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供给对居民消费的分析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inbingkun 点击次数:170
论文字数:23332 论文编号:sb201309012304268001 日期:2013-09-02 来源:硕博论文网
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也不断在调整。《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显示,在传统的凯恩斯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所占的比率中,消费支出的贡献率呈上升的趋势,贡献率分别为:55.5% (最终消费支出)、48.8% (资本形成)以及-4.3% (净出口)气而世界最终消费率的平均水平则是70%~80%。显然,在贡献率的比重上,资本形成仍然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对最终消费的依赖还不够高,这种经济增长路径在长期中是难以持续的,消费需求的拉动才是国民财富增长主要动力,这也是我国最近几年在经济工作会议上一直强调“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重要性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带动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因此人口红利在改革初期直接推进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然而,在中国经济不断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并没有出现与之相匹配的高就业率,而是社会问题进一步凸显,甚至“用工荒”现象不断升级。
国家统计局最新的劳动力数据显示,2012年15—59岁年龄段的劳动人口第一次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绝对数字上的下降,比2011年减少了345万人?。也正因为此,我党的十八大报告显示:未来国家的发展战略将不断寻求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与经济发展相同步地,是居民所必须要面对的选择问题。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居民选择主要集中在消费、工作以及闲暇之间的抉择,本文主要以居民消费作为选择的研宄对象。实际上,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劳动供给”。居民选择首先会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制约,而居民收入则跟自身劳动力的供_平衡关系正相关。2011年中国社科院公布的城镇失业率显示,2010年城镇失业率己达到9.5%,这一数值远超国际警戒线7%,这表明在中国经济增长率维持着7%水平的今天,劳动的供需缺口也在不断地扩大,雇佣劳动力的成本在提升。同时今天的中国己经成为奢侈品大国,而居民收入分配却又极其不均勾,因而在劳动力供需缺口的冲击下居民消费又存在着较大的波动。
二、研究意义
对于居民消费的研宄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一个国家民生问题的持久稳定是最理想的发展状态,也是经济行为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力供需缺口扩大的特征事实时,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有哪些因素造成了我国劳动力供需缺口的扩大呢?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也是学术界的热点。在研究居民消费的波动问题时,劳动供给冲击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具体影响到底是怎么样的?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要想科学、合理地解释我国屈民消费波动的客观事实,劳动供给冲击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首先,经济学分析表明,投资需求属于中间需求,而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因此居民消费的扩大及结构升级才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也是我国“扩大内需"这一现行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方向。
其次,劳动力的提供属于生产部分,而居民消费则属于需求部分,两者不是简单地从生产到需求的直接联系,更体现在两者的联动效应,即劳动供给对居民消费是一种循环的影响关系;最后,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己经开始放缓,整个社会的福利己经开始表现为人的幸福感,如何减少社会矛盾,减少劳动力供需不平衡以及鼓励居民多消费己经成为政府主流的政策导向。尽管对我国居民消费的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但是国内绝大多数的研宄都采用基本计量模型,而采用国外发展比较成熟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及其模型来研究我国消费选择问题的学者仍然比较少。国内引进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主要采用外生随机的技术冲击、不同劳动形式下的冲击等方法来解释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现象。这些对真实商业周期的大胆尝试不但丰富了国内研宄宏观经济问题的方法,而且也是对真实商业周期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但是,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尚未有学者采用劳动供给冲击这一要素来研究居民的选择问题,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在经济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都有着很强的交互影响作用,有着很强的联系,从而使得每一种变量的运行情况都有着很强地研究价值,所以本文采用“劳动供给冲击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这一思路来进行探讨。笔者将从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来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居民消费问题。本文将结合劳动力市场与居民消费这两个宏观经济主体来进行联动分析,使用真实商业周期模型来进行量化模拟,进一步探寻劳动供给冲击对居民消费是如何影响,影响程度多大等更深入的问题。
 
第二节理论文献综述
居民消费是人们生活中必须要面对的话题,也一直以来都是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鉴于本文采取的研宄对象主要集中在劳动供给以及居民消费,因此这一节将对己有文献中同本文有借鉴性意义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介绍相关领域所研宄的成果,以区别本文与前人研宄的不同点。文献综述主要涉及劳动经济学、居民消费理论的研宄以及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方法。
一、相关劳动经济学与居民消费理论的文献
1.关于劳动供给实证研究的文献
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它也是3今主流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问题。2010年诺W尔经济学奖获得美旧经济学家Peter A. Diamond和Dale T.Mortensen以及经济学家Christopher A. Pissarides突破了传统劳动经济学基于理想市场假设的框架,创造性地发展了 “搜寻理论”,并使其高度模型化,使其能广泛地进行定量分析.
 
第二章劳动供给不均衡与居民消费不足的特征事实............. 11
第一节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分析............ 11
第二节我国居民消费的特征事实 ............16
第三章劳动供给冲击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形式 ............20
第一节本文数据的选择及处理 ............20
第二节劳动供给同居民消费的联系 ............22
第四章劳动供给冲击对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 ............28
第一节模型的建立............ 28
第二节模型线性化求解 ............30
第三节参数校准............ 35
 
结论
第一节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及消费观的政策建议根据上文的研究,我们发现加入劳动供给冲击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能够对实际经济具有较高的解释能力,并且比不含劳动供给冲击的模型能够更好的解释实际经济,这也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实际价值。模型的建立也最终证明了笔者之前的设想,劳动供给冲击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着以技术进步作为中介传导,并且映证了劳动供给的波动同居民消费的波动为负向的。在此结论上,笔者对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以及消费观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改善我国劳动力市场体制根据本文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两个部分的研究,我们发现由于中国同欧美国家在劳动力市场体制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导致劳动供给的冲击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没有.产出以及技术进步那么大,这一点同西方国家正好是相反的。从最基本的搜寻理论框架分析再到劳动供给冲击对居民消费波动的实证,这些都可以看出我国劳动力市场体制还不够完善,这不仅仅影响到居民福利,更影响到国家政治经济的安定。
 
参考文献
1 蔡昉、都阳,2005:《“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求关系及相关政策》,《宏观经济研究》第6期:21-23。
2 陈学彬、杨凌、方松,2005:《货币政策效应的微观基础研究一一我国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实证分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42-54。
3 单豪杰,2008:《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0期:17-31。
4 郝团虎、姚慧琴,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结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4期:95-101。
5 侯石安、赵和楠,2012:《城乡居民收入来源构成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第6期:28-34。
6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2002:《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经济学(季刊)》第1卷第2期:377-396。
7 黄赜琳,2005:《校准法的原理、应用与发展方向》,《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宄》第1期:144-149。
8 黄赜琳,2006:《技术冲击和劳动供给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基于可分劳动RBC模型实证的检验》,《财经研宄》第6期:98-09。
9 蒋茜、孙兵,2011:《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趋势预测》,《经济纵横》第5期:43-46。
10 李春风、陈乐一、李玉双,2012:《我国收入等级不同城镇居民的消费敏感性》,《湖南大学学报》第26卷第6期:73-78。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