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下渤海湾跨海隧道工程项目风险分担管理研究

论文价格:150元/篇 论文用途:硕士毕业论文 Master Thesis 编辑:硕博论文网 点击次数:
论文字数:44855 论文编号:sb2020112709474933671 日期:2020-11-29 来源:硕博论文网
通过计算风险因素权重和风险分担比例,识别关键风险和进行系统风险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分担等工作,得到以下结论:(1)识别出 6 大类 24 项风险因素和 8 项关键风险。本文根据跨海隧道工程项目和 PPP 项目的特点,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初步确定了 PPP 模式下渤海湾跨海隧道工程项目的风险清单,为降低个别专家对风险因素认识的主观性,对初步确定的风险清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呈递给专家,进一步征求专家的意见建议,最终确定风险清单,构建风险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风险指标权重的计算,进而识别出关键风险因素 8 项。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2019 年 3 月 5 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2019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 2035 年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强化西部地区补短板,推进东北地区提质改造,推动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建设,加速东部地区优化升级,形成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新格局。建设交通强国,就要全面谋划、整体布局,既要有宏观的长线工程项目,也要有具有控制意义的单点工程项目,构建和谐、畅通、美丽的全国交通网络是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与要求。”2019 年12 月 12 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重强调了要着眼国家长远发展,加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综上所述,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与目标,凸显了党和国家对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
自 20 世纪 30 年代我国第一座现代化桥梁——钱塘江大桥建成,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第一座双层公铁两用桥梁——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在建造大型桥梁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近年来,我国在建造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发展迅速,2010 年国内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隧道建成通车,全长约 9 公里,海底隧道 5.95 公里,为国内自主建造海底隧道拉开序幕,如杭州湾大桥、胶州湾跨海大桥和隧道、港珠澳大桥等跨海工程相继建成通车,足以说明我国在跨海桥隧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等关键环节已具备自主实施的能力,桥隧工程技术已具备建造跨海工程项目的水平。因此,渤海湾跨海隧道工程项目必将会早日“破题”。
渤海湾跨海隧道工程建成后,将成为连通山东半岛与东北三省最短距离的“陆路”交通连接线;在全国交通网中,将是东部沿海的交通干线中的“大动脉”。同时,渤海湾跨海隧道的建成,将标志着同三高速(黑龙江省同江市——海南省三亚市高速公路)实现全线贯通,是同三高速的又一重大控制性工程,同时将大大拉近华东沿海地市与东北三省的距离,解决了“陆路交通”绕行渤海湾或者搭乘轮渡通行带来的不便,不再受通行距离长、方式复杂、天气影响大以及“绕圈”通行等因素的困扰,建成后将为东北三省与山东半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PPP 模式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PPP 模式在我国得到大力推广的同时,PPP 模式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对 PPP 模式研究的侧重点也多种多样,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 PPP 模式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但是 PPP 模式定义的核心仍是围绕政府、社会资本以及公私间的合作关系,三个要素展开的。
PPP 模式是基于一种参与方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直接决定或影响 PPP 模式运作效果,甚至决定项目的成败。因此,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多是围绕合作关系展开的。Arata[1]等人认为 PPP 项目依赖于项目参与者的合作关系,进行风险管理研究是 PPP 项目的必要环节。PPP 模式参与各方的合作关系建立于合作方之间的共同利益之上,故参与项目的各方利益最大化也成为研究重点,Rouhani 等人通过对 PPP 模式道路收费机制进行研究,得出公共和私人混合收费机制可以达到一种获利更大的状态[2]。Wang 等人对 PPP 项目超额利益分配的问题进行了研究[3]。张惠琴等人基于收益分配参数运用前景理论对 PPP 项目的投资者行为进行了研究,认为社会资本方更倾向于低收益低风险方案[4]。姜早龙[5]等人认为收益是吸引社会资本的关键,以综合管廊为例对 PPP 项目进行分析并建立了收费模型。以上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 PPP 模式参与方的利益进行了研究,良好的收益、风险等级低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
由于 PPP 项目在特许经营期过后,多数项目由政府接管并继续运营下去,所以有的学者认为 PPP 模式的主导者应当是政府。因此,PPP 模式的风险主要承担者也应该是政府。针对这个问题,Regan[6]等人通过对澳大利亚收费公路案例进行分析,认为国家政策的效度和信度是 PPP 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Wu 等人通过对 PPP 模式电动汽车充电桩项目的研究,得出政府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是 PPP 项目成功的关键[7]。Sanni 和 Hashim 通过对南非 PPP 项目进行分析,得出政府信用是影响当前南非 PPP 项目推广的关键因素[8]。Li 等人对 PPP 项目政府的激励政策,对私人投资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9]。国内也有学者认为,政府在 PPP 模式中起着关键作用,PPP 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政府规制[10]。
图 1.1  技术路线图
.............................

第 2 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PPP 的相关概念与理论
2.1.1 PPP 模式的定义
PPP 又称作 PPP 模式,是 Public(政府)、Private(私人)、Partnership(合作、伙伴)的缩写,翻译为“公私合作”,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常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代表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或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
PPP 模式在不断应用推广的过程中,PPP 的定义和 PPP 模式的种类也发生相应的变化,目前没有统一定义,各国的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认识,现通过阅读文献将各国家或组织对 PPP 的定于角度进行归纳整理,(如表 2.1 所示)。
表 2.1  PPP 模式的定义汇总表
由上述概念可知,PPP 模式多以政府的意向为主导,借助社会资本,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合作模式。
.............................
 
2.2 基于 PPP 模式的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风险,最早为航海行业的一种用语,后期保险行业进行了引用,后期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用语,理解为未来潜在的危险。美国学者 A.H.威利特将“风险”定义为,关于不期望发生的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韦氏词典》将“风险”定义为,遭受损失的一种可能性。
风险无处不在,工程项目风险点的数量与工程项目的规模和复杂性有关,因此PPP 模式工程项目必然存在大量风险点。PPP 模式是政府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合作,各方需要遵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各方重视利益共享的同时也就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处置风险进行反复商讨,重视项目实施前对风险的分析、预判。Marcus 对英国 PPP 项目进行调研,发现 98%的 PPP 项目在正式签订合同前花费的时常均超过非 PPP 项目,足以表明各方对 PPP 项目合作报以谨慎的态度,主要原因还是对项目的风险分担问题难以迅速达成一致。
风险管理是当今管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威廉斯和汉斯提出的,《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中指出:“风险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方法实现以最小的成本使风险导致的损失降至最低的管理方法”。风险管理先后经历了 3 个发展阶段,即传统风险管理阶段、现代风险管理阶段、全面风险管理阶段。传统风险管理阶段仅局限在金融领域,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和财务风险等,研究内容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现代风险管理阶段考虑到风险的多样性,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多种因素来进行风险管理研究;全面风险管理阶段是在现代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风险因素的复杂性、多元性进行一步研究,能全面分析项目所处环境及项目自身存在的风险因素。
.............................
 
第 3 章  PPP 模式下渤海湾跨海隧道工程项目风险识别与分析 ............... 19
3.1 渤海湾跨海隧道工程项目概况 ............................ 19
3.2 PPP 模式下渤海湾跨海隧道工程风险因素 ............................. 20
第 4 章  PPP 模式渤海湾跨海隧道工程项目风险评价 ....................... 28
4.1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28
4.1.1 层次分析法 ....................... 28
4.1.2 模糊综合评价 ............................ 31
第 5 章  PPP 模式下渤海湾跨海隧道工程项目风险分担 ..................... 47
5.1 风险分担 ................................. 47
5.1.1 风险分担的原则 ........................... 47
5.1.2 风险分担主体分析 ................................ 47

第 5 章  PPP 模式下渤海湾跨海隧道工程项目风险分担

5.1 风险分担
5.1.1 风险分担的原则
PPP 模式渤海湾跨海隧道工程项目具有造价大、工期长、参与方多、项目资金回收周期长等特点,风险存在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风险分担亦贯穿于 PPP 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合理地风险分担是有效应对风险的前提与关键,风险分担是将识别出的、未来可能会对项目产生一定影响的风险因素进行有序有效应对,以达到风险发生前后能够及时预防处置或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风险分担的最终目的是有效降低项目损失、使项目利益最大化。
风险分担不是分配责任或层层推卸责任,不能割裂工程项目的系统性、整体性,风险分担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同时,风险分担过程中还应遵循“分担上限”原则,不能因项目归谁主导,就将风险强制压给其他参与方,要坚持“风险由最有能力承受的一方承担”的原则,即能够有效化解风险的一方,风险分担才有意义。
本文研究对象为 PPP 模式渤海湾跨海隧道工程项目,该项目规模将超乎一般工程项目,本文针对常见的宏观风险采取分级分类研究,结合工程项目自身特点共识别出 6 大类 24 个常见风险因素。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得出风险因素指标的权重,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风险因素的重要程度,将权重大的风险因素分配给最有能力承受的一方承担。本文拟将工程项目参与方划分为 3 大类,将风险分担方式划分为3 类公方(指政府部门)、私方(指项目实施过程中其他非政府参与方)、公私共担。
..........................

第 6 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PPP 模式在我国推广以来,已有一批 PPP 项目入选财政部项目库,在管理方式方法逐渐成熟,但由于 PPP 项目自身的特点以及未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原因,PPP项目还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渤海湾跨海隧道工程项目自身特点和 PPP 模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因素,本文将 PPP 模式引入渤海湾跨海隧道工程项目进行风险分担管理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通过计算风险因素权重和风险分担比例,识别关键风险和进行系统风险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分担等工作,得到以下结论:
(1)识别出 6 大类 24 项风险因素和 8 项关键风险。本文根据跨海隧道工程项目和 PPP 项目的特点,通过文献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初步确定了 PPP 模式下渤海湾跨海隧道工程项目的风险清单,为降低个别专家对风险因素认识的主观性,对初步确定的风险清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呈递给专家,进一步征求专家的意见建议,
最终确定风险清单,构建风险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风险指标权重的计算,进而识别出关键风险因素 8 项。
(2)制定了详尽的风险分担方案。本文采用风险管理常用研究思路,依次进行了风险识别、评价、分担,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系统全面地进行风险评价,得到风险因素权重大小。通过参考常见风险分担方式,进行了初步风险分担,从项目参与者的角度,将风险分三种形式进行分担,即政府方、社会资本方以及双方共担。为能够精准高效地应对共担风险,本文对共担风险进行了比例划分,根据比例大小进一步明确了风险的主要承担者。
(3)从不同角度提出风险应对策略,制定风险分担保障措施。本文结合 PPP 模式现有不足和渤海湾跨海隧道工程项目特点,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分担结果,有针对地提出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分担往往涉及到项目参与各方及其利益,能够按照风险分担既定方案进行风险分担对工程项目实施起着积极作用,本文从制度、组织、技术等三个方面制定了有关保障措施。
(4)风险评价和风险分担结果为类似 PPP 模式工程项目提供参考。本文通过构建 PPP 模式下渤海湾跨海隧道工程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风险分担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依次对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指标进行了评价,再次运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系统全面地风险评价,可为今后类似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研究提供参照。通过构建风险分担指标体系,精准地对共担风险进行了比例划分,明确风险主要承担方,为有效应对风险提供了指导,为今后类似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