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阎锡山是一位引人瞩目的民国人物。从太原起义后出任山西都督,到解放军攻占太原被迫逃往台湾,阁锡山在山西纵横捭阖长达三十八年,这在民国历史中是不多见的。政治上,阎锡山善于运用手腕在各方势力间左右逢源;经济上,阎锡山通过一班经济幕僚的辅佐,苦心经营山西,取得了斐然的成绩,一度获得了 "模范省"的称号;军事上,阁锡山将弱小的晋军建设成一支国内举足轻重的军事力量,同时还建成了与汉阳、沈阳兵工厂相媲美的太原兵工厂。关于阎锡山军事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具体的军事行动描述和简易的分析方面,那么,阎锡山的军事策略形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阁锡山的核心军事策略是什么?阎锡山在治军方面又有哪些实践活动?阎锡山为何最终在军事上遭遇失败?这是本文想要探讨的几个问题,笔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理清阁锡山军事策略的基本脉络,使这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
阎锡山认为,只要国家存在,战争就会存在,这个认识在当-并不过时。军事是一个国家和平发展的保障,当今世界正朝着利益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有利益冲突的地方,就存在战争爆发的可能。纵观近二十年来的世界形势,局部的军事冲突和战争并不鲜见。就我国而言,在钓鱼岛、台湾岛、南海海域、西藏边界等诸多地方有着政治和经济的纠纷,所以,加强军事力量的建设,保障国家的利益依然是一个很现实的主题。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内外关于阎锡山军事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史料类的研究。这类研究包括阎锡山本人的F1记、讲话、言论汇编,还有民国时期一些军政要员的回忆录、口述资料等等。如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的《山西文史资料》,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编的《山西文史精选》和《中原大战内幕》,其中就有数目可观的记述阎锡山军事方面的文章,诸如刘笃恭的《山西兵工厂的沿革》记述了山西机器局自清末初创到阁锡山统治时期不断发展扩充的过程,对于山西军火工业的发展脉络做出简要明晰的勾绘'。
高树帜的《民初至抗战前夕太原军事工业逸闻》则对阎锡山经营军事工业的重要言论和细节进行了披露,包括军人工艺实习厂的更名、"岂"字炸药的来历等相关事件气荣鸿胪、李志舆的《太原解放前山西历届军事学校概况》则对清末以来特别是阎锡山当政时期创建的军事学校做了比较详细的概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阎锡山对于军事教育的重视气徐永昌的《中原大战始末记》则简要的回忆了中原大战从爆发到结束各方的战术指挥和基本战斗经过@。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文员会编的《阎锡山日记》,其中记录了不少阎锡山对于军事行动的主张和见解气山西省史志研究所编的《山西通志军事志》则对晋军的沿革、编制、训练、参加主要战役等做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和概括气第二类是综述性的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是对阎锡山一生的事迹进行叙述,其中包括了很多阎锡山军事方面的内容,如领导太原起义、卷入军阀混战、联共抗R以及发动内战等方面。中共中央党校本书编写组编著的《阎锡山评传》,对于阁锡山领导和参与太原起义做了如下评价:"纵观阁锡山在太原起义前后的种种表演,令人不能不感到他的投机性。革命对阎锡山诚然是有利的,因为他没有高官禄、勋戚世爵或者百万家财害怕在革命中丢失,他只是一个破产的小地主兼商业高利贷者的儿子,而革命却是他跳跃式的获得这一切的指望"。
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写的《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则认为阁锡山在大力扩展军火生产之后,"由力'余支枪,数十门炮,十数年间竟扩充至十余万支,山、野炮五百余门,轻、重机枪六千余挺,迫击炮一千余门,而地盘曾一度扩充至晋、冀、察、绥四个省和北平、天津两个市。以后倾其全力进行反共反人民的战争,即凭恃此项军火制造,至于对国计民生的影响如何,他是毫不考虑的"气景占魁所著《阎锡山传》,认为阁锡山在上当战役惨败"最根本的原因则是阎锡山的穷兵黩武,其真的目的并非真的要什么'复兴'建国,而是要通过武力,消灭共产党,恢复他对山西的专制独裁统治":"。王树森的《阎锡山这个人》则认为阎锡山建立牺牲救国同盟会组织出于三点考虑:"第一,是对日本人,可利用一些进歩人士把抗日民众组织发动起来,进行抵抗。其二,是对蒋介石,可借用民众和红军的力量与之抗衡,顶住其吃掉自己的企图。其三,是对共产党.
第二章阎锡山军事策略的核心 ...................15
2.1拱卫山西采用"保守均势"原则 ................15
2.2 应对斗争坚持"适当"原则 ................18
2.3 "军事国防"以"经济国防"为后盾 ................22
第三章阎锡山的治军实践 ................27
3.1建立以五台籍将领为主的嫡系军队................ 27
3.2积极扩充晋军的规模 ................29
3.3加强军事教育训练发展军事工业生产 ................33
结语
本文认为,阎锡山统治山西三十八年时间,逐歩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军事策略。这套策略的形成受到了几个基本因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阎锡山色彩。在特定的军事策略影响下,阎锡山通过一系列积极的治军实践,逐渐完成了对晋军的改造和掌控,使其成为民国时期国内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但是抗战结束后,阎锡山试图恢复他在山西的独裁统治,并在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对抗中败下阵来,其原因值得思考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山西省办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西文史资料第五十八辑.太原,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服务部,1988 ,41.
[2]山西省政I办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山西文史资料第五辑.太原,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服务部,1%3 ,100-105.
[3]雒春普.三晋有才——阁锡山幕府.长沙,岳麓书社,2001,249-293.
[4]王树森.阎锡山这个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0-292.
[5]景占魁.阎锡山传.北京,屮H礼会出版社,2008,79-321.
[6]苗挺.三晋枭雄阎锡山.北京,屮国华侨出版社,2005, 107.
[7]张侠、孙铭、陈长河.北洋陆^史料(1912^-1916)第二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33-405.
[8]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中原大战内幕.太原,山西人民出版,1994, 15-49.
[9][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3-29.
[10]山西省文史资料编辑部.山西文史资料精选——阁锡山垄断经济.太原,山西省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