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博士论文,本研究立足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的现实背景、理论研究和经验事实,聚焦“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的现实需求是什么?”、“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的构成要素及其理论逻辑是什么?”、“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何以解决数字排斥问题?”、“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的实现路径是什么?”四个研究问题。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述评
第一节 数字政府相关研究
自数字技术在政府治理中被广泛应用以来,数字政府这一重要议题持续被各界所关注。从既有研究来看,数字政府相关研究大致可概括为数字政府发展历史研究、数字政府基础理论研究和数字政府建设实践研究三个方面。
一、数字政府的发展历史研究
(一)国外数字政府历史变革研究
国外学者对数字政府的发展历史和演进阶段划分视角不同,划分方法有二阶段说、三阶段说、四阶段说以及五阶段说等。
Hans以社会数字化的划分节点为依据将数字政府的发展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995-2015是社会数字化的第一个阶段,2015年左右开始进入以比特币、以太网、机器学习、数据科学、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标志的第二个发展阶段,社会数字化的第一阶段(1995-2015)也可以等时线视为数字政府的第一阶段,2015年至今为数字政府的第二个阶段。①Maria等回顾了国外数字政府相关研究,将数字政府的演进历史划分为上世纪90年代的电子政务行动(1990s e-government initiatives)、政府2.0时代(2000s government 2.0)以及如今的数字默认时代(2010s digital-by-default)三个阶段。①其中,电子政务行动强调ICT在政府中的使用,ICT被视为提高公共部门效率的驱动力,包括驱动公共部门削减支出、改善生产力、重塑工作流程等。政府2.0强调公民直接参与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通过将互联网作为合作生产的平台来促进公共部门信息的开放获取。数字政府与政府2.0相比则更加强调政府与公民间的双向互动。这一划分方式的演变历史过程参见图1.1。
博士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 包容性治理相关研究
包容性治理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吸收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理论精华,具体来看,相关研究包括包容性增长与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制度和包容性体制、社会包容和包容性政策等。
一、关于包容性增长与包容性发展的研究
经济学领域对于“包容”的理解源于对贫困、不平等和经济增长的认识,与之紧密联系的是包容性增长和包容性发展两个概念,“包容”一词在经济学领域更多地被视为一种增长或发展理念。
(一)包容性增长
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关于包容性增长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三个视角:机会平等、过程协调和结果共享。较多学者认为包容性增长实质上就是机会平等的经济增长。①这一视角将机会平等视为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即社会所有成员能够均等地获得参与和受惠于经济增长过程的机会。②包容性增长由益贫式增长发展而来,因此有研究认为包容性增长是益贫式增长的扩展,本质上仍是消除或缓解贫困,但更加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政治和社会等维度协同的可持续增长。③④结果共享这一视角的相关研究重点关注经济增长的结果共享,持这一视角的学者多认为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经济增长结果能够公平合理的惠及到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①由此可以发现,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形成源于人们对贫困认识的深化,特别是与20世纪80、90年代发展起来的权利贫困理论以及社会排斥理论密切相关,“包容性”反映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公民权利的强调和对社会排斥问题的重视,强调贫困人口不应被排除在经济增长进程之外。
总的来看,国际机构和学术界对于包容性增长内涵理解有以下四点核心要义。第一,强调机会平等,这是包容性增长的基本起点。第二,包容的相关主体主要是贫困人口,但同时也包含其他成员或群体。第三,倡导经济可持续增长,涉及的领域主要是经济领域。第四,重视经济增长成果的普惠性,即能够广泛惠及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成员,这是包容性增长的最终目标。因此,包容性增长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既强调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机会平等,同时也重视经济增长成果能够广泛惠及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成员。
...........................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数字政府
(一)对“数字政府”的定义
通过文献综述部分对数字政府理论研究及实践进程的挖掘与归纳不难发现,数字政府至少包含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数字政府最基本、最直接的特征是数字赋能,即通过数字技术在政府决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中的运用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第二,数字政府治理旨在形成去边界、去中心、去结构式的扁平化治理形态,在这一治理形态下,政府与不同治理主体间能够在政府决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供给等过程中持续对话协商,形成良性互动的主体间合作关系。第三,数字政府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宗旨,旨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改善公民服务体验,通过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共服务来增强公民满意度。第四,数据资源是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要素,数据资源的全面赋能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数据资源的统筹管理、整合归集、共享利用成为数字政府建设乃至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议题。
基于上述数字政府的基本特征,本研究将数字政府概念界定为:政府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通过数字赋能来支持政府运作、公民参与和提供政府服务的政府运行新形态。
此外,结合学界研究、实践进展和上述对于数字政府的定义,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将数字政府的核心应用场景划分为内部领域、外部领域和关系领域三类,上述三个领域分别对应内部运作、政务服务以及公民参与三个方面,三类核心场景将作为后文开展实证研究的依据。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数字治理理论
(一)数字治理理论的核心思想
帕特里克·邓利维在其文章《新公共管理已死——数字时代的治理万岁》中提出了“数字时代的治理”(digital-era governance, DEG),DEG的核心包括将职能重新整合到政府领域、采用整体和需求导向的结构,以及推进行政过程的数字化。①数字时代的治理始于对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 NPM)的批判。公共部门组织变革中的新公共管理浪潮建立在分解、竞争和激励等主题之上。尽管新公共管理在新接触其思想的国家仍在发挥作用,但在一些国家中,新公共管理的浪潮已走向衰落,这种衰落主要反映新公共管理已难以解决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后新公共管理制度(post-NPM regime)的特征正在形成。邓利维由此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论点,即当前公共部门组织和管理变革发展的显著特征主要围绕信息技术变革和信息系统变革展开,信息技术变革和信息系统变革在当前公共部门管理中的重要性不亚于它们在当代韦伯理性化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与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办公自动化相比,当前信息技术变革和信息系统变革以更加重要的方式重塑了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广泛的认知、行为、组织、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变化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邓利维将这种新的理念和变革称为“数字时代的治理”。“数字时代的治理”是整个社会在数字时代的运动,但“数字时代的治理”的核心是治理,而不仅仅是关于数字化变革,因此“数字时代的治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数字治理理论。
..........................
第三章 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的现实需求 .......................... 74
第一节 现实需求生成:数字排斥引发数字政府治理困境 ................ 74
一、数字排斥加剧数字弱势群体边缘化困境 ................................ 74
二、数字排斥造成数字政府治理价值失衡..................................... 77
第四章 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要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 111
第一节 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的要素结构 ....................... 111
一、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的动机 ................................ 111
二、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的核心要素 .............................. 112
第五章 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的运行机制 ......................... 126
第一节 案例选择与资料收集 ........................ 126
一、案例选择依据 .......................... 127
二、资料收集情况 ............................. 129
第六章 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以数字包容统筹价值体系建构
数字包容作为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要实现的目标,其价值兼容性特征有助于指导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建构多元价值目标兼容及其相互协调的价值体系。在推进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的进程中,公平、平等、正义、效率、民主、安全等多元价值目标的兼容、权衡与协调是建构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价值体系的首要前提。数字包容这一价值目标导向下的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既要关注政府效率,又要强调公平、平等、正义等基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公共价值。此外,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应包容数字社会中的多元价值观,回应多元治理主体的不同价值诉求,并且型构不同价值理念的平衡,使诸多价值目标适洽相容。
结合我国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发展现状,本研究认为,数字政府建设要在数字包容的统筹下,建构“以人民为中心”为价值主轴的价值体系,具体包括数字公平、数字效率、数字安全和数字普惠四项基本价值。
一、坚守数字公平
数字公平是必须贯穿于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理论和实践全过程的首要价值。数字公平作为检验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水平的重要尺度,同时也是衡量数字社会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将数字公平确立为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的首要价值,取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①在数字时代,数字社会的发展也呈现不充分不均衡特征,受数字技术水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政府治理机制、地域差异和个体差异等多种主客观因素制约,不同地区和群体参与数字社会发展、享受数字社会红利的机会并不均等,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农村居民和边远地区群众等数字弱势群体,缺乏参与和接受数字社会发展的能力、机会及资源,无法享受智慧便捷的数字化服务和数字社会生活。面对社会主要矛盾,让发展不充分的区域和数字弱势群体享受到均等的数字化服务,是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次公平作为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的首要价值是由数字政府建设实践中客观存在的数字排斥现象所决定的。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作为数字政府对数字排斥现象及其引发的一系列数字不平等问题的战略回应,其核心指向就是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最大限度地消解数字排斥,实现数字社会公平正义。
博士论文参考
...........................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内容及结论
一、主要内容
当前,数字排斥问题日渐升级,成为数字政府治理的一项难题。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使得数字政府建设必须对数字排斥作出战略回应,推动建设全民的、普惠的、包容的数字政府。为应对数字排斥这一治理难题,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时涌现出一系列包容性治理创新实践。作为当前数字政府初步构建起的一套治理逻辑和治理体系,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被不少学者视为当前数字政府治理回应数字排斥现实难题的一种可行治理方案。本文以“问题界定—理论研究—模型构建—案例研究—应用研究”为研究主线,吸纳包括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相关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扎根理论法、案例研究法、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1)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理念、方法和路径,它是对数字排斥问题的系统回应,因此,解决数字排斥及由其引发的数字政府治理困境成为当前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最主要的现实需求。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法识别了当前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排斥的表现形态,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数字排斥进行全景展示,特别是聚焦数字政府治理中的新型数字排斥表现形态,从理论层面阐释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消解数字排斥的出场逻辑,系统呈现了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的现实需求。
(2)以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在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应用活动理论解构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的构成要素、层级结构和系统结构,揭示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活动的构成要素、演进及构成要素间交互协调机制,并系统构建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的理论模型。
(3)在现实需求和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回归地方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实践,利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方法揭示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的运行机制,即数字政府包容性治理何以解决数字排斥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