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广西赵炳麟的史学思想探究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jingju 点击次数:52
论文字数:35000 论文编号:sb201212151538115091 日期:2012-12-15 来源:硕博论文网

一、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目的

在清末民初社会激烈动荡与转型时期,由于政治立场、价值取向、个人经历等原因,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与此相应,他们的政治思想呈现出多姿多样的状态:有的固守传统文化,有的维护清朝统治,有的则随着时代步伐不断改变自我认识。赵炳麟作为一位晚清时期的广西士人,其思想也随之交织着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矛盾,当甲午惨败使朝野震动之时,他积极拥护戊戌变法;后又反对清末新政的改革方式,认为其过于急进,并提倡渐进式改良立宪,因此被当时先进人士评价为"与时扞格";清亡后又入仕民国,关心实业,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他还勤奋著书立说,留下份量很大的文集,为后人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史料。在他的身上,浓缩了那个时代士人的诸多角色,是当时士人的典型个案。
.我之所以选取赵炳麟为研究对象,具体理由如下:一、他生于鸦片战争之后,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华、中日甲午之战,清王朝变革,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是晚清历史的见证者。他积极投身于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清末预备立宪、反对袁世凯等一系列政治活动,对晚清政治有亲切的体会。因此,研究赵炳麟的仕宦,确实是研究晚清士人、进而全面认识这个时代的最好标本和切入点。二、赵炳麟学术上颇有造诣,著有大量著作,其中的《光绪大事汇鉴》和《宣统大事鉴》等当代史著值得关注。三、据笔者了解,目前为至,还缺乏对赵炳麟一个系统的研究,这也成为选择这个课题的动力。
需要强调的是,针对晚清学术思想史的研究,向来都偏重于考察引领时代潮流的先进大人物,对于同样具有先进思想的中层人物则关注得很不够。于是,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被尘封起来。因此,笔者希冀以赵炳麟的政治作为与史学成就等问题为视角,展现赵炳麟?想的鲜明特点,力图通过个体"小历史"的微观视角,以窥见当时经历相似的士人群体的思想与学术。

(二) 研究回顾

对于赵炳麟其人其书其思想,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至今学术界并没有做过具体的、系统的研究,仅发表了几篇研究论文。而在研究广西其他文人学者的论著中,也有偶尔涉及赵炳麟的。.................
.....................

二、赵炳麟的政治作为
赵炳麟在清朝时曾官居翰林、御史,进入民国后又曾任山西实业厅厅长。他仕宦一生,始终都奋发有为,而其所作所为,是顺应了那个时代的潮流的。下面将分几个阶段来陈述其政治作为,以使人们从中看出其思想发展变化的情况。

(一)十年翰林(1895——1905)

自1895年至1905年,赵炳麟任翰林院编修之职。在这十年间,他积极地参与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发表了许多的政治见解和主张。其参与政治运动的活跃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戊戌变法时期,二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下面详细介绍其具体情况。
1.戊戌变法时期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战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走上政治舞台,他们倡言变法维新,猛烈抨击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守旧的思想文化。他们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摆脱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厄运,取得民族的独立自强。当此之时,赵炳麟出于爱国之心,也积极参与了维新变法的政治活动。
1895年,康有为发动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运动。当时赵炳麟正在北京参加进士考试,并积极参与了这一运动。他的《光绪大事汇鉴?中日之役》中记载了这一运动,"和约成,内外诸臣谏止,下至会试公车皆联名痛哭陈书,谓赔款不可许,土地不可割。"1898年4月,康有为、岑春煊在京师成立了保国会,赵炳麟又参加其中。6月,光绪帝颁布诏书开始变法,并指出当时政务存在"部务废弛,吏胥贪横,流弊丛集"的弊端。针对此问题,赵炳麟提出"考罢部员无学识者,选专门学家分任部事,使各部实权能及于郡县"②的措施并被光绪帝采纳。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赵炳麟认为光绪帝志于变革,而太后干预,权力没有"定于一",中央没有统一的领导,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他敢于直言"妇人谋国太痴顽",并满怀愤恨地写下了《四恨诗》,发出"爱国热心成梦,维新大业托空言"④的感叹。这一时期,赵炳麟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赞同君主变革,是与康有为来桂讲学分不幵的。康有为于1894年和1897年来桂林讲学两次,尤其是第二次,对广西影响较大。康有为来桂讲学的目的:一为学术之传播;二为政治之主张,即实行君主立宪,达到"大同"的政治理想。..................
....................

二、赵炳麟的政治作为......................................13
(一)十年翰林(1895—1905).....................13
1.戊戌变法时期..................................13
2.八国联军侵华阶段......................14
(二)官居御史(1906—1911)......................15
(三)为官山西(I917—7I925 ).................17
1.整治农林畜牧业.......................17
2.发展矿冶业.................................18
3.发展商务.......................................18
4.兴办职业教育............................18
三、赵炳麟的史学思想与史学成就................. 20
(一)赵炳麟编纂当代史书...........................20
1.《光绪大事汇鉴》、《宣统大事鉴》两书概貌.............. 20
2.《光绪大事汇鉴》、《宣统大事鉴》两书的史学特色..23
(二)赵炳麟的史学思想............................... 28
1.赵炳麟的历史观念.................................................................28
2.赵炳麟的史学观念........................................................... 29
(三)赵炳麟的史学成就..................................................34
四、赵炳麟政治及史学思想的时代特色剖析....................................3 7
(一)赵炳麟崇尚经世思想的原因........................................3 7
1.清末的社会背景。.................................................3 7
2.赵炳麟受湖湘学派的影响.............................3 7
3.赵炳麟的个人经历.......................................3 8
(二)赵炳麟政治及史学思想的经世特色...........3 8

结语: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羞’,。“立功’夕、“立言”、“立德”是中国传统伦理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这“三
不朽”的追求中,“立德”唯有圣贤能成之,而大多数文人“立功”亦不易,于是便只剩下“立言”一项可以实现了。著书立说,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使自己的精神生命长留于天地之间,这是大多数士人的理想。赵炳麟曾明确地说,自己著书立说就是要“信而有征,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亦汲家郑家井之遗也”①。
    在立德方面,赵炳麟表现为不断自我内修的精神。他为了追求“德”,不断地要求自己“一立志,以忠孝为必可能,以圣贤为必可至。二养心,内顾凝神,收视返听。三修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再则养气、练心、练气,持之以义,发之以礼”②,这是他一生持之以恒的追求。他幼时接受儒家忠孝的教育,以范仲淹为效仿榜样,“读《宋史》并《宋学案》,乃知文正之立志,以天下为任;其立基也,以忠孝为根……慕其为人,谨叙其端,以志私淑之意云”③。出仕后,赵炳麟更强调内心的修养,“鄙人以为人生世上,必将私欲克去,方能廓然大公,……推己及人,推人及物,人物皆得其所,则国治而天下平”④。尤其当赵炳麟亲历了中外战争,面对国破民困的现实,痛感世风日下,这更让他觉得提倡忠孝教育、提升内圣的水平,是拯救民族的重要前提。因此,赵炳麟的文集中,有大量关于道德修养的倡议,这是他救世的一片苦心。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