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培育是一个由多层次、多类型的环境要素所构成的复杂体系,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研究带兵的学问,从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吴起算起,已经有 2500 多年的历史。带兵这门学问凝结了千百万带兵者的智慧和才能,其经验越来越丰富,方法越来越科学,理论越来越完善,成为我国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历史时期,带兵和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研究和掌握带兵这门科学和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在军队基层干部的领导活动中,既有权力性影响力,又有非权力性影响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对于权力性影响力而言,非权力性影响力更能激发官兵的工作能动性,更有助于提高领导效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部队官兵知识水平的提高,战士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对直接带兵的基层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基层干部的影响力是解决当前新形势下部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重要渠道,也是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带兵育人的新领域[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官兵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官兵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与肯定,使新时期的军队管理受到了来自各方面不断的冲击和影响。以往形成的固定内容、模式、方法等已经明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首先,基层干部的自身素质修养跟不上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不了管理基层的客观要求。
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培育是一个由多层次、多类型的环境要素所构成的复杂体系,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研究带兵的学问,从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吴起算起,已经有 2500 多年的历史。带兵这门学问凝结了千百万带兵者的智慧和才能,其经验越来越丰富,方法越来越科学,理论越来越完善,成为我国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历史时期,带兵和管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研究和掌握带兵这门科学和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在军队基层干部的领导活动中,既有权力性影响力,又有非权力性影响力,两者相辅相成,相对于权力性影响力而言,非权力性影响力更能激发官兵的工作能动性,更有助于提高领导效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部队官兵知识水平的提高,战士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对直接带兵的基层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基层干部的影响力是解决当前新形势下部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重要渠道,也是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带兵育人的新领域[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官兵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官兵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与肯定,使新时期的军队管理受到了来自各方面不断的冲击和影响。以往形成的固定内容、模式、方法等已经明显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首先,基层干部的自身素质修养跟不上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应不了管理基层的客观要求。
其次,在工作中,基层干部所形成的影响力仅限于依靠强制性、命令性、服从性所达到的权力性影响力,这对官兵的心理和行为的激励是有限的,有时甚至会产生一些逆反心理,造成一些逆向性行为。再次,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日趋复杂的任务通常要求以尽可能少的兵力、尽快地予以完成。而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个重要因素,“履行职责和完成所受领任务的创造性态度对改善任何一个军事集体的状况都是极其重要的潜在力”[2]。可见,要充分发挥这一潜力并不容易。为此,在一个集体中基层干部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以激励官兵充分发挥主动性。时代的变化和任务需求给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好这些新问题已迫在眉睫。在基层部队通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同样的基层单位,同样的工作任务,同样的战士,同样的权力地位,由不同的基层干部去管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尽管原因是多方的面,从基层干部能力和素质来看,基层干部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基层干部非权力性影响力大,单位的向心力就强,整合度就高,完成任务就好;反之,基层干部缺乏非权力性影响力,就会造成凝聚力下降,战斗力相对减弱。这种现象告诉我们:强化基层干部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是新时期增强政治工作效果,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部队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不断促进我军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积极响应军委的号召,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紧紧围绕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切实管好部队带好兵,这是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军队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1.1.2 研究意义带兵,不仅是军官带领、管理、教育士兵,主要是指军队各级领导干部带领、管理、教育部属和部队。我军各级领导干部,都有带兵的责任,平时要带兵完成以军事训练为中心的各项任务,战时需要带兵打仗。
毛泽东曾经指出[3]:“带兵即管理”。带兵主要是管理教育人,培养广大官兵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军政素质、令行禁止的组织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以达到巩固和提高战斗力的目的。官兵关系,是军队内部的基本关系,是军队建设永恒的课题。我军历来十分重视官兵关系,并形成了一套优良传统。融洽的官兵关系为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推进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干部的非权力性影响到力是改善官兵关系的有效工具,是增强部队凝聚力的无形的手。邓小平在 1978 年就告诫全军[4]:“就官兵一致关系来说,现在同战争时期就不同,怎么坚持官兵一致的原则,就要很好地研究。”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军队作为战斗队,不讲战斗力不行。早在 1988 年的军委扩大会议,就把“巩固和提高战斗力作为军队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军队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5]。基层干部是军队基层的领导者,工作的效果对战斗力的提高起到服务和保障作用,基层干部需要注意工作效能的提高。本论文对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培育的研究,属于典型意义上的军队管理基础性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从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方面看,通过深入新形势下基层干部非权力性影响力实践内部,揭示其内在特点和深层规律,进行理论概括与抽象,可以进一步完善基层干部非权力性影响力培育的理论创新。
同时,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揭示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找到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建设现状与建设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从实践方面看,通过设计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培育体系,可以为我军基层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供指导和借鉴,可为加强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可操作性方法,更好地解决当前新形势下部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官兵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顺利完成基层的各项任务,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带兵育人的新领域。另外,非权力影响力体现了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我军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部队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经。
第 2 章 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概述....................10
2.1 非权力影响力及其特征 ................ 10
2.2 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的关系 ................. 11
2.3 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重要作用 ................ 13
第 3 章 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存在的问题与成因...............20
3.1 问卷调研 ........... 20
3.2 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存在的问题 ............... 23
3.3 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4
第 4 章 健全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培育体系的对策 ..................38
4.1 不断规范军队基层干部手中权力的正确使用 ............ 38
4.2 努力提高军队基层干部的官德修养 .......... 41
4.3 着力提高军队基层干部的自身素质 .......... 44
结 论
军队基层干部工作最大特点就是与“兵”打交道,无论是工作对象、工作过程,还是工作结果都离不开“兵”,军队基层干部在官兵中的威信如何直接影响着完成任务的质量,而威信是建立在官兵对干部的尊敬和信服基础上的,即军队基层干部的非权力影响力。本论文围绕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培育进行了研究,具体可总结如下:首先,本文依次介绍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从研究现状可知,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非权力影响力十分重视,国外学者对非权力性影响力的研究更多地关注被影响者的情况。国内学者主要论述了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要素、相应领域的作用和提升途径等几个方面,目前有关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文献不多,研究的层次也较肤浅。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分析新形势下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性影响力特点、规律的论文和著作比较少见。
因此,本论文围绕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培育进行的研究,属于典型意义上的军队管理基础性理论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然后,概述了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包括军队权力影响力的定义及其特征、权力影响力与非权力影响力的异同与关系、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重要作用、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要素、新时期强化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培育的紧迫性。具体来说,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可在军队中起到建立威信、树立榜样和感染导引的重要作用。其构成要素包括人格品德要素、知识水平要素、才智能力要素和情感心理要素。就紧迫性来说,新时期强化军队基层干部非权力影响力培育是我军性质和宗旨的根本体现,是新时期基层带兵工作的重要法宝,是和谐官兵关系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安等. 军队管理规律研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20-30
[2] 施效法,郭志强.新时期管好干部带好兵方法谈. 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45-56
[3] 毛泽东选集(第 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2-125[4] 邓小平选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89-93
[5] 胡锦涛.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北京:长征出版社,2005,67-80
[6] Willer D, Lovaglia M, Markovsky B.Power http://sblunwen.com/jdglxlw/ and Influence: A Theoretical Bridge.Sociol Forces, 1997, 76(3):571-603
[7] Dean T. Leadership Influence: Goal Interdependence and Power. The Journal ofSocial Psychology, 1992, (132):39-50
[8] Richard T M. Leader Characteristics, Self-Confidence, and Methods of UpwardInfluence in Organizational Decision Situ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Journal, 1979, 12(22):709-725
[9] Anit Somech, Anat Drach-Zahavy. Relative Power and Influence Strategy: Theeffects of agent/target organizational power on superiors’choices of influencestrategies.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ur, 2002, 23(1):167-179
[10] Duarte N T, Goodson J R,Klich N R. Effects of dyadic quality and duration onperformance appraisal. Academy Management Journal,1994,37(3):499-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