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实践背景
2011年,我国网上购物的用户人数已达1. 94亿,比2010年增长20. 8%。B2C(Business to Customer,简称B2C)电子商务企业已成为网络购物市场的绝对主力,预计2014年,超过三成的网络交易将来自B2C市场(CNNIC,2012)。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B2C电子商务企业也面临物流配送服务能力提升慢的问题,比如物流服务无法控制和保证、对出现的物流问题响应太慢,异地配送的成本过高、效率低下,可以配送到的城市范围还很小等。物流服务能力既是当前掣肘B2C电子商务服务的主要障碍也是能否真正体现电子商务优势的关键因素。在电子商务活动中,B2C电子商务与网购用户的联系都是虚拟的和电子化的,只有物流配送环节实现了买家与卖家的当面交流。物流配送作为B2C电子商务接触网购用户的最后一个环节,不仅体现出B2C电子商务企业服务的人性化和专业化,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购用户对企业的好感、信任度,进而影响网购用户的重复购买欲望(查金祥和王立生,2006 )。而根据艾瑞咨询2011年的报告,超过. 50%的网购用户将方便快捷作为选择网络购物的主要原因(艾瑞咨询,2011)。一方面B2C电子商务物流服务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网购用户对物流要求高,两者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B2C电子商务企业提升服务品质、吸引网购用户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手段就是提升物流服务能力。
在提升物流服务能力方面,少数大型的B2C电子商务企业选择自建物流(如京东商城),而大多数B2C电子商务企业由于资金实力和公司战略等原因选择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但即使是自建物流的B2C电子商务企业也都与第三方物流展开了合作关系,这是因为:1)由于中国地域面积广和不同区域差异大,目前没有任何一家B2C电子商务企业有能力做到仅靠自身物流能力进行全国物流配送服务;2)不同的商品对物流配送的要求差异大,使得即使是选择自建物流的B2C电子商务企业在某些地区和商品品类上也需要与第三方物流展开合作;3)物流活动本身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而B2C电子商务企业本身完成所有的物流活动的能力有限,因此必须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建立合作关系来完成物流活动。综上可知,国内几乎所有的B2C电子商务企业都需要通过第三方物流来完成全部或部分的物流功能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在B2C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广泛开展合作的前提下,双方合作的效果却不尽相同。有些成熟的大型B2C电子商务企业由于自身运作比较规范、资源充裕、管理理念先进,因此这些企业在与第三方物流合作时都获得了良好的合作绩效,与第三方物流业形成了长期的稳定合作关系。而有些B2C电子商务企业却与第三方物流的合作绩效不甚理想,双方的合作不仅没有达到1+1〉2的效果,反而因为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矛盾以至于中断合作。综上所述,在物流对企业至关重要而又必须依靠第三方物流完成物流功能的前提下,探究B2C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合作绩效出现巨大差异的原因,已经成为摆在B2C电子商务企业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而对于那些与第三方物流合作绩效不佳的B2C电子商务企业来说,这一课题更加紧迫。
1. 1. 2理论背景本文的理论背景
将从两方面进行说明:一是结合B2C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进行综合研究的相关理论背景;二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合作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背景。
1. 1. 2. 1结合B2C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进行综合研究的相关理论背景
目前有许多学者研究B2C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研究B2C企业如何选择第三方物流提供商(于江,2003; Hwang, Moon等,2005 ),有的学者研究B2C电子商务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之间合作关系的不同层次(如普通市场交易、一般合作关系、战略合作关系和战略联盟等)及其对B2C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效果(Halldorsson和Skjott-Larsen,2004),而潘正权等(2010)基于核心能力理论开发了一种新的电子商务物流模式。目前中国的B2C企业的.物流配送模式各有不同,有不少学者研究B2C企业如何选择物流模式,如黄群和陈晓剑、韩经纟仓和李宸搜都从定性角度研究了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模式的选择问题(黄群和陈晓剑,2002;韩经纟仓和李宸煌,2009)。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的关合作;3)物流活动本身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而B2C电子商务企业本身完成所有的物流活动的能力有限,因此必须通过与第三方物流建立合作关系来完成物流活动。综上可知,国内几乎所有的B2C电子商务企业都需要通过第三方物流来完成全部或部分的物流功能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在B2C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广泛开展合作的前提下,双方合作的效果却不尽相同。有些成熟的大型B2C电子商务企业由于自身运作比较规范、资源充裕、管理理念先进,因此这些企业在与第三方物流合作时都获得了良好的合作绩效,与第三方物流业形成了长期的稳定合作关系。而有些B2C电子商务企业却与第三方物流的合作绩效不甚理想,双方的合作不仅没有达到1+1〉2的效果,反而因为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而产生矛盾以至于中断合作。
2文献综述
2.1 B2C电子商务的界定
电子商务有两种不同的英文名称: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C )和ElectronicBusiness (简称EB )。EC的定义是顾客与服务提供者(如商店、商场)之间的商务关系。EB的范围比EC更广,既包含顾客与服务商之间的商务关系,又包含企业内部的商务关系,供应链关系、客户关系、在线服务等。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所指的电子商务是EC。不同的组织对于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 )有不同的定义。世界贸易组织对电子商务的定义是:“电子商务是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生产、营销、销售和流通活动,它不仅指基于因特网上的交易活动,且指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业和贸易机会的商业活动,包括通过网络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到出品、储运、电子支付等一些列的贸易活动。”美国政府在《全球电子商务纲要》中笼统地将电子商务定义为“通过因特网所进行广告、交易、支丨今、服务等各种商业活动虽然关于电子商务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这些不同的定义却包含了共同的要素。查金祥和王立生(2006 )总结了电子商务定义的三个要素:1)电子商务是一种通过互联网进行的双向沟通活动。企业或卖家将商品、服务或广告信息放置在网站上,消费者通过借助因特网在网站上获取相关信息或直接购买相关产品或服务;2)购买与销售等商业活动通过计算机网络结合在一起,同时满足买卖双方的需要,并达到改善商品品质、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3)电子商务可通过网络搜索获取信息,有助于组织和个人的决策制定。
3研究模型与假设........... 47
3.1理论依据和研究模型.......... 47
3. 1. 1研究模型的构建.......... 49
3.1.2研究模型的特点.......... 49
3.2变量定义.......... 51
3.2.1本文对关系质量的定义.......... 51
3. 2.2本文对合作绩效的定义.......... 52
3.2.3本文对关系认知的定义.......... 54
3.2.4本文对外部环境的定义.......... 55
3. 3研究假设的提出.......... 56
3.4研究假设的汇总.......... 60
4问卷设计.......... 63
4. 1问卷设计思路.......... 63
4.2初始测量题项.......... 65
4.3小规模专家访谈.......... 69
4. 3. 1访谈目的.......... 69
4.4前测及最终问卷形成.......... 77
4.5正式问卷分析流程.......... 84
5正式问卷分析与假设检验 ..........89
5.1最终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89
5. 2描述性统计分析.......... 91
5.2.1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91
5.2.2样本数据的正态分布检验.......... 97
5.3问卷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99
5. 4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110
5. 5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113
结论
通过文献综述、样本调查、数据处理和对结论的解释分析,本文对于B2C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的合作绩效的影响机制的研究主要得出了一下几点结论:
第一、整合了以往的研究,系统梳理了关系质量的概念的概念和要素,归纳总结了合作绩效的两个维度:直接绩效和间接绩效。以往对于合作绩效的研究往往关注的是单元一要素的合作绩效,本文研究了合作绩效的不同要素的表现,实证分析了关系质量对于直接绩效和间接绩效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第二、探索性的研究了外部环境对于关系认知与关系质量关系的调节作用。对于关系认知与关系质量的关系中可能存在调节因素,以往的相关实证研究较少唤,本文通过梳理以往的相关研究和经典理论,总结了对关系认知与关系质量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的外部环境因素的两个主要成分:市场特征和交易特征。并通过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爱发现外部环境对关系认知三要素与关系质量的关系的调节效应都非常显著。
第三、整合了关系认知、关系质量、合作绩效和外部环境的相关研究,构造了关系认知——关系质量一合作绩效、以及外部环境——(关系认知——关系质量)的研究模型,提出了关系认知通过关系质量影响合作绩效的作用机制以及外部环境作用于关系认知与关系质量的关系的机制。在建立理论模型.之后,通过广泛的调查问卷和依据问卷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证实了本文构建的模型和提出的假设。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E‘,& Weitz, B. Determinants of continuity http://sblunwen.com/wlbylw/ in conventional industrialchannel dyads. Marketing science. 1989, 8(4), 310-323.
[2] Anderson, J.C., & Narus, J.A. A model of distributor firm and manufacturer firmworking partnerships.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0, 42-58.
[3] Anderson, J.E., & Van Wincoop, E. Trade cost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Research, 2004.
[4] Barney, J. Finn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Management, 1991,17(1), 99-120.
[5] Barratt, M.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collaboration in the supply chain.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4, 9(1), 30-42.
[6] Berger, A.N.,& Udell, G.F. 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fin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1995, 351-381.
[7] Berle Jr,A.A., & Means, G.C. Corporations & the public investor. The AmericanEconomic Review, 1930, 54-71.
[8] Bleeke,J., & Ernst, D. The way to win in cross-border alliances. Harvard BusinessReview, 1991,69(6), 127-135.
[9] Brewer, RC.,& Speh, T.W.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measure supply chain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000, 21(1),75-94.
[10] Buttle, E.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theory; what do the texts teach our studen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995, 14,297-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