿河所开各渠的灌溉情况,其中对渭河泽被两岸情况叙述最为详细。
2、赵宗晋,甘肃农田水利概述(新甘肃第 1 卷第 1 期,1947 年 6 月)全文主要记述了甘肃省已完成各大灌渠,如永丰、永乐、靖丰、登丰、肃丰等渠的渠长、灌田亩数、起讫年月、修筑中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对停办的各渠,如兰丰、平丰等渠的修建情况及其停办缘由也作了分析,得出工款不济是影响工程如期完成的主要因素。文章最后,作者不惜笔墨向读者交代了甘肃水利林牧公司向中国农民银行抵借 4000 万元对旧渠的疏浚和对新渠的开辟以及设立水文站、组织水利勘察队对全省除庆阳在外的地区水系河流进行查勘的情形。
3、黄万里,河西水利治理要旨(新甘肃第 2 卷第1 期,1947 年)作者依据地形将河西地区划分为三个灌溉区:上游、中游和下游区,并对三区的农田灌溉治理要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上游区在祁连山峡内建筑蓄水库,以增溉荒地。同时疏浚旧有渠道,提高其灌溉效率;中游和下游区因为地下水位较高,可以利用地下水来浇灌田禾。
4、黄万里,一年来之甘肃水利(新甘肃第 2 卷第 2 期,1948 年)全文由组织与人事、施政纲要、勘测设计、施工及整修旧有渠道、甘肃省水利条件的特性以及今后的展望六部分组成。关于组织与人事,作者以为甘省地位偏僻,水利技术人员十分缺乏,应该积极争取吸纳方能具有一定规模;在施政纲要部分,作者认为要在灌溉、水电、防洪、给水等方面以合理规划:在筹办大型水利工程的同时还要积极整理旧渠,以便能够自力更生。对地方小型水利要给以技术方面的指导,还要解决水利纠纷问题。在今后的展望部分,作者呼吁政府应更加重视甘肃水利建设,并给以大量的资金投入。
5、刘登济,甘肃省水利建设刍议(新甘肃第 2 卷第 2 期,1948 年)文章对河西、河东的水利建设分别提出了建设策略,如河西地区为整理旧渠道、增开新渠道及建设蓄水库、引地下水灌溉和凿井四种方法。对于河东水利建设的建议为:因为河东多为小块的河谷冲击平原,所以政府应提供技术指导,提倡人民自行修建小型灌溉工程。
 
一、 陕、甘、宁三省干旱的自然环境
 
西北地处中国腹地,远离海洋,“所以由海洋吹上大陆的湿润空气不容易到达西北的范围以内,即便到达,其中所含的水分也已不多了。”1所以,陕、甘、宁三省的年降雨量异常稀少,气候十分干燥。要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农田水利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从上表可知,陕、甘、宁三省除个别县份,如汉中、潼关等地年降雨量较丰沛外,其他绝大部分区域年降雨量很少,“设无流水以资灌溉,便绝对不能发展农作。”2陕西汉中,地处秦岭南麓,从海洋吹来的东南季风所含的水蒸气首先在此凝聚、降落,因而年降雨量较丰,“就数量说应该勉强可以供给农作物的需要了”, 但是该地的降雨量“约有百分之六十五降于秋季,已非农作物需水最多的时季。”3所以,即便汉中一地的年降雨量在陕、甘、宁三省可谓最丰,但所供非所需,若“再有了人工的灌溉设备则更如锦上添花”4,至于关中平原所属的西安、潼关等处,由于受到秦岭和太行山的阻挡,含有水蒸气的东南季风到达者甚少,所以这些区域的降雨量已不如陕南丰沛,加之该两地蒸发量远大过降雨量,存于田中仅有的一点雨量经过蒸发作用已丧失殆尽,因而也需要人工灌溉作为补充。至于陕北各县,降雨量更少,气候愈加干燥甚至到焚火的地步,“故陕北多旱,环境使然。其救济之法,惟有开渠以灌田,辟沟洫以蓄水,俾可拯民于饿殍也。”
西北的气候环境是自陕西关中平原向西向北由半干旱的气候区变为干旱的气候区,再变为真正的沙漠气候区。宁夏已经属干旱气候区了,年降雨量至高者也不过两百多毫米,所以该省的水利事业自古就十分发达。身为古朔方地的宁夏“土地平旷昔为不毛,又以西北雨量缺乏,种植非易,自资渠流以灌溉,引河水以垦田,遂化荒芜为肥沃,变沙漠为膏腴,农业渐兴,民亦饶富”。2另外,这一区域为黄土冲击平原,土壤异常肥沃,若要保证农产丰收,非有灌溉事业而不可得。因为,“黄壤之毛细管吸力最大,所以深处壤层所含养料溶解水内上升”3即,有水灌溉则宁夏平原的农田有自肥能力,可使当地农作物产量增加而所费又少。而且“宁夏土质多含硝碱,须在冬天引水漫浸,使硝碱下沉,来春方能耕种。”4所以农田水利对于宁夏显得尤为重要:在补充天雨不足的缺陷的同时,还可使该地土壤具备自肥能力,使当地农民以较少的施肥投资收到丰厚的农产回报,“千里黄河富宁夏”即为佐证。
 
三、国民政府对陕、甘、宁三省农田水利建设...........24-29 
    1、颁布相关农田水利建设方针、政策........... 24-25 
    2、自上而下水利专门行政机构的设立........... 25 
    3、给予巨额资金保障、开辟多渠道筹集款项........... 25-27 
    4、专门水利人才的培养 ...........27-29 
四、抗战前后陕、甘、宁三省农田水利的建设........... 29-39 
    1、新兴的大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29-33 
    2、对旧有渠道的疏浚与整理........... 33-35 
    3、其他小型灌溉工程的实施........... 35-39 
        (1) 凿井 ...........35-36 
        (2) 造水车...........36 
        (3) “空田储水工程”........... 36-37 
        (4) 塘田...........37 
        (5) 沟田........... 37-39 
五、抗战前后陕、甘、宁三省农田水利建设........... 39-44 
    1、农田水利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39-41 
        (1) 科学的勘测设计 ...........39-40 
        (2) 新型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 40-41 
        (3) 机械设备的投入使用........... 41 
2、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不足 ...........41-44
 
结论
 
地处中国内陆、气候异常干燥的特殊地理环境,决定了农田水利之于陕、甘、宁三省的重要性。水利兴则西北边防巩固;水利废则西北社会动乱。所以历代主政者都把积极兴办农田水利作为经营西北的主要举措,在他们的大力支持和地方官吏的积极兴办下,西北的灌溉工程颇具规模。近代以来由于国运日衰、经济积贫,农田水利几被忘怀,历史上遗留的灌溉工程也大都遭到严重毁坏。于是,旱灾频仍,史不绝书。1929 年发生在西北的特大旱灾即是水利失修给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的典型例证。“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形势急转直下,大片国地沦于敌手,可耕地面积锐减,粮食产量也随之出现滑坡,人民就食甚至出现恐惶的局面。日本侵略者又对后方实行全面封锁政策,后方人民的生存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给全面抗战营造一个稳定、坚实的后方基地,同时给前方浴血奋战的将士足够的物资供给,国民政府对包括陕、甘、宁三省在内的西北的农田水利建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制定农田水利建设方针、设立专门水利机构、给予资金保障和培训大批水利技术人才等来保障农田水利的兴修等等。由于南京国民政府的参与,该时期陕、甘、宁三省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在修建了一大批科技含量大、近代化水平相当高的大型灌溉工程之余,还疏浚了一大批旧有的灌溉渠道,同时在各类灌渠所无法到达的地方,因地制宜的发明、推广了一系列小型水利工程。
由于这一时期陕、甘、宁三省水利工程在修建前普遍进行了各类详细的查勘,修建中均运用了近代意义上的新式建筑材料,譬如水泥、钢筋、钢板桩等,同时引进先进的机器作业,因而所修建成的灌渠质量坚固、经久耐用,而且灌田效益十分宏大。因此,这些水利设施都发挥了预期的积极作用,需要殷切的粮棉等农作物产量在短期内大幅度增产,在减缓旱灾影响、稳定社会秩序之余,还带动其他诸如工、商等业的发展,达到了支援长久抗战的目的。同时,因为农产丰收,沿渠两岸的村镇经济都得到复兴,由此又引起了许多实业家的投资兴趣,从而加速了陕、甘、宁三省近代化的进程。对今日西北地区农田水利的兴修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借鉴和启示作用。但同时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一时期陕、甘、宁三省的农田水利建设虽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它毕竟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带有某种被迫性与应急性,即,国民政府大力举办该三省的农田水利,目的仅仅为增加农产,支援抗战。因而其资金投入亦是有限的,农田水利建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立即发动了反人民的内战,从而使这三省的农田水利建设陷入低谷,甚至抗战前及抗战中所修建的一些水利工程也遭到毁坏就是最好的例证。当然,这些水利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同样给今日西北的水利兴建以警示和提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允明:《甘肃乡土志稿》选自《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 30、31、32 卷》,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 1990 年版
2、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选自《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 4 卷》,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 1990 年版
3、刘文海:《西北见闻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年
4、高良佐:《西北随轺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年
5、丁焕章:《甘肃近现代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 年
6、慕寿祺:《甘宁青史略》选自《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第 22 卷》,兰州: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编辑委员会 1990 年版
7、秦孝仪:《革命文献•81 辑》,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 年8、秦孝仪:《革命文献•88 辑》,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 年
9、秦孝仪:《革命文献•89 辑》,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 年
10、秦孝仪:《革命文献•90 辑》,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81 年
 

水利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八

 
第一章绪论
 
l研究背景
水利工程,特别是大型的水利水电工程,往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如果工程失败,必将造成社会、经济、自然生态等各方面的巨大损失。一般来说,水利工程具有工程规模大、投资多、建设工期长,影响其建设的不确定性因素多的特点,水利工程与一般建设工程相比,它的建设过程隐藏着更大的风险。因此开展水利工程风险研究课题就呈现在水利工程建设参与方的面前。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的自身特点及招投标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研究招投标阶段的风险对于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使水利工程能够得以保质保量地如期完成,达到预期的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1.1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也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自2001年起,水利发展思路发生了深刻转变,投资规模空前,累计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3625亿元,相当于1949~2000年的总和,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防汛抗旱方面,有效抗御了2003年淮河大水、2005年西江大水、部分河流特大洪水,以及部分地区的严重山洪灾害和东南沿海多次强台风和热带风暴袭击。据初步统计,2005年末全国堤防长度达到27178万km,累计达标长度9177万km,其中一、二级堤防达标长度2125万km,保护耕地462018万kmZ,保护人口5172亿人,1803座病险水库得到除险加固,水库总库容达到5500多亿m3。我国综合防洪体系己经初见规模,整体防洪能力有了质的提升。全国新增水库总库容448亿m3,新增供水能力270亿m3,新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7400多万亩,全国净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00多万亩,农业抗御水旱灾害能力不断提高,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600万kW。综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54万kmZ,其中综合治理24万kmZ,黄土高原地区新建淤地坝4000多座。随着招投标法规的健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基本上通过招投标来进行工程的发包和承建。
 
1.2水利工程基本特点
水利工程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也称为水工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按目的或服务对象可分为:防止洪水灾害的防洪工程;防止旱、涝、渍灾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田水利工程,或称灌溉和排水工程;将水能转化为电能的水力发电工程;改善和创建航运条件的航道和港口工程;为工业和生活用水服务,并处理和排除污水和雨水的城镇供水和排水工程;防止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的水土保持工程和环境水利工程;保护和增进渔业生产的渔业水利工程;同时为防洪、灌溉、发电、航运等多种目标服务的,称为综合利用水利工程。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指纳入我国各级计划行政部门管理的水利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由于工程规模大、投资多、建设工期长,影响其建设的不确定性因素多,包括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水文、气象、地质、施工方案、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和资源供应等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l)一次性。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它的一次性。每一个水利项目都具有一次性(单件性)的特点,需要单独设计、单独施工,工程中不会存在完全一样的重复建设。
(2)投资额度大。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投资动辄百万、千万、上亿元人民币,像三峡、小浪底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投资往往上百亿、上千亿。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巨大的投资能够及时收回,并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项目建设的最终目的。同时,巨大的投资和较大的社会影响要求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完工都必须十分慎重。
(3)建设的多阶段性。工程建设项目一般要经过规划、可行性研究、设计和施工等过程,风险蕴藏在全过程中,不同阶段蕴藏的风险各不相同,即使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同一阶段,对不同的工程项目和不同的主体,其所面临的风险经常会有较大的差别。
(4)建设周期长。水利水电工程规模大、技术复杂、涉及的专业面宽,从项目决策、施工到投入使用,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在这段时间内充满了各种风险。
 
第二章水利工程项目招标及其风险管理
 
1.1工程项目一般特征
尽管不同工程项目各有各的特点,但一般都具有如下共性:
(1)实施的不可逆性。因为工程项目不是一般商品的批量生产,所以从设计到实施都是一次性确定,一旦建成,改变它将付出极大的代价,工程项目的这个最重要的特点决定了要加强事前管理,如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招标等工作。
(2)条件的约束性。由于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实现工程项目的目标都具有约束性,主要的约束条件有项目进度、投资、质量、安全、成本(人、财、物)等。
(3)目标的明确性。任何工程项目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大致可以分为经济目标,社会目标,质量目标,功能目标,环境生态目标。目标完成的优劣一般都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4)影响的长期性。工程项目一般具有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长,产品使用期长,产品质量影响长远等特点。
(5)投资的风险性。由于工程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而且具有管理的复杂性,加之工程实施工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所以工程项目具有投资风险性。
 
1.2工程项目的建设阶段划分
工程项目的建设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目标和任务,需要投入不同的资源,因此有不同的管理内容和特征。每个项目阶段以一个或几个可交付成果的完成作为标志。可交付成果是一种可以评价的工作成果。如,可行性研究报告,设计图纸等。这些可交付成果是为了使管理控制达到一定的水平而设计的。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移交运行阶段。
 
第三章 水利工程项目业主招标风险分析.......... 31-49 
    1 编制招标文件的风险及应对.......... 31-36 
        1.1 发包形式.......... 31-32 
        1.2 选择报价形式 ..........32-34 
            1.2.1 工程量清单报价 ..........32-33 
            1.2.2 施工图报价.......... 33-34 
        1.3 材料设备的采购供应.......... 34 
    2 招标方式的风险及应对 ..........36-37 
        2.1 公开招标.......... 36-37 
        2.2 邀请招标.......... 37 
    3 资格预审中的风险及应对分析.......... 37-40 
        3.1 资格预审中的主要风险.......... 37-38 
        3.2 不合格投标人风险应对 ..........38-40 
        3.3 资格预审评审标准风险应对..........40 
    4 评标风险及应对 ..........40-44 
    5 合同风险分析 ..........44-47 
    6 本章小结.......... 47-49 
第四章 不平衡报价风险及业主的应对..........49-63 
    1 不平衡报价的概念 ..........49-51 
        1.1 产生不平衡报价的主要原因.......... 49-50 
        1.2 不平衡报价的常见手法..........50-51 
    2 不平衡报价的形成层次分析.......... 51-53 
    3 不平衡报价给业主带来的损失模型.......... 53-58 
    4 不平衡报价的防范对策.......... 58-61 
5 本章小结 ..........61-63
 
结论
 
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界近些年来的热点关注问题。对于业主来说,招标阶段的风险,往往难以采用风险转移对策来规避风险。为此,需要加强业主风险管理意识,且采取尽可能完善的措施体系降低业主方的风险。本文对水利工程招标阶段业主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在选择招标方式上,业主一般应优先选择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这种方式既有利于业主选择到优秀的承包商,同时也有利于招投标制度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它是一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招标方式,而邀请招标、议标的方式应逐渐被淘汰。
2.资格预审中,项目班子的管理与技术能力是业主要重点审查的对象。
3.在选择评标方式时,低价中标法节省投资效果十分明显。投标人以低于社会平均成本的价格投标时该受到保护和鼓励。
4.在选择合同形式时,业主考虑承包价格方式时应根据项目的施工周期长短,施工图纸详细齐全,项目施工周期内可能会出现的物价,特别是建筑材料和安装设备较大幅度的涨跌,来确定采用何种合同价格。
5.设置一定数额的投标保证金,可减少承包商投标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其不能随便反悔,从而保障招投标工作的连续性和严肃性。为了回避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实行工程强制保险。从业主方面来说,它是对遭受损失的赔偿。
 
参考文献
1.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形势分析课题组.2006年水利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J].水利发展研究,2006,7:4-9
2.袁湘华.水电建设工程招投标相关问题研究[J].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
3.卢有杰,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7.
4.万俊,邓蓉晖.工程施工招投标中业主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建筑经济,(3),2001:34-36.
5.张翔.工程项目业主风险之分析与控制[J].建设监理.(6),1999,:43-45.
6.张双甜,唐小丽,张笑楠.NEC合同风险管理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3),2002:52-54.
7.张涂皎,王立,孙国勋.水利工程业主风险管理系统模型[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2(4),2001:63-66.
8.张曙红,张金隆,鲍玉昆-种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工程项目招标风险分析方法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J].(10),2004:144-146
9.李强.论业主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不平衡报价控制[J].山西建筑,28(30),2003:266-267
10.刘建民,李惠民.不平衡报价的识别及风险防范.建筑经济[J].(2),2004:64-67

 

水利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九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改革开放正确方针的指引下,为适应现代化建设,水电工程建设领域开拓进取深化改革,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而卓越的成效,但是水电建设的施工过程与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却不高。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当前各行各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信息化发展是实现行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往往可以看出某行业的当前发展状况是否可以满足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化元素的渗入能够提高整个水电施工行业的活力,改变传统的作业方式,从而给水电施工带来飞跃式的发展。但是水电施工行业是个事故多发的行业,因此,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工地的建筑材料设备等财产安全便成为了施工单位管理者关心的头等大事。对于水电施工行业,人们联想到水电建设施工现场轰鸣的机器,未建成的大坝以及成堆的沙石泥土,很难把这些和信息化联系在一起。但施工现场是水电行业的最前线,尤其是大型的水利建设项目,必须要及时准确有效地将信息传回中央指挥单位。例如位于四川省锦屏水电站,混凝土双曲拱坝坝高 305m,为世界同类坝型中第一高坝。装机容量 3600MW,是雅砻江下游河段的龙头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 174.1 亿 kW/h,电站以发电为主,兼具蓄能、蓄洪和拦沙作用,是川电外送的主要电源点之一。由于变化的气候环境和复杂的地质因素,再加上精确度极高的施工流程,施工现场便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些难题能否得到快速而良好地解决成为施工现场工作效率的高低和工程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现今水电领域中所进行信息化建设,主要是针对管理与办公自动化,并非针对施工现场,因此在实际的施工现场中,往往没有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导致施工现场的各类重要信息、图片以及数据等不能及时、稳定、有效地传入中央单位的管理系统,当施工现场出现事故问题时,在缺乏精准的技术手段的情况下,这些问题便得不到良好地解决,并直接影响工程进度以及工程质量。因此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工地的建筑材料设备等财产安全便成为了施工单位管理者关心的头等大事。所以一套有效的现场及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于施工监控者来说尤为重要。通过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监控与业主不仅能够了解到现场的施工进度,还能够远程监控现场的生产操作过程,并且能够远程监控现场材料的安全。
 
1.2 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流媒体在通常意义上是指在 Internet/Intranet 中使用串流传输技术传输的连续时基媒体及其相关技术的统称。流媒体把连续的声音信息和影像信息经过特殊的压缩处理方式分成多个压缩包,用户可以通过视频/音频服务器连续、实时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且可以通过播放器在观看的同时在后台下载,而不是等整个压缩文件下载到用户的电脑上才可以开始观看,节约用户大量的存储资源。当流媒体的主要应用领域有:互联网视频点播(VOD)、远程教育和视频会议等,但这些应用主要还局限于有线网络。无线局域网以无线多址信道作为传输媒介,利用电磁波来完成数据交互,它实现传统有线局域网的功能,是计算机与无线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相对于传统网络,又具有安装便捷、易于扩展、使用灵活以及经济节约等优势[7]。无线局域网作为实现移动计算机网络的重要技术之一,代表了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无线网络技术随着计算机网络硬件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日趋完善,同时流媒体技术是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基于无线网络的多媒体传输作为以上两种技术的交叉研究方向,在各种实际应用领域中具有很广泛的应用需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如目前基于无线网络的多媒体传输技术的在水电建设方面的应用就有很现实的意义。根据我国有关规定,对于投资在 3000 万以上的重点建设工程、大中型公用事业工程、项目必须实施强制性监控。由于监控工作需求的不断增加与扩大,“监控”已经成为水电施工以及建筑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近几年来,无论是监控从业人员、监控单位还是实行监控项目的工程规模,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但是随着工程的日益庞大,地质环境的恶劣以及气候环境的变化,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新设备等原材料不断涌现出来,对监控人员的各方面素质以及管理方式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发起了新的挑战。除此之外,高知识、高技能的监控人才的匮乏,使得监控公司不能有对施工现场进行有效、及时地监控和管理,这对工程工期的长短和工程的质量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对整个水利水电事业发展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此为监控公司提供信息化支持就变得尤为重要,能够充分发挥现场工作人员的作用,从而提高监控工作的效率,促进水电监控行业的发展。
 
第二章 流媒体传输协议研
 
2.1 流媒体传输技术
与流媒体传输有关的协议主要有三种:实时传输协议、实时传输控制协议以及实时流协议。
 
2.1.1 实时传输协议
实时传输协议—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是针对Internet上多媒体数据流的一个传输协议,RTP为实时应用提供端到端的运输,但不提供任何服务质量的保证[36]。RTP的典型应用是建立在UDP上,但也可以在TCP及其它协议上工作。
 
2.1.1.1 RTP 在协议栈中的位置
RTP 在协议栈中的位置如图 2-3 所示,由于 RTP 为多媒体应用提供服务(顺序号和时间戳),故可把它认为是传输层的子层。H.261 采用了帧间和帧内两种编码方式。帧间编码用于相似图像序列,包括运动H.263 编码方法,在低比特率条件下进行视频服务时对运动图像内容的图像。该编码方式去除了帧间图像的空域冗余信息。帧内编码由第一幅图像和景物变换后的第一幅图像组成,只去除了一幅图像中的空域冗余信息。帧间编码采用的是带运动估计的DPCM预测编码算法;帧内编码则采用了基于DCT的编码方法[42]。一般适用压缩。这种视频源编码算法是变换编码与帧间预测的混合算法,它的基本结构与H.261 参考标准相同,可以充分减少时间和空间的冗余,。源编码器可以用sub-QCIF, CIF,4CIF,16CIF QCIF 这 5 种视频格式进行操作,同时它也可支持广泛的用户自定义视频格式[43]。
 
第三章 JMF技术研究........... 15-25 
    3.1 JMF概述.......... 15 
    3.2 JMF高层体系结构..........15-18 
        3.2.1 JMF管理器.......... 16 
        3.2.2 JMF事件模型.......... 16-17 
        3.2.3 控制器..........17 
        3.2.4 数据模型..........17-18 
    3.3 媒体的播放及处理..........18-23 
        3.3.1 Player类.......... 19-20 
        3.3.2 Processo.......... 20-22 
        3.3.3 媒体数据采集及传输.......... 22-23 
    3.4 JMF中的RTP协议API.......... 23-25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25-32 
    4.1 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5-29 
        4.1.1 系统硬件拓扑.......... 25-27 
        4.1.2 系统主要功能..........27-28 
        4.1.3 系统业务流程..........28-29 
    4.2 系统的架构 ..........29-32 
        4.2.1 实时子系统.......... 29-31 
        4.2.2 非实时子系统.......... 31-32 
第五章 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2-41 
    5.1 项目管理系统的架构.......... 32-33 
    5.2 项目管理模块的功能.......... 33-34 
    5.3 数据库设计 ..........34-35 
    5.4 各模块的实现.......... 35-37 
5.5 视频数据的操作.......... 37-41
 
结论
 
,对多媒体技术研究如何实现视频和音频的采集目的实际需求,结合流媒体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对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将系统设计为实时与,并通过 Oracle以便进行下一环节处理。频信号采集设备的便携性求而开发,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对基于无、物业等。目前系统仍处于研究阶段,距离距离,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逐步完善和改进。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稳步增长,水利水电施工领域逐步成为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型行业,信息化的建立与改革已经迫在眉睫。随着网络的普及与信息传输技术的发展,施工领域监控管理信息化这一研究方向具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和研究价值。在过去的时间里,作者研读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通过研究及无线网络技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习 JMF,等工作。
本文根据水利水电施工项视频监控领域进行了研究,对传输系非实时两个系统。利用 JMFAPI 实现了多路视频文件的实时传输的强大的数据存储功能对信息进行了保存,为使此系统能够早日进行应用,应解决施工现场视问题。虽然本文是针对施工工地的实际需线网络传输视频的要求。例
 
参考文献
[1] YOKOYAMA M, KWON G S, OKANO T, et al. Preparation of micelle-formingpolymer-drug conjugates [J]. Bioconjug. Chem., 1992, 3: 295-301.
[2] TIAN J, CHEN H, ZHUO L, et al. A highly selective, cell-permeable fluorescentnanoprobe for ratiometric detection and imaging of peroxynitrite in living cells [J].Chem. Eur. J., 2011, 17: 6626-6634.
[3] WU W C, CHEN C Y, TIAN Y, et al. Enhancement of aggregation-inducedemission in dye-encapsulating polymeric micelles for bioimaging [J]. Adv. Funct.Mater., 2010, 20: 1413-1423.
[4] LI K, PAN J,. FENG S S, Generic strategy of preparing fluorescentconjugated-polymer-loaded poly(dl-lactide-co-glycolide) nanoparticles fortargeted cell imaging [J]. Adv. Funct. Mater., 2009, 19: 3535-3542.
[5] OW H, LARSON D R, SRIVASTAVA M, et al. Generic strategy of preparingfluorescent conjugated-polymer-loaded poly(dl-lactide-co-glycolide)nanoparticles for targeted cell imaging [J]. Nano Lett., 2005, 5: 113-117
[6] LI Z F, RUCKENSTEIN E. Water-soluble poly(acrylic acid) grafted luminescentsilicon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use as fluorescent biologicalstaining labels [J].Nano Lett., 2004, 4: 1463-1467.
[7] GAUCHER G, DUFRESNE M H, SANT V P, et al. Block copolymer micelles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drug delivery [J]. J. control.release., 2005, 109: 169-188.
[8] XU J P, JI J, CHENW D, et al. Novel biomimetic polymersomes as polymertherapeutics for drug delivery [J]. J. control. release., 2005, 107: 502-512.
[9] KWONA G, NAITOB M, YOKOYAMAC M, et al. Block copolymer micelles fordrug delivery: loading and release of doxorubicin [J]. J. control. Res., 1997, 48:195-201.
[10] GAO Z, EISENBERG A. A model of micellization for block copolymers insolutions [J]. Macromolecules, 1993, 31: 7353-7360.
 

水利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篇十

 
导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对清代以来河套地区农业发展和农田水利建设进行相关论述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顾领刚创办的《禹贡半月刊》、《察哈尔专号》、《河套水利调查专号》、《王同春开发河套记》),当时主要是为了抗日救国的目的,并且主要是从地理学的角度进行的。六七十年代的学者对于河套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规模、意义,以及该地区地商出现的相关条件提出过独到的见解。如周清澎的《试论清代内蒙古农业的发展》、《内蒙古大学学报》1964年第2期),黄时鉴的((清代包头地区土地问题上的租与典》、《内蒙古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紧随其后,八十年代的学者张植华先生的《清代河套地区农业及农田水利概况初探》(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和《清代河套农业及近代农田水利的兴起》、《河套水利史论文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版)主要运用历史的研究方法,收集了大量史料,从河套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政府政策等角度探讨了河套农业和农田水利发展的原因。此外张植华先生还具体考察了河套八大渠的修建时间、修建过程、灌溉面积、干渠长度等以反映清代河套地区农田水利发展的规模和状况。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关于河套地区的研究更加细化,角度也很新颖,注重历史方法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观点。相关成果有:陶继波的《清代至民国前期河套地区的移民进程与分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第5期)和《晚清河套地商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王建革的《清末河套地区的水利制度与社会适应》《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6期)等。
河套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发展必须以大量的劳动力为前提条件,当时河套地区地广人稀,归蒙古族所有,蒙古族人民以游牧为生,不善农耕,因此河套地区的开发过程也就是大量的内地人口移居河套的移民过程,陶继波的《清代至民国前期河套地区的移民进程与分析》从河套地区移民规模的变迁的角度来考察河套经济发展状况,通过研究发现移民规模与河套农业和农田水利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当河套农业迅速发展时,也就是向河套移民人数较多时,当河套农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时,也就是河套移民减少时。从清初到民国前期,河套地区的移民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移民的发韧时期,时间段为清初到乾嘉时期(1644—1820)。第二阶段为移民的快速发展时期,时间段为道光以迄清末(1821—1911)。第三阶段为移民的反复发展时期,时间段为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从清代到民国前期的200余年间,大量的内地人口源源不断地迁移到地处塞外的河套地区,对河套地区的开发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首先,移民的与日俱增,土地的大量开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套地区的气候条件。其次,移民在大规模开渠辟地,改变草地为耕地的同时,也使河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政府长期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十分重视农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基础作用,推崇以农为本的政策,而要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农业产量,水利设施的修建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清朝的一位尚书慕天颜所说“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①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明确地看到了水利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不惜耗费巨资来兴修水利工程。国家修建的水利工程包括渠道、排水和防洪工程以及人工渠道,这样极大地便利了农业灌溉和商品运输。水利工程投资大,耗时长,风险高,并且有很强的外部性,私人是不愿意投资的,所以大多都是由国家作为公共工程加以建造的。诚如魏特夫的治水社会的理论②。魏氏将水与政治挂钩,认为东方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与治水是分不开的,由于大规模修建水利工程和有效地管理这些工程的需要,必须建立一个遍及全国至少是遍及全国人口中心的组织,“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统治权力”,于是便产生了专制君主,东方专制主义。然而,清代后期的河套地区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情况,那就是该地区的水利设施的修建者和组织者不再是国家,而是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河套地商来完成的,有一群势单力薄的商人来完成如此复杂艰巨的水利工程在技术落后的时代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从这个角度来看,对河套地商这一历史上的特殊群体进行一定的研究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陶继波的《晚清河套地商研究》对清朝河套农田水利建设的投资者和组织者地商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涉及到地商的来源、地商的构成、地商与旅蒙商的关系、地商的经营方式、地商对河套地区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第一章清代河套地区水利建设的基础条件和发展概况
 
从清代开始,河套地区的土地被迅速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巨大的进步,进而成为重要的经济富庶地区,这些都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河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河套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河套地区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由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水文以及土壤等多种地理要素构成。
 
1.1气候条件
河套地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比较远,湿润的海洋气流也很难到达,河套地区属于中温带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少雨,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少雪。年降雨量仅为100-300mm,蒸发量却高达2000mm左右。由于春季风力很大,所以蒸发量很大,但是春季还少雨,所以春旱比较严重。绥远地区无霜期很短,计一年中结冰期间约百二十日,堪资种植之期间约一百三十日,所以可以种植一些成熟期较短并且耐旱的农作物,如春小麦、大麦、荞麦、谷子等,“本省气候寒冷,皆种春麦,也种谷,亦称小米,播种时期在谷雨、立夏间,收获时期,在白露前后,宜于旱痔之地播种。”①荞麦“成熟期较短,各县均产之,亦绥人之重要食物。”②如高粱由于成熟期较长,就不太适宜种植,产地仅归绥、萨、包、托、和、清数县而已。河套地区这种干旱的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极其不利,但是由于黄河流经了该地区,所以使得利用黄河水进行灌溉成为可能,可以说是弥足了这一先天不足的缺陷了。
 
第二章 清代以来河套地区的农业经济状况........... 23-38 
    2.1 清代河套地区的移民活动........... 23-24 
    2.2 河套地区的租佃关系 ...........24-26 
    2.3 河套地区的农作物品种和产量........... 26-30 
    2.4 河套地区粮食需求分析........... 30-37 
    2.5 结论 ...........37-38 
第三章 地商在河套地区水利建设........... 38-46 
    3.1 地商的形成原因 ...........38-41 
    3.2 地商的发展过程...........41-42 
    3.3 地商的作用和影响 ...........42-44 
3.4 地商的性质与评价 ...........44-46
 
结论
 
清代以来,河套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大规模兴起,农业和商业迅速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扩大从而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河套地区逐渐呈现出渠道纵横、农田遍布、商号林立的景象,发现这种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是以诸多因素为背景的。清代以来,为了缓解内地人口众多,土地稀少的困境,政府实现了相对宽松的人口迁移政策,有时候还鼓励内地人口移居边疆,对边疆地区进行经济开发,这是大量的农民和商人开始进入了河套地区,这些为河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和充足的资本。清代以来,内地人口迅速增加而土地增加有限,内地粮食供应紧张,粮食价格不断上涨,大量汉族移民的涌入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量,同时影响了蒙古族风俗习惯的改变,使得蒙古族也逐渐改变了以肉食为主的饮食模式,同时蒙古族畜牧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所有这些都形成了河套地区粮食的持续和巨大的需求量,这就使得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可以获得很高的利润。但是由于河套地区特殊的自然社会条件,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所谓地随水走,人随地走,农业生产的关键不在于拥有多少土地,而在于拥有多少可以灌溉的土地。能够获得灌溉便利的土地其粮食产量很高,土地价格也很贵,往往成为人们争先租佃的对象。于是可以收取的地租也就很多,有着高度商业敏感性的地商们清楚地看到了其中的巨大利润。这是河套地区农田水利开发的市场原因。
可以说河套地区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开发的高潮是在持续的市场需求、雄厚的商业资本、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并且这些影响因素也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如地商依靠其雄厚的资本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改善了河套地区土地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的生产力,这就对内地的贫困的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地商大规模兴修水利的时期也是人口大规模涌入河套地区的时期可以看出这一点。农田水利的兴起不仅对河套地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且极大地吸引了内地人口大量移民进入河套地区。“由于在后套地方开通渠道,实行灌溉农业,对于缺雨地带的农业发展贡献很大,更促使春来秋去的季节性农民定居下来”①,当时“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来套垦殖者日众”②,甚至出现了“至道光、咸丰年间,愈聚愈众,开渠垦地,几同秦晋”的“极盛”③局面。从而带来了清代以来河套地区移民高潮。而大量人口的到来又极大地促进了河套地区的水利建设。两者就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此外,政府宽松的移民政策,蒙古族模糊的土地产权观念也对河套地区的开发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以说河套地区的开发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王文挥.临河县志.卷上,台湾学生书局1967版,第1页.
2郑肇经.中国水利史,商务印书馆,1998版,第278页.
3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2年中译本,P7.
4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徐式谷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5周清澎.试论清代内蒙古农业的发展,内蒙古大学学报,1964年第2期.
6黄时鉴.清代包头地区土地问题上的租与典,内蒙古大学学报,1978年第1期.
7牛敬忠.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版.
8王建革.清末河套地区的水利制度与社会适应,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6期.
9陶继波.晚清河套地商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
10张植华.清代河套农业及近代农田水利的兴起,河套水利史论文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9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