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申报》
早期对日报导本文将《申报》建立伊始至日本借口“生番”杀戮琉球民众出兵台湾的消息传来之时定义为《申报》建立早期。这一时期,是《申报》对日本持有传统轻视、漠视观点的主要时期。这期间,日本的消息并不多见于《申报》的报导之中。从 1872年 4 月 30 日(同治壬申三月二十三日)申报设立到 1873 年 4 月 2 日(同治癸酉三月初六日)第一次台湾事件的相关消息见报,申报关于日本的内容仅仅 59 则,虽然内容涉及社会、习俗、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但是很是肤浅并且简短。但是在 1873 年 4 月(同治癸酉三月)到 1874 年 4 月底(同治甲戌年三月),由于日本出兵台湾,使得国人对日本开始重视,并对日本的态度有了相应的转变,这一年之中消息多达 132 则,并且多是长篇论述,较之上一年深入很多。这段时期我们不仅在数目和篇幅上看到了对日本“传统”的态度,在报导的内容之中,也与之后对日本复杂的看法有着明显的差异。对日本的态度表现着几千年来一贯的单纯——弱邻、友好及明显与不明显交织的轻视。
1.1 对《中日修好条规》的报道与评价
1862 年日本幕府商船“千岛丸”号,奔赴上海。名义上是与中国进行贸易交流,但是随行大批文人武士在上海地区开始了对中国的考察,他们在上海不只看到了虚假的繁华,也看到了在殖民地统治下中国屈服和孱弱的嘴脸。在回国后他们把所见所闻纷纷造书成册,在日本国内产生很大的影响。自古以来其对中国的崇敬和学习遭到了质疑,并且在之后日本国内兴起的“征韩论”也深深受到此时开始的对中国重新认识的影响。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学习西方的道路,在分析世界形势和中国现状的前提下,日本在结束内战之后,提出与中国订立商约的要求。此时的中国在日本眼中再没有泱泱大国的身躯,反而只是一位任列强宰割的蹒跚老者。对于这样的反差,日本把其商约定位在与欧美等国相同的地位上,试图以条约的形式进入中国的大门,享受“最惠国待遇”。另一方面此时日本征韩论兴起,如若与大中华取得平等的地位,有利于对朝鲜进行染指。但在此时日本在中国眼中还是那个“蕞尔小国”,他的变化没能引起我国统治者和人民的过多注意,那么以“片面最惠国”为条件的通商条约必然是不予通过的。
《申报》对条规的各条都有所论述,如对“一国受他国侵略时许互相援助”一条,论述“前者中国至日本所立合约内有一款谓:如两国有与别国交战或被别国兴兵前来欺辱,则两国必协力相助,毋得袖手旁观。日本之设此一假想预为日后与高丽抗衡,然日本之意虽非望中国同心以攻击高丽,仍望中国不分心于高丽,以同谋日本也。”认为条约中的这一条是日本为其侵略高丽所做的准备。另外,通商一则是《申报》对修好条约关注的另一重点,如第 52 号的《论日本通商事》以答西方友人的方式回答了在中日条约之后,令日本最为不满意的问题——为何不给予关于日本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往内地经商的权利。
“西人问于华人曰:贵国即与日本通商矣,何以不令其遨游中国,任来往自由,如必拘拘然仅许其至通商各口乎?奈何视紧邻仍如远邻侍近愿亦如远国?今日本与中华虽微临近之国,然亦不过如民间之朋友而已,安能入族戚乎?安能如伯叔兄弟乎?许其在通商各口事已延之如客座矣,又安能使之在入内廷乎?又安能使之在入卧室乎?是必不能之事也。且中国一视同仁也,通商之国徒一日本哉,即令日本入内地又岂忍贵国之人入内地乎,此一定之理也,予又何问焉”。
2 《申报》对日本侵台事件的反应
2.1 台湾事件的因由及报导
1872 年 2 月 25 日,福州将军兼署闽浙总督文煜等人在奏折中写道: “据难夷岛袋供:同船上下六十九人,伊是船主,琉球国太平山岛人,伊等坐驾小海船一只,装载方物,往中山府交纳,事竣,于十年十月二十九日由该处开行。是夜陡遇飓风,漂出大洋,船只倾覆,淹毙同伴三人。伊等六十六人凫水登山,十一月初七日,误入牡丹社生番乡内。初八日,生番将伊等身上衣物剥去,伊等惊避保力庄地方,生番探知,率众围住,上下被杀五十四人,只剩伊等十一人,因躲在土民杨友旺家,始得保全。二十一日,将伊等送至凤山县衙门,转送台湾县安顿,均蒙给有衣食,由台护送来省,现在馆驿等供,由布政使潘蔚造册,详情具奏,声明:牡丹社生番,围杀球夷,应由台湾文武前往查办等情前来。”
这就是历史上的“琉球漂民事件”。台湾是我国东南沿海的门户,更是东北亚与南亚之间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在日本“大陆政策”的指引下,台湾自然引起了日本的注意。但是侵略台湾需要借口。船只在海上遇难,在古代和近代社会都是十分平常的事情。近代的中国与琉球之间关于海上难民的遣返和保护事件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871 年 12 月 19 日,琉球的渔民漂流到台湾,其中五十四人被牡丹社原著民杀害。这本是中国与琉球两个独立国家相互交涉然后解决的事件,但是日本却借着这一借口策动了出兵台湾的阴谋。针对台湾“生番”杀害琉球漂民一事,中日两国于 1873 年即有相关的交涉。1873 年 4 月 20 日,日本使臣副岛种臣抵达天津,在交涉中日其他事件的同时,提出了要求清政府对台湾“生番”进行处理。清政府坚持台湾“生番”为未服王法之地,杀害琉球漂民不属我国国民行为,我国不应为此负有责任。虽然清政府的回复否认了杀害琉球漂民属我国的责任,但是却没能在琉球的所属问题上坚持下去,这给予日本出兵台湾和日后吞并琉球的巨大借口。日本以琉球为其属国为出发点,借口“生番”不服我国王法管辖,荒诞的出兵台湾,为其“属民”在我国领土上“伸张正义”,于 1874 年 5 月 22 在台湾琅矫(现恒春)登路,开始进攻台湾。
2 《申报》 对日本侵台事件的反应........................................ 22-33
2.1 台湾事件的因由及报导 .......................................22-23
2.2 对日本侵略性的认识....................................... 23-31
2.3 日本出兵台湾所引发的自强呼声....................................... 31-33
3 《申报》 对日本吞并琉球的反应....................................... 33-41
3.1 日本吞并琉球事件及其报导....................................... 33-34
3.2 日本吞并琉球所引起的反应 .......................................34-39
3.3 日本吞并琉球引发国人热议 .......................................39-41
4 从 《申报》报导看国人对日本认识.......................................41-47
4.1 十九世纪国人对日观念变化....................................... 41-44
4.2 甲午时期国人对日观念的变化.......................................44-47
结论
中国与日本原本是一衣带水的“友邻”,在长久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尽管两国之间又小的波动与冲突,但总体上保持着和睦友好的趋势。随着历史的进程,近代之后世界进入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各个国家都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着不一样的适合自己的道路,近代中日两国正是在这历史的大潮中走上了不一样的路途。随着国际形式的变化和实力的较量,近代中国人对日本的看法和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和观念组成了中日关系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所论述的十九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这十年间是国人对日观念变化的过渡时期,七十年代初国人依然保持着对日本传统的漠视与蔑视的心态,并肯定这日本的“友好”性;日本出兵台湾使国人开始正视日本的变化,在否定日本“友好”的同时,开始对日本谴责,并产生了警惕的心理;日本吞并琉球使国人更加清楚的认识了日本的侵略性,开始逐渐把日本作为敌人而防范。我短短的十余年间,国人对日本的看法从最初的友邻变成强敌。我们可以看出甲午战争之后国人对日观念的变化是上述一段时期的延续和发展。可以说《申报》建立之初的十年间是中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国人对日观念转变的关键时期。正是有了这一重要时期的铺垫,才有了甲午战后的反日与师日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