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1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是一个由56个不同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在各种利益诉求不断增多的今天,各个族群之间,族群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无论何种族群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具有两种身份属性:族群身份与公民身份。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应致力于促进各民族政治、经济地位的平等,公平合理地进行资源分配,一而正确的处理好这两种身份的关系对于民族政策的调整和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政治发展的角度看,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各种媒介体制的发展,使得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一致性开始削弱,原来被掩盖、压抑的分歧幵始暴露出来。政治机制中少数民族政治权利保障机制薄弱以及参政机制的空泛引起的问题开始显现。少数民族民族政治权利要求提高和合作意识增强呈普遍态势。民族政治权利,一是民族集体对自身政治的自治权;一是民族代表对国家政治的参与权。这种态势暗示了,认为依靠经济、文化发展以及优惠、宽容政策便可以解决民族问题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更需要将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一致性重新加强,让国家认同合理的“包容”族群认同,使少数民族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参与政治,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体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从意识形态和价值层面看,随着现代化、全球化过程的推进,多元文化的广泛传播,在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层面产生了深刻的异化感,传统的信念受到置疑和动摇,新的全球化文化也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相对匮乏,相信作为一个群体提出自己的要求会比个人要更有力量。这就引发了新一轮的民族认同,强化了族群身份的作用,成为一种寻求政治、经济利益的动员方式。族群认同成为各个族群进行社会动员的强大感情基础和增强凝聚力的手段。然而族群认同的加强也更容易激化民族(族群)之间或与政府之间为争取各种利益而相互抗争。因此,要缓解抗争,从根本上需要使族群身份认同与公民身份认同保持一致,在族群认同意识强化的同时,也要使少数民族成员意识到公民身份的重要性。
……………
0.2相关研究动态
目前,对于族群身份认同与公民身份认同的关系研究,国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威尔里卡(W ill Kymlicka)承认族群身份并不必然威胁公民身份,不过他也认为,如果过度强调族群身份,也不排除部分族群放弃主流社会的公民身份,从主流社会生活中分离出去走向边缘状态的可能,这种“族群政治化”(politicization of ethnicity),极易导致社会分化。他认为,如果某一族群身份强调的是语言权或族群代表权,对公民身份就不会构成什么挑战,但如果更多强调的是自治权,就会对公民身份有所冲击,因为前者是让少数族群参与和融入主流社会,而后者则是要族群脱离主流社会,削弱与政治社会的联系。金里卡试图在族群身份与公民身份中寻找一个和谐的节点,使后者合理地“包容”前者,从而缓解两者间的冲突的努力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的。安东尼?史密斯认为族群身份是种族的,前现代政治的民族认同,是一种文化身份,而公民身份是公民所具有的政治地位,是一种政治身份。公民民族主义必然在某种程度上与种族民族主义勾连在一起。?戴维?米勒认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一种承继的关系,认为民族认同可以简車地以政治决策的方式得到解决,它与公民身份是没有多大差别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过去总是限制着现在:现在的身份建立在过去传承下来的身份基础上,不能无中生有。基恩.福克斯也认为族群身份是一种前政治地位,因为民族的形式和成员资格由地理和历史决定,而不是由民主商谈决定的。国家与民族的结合使公民身份和民族认同的界线越来越趋于模糊。
……………
第1章基本概念的界定
1.1概念界定
处于多元化社会中的我们,有着很多不同的身份。同时,我认为自己是谁?您认为我是谁?以及他认为我是谁?都有着不同的答案的。这是因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我们”都是具有多重属性的,都不是单一的属性。关于“我是谁? ”这一问题的或明确或隐晦的回答,实际上就是“认同”。“认同”一词,首先由弗洛伊德提出:“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 如上所说,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境下,都有着不同的身份,而个体需要在不同的群体中获得认同才能体现他的身份,如公民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宗教身份等,对于不同的身份,我们会从思想上产生一种对该身份群体的归属感。对于少数民族个体来说,他(她)在参与政治生活时,具有两重身份认同——族群认同与公民认同。安东尼.史密斯认为,民族是现代政治的主流形式,因为它是一种在现代性出现很久以前便建立起来的集体意识。因此,公民身份从民族国家中获得其力量来源,民族国家代表了 “公民的要素与民族的要素之间时而紧张时而必须的关系”。由此,民族国家内部是存在两种认同的,并且这两种认同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张力关系:一是对于种族的,族群的民族认同,是对血统与文化共同体的认同;二是具有公民身份和公民政治地位的公民认同,是对法律与公共文化共同体的认同。根据金里卡的统计,如今世界上大约有600多种语言,存在着5000多个民族,而仅仅只有180个国家,这就意味着几乎所有的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这些多民族国家不可避免的具有多元性,它们内部都会存在着各族群之间相互竞争的文化传统,以及对于两种身份认同的困境。
……………
1.2认同中的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
1.2. 1自我概念与自我认同
自我这一概念是后天形成的,是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且这一概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发生改变,还会影响着个人的想法、情绪与行为。自我认同也同样是是社会经验的产物,它总是要先于其他社会认同并始终存在于其他社会认同的过程中。埃里克森对于自我认同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学说”。他认为人的一生可以依据人生理的胚胎的渐次生成原则,分为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发展阶段既是连续的又是有各自独特发展课题的。作为社会中的人,个人在每个发展阶段都在于社会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自我认同从社会经验中汲取养分。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所属的社会群体和环境,也改变着社会进程本身,进而使得一个更加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成为可能。
……………
第3章二重认同与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 20
3.1 二重认同与政治社会化......... 20
3.1.1政治认同 .........20
3.1.2 二重认同与政治认同......... 20
3.1.2政治社会化与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 21
3.1.3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以及对二重认同的影响......... 23
3.2族群认同与公民认同引导政治社会化......... 26
3.2.1早期政治社会化阶段 .........26
3.2.2成年期政治社会化阶段和继续政治社会化阶段.........28
3.2.3我国少数民族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29
3.3 二重认同引导少数民族个体政治社会化......... 32
3.3.1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成员政治社会化的保障机制......... 32
3.3.2大力发展民族经济.........34
3.3.3正确把握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方向 .........34
3.3.4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体系的建设......... 35
第3章二重认同与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
3.1 二重认同与政治社会化
认同是“关涉个人与群体隶属关系的一个概念,因此认同首先是个体对某种意义上的身份的一种心理肯定,认同给予个人以所在感,给人的个体性以稳固的核心”。?认同是内心深处的服从,是经过理性分析之后做出的选择。“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的一个重要理念,指的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 谓政治认同,是指生活于一定政治体系中的社会成员对现存政治体系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以及基于特定利益而积极支持、参与政治体系的实践行为活动。作为社会成员和政治体系之间政治实践的联结,政治认同对于社会成员和政治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者黄育龍指出:“对于一个政治制度来说,没有人们对它的信任和支持,政府就没有权威,法律就无人服从,税收就无人交纳,政治就不稳定。”也就是说,真正的稳定是建立在广大社会成员对政治共同体自觉认同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社会成员心甘情愿的接受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认同主流的政治价值观,主流政治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国家和社会才能稳定。中国古代自秦始皇至清末,封建制度能坚持两千年不间断,根本原因就在于封建政治体系中有一套相当成熟而有效的传递封建正统政治文化的机制。历史表明,社会的政治社会化机制越完善越健全,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承就越有序,越持久,政治体系也就越稳定。
……………
结论
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成员都具有两种身份认同——族群认同与公民认同,两种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张力与统一,正确的协调并发挥二重认同在少数民族成员政治社会化过程的作用,由二重认同引导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使得少数民族成员个体由“自然人”“生物人”转变为合格的“政治人”,这对于我国的政治稳定,民族团结都具有重大的作用。由共同文化相连接的族群认同,更多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文化认同,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强化族群认同,有利于少数民族个体更清楚的认识本他族群,本族群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少数民族更明确自己的特殊利益,促进民族自身的发展。_由法律和公共文化相连接的公民认同,是少数民族成员成为“政治人”的标志,通过政治社会化,接受主流政治文化的少数民族个体,能够更好地融入国家政治体制之内,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理性的政治参与,合法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实现本民族的利益。同时,也推了国家的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二重认同的引导下进行政治社会化,使少数民族个体了解自身的同时也积极的投身于国家的政治生活,也使二重认同在少数民族个体身上得到统一。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