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论文范文: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和影响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116
论文字数:35000 论文编号:sb201301171220455826 日期:2013-01-17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1章引言

1.1选题的缘由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指导中国革命成功的道路上具有理论上的决定作用。然而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行动纲领,是一种理论指导,历史经验一次次的证明教条的对待马克思主义,不假思索的照搬别国革命成功的经验只能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在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果断的指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使马克思主义“必须有中国的特性”。而中国的具体性质,显然包括了中国的现实和中国的历史。毛泽东同志说过,现在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他要求凡是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认真地去研究我们国家的历史。而三四十年代的延安时期正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高峰时期,由于抗日根据地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民族自觉意识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巨大感召力,吸引了包括史学家在内的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范文澜、何干之、吕振羽、陈伯达、吴玉章等是其中杰出的代表。这些史学家根据毛泽东同志关于历史问题的论述,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论的观点,重新审视中国的历史,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的成果。而这些历史成果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革命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历史理论依据以及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重新审视中国历史的过程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之一。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延安史学工作者对历史问题的研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一部分。历史,是过去的现实,而今天则又是未来的历史,延安时期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突飞猛进,在中国史学界取得主导地位的重要时期,它对推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过程,在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今天,在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向前进的:21世纪,研究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必定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2章延安史学发展的由来

2. 1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传播和发展为延安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延安史学的发展是建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早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们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的历史进行重新审视所得出的新的结论的基础之上的。早在19世纪末期,一些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了向西方寻求救国图强的真理,就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来。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更是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幵辟了广泛的天地。五四运动后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幵始着手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重新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他们当中,当首推李大糾和郭沫若的贡献最大。作为在中国系统地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李大剑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贡献也是开拓性的。在李大剑写于1924年的著作《史学要论》中,他就科学、系统地阐述了有关历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旗巾只鲜明的主张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来研究历史。他批评以往的历史学家“只是从社会上层来说明社会的变革”而“不顾社会的基址”,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则“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此外,他的其他论作如《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李大钮就开始注意到将唯物史观运用于中国的历史研究。可以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是从李大剑这里才算正式开始的。
作为史学界“五老”之一的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主要贡献之一就在于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当代著名史学家陈其泰认为它“是最早尝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唯物史观来指导历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真正建立”;②何干之则认为该书打破了几千年来官学对中国古代史的“垄断”和“曲解”,它的问世是“一桩破天荒的工作”。③书中表达了郭老己将对历史的研究和民族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思考的思想。...............
............................

第3章延安史学在专业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成就......................13
3.1关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13
3.1.1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深入研究..............................13
3.1.2对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深入研究.........................................15
3.1.3延安史学工作者关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主要学术成果............17
3.2关于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的研究.........................18
3.2.1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的研究..............................................18
第4章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23
4.1时代性和民族性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23
4.2求真性与务实性的有机统一,服务于抗战建国的大局......................24
4.3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主张将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26
第5章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 .....................................29
5.1理论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是毛泽东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之—...............................29
5.2.作为中国共产党文化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争取民族解放事业中发挥了积辦....................................35
5.3推进了中国共产党党内历史教育的幵展,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好了理论上和人才上的准备...............37
5.4延安史学对以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双重影响.........40
第6章结语....................................................................43

结语

纵览全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兴起和发展实际上是和中国革命由低潮转向高潮的历史阶段相伴随的。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使得许多人对中国革命的前途产生了全所未有的悲观情绪,中国革命一时间处于极端困难的时期。在这个时候正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们以他们独有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利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重新研究分析中国的历史,指出中国历史的发展符合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论断,因而中国的社会也必然如马克思所预言那样最终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所以革命的低潮只是暂时的,中国革命必然会一直向前发展。这无疑给当时处于悲观傍徨情绪的整个社会打了一剂强心针。随后围绕着以中国社会属于何种性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史大论战的展开,更是使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在整个中国社会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历史,分析中国社会的现状,这就为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延安时期取得辉煌发展打下了 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储备了人才。
延安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同时,延安时期也是中国革命由低潮转向高潮的时期。这一时期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自身发展还是中国革命历史进程本身都逐渐走向高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开始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力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6]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陈其泰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史学成就[M].北京:国家图书出版社,2008.
[8]何干之.何干之文集(第1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9]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0]吕振羽.吕振羽史论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