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阿契贝与非洲现代文学
第一节阿契贝的生平与身份
钦努阿.阿契贝(1930年11月16),本名阿尔伯特?钦努阿卢莫古?阿契贝(Albert Chiniialumogu Achebe),伊博语原义是"我的灵魂为我而战",出生于尼利亚东南部伊博族的一个信仰新教的家庭,父亲是一位教会小学老师。在阿契贝成长的过程中深受非洲传统部落文化和基督文化的双重影响,这种活环境对他円后的文学创作影响颇大。在伊博人的传统中,讲故事十分普遍。阿契贝的母亲和姐姐就经常给他讲故事,他对这些故事也分喜欢。他对村甩的传统活动,比如经常举办的假面舞会也感兴趣,这些场镜经常被他在后來的小说创作中生动再现。阿契贝自幼就读教会学校,接受英文教育,一位老师称他是班^书法和阅渎能力最好的学生。他还参加每周的主学及每月举办一次的福音派特别活动。有一次发生了大论战,当吋新教的反对者质问传道师什么是基督教教义,后来这件事被阿契贝写入了《瓦解》。中学毕业后,阿契贝以高分考入伊巴丹大学,重点学习英语、历史及神学。在伊巴丹大学甩还出过很多著名的作者和诗人,其中包括著名的诺贝尔将得主沃尔,索因卡、剧作家约翰?佩柏?克拉克,还有诗人克取斯托弗*奥基博。1963年尼日利亚共和国独立,不久爆发伊博族叛乱,阿契贝参加了内战(1967?1970),成为比夫拉共和国的定支持者并且出任新政权的委员。战争使平民深受其害,暴力和饥荒使得死亡持续蔓延,他向欧洲人和美国人寻求人道援助。当1970年尼日利亚政府重新兼并该地区时,他参加了执政党,但很快对他亲眼所见腐败和排挤感到失望,又退出了该党。1971年阿契贝创办了《奥基凯》(Okike)杂志为尼日利亚作家协会提供新作品的发表园地。1982年起担任尼日利亚作家协会主席,多次赴欧美各国讲授非洲文学,并担任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畔的波士顿大学巴德学院语言和文学系教授至今。
第二节阿契贝在现代非洲文学中的独特性
在非洲现代文学的诸多作家中,阿契贝具有其独特的成长背景,他既不同于埃及的马哈福兹、尤*西巴依等非洲本土作家,也不同于同样来自尼円利亚的本?奥克瑞等移民作家。前者的本土作家,他们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离开非洲,没有到西方的留学背景。他们中的部分人对西方文化也十分地了解,但是也属于在非洲接受的西方教存。在他们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对本土本民族的生活体验和对历史文化的感悟。本土的传统文化深深地根植于其创作土壤中,他们都坚持使用本民族的语言,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主,揭示殖民统治的余孽,探索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自强和觉醒之路。另外,作为北非阿拉伯国家的作家,在文化亲和上属于地中海文化圈,而在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文学中通常不被提及。后者的移民作家在幼年就己移民西方国家,在西方文化氛中成长,接受完全西式的教育,采用非本民族的语言进行创作。虽然身处的环境远离非洲,但他们骨子里又天然地具有对本民族文化积淀的敏感性和关注度,所以对不同文化的碰撞更加感同身受,这赋予了他们在多种文化语境中写作的天赋,但是自身文化身份的边缘性,也往往使他们感觉被孤立,因而积极倡导与西方强势文化的交流对话。阿契贝具有与以上两类非洲作家皆不同的创作背景,他生长于非洲,并长期生活在非洲,对原始的部族生活了若指掌,而特殊的家庭背景加之他留学和旅居西方的经历,又使他对两方文化亦相当熟悉。
第二章从《非洲印象》看阿契贝的殖民批评
第一节殖民批评还是后殖民批评在理解和具体研究
阿契贝及其创作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们惯常借用的理论工具进行一番重新的审视。由于阿契贝大部分作品所反映的殖民时代背景的特殊性,及其殖民批评理论建树的独特性,使我国的研究者往往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惯性思维出发來对阿契贝进行解读,但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批评范畴,正确的厘定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阿契贝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此外,通过对阿契贝殖民批评文本的分折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他文学批评的敏锐性。提及阿契贝及其小说作品,我们似乎很容就会联系到殖民批评的相关理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小说内容切实展现了尼日利亚殖民与后殖民吋期的种种文化冲突和社会巨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阿契贝那篇著名的,于1975年在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所做的堪称殖民批评标志性文献的演讲《非洲印象:康拉德〈黑暗的心〉中的种族偏见》。事实上,目前国内对阿契贝的研究,除了作品内容的分析,基本多是从后f[民批评理论的角度切入对阿契贝的创作思想进行阐释。
所谓的后殖民批评中的"后殖民"应该与其中的第三种含义相吻合。通常认为后殖民批评思潮主要发轫于赛义德发表于1978年的《东方主义》。赛义德是一位在巴基斯坦和埃及接受基础教育,在美国完成高等教育的学者,他的东方主义概括起来包括三个方面的本质:一坚持西方知识和西方知识以意志和权力控制世界其它地区这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二坚持殖民主义话语分析的本质必然秉有多学科的交叉线,三坚持东方主义的早期各种传统对当下中东政治有着持继性影响。从这三个本质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后殖民批评关注的重心在知识、文化这些抽象因素的影响与控制上,这与福柯的基于权力与意志的写作对赛义德的深刻影响有密切的关系。霍米'巴巴是一位从小生活在印度的波斯人,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他对后殖民批评的贡献在于他提出的几个核心概念:"含混矛盾的杂糅"、"模拟"、"文化差异性的发和"第三度空间"。其中他对前两个概念的阐释带有现代语言学分析的色彩,而后两个概念则凸显了霍米*巴巴对东方与西方'对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所做的倡导。
第二章 从《非洲印象》看阿契贝的殖民批评............................ 14-22
第一节 殖民批评还是后殖民批评........................... 14-17
第二节 对《黑暗的心》的批评 ...........................17-22
第三章 从《瓦解》看阿契贝的反殖民书写........................... 22-32
第一节 还原非洲的真实图景........................... 22-24
第二节 殖民历史的现实化........................... 24-27
第三节 黑人笔下的白人........................... 27-29
第四节 英语的本地化 ...........................29-32
结论
阿契贝是一位对非洲具有启蒙性,对西方具有颠覆性的作家,他是最早获得非洲认同的一批本土作家之一,也是最早被西方关注的非洲作家之一,他是一位具有非洲自我意识的作家,也是一位具有世界性眼光的作家。他将个人作品与民族命运联系起來,通过文学作为民族启蒙的精神载体,帮助人们认识被殖民的历史,积极传播非洲文化。阿契贝通过殖民批评推翻了殖民文学中陈腐的、不公的非洲形象,并深入分析了这其中的文化心理冈素。从非洲文明本体的角度,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将殖民主义的历史遗产与非洲文化传统加以融合,发出非洲的声咅,构建了独立、鲜明的非洲话语的范式。又通过自己的反殖民书写重塑了自然的、真实的非洲形象,再现了被历史遗忘的部族传统生活,将殖民历史用非洲的第一视角现实化,在书写黑人故事的同时客观的关照人形象,用本地化语来描写非洲。阿契贝终其一生,都在为打破西方对非洲的公式化理解而斗争,通过殖民批评的"破"与反'范民书写的"立"两个方面,还原非洲的形象,重塑非洲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