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学毕业论文参考范文:我国企业跨区投资技术溢出模型和TFP测算及分解方法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afen 点击次数:116
论文字数:42000 论文编号:sb201306241639477127 日期:2013-06-24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性问题,胡鞍钢和邹平(2003)指出我国在国际可比较范围内属于地区差距较大的国家[1],且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西部和东中部,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可能引发区域间和民族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不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为解决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缓解当前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及面临的经济增长压力,中央政府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贯彻实施需要多方积极参与,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陆立军和周国红(2003)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因此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也应以企业为主体[2]。
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所需的巨额资本、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仅依靠当地企业难以完成,还需借助包括其它地区企业投资和 FDI 的区外资金。作为改革前沿,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一直处在全国的前列,评分显著高于其他地区[3],是 FDI 企业进入中国的首选地,中部地区次之。根据国际投资惯性理论,最先成为外商投资领域的地区占据了继续利用外资的“先进入优势”,只要外界条件不发生反方向变化,正惯性就会持续下去,且正惯性所具有的“资金逆退效应”和“跟进效应”还会强化第一进入者优势,使比较优势受到掩盖[4],统计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2004)数据显示:1999 年-2003 年西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分别是 4.6%,4.5%,4.2%,3.8%,3.3%,呈下降趋势,而东部地区一直保持在 85%以上[5]。同时企业在进行跨国直接投资时除需面对降低成本的压力外,还要应对降低地区调试压力,因此投资环境相对欠佳的西部地区短期内还难以吸引到大量的 FDI,如为争抢 FDI,恶性竞争,降低引资门槛,从长远看难以保证引资质量,且对本国企业公平竞争不利,最终不利于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西部大开发还需主要依靠本国企业的投资,而我国国内资本也有此实力,如从历年我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情况来看,1978 年以来总量逐年稳定上升,日益接近同年 GDP,2003 年首次突破 10 万亿元大关,与同年 GDP 相差无几[5],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资料显示,到 2005 年末更跨过 14 万亿元大关,达到 141050.99 亿元,因此西部地区各省引资可主要以国内资金为主。此外与 FDI 企业相比,国内企业获得的有关其它地区的信息量更大,可以更准确地评判异地投资的风险和收益,且国内其他地区资金和西部地区的资金融合不存在政治限制和冲突、控制权出口以及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6],经济安全性更有保证。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利用跨区直接投资企业资金加快发展具有现实可行性,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东中部地区具有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西部地区具有资源、土地、劳动力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如跨区直接投资企业能将这些优势有效耦合,可实现各类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的优化组合。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浙江商人就开始以商品贸易的方式进军西部市场,并取得显著的成绩,20 世纪 90 年代后,一批知名企业纷纷前往西部投资兴建实业,如东莞康佳先后在西部的陕西和重庆合资或控股兼并电视机厂,实现扩展产能并占领市场的目的;又如 1995 年,三九企业集团控股并购四川雅安制药厂,即扩展产能又获得新的生产资源等等,初步形成了由官方到民间的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并逐年稳步增长,总体规模日益扩大。目前东部地区经济已出现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资本、市场、技术和部分初级加工产业向西部市场扩张和转移的客观要求和趋势,组合的时机已经成熟,东中西部地区间多种形式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十分踊跃,且已由一般性的商品贸易合作逐步转向以企业投资为主、进行资本合作和经济技术合作的新阶段,如在东中部交流合作的最大平台“西恰会”上,2002年合同外地投资额达到 280 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过内贸合同成交额(258 亿元人民币)。徐州卷烟厂兼并陕西澄城卷烟厂,兖州矿务集团全面参与西部能源开发,控股组建兖矿贵州能化、兖矿榆林煤电、兖矿晋中煤电、兖矿锡林煤电等有关企业跨区直接投资的消息不断涌现,跨区投资对东道地的经济参与程度越来越深,跨区投资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跨区直接投资企业不仅为东道地带来了资金,增加了就业机会和税收,还带来了技术溢出、劳动力素质、企业家能力和制度环境的改善,对缩短区域间差距的作用日益显著。因此有必要对企业跨区投资现象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研究。

 

第二章 企业跨区直接............... 21-31
    2.1 相关概.................. 21-23
    2.2 相关理................ 23-24
    2.3 技术溢出..............  24-30
    2.4 小结............. 0-31
第三章 中国企业跨区............. 31-42
    3.1 企业跨区直接投............. 31-35
    3.2 企业跨区直接投............. 35-36
    3.3 企业跨区直接投资.............. 36-40
    3.4 企业跨区直接投资的进..........  40
    3.5 小结............ 40-42
第四章 企业跨区直接投资技...............  42-53

 

结论

 


(1)采用DEMATEL方法获得影响企业跨区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六个关键因素。按照重要程度排序如下:企业研发投入因素、企业人力资本水平因素、来源地因素、竞争程度因素、技术差距因素和企业规模因素。通过计算上述各因素的中心度进一步确定企业跨区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中心问题在于正确对待东道地本地企业与外来直接投资企业的竞争。
(2)分别测度了研发投入、技术差距、来源及竞争程度四个影响因素对东中部制造业和煤炭行业跨区直接投资技术溢出的作用机理。主要结论如下:
①无论是制造业还是煤炭行业广泛存在来自技术效率的技术溢出;西部东道地制造业企业研发投资越多,越有利于吸收跨区直接投资技术溢出,但煤炭行业的测算结果却相反,资源禀赋相对低但研发投入相对高的省区更多的获得技术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邹平.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距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 陆立军,周国红.东部企业“西进”环境影响因素、行为特征及其绩效[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1):93-96.
[3] 樊纲,王小鲁等.中国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J].经济研究,2003(3):9-18.
[4] 陈计旺. 东部企业投资、兼并与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J].人文地理,2002(10):89-92.
[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2004.
[6] 王珏.“西部大开发”实施成效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启示”-基于地区利用外资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4(10):149-150.
[7] 郑京淑.论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的三大障碍-兼论投资大环境改善战略[J].国际经贸探索,2005(7):45-49.
[8]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煤炭工业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9] 新疆统计局.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10] 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