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期英国传统教育与科技教育之争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38
论文字数:40000 论文编号:sb201211291201574621 日期:2012-12-01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阿诺德与赫青黎争论缘起的社会背景


19世纪初期的英国,古典教育派虽然受到一波又一波科学教育学派的冲击,但其教育的影响并没有减弱,在教育理论界,纽曼(J.H.N已~an)主张通过教育培养绅士品格,反对进行专业性知识(ProfessionalKnowledge)的教育,强调以培养卓越的智力作为教育思想的核心,通过大学提供的教育能使学生将来处于这样一种智力状态,即能从事任何学科的研究或从事任何职业,这种扎根于古希腊教育传统的古典教育观在当时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论战中,斯宾塞提出的科学是人类最有价值的知识的观点虽颇具新意,但显然不可能说服全体英国民众,更不能使古典教育观的拥护者们心悦诚服。
本文所论述的阿诺德与赫青黎对各自教育理念的阐释及辩论,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适逢工业革命刚刚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政治、文化、道德、价值观等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均给传统古典教育带来前所未有过的冲击。两人的前辈学者们对古典教育与科学教育问题的争论,持续近半个世纪有余,对于同样的问题,二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何新见解,又如何为自己辩解,双方对彼此的观点是否依旧全盘否定,二人的辩论最终是否得偿所愿,对英国的教育又有哪些影响,要想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那么,对两人争论的社会背景进行梳理则不可或缺。


一、 经济领域竞争的加剧
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探讨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工业化以来的一个半世纪国民生产总值的高增长率的主要决定因素时,得出的其中一个因素便是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劳动投入的质量和资本投入的质量。同时指出,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对这个国家教育的变革具有决定性意义‘。笔者认为上述结论同样适用于此时期的英国。众所周知,英国于18世纪后半期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自此以后,英国一直沐浴在成功的阳光下,殖民地遍布全球,经济急速飞跃。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举行的博览会标志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此称号的获得是由于其工业比如棉纺织业、冶炼业、机械工业、采矿业等,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在技术上都具有极大优势,使英国轻松处于世界经济强国的领先地位。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仍以棉纺织业最为重要,有数据显示,50年代英国每年用棉89600磅,1850年使用的棉花近世界棉花产量的一半。50年代以后冶炼业解决了炼钢的技术问题,为钢的大量生产创造了条件。1850年英国钢产量仅44000公吨,1865年己达22万余公吨,超过了美、德、法三国钢产量的总和。虽然这一时期英国在很多方面依旧领先世界各国,但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不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几乎每一个工业领域的重大革新和发明都是在相关科学领域新发现的基础上实现的,生产技术的变革不再领先科学理论,而是越来越滞后于和依赖于科学理论的进步。而此时期的英国在饱尝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利益之后,仍陶醉于世界工厂的绝对繁荣之中,它感受不到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处于重大转折之中。
与之相反,实力雄厚的美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不甘落后一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三个国家十分注重发展科学和技术,甚至在某些科技领域已领先于英国。19世纪中后期,美国己“是这一时期工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从1859至1899年,美国的工业产值由18.8亿美元增至114.07亿美元,增加近5倍。1860年以前轻工业在工业中占统治地位,此后是重工业迅速发展的年代。生铁的产量,在1860年时只有84万吨,1900年达到1401万吨。钢产量在1860年只有1.2万吨,1900年则猛增至1035万吨,开始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钢国。……机器制造业,特别是农业机器制造业有很大的发展,20世纪初其产值己相当于欧洲各国产值总和的一半”。’尽管英国是最早的化学燃料国,但它的化学燃料生产加工技术水平不久便被德国超过,德国工业生产增长速度紧随美国居第二位,“从1870至1900年,工业生产总指数由17.5上升至64.7(以1913年为100),增加了约2.7倍。1870至1900年德国的重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煤的开采量从3400万吨增至1.49亿吨,钢产量从17万吨增至665万吨,铁产量从139万吨增至852万吨。”而在煤炭、纺织、冶铁等老工业部门,英国的增长速度相对美国、德国发展更是缓慢。由于煤层深度增加和开采技术落后等原因,“1874一1876年联合王国一亿三千万吨的平均年产量到1886一1888年仅仅上升到一亿六千三百万吨,而按人口计每人的产量则简直没有提高”。伴随煤炭产量减低,英国在世界煤炭生产格局中所占份额亦有所减少,“1870年以前,煤产量占世界一半以上。1871一1880年占45%,1881一1889年降到38.5%”。虽然英国在19世纪80年代也开始发展建汽车、瓦斯、电力等新兴工业,但这些工业部门规模小、产能低,它们的增长远无法抵偿老工业部门的滞缓。英国工业的整体实力急剧下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占的比例显著降低。对于英国经济滞后的原因,斯鲍姆(M. Seabome)研究后认为,其根源在于“企业家根本不重视技术教育,他们更关心的是市场的开拓与眼前的利润”。’帕恩(P.Payne)也发现“英国的工业精神正在衰退,他们不关心新技术和新技艺,部分地是因为缺乏相关教育,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正在失去历史的机遇”。与之相反,德国却是十分重视技术教育和人才培训。赫尔兹(P.Holtz)曾讲到一个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在文明民族中得到优越地位的国家,假如它还想保持它的地位,那么它就不应该把解决科学根本的问题的责任推到其他国家或个人头上去,因为这是它的耻辱。


二、 政治领域的改革及干预的加深


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问题一直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人们不断思考着国家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一个国家某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肯定会影响到当时的教育状况,教育的领导权与受教育权、教育的方针政策及内容等都会随着政治制度的演变而不断发生变化。英国的政治制度在19世纪发生了巨大变化,议会改革的逐渐深入,贵族势力的不断被削弱,使得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机会并登上英国的政治舞台。与此同时,英国中产阶级的实力不断壮大,伴随政治领域的深刻变化,此阶层的知识分子也在经济及社会政治领域被赋予了社会集团的性质,他们为自己的社会集团谋求合适的文化话语权,并通过教育途径建立并宣传自己的理念,为科学教育逐渐摆脱古典教育的羁绊,尽快建立起符合资产阶级利益诉求的科技教育制度创造了适宜的政治氛围。了解英国历史的人都知道,工业革命之前及其早期阶段,英国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即教育属于私人之事,是否受教育取决于本人和家长的意愿。这种观念也被英国政府所认可,因为在经济上自由放任政策一直是英国经济成功的保障,所以推及到教育,英国政府对教育也主要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推行抵制欧洲大陆借助国家发展教育的策略。学校主要是由教会组织建立,其它社会团体和个人很少涉足教育。下面是英国1851年以前各教派创办的小学数量情况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教会对英国初等教育控制的情况。


第二章 教育理念之争..................................... 24-34
    一、"自由教育"涵义演变简述 .....................................24-26
    二、阿诺德..................................... 26-30
        1、倾向古典教育的动因..................................... 27-28
        2、古典自由教育的目的..................................... 28-30
    三、赫胥黎.....................................30-34
        1、新自由教育提出的动因..................................... 30-32
        2、将科学纳入教育传统..................................... 32-33
        3、倾向科学的自由教育目的..................................... 33-34
第三章 教育理念落实之争.....................................34-48
    一、关于初等教育课程内容的相异 .....................................34-42
        1、19世纪前期的英国初等教育 .....................................34-37
        2、阿诺德..................................... 37-39
        3、赫胥黎.....................................39-42
    二、关于中学教育课程内容的争论 .....................................42-48
        1、中等教育内容对古典学科的偏向..................................... 42-44
        2、阿诺德.....................................44-46
        3、赫胥黎.....................................46-48


结论


随着科学教育与古典教育论战的深入,古典文科知识与科学知识兼容并包的观点逐渐占据上风,究其实质乃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现实教育系统中的对接。1867年密尔曾经说道“……让我就当前关于高等教育中这场大辩论说几句话。教育界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分歧,古典语言、现代科学和文科之间的争论,普通教育是否就是古典教育一一让我用一个更巧妙的词一一是学文科呢,还是学理科……我对这些问题能有一个回答:为什么不两者都学呢?不兼有文学与科学的教育可以称为好的教育吗?科学教育教我们思考,文学教育教我们如何表达,难道我们不是两者都要吗?”,在与赫青黎的深入辩论中,阿诺德的文化观发生了改变,有了新的内容,他开始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二者的统一。教育不仅能够成为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的便利途径,还能成为普及文明的桥梁与提高修养的手段。辩论后期,阿诺德认为,学校教育应该让学生即能真正探求、了解事物的本质,认识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可知规律,获得关于普遍秩序的知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指引学生追寻人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真正摒弃对物质享乐的崇拜和无政府状态的弊端,重构国家权威、社会秩序和传统道德,使普天下的人都得到幸福和完美。
阿诺德的这种文化观并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接受真理的精神态度。他开始要求“如实弄清事物之本相”,重视求真的科学精神。要“如实弄清事物之本相”首先,就要通过阅读、观察和思考“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与知识”。对于阿诺德提出的“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与知识”,有的批评家对它的内容和评判标准提出了质疑,有的则结合自身的体会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事实上,要列出一份具体的“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与知识”的书单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阿诺德所指称的“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与知识”是存在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各门学科之中的一种普世共通的智慧和精神。为此,他提出一方面要学习、观察和思考世界上最优秀的思想与知识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超然无执、客观公允的审视态度。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