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汾河中游地区的堤坝与水利变迁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xxsc 点击次数:126
论文字数:50000 论文编号:sb201301271935166239 日期:2013-01-3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缘由
尤其是在“文革”以来,历史地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不断服务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界曾一度展开激烈的讨论,其中主要形成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1)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2)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3)历史地理学是界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但是,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历史地理学者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也就理所当然地按照地理学的学科划分方法把其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文献和地图学三部分。虽然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两大分支,但是它们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谭其骧先生发表《历史人文地理发凡与举例》一文,在谭先生的大力倡导下,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取得较快的发展,其分支学科也不断壮大。
然而,对于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则明显不如历史人文地理。加快对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的重任也就落在了历史自然地理学人的身上。自从考入山西大学的研究生以来,我有幸师从著名历史地理学者王尚义先生学习历史地理,从一幵始我就注意到山西的水环境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也尝试着写了《历史时期太原盆地湖泊变迁的地名透析》和《明清时期太原盆地水环境变迁原因探析》两篇小论文。随着阅读史料的增加,我对山西的水环境变化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历史上的山西在华北甚至全国都有过其重要地位,然而在现代,山西在全国的地位远不能和历史上相比,这种局面的形成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固然,政治地理格局的转变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水环境的变迁是影响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目前,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在于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但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也在于资源,尤其水资源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山西的发展。然而,今天山西水资源的短缺并不能代表历史上的山西也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省份。那么历史上的山西的水环境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本论文以《明清汾河中游河湖环境与地方水利变迁》为题,就是希望以纷河中游地区为例探究该区域在明清时期河湖环境和地方水利变迁的规律,并对明清时期汾河中游地区的河湖环境和地方水利环境进行复原,为今天该区域内的水资源利用和水利开发建设提供历史依据和借鉴。论文选择明清时期为时间断限,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1)明清时期距今较近,和今天的地理环境上下衔接,选择该时期为研究时段对当前的建设更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2)明清时期前后历时500多年,这样长时段地对纷河中游地区的河湖环境和水利环境变迁的过程进行复原,在此基础上,对探究该区域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的规律提供基础和可能;
(3)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鼎盛时期,大量修纂的地方志保留至至今为研究明清时期河湖和水利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这为真实地复原该区域内的水环境变迁提供了可能。水利问题也是历史地理学界的重要研究专题之一,对于明清之际的汾河中游地区而言,水利工程的兴建和破坏情形均较为繁乱,在研究明清汾河中游地区河湖环境演变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其中的人为因素,而明清时期该区域内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洪错灾害的形成就更多地渗透进了人类活动的印迹,这些人类活动也就构成区域内河湖环境变迁的人为驱动因子。反过来,河湖环境的演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清时期汾河中游地区水利活动的进行。所以笔者认为,明清时期的汾河中游地区河湖环境与地方水利的变迁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鉴于此,明清时期扮河中游地区的水利社会变迁也同时成了本文研究的重要对象。

1.2学术史回顾
1. 2. 1国内外环境变迁研究回顾
对水环境变迁的研究牵涉到的学科领域较多,主要的有历史地理学和环境史学。对于历史地理学和环境史学之间的关系、山于它们之问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还很难将二者严格地区分幵来。二十世纪环境史研究率先兴起于美国,德、法、英三国的历史学者也相继关注并涉足其中。其实早在此之前西方的历史地理学者就开始了对环境变迁的研究,虽然他们不能称作是环境史学者。美国历史地理学者布朗在《美国历史地理》一书的序言中举例说到:“往拓荒者时代明尼苏达东南部的大森林今天己经绝迹,虽然正努力保存寥荽几英亩幸免刀斧犁把的林区;过去一世纪的疏浚和灌溉工程已使萨克拉门托河下游的潮沙沼泽不复存在。” 布朗对美国的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实质上也包含了对环境史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7-19
第二章 汾河中游地理环境概况 ................19-22
    2.1 自然地理概况 ................19-20
    2.2 人文地理概况................ 20-22
第三章 明清汾河中游河湖环境变迁 ................22-32
    3.1 明代以前汾河中游河湖环境变迁 ................22-26
    3.2 明清汾河中游河湖环境变迁 ................26-32
第四章 明清汾河中游地区的洪涝灾害及其分析 ................32-37
    4.1 引言 ................32
    4.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32-34
    4.3 明清汾河中游地区洪涝灾害的时空分析 ................34-36
    4.4 对历史时期自然灾害研究的一点思考 ................36-37
第五章 河湖环境变化下的地方应对:水利开发 ................37-47
    5.1 综述 ................37-38
    5.2 凿渠以灌:明清时期汾河中游地区的灌渠建设 ................38-43
    5.3 防不胜防:明清时期汾河中游地区的堤坝与河防 ................43-47

结论

汾河中游地带是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而水资源可以看作是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血脉,纷河及其支流为区内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演进,汾河中游地区的河湖生态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那么这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变化的过程又是怎么样的呢?当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或者说如何改善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呢?面对这些问题,很有必要对历史时期汾河中?游地区的河湖环境变迁进行研究,本文以《明清汾河中游河湖环境与地方水利变迁》为题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此。本文以历史地理学的视角,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对明清时期汾河中游地区的河湖环境变迁过作出复原,在此基础上对水环境变迁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盆地内水环境变迁下的社会应对状况进行了考察。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明清时期汾河中游地区的河湖环境日趋恶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河流的水量逐渐减小,湖泊円趋萎缩以致湮废;河流的含沙量逐渐增大;河流的迁徙改道越来越频繁,尤其是汾河河道东两转徙,乱流局面加重。
(2)明清时期汾河中游地区河湖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原因既有自然的,又有人为的,自然方面主要有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灾害等原因;人为方面主要有人口迅速增长、土地大规模幵发、植被的滥砍滥伐等原因,但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为因素,最终使得区域内的河湖生态环境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2]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山西省自然地图集[M].上海:上海中华印刷厂,1984. 14.
[3]史念海.司马迁规划的农牧地区分界线在黄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响,河山集(九集)[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1.
[4]孟庆枚.黄土高原水土保持[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90.
[5]翟旺,米文精.山西森林与生态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326.
[6]王尚义.太原盆地昭余古湖的变迁及湮塞[J].地理学报,1997,52 (3) .266.
[7]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史(宋辽金元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199.
[8]杨光亮.历史文化名都太原.霍润德,晋阳文化研究(第三集).太原:山西出版集团三晋出版社,2009,185.
[9]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1.54.
[10]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4.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