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化时期的农田水利构建

论文价格:免费 论文用途:其他 编辑:lgg 点击次数:100
论文字数:40000 论文编号:sb201211061651154007 日期:2015-04-16 来源:硕博论文网

第一章集体化吋期道备村的农田灌溉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的东部,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且年降水量的70%—80%均集中在7—9月份,且多暴雨,对土壤补给的有效降水很少,农作物必须灌溉才能正常生长,水源主要是黄河及其支流,除河川盆地外,其它地区多需提水灌溉。而地处晋中盆地的平遥县是极易发生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地区,故农田水利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农田灌溉和治碱排水。


1.1道备村的水利条件
本文所研究的道备村是因为"道备计划"项目而确定的,虽然研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经过多次的实地考察和档案资料的反复翻阅,发现研究的合理性是十分显著的。一是道备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庄,位于汾河灌区,村庄的发展与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密切,农田灌溉历史悠久,为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二是道备村地处汾河、惠济河和沙河三河的交汇处,特有的地理位置在提供了充足农业水资源的同时,也带来了洪盐碱地的灾害,这使道备村农业发展历程也成为农田水利建设的历程,是本文得以展开研究的前提。平遥县地处太原盆地西南,太岳山之北,太行山、吕梁山两襟中央,县东南群山环绕,中部丘陵起伏,西北为广袤的平川,历来为农业大县。道备村位于该县西北南政镇,村西北约3000米处紧靠汾河,村南约1000米紧邻惠济河,东西向有沙河贯穿全村,如下图1.1所示。
本村地处三河交汇处,属于汾河二坝灌区,集体化时期是典型的粮棉生产基地,现有人口 3243 口,村庄面积8700亩,其中耕地面积6013亩,机动地179亩,村民收入以农业为主,耕地多为水浇地,副业以养奶牛为主导产业。该村的地理位置及水资源的分布,决定了道备村灌溉的主要方式为引汾灌溉,但村西南因地势偏高,加之灌溉渠系配套工程不完善的原因,1962年以前多引惠济河水灌溉,后随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高灌设施的完善,全村农田均靠引汾灌溉为主。所以要深入研究道备村农田灌溉的发展,必须首先认识提供灌溉水源的"三河"及其灌溉历史。


1.2引水灌溉
1953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山西省的农田水利建设在农村合作化的高潮中,得到较快的推进和发展。这一时期,贯彻执行了积极领导,稳妥前进,依靠合作化组织,发动群众,因地制宜的开展群众性的小型水利以及"民办公助,社办为主"的方针,在广大农村普遍开展了打井、修渠、建池、筑库等多种形式的农田水利建设运动。仅1957年一年内就完成渠道工程15000处,修筑小水库、池塘1580处,打各种水井5. 9万眼,安装水车1.7万部和提水机械1137台。平遥县道备村灌溉正是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得以初歩实现。集体化时期,道备村一直是典型的粮棉生产基地,这不仅因其地处晋中盆地,属于平原地貌,具有土地平整的地形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得益于汾河提供了充足的灌溉水源,所以修建完善的灌溉渠系和保证合理的灌溉次序就成为道备村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1.2.1完善的灌溉渠系
引水灌溉需要配套完整的灌溉渠系。灌溉渠系由各级灌溉渠道和退水渠道组成,灌溉渠道按其使用寿命分为固定渠道和临时渠道,按控制面积大小和水量分配层次一般把固定渠道分为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四级。农渠以下的小渠道一般为季节性的临时渠道,常被称为毛渠或沟渠。道备村位于汾东灌区,集体化时期全村7246亩耕地全部为水绕地,多引汾河水灌溉,灌溉渠系依次为:


第二章沙河治理工程


2. 1沙河简介
沙河发源于祁县的刘家堡,是1933年洪灾引起昌源河决口以及之后周边居民不断深挖逐渐形成的一条人工河流,流经祁县、平遥2县5个镇,即祁县的西六支、昭馀、城赵三镇和平遥县的洪善、南政两镇,全长28. 45千米,流域面积为279. 38平方千米。它纵贯晋中地区南部,整个流域属于河流洪积和冲击形成的冲击平原地貌,地形呈现东南高西北低,均宽为14. 6千米,海拔高度在730—800米之间。
河床均为砂质土壤组成,床面平整,平均宽度1 一2米,总干4米,最大底宽10米,平均规划比降为1 I 1200—1 I 3500,河床粗糙度为0. 025—0. 029。沙河在平遥境内为东北一西南流向,与惠济河在南政交汇,于汾河三坝下游约500米处注入汾河。其地理方位可参考上文图1. 1所示。该流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区,一般降雨集中在7—9月,并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据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45. 2毫米,最大降水量为1969年的587. 7毫米,最小降水量为1986年的243. 9毫米,而年均蒸发量为1583. 6毫米,最大蒸发量为1972年的2640. 6毫米,最小蒸发量为1975年的1806. 9毫米。由此可见该流域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五倍,使春旱夏^及土地盐碱化一直是影响该流域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沙河实际是一条退水渠,是排退汾河东二支渠、东三支渠以及祁县昌源河的总退水河道,除退祁县、平遥两县五镇的地面水之外,还担负着祁县1.678万亩、平遥9. 052万亩耕地退水控碱的任务。
原沙河全长仅有16. 9千米,且河道弯多曲折,河床狭窄,多年淤积严重,退水不畅,退水量仅为25立方米/秒,致使每年汛期洪水漫溢成灾,地面积水最长达二十天之久,大量积水淹没两岸农田和村庄,给村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清代康熙四十六年《重修平遥县志》中记载:"长寿河在县北三十里,出自南山,经祁县入本境,西注合汾水,一名沙河,每夏秋泛涨弥漫,多至没民室庐田亩,而长寿村为害尤多。"


第二章沙河治理工程........................................... 31
2.1沙河简介........................................... 31
2.2治理沙河的原因 ...........................................32
2.2.1洪涝灾害 ...........................................32
2.2.2 土壤次生盐碱化 ...........................................35
2.3治理沙河的过程........................................... 40
2.4沙河治理工程的意义及特征........................................... 42
第三章集体化时期农田水利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 ...........................................45
第四章结语 ...........................................51


结论


综观集体化时期道备村农FFI水利建设的发展历程,可知此期间农田水利建设无论是国家大型水利工程还是社队田间工程无不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集体化时期权利高度集中,尤其是实行人民公社体制后,农村人民公社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也是社会主义政权在农村中的基层单位,而根据土地的数量和远近、居住的集中或分散、劳动力的分工、蓄力和农具的配套等多种因素划分的生产小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其范围内的土地归本队集体所有,各生产小队对本队的生产管理和收益分配有自主权,独立核算、自负亏盈,社员听从于大队安排,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而集体化时期是农田水利事业蓬勃发展的时期,短短的30年时间内,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农田水利建设的成就与以往任何时期相比都是空前的,这无疑与集体化时期的时代特征分不开。
集体化时期,实际上国家在农田水利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许多水利规划具有行政命令性,集体所有制是大规模水利工程得以开展的前提,国家发挥其强有力的动员机制从而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强迫农民合作且严格限制农村人口的流动,并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体系,使农田水利建设在全国上下成为一种运动思潮;在农村中以公社或生产队为基本单位,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全民总动员,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投身于水利建设中,可见此期间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成就是集体化时期实施特殊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必然结果。
集体化时期道备村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定成效,与国家农田水利政策的主导作用,社会思潮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小队独立核算的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起初道备村井灌的发展明显具有国家行政命令性,使其不但没有起到灌溉作用,反而使耕地高低不平,加重了土壤次生盐碱化的程度;集体化时期,农田水利建设成为一种社会运动,"防旱抗旱,开渠凿井"成为众人高喊的口号,道备村自然无法避免受其影响,加快了其开渠引水灌溉的歩伐;生产小队独立核算模式以及工分决算报酬制,使得劳动力可被自由分配且调动,沙河治理工程的顺利完成与充分调动祁平两县劳动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说,集体化时期道备村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与国家、社会和生产小队三者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


QQ 1429724474 电话 18964107217